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中国良好网络生态系统构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9-29 共298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网络生态系统建设难题探讨
【绪论】网络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研究绪论
【第一章】网络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传播模式
【第二章】网络生态系统的功能
【3.1 3.2】我国网络媒介的外部与内部生态环境
【3.3】网络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第四章】维护网络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措施
【结语/参考文献】 中国良好网络生态系统构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语

  网络媒介的影响力举足轻重,对网络媒介的功能作用进行分析具有现实的意义。首先对网络媒介的特质和传播模式进行研究,再结合具体的经典案例,综合分析出网络媒介生态系统的内外部环境,可以清晰地得出结论为:民意表达、社会监督是目前我国网络媒介的主要功能。

  第一,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媒介的功能有了新的表现,网络媒介改变了传统媒介受众的地位,更加自主、无限制。网络媒介不仅仅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更加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第二,网络媒介是民意表达强有力的手段,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出于权利保护、利益维护等目的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相对于传统媒介,网络媒介为民众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自由平等的平台。

  第三,网络媒介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同时,网络媒介也影响着各环境因素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各种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而且也带来了新旧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信仰的冲突与融合。

  第四,网络媒介为民众自由表达意愿创造了新型的公共领域,随着我国网民快速发展、增加,我国网民正在成为一股影响力惊人的力量。网民的影响力正逐步从虚拟空间延伸至现实社会生活中。公共领域的构建不仅体现了国家的言论自由程度,还体现出了信息传播者和各种媒介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一、专着:
  [1][加 ]哈罗德·A·伊尼斯 .传播的偏向 [M].何道宽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美]保罗·莱文森 .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论 [M].何道宽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美 ]保罗·莱文森 .手机--挡不住的呼唤 .何道宽译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法]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M].戴光年译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5][加]马歇尔·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M].何道宽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美]大卫 .阿什德 .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 [M].邵志择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7][英]尼克·史蒂文森 .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 [M].王文斌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美 ]阿什德 .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 [M].邵志择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9]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海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0][美]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等 .传媒的四种理论 [M].戴鑫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1][美]约翰·帕夫利克 .新闻业与新媒介[M].张军芳译 .新华出版社, 2005.
  [12][美]苏·卡利·詹森 .批判的传播理论:权力、媒介、社会性别和科技 [M].曹晋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3][英]戴维·莫利 .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 [M].史安斌主译 .新华出版社,2005.
  [14][英 ]萨利·泰勒、安德鲁·威利斯 .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 [M].吴靖、黄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5][英]格雷姆·伯顿 .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 [M].史安斌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6][美]约瑟夫·R·多米尼克 .大众传播动力学:数字时代的媒介 [M].蔡骐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7][英 ]詹姆斯·库兰、 [美 ]米切尔·古尔维奇 .大众媒介与社会 [M].杨击译 .华夏出版社,2006.
  [18][美 ]罗伯特·G·皮卡德 .媒介经济学:概念与问题 [M].赵丽颖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9][英 ]尼古拉斯·加汉姆 .解放·传媒·现代性:关于传媒和社会理论的讨论[M].李岚译。新华出版社,2005.
  [20][美]克里斯·安德森 .长尾理论 [M].乔江涛译 .中信出版社, 2006.
  [21][法]让·波德里亚 .消费社会 [M].刘成富、全志刚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2][美]尼尔·波兹曼 .技术垄断 [M].河道宽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3][美]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 [M].章艳、吴燕莛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4]匡文波 .新媒体概论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25]匡文波 .网络传播理论与技术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6]陈琦、刘儒德等 .当代教育心理学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7]支庭荣 .大众传播生态学 [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28]戈峰 .现代生态学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29]谢咏才、李红艳 .中国乡村传播学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30]张咏华 .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 [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31]匡文波 .手机媒介概论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2]刘海龙 .大众传播理论一范式与流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M],2008.
  [33]刘大椿 . 科学技术哲学经典研读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二、论文:
  
  [1]林爱琚等 .我国社会的媒介影响与媒介依赖 [J].新闻界, 2007, (6)。
  [2]袁薇佳 .生态学视野中的传播媒介形态 [J].当代传播, 2003, (06)。
  [3]邵培仁 .传播生态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 [J].新闻界, 2001, (05)。
  [4]邵培仁 .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新视野--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 [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
  [5]邵培仁 .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 [J].新闻大学, 2001.
  [6]邵培仁、廖卫民 .思想·理论·趋势:对北美媒介生态学研究的一种历史考察[J].浙江大学学报,2008,(5)。
  [7]樊葵 .论媒介崇拜 [J].当代传播, 2007, (5)。
  [8]王苦舟 .论"媒介生态平衡"理念--对媒介环境学派理论的一点思考 [J].东南传播,2009,(4)。
  [9]张咏华 .《媒介系统依赖论评述》 [J].《新闻大学》, 1997.
  [10]谢新洲 ."媒介依赖"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 [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
  [11]李明伟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分析框架 [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2]蒋莉 .媒介素养与人的现代化 [J].实践论坛, 2005, (5)。
  [13]崔保国 .媒介是条鱼:理解媒介生态学 [J].中国传媒报告, 2003, (02)。
  [14]叶芳、庾月娥 .中国大陆"媒介生态理论"研究述评 [J].新闻知识, 2006.
  [15]杨静 .新媒介传播特征研究 [J].河南大学, 2009.
  [16]胡坚波 .3G 环境下的移动互联网发展 [J].数字通讯世界, 2010, (05)。
  [17]张跣 .微博与公共领域 [J].文艺研究, 2010, (12)。
  [18]张文贵 .积极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变革趋势 [J].品质月刊, 2013, (11)。
  [19]龚彦方 .从财新传媒的新媒体策略看媒体的转型探索 [J].中国记者,2014,(2)。
  [20]陈力丹 ."主动议程设置"有悖议程设置论本意 [J].新闻记者 .2012, (1)。
  [21]潘忠党、于红梅 .互联网使用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从使用与评价切入 [J].新闻大学。2012,(1)。
  [22]王建晶 ."网台互动"的媒介环境学解读 [J].现代视听 .2012, (12)。
  [23]高宪春 .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事件互动机制分析 [J].当代传播 .2011, (6)。
  [24]李晓云 .《媒介生态与技术垄断--尼尔?波兹曼的技术垄断批判》 [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25]东平 .手机媒体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D].四川大学, 2006.
  [26]刘君 .手机:新媒介对传播格局与社会形态的影响 [D],厦门大学, 2006.
  [27]李晓云 .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生态学研究 [D].四川大学, 2007.
  [28]王亚红 .国内手机媒介生态研究 [D].西北大学, 2008.
  [29]代根兴 .信息化与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 [D].郑州大学, 2000.
  [30]樊葵 .传媒崇拜:现代人与传媒的异态关系 [D].浙江大学, 2006.
  
  三、网页:
  
  [1] 第 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3][4] 《 2007 年 中 国 博 客 市 场 调 查 报 告 》, 中 国 互 联 网 信 息 中 心
  [5] 《 网 民 个 人 价 值 凸 显 , 社 区 作 用 很 重 要 》 ,
  [6]卢因:《群体生活的渠道》,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