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生态学论文

生态哲学走向全面发展阶段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26 共716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生态哲学理论的发展演变探析
【第一章】三大期刊对中国生态哲学的研究绪论
【第二章】中国生态哲学的渊源及统计分析
【第三章】生态哲学以伦理学走向显学阶段
【第四章】 生态哲学走向全面发展阶段
【结语/参考文献】中国生态哲学走向全面发展的过程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4 章 生态哲学走向全面发展阶段
  

  在三大杂志发表的文章中我们首先可以了解到技术的不断发展引起对人工自然的这种关于自然的哲学研究。对技术异化的克服就是要把技术放置于生态之中,并以生态的形式展现出来。其次,哲学是人类思维的精华,中国的生态哲学研究哲学历史思维中的生态思想进程,又从哲学的内在逻辑中解读生态哲学的必然。生态纪就是在过程的主流中理解人类的未来、地球的未来,这是过程的必然。由于全球生态危机的现实,针对全球生态危机,寻求后现代的思想去解决,运用具有更彻底生态性的过程哲学去分析成为中国学者的主要工作。同时可持续发展理论它对于社会、济的协调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这也在三大杂志中得到明确的回应。
  
  4.1 从技术维度入手的生态哲学研究

  
  从农业经济时代到工业经济时代技术都给人类历史谱写着辉煌的诗篇,三大杂志中发表的相关论文都一致肯定技术是人类进化的一种新手段,技术的发展过程,是与人类生命个体和人类社会同步进化并融合的,并且人类通过技术与自然相互作用。但是由于人类对自然不加节制的利用,自然也开始反作用于人类,三大杂志中很多关于技术维度的文章都引用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观点“我们不要过于陶醉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虽然技术的异化并不是技术本身固有的,技术的本身是纯净的,中性的,是在生产力发展和技术的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但是技术异化的危机也使地球共同体处在危险的转折点。
  
  科学技术是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针对科学技术所产生的问题,分析人类利用技术对自然产生的影响,是从技术哲学维度入手研究生态哲学中的自然观问题。2001 年发表的论文“自然中的技术异化”是从批判的角度分析技术对自然产生的危害。这篇论文是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研究的继续。自然中的技术异化是将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相互抽离,可是,自然界作为整体的生态系统,由于技术进步的控制和干预,其整体平衡受到干扰,阻断了天然自然的自然进程。技术的进步在不断地削弱自己和人类的存在基础。技术越发展越显现出技术异化现象①。“从哲学视角审视人工自然”一文指出,技术的进步促进人工自然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的进步有积极意义。然而,人工自然作为人类劳动的产物,从天然自然中分离出来,在与天然自然的对立中成为导致异化的因素①。
  
  对技术异化的克服就是要把技术放置于生态之中,并以生态的形式展现出来,那么技术就可以是天使。论文“生态技术--技术可以是天使”认为,生态纪的技术就意味着那些增强“生命之家”的创新。技术是天使,使人类的故事演义出辉煌。技术是魔鬼,它破坏了生态环境,带来了生态灾难,甚至使新生代走向终结。然而,终结也是新的开始,新生代的终结意味着走向新生态纪元的开始②。也就是说先进技术必须与生态的技术相一致,这也是技术的天使本性决定的,技术可以是天使。
  
  三大杂志中很多文章指出把技术放到生态之中克服技术异化,是建立在生态世界观和价值观基础上的现实行动。随着生态哲学的发展,中国学者把世界观和价值观联系在一起。世界观决定价值观,决定我们的行为。郁乐和孙道进在“试论自然观与自然的价值问题”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他们认为回答自然价值问题的理论根据是自然观。环境伦理的思维模式则体现于“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价值争论。
  
  无论是何种对自然权利的理解都取决于他们偏向于何种自然观。因此他们对环境伦理价值话语所争论的自然之价值问题做出回应,将自然之价值定义为“向着人的生成价值”④。薛勇民和路强在“自然价值论与生态整体主义”一文中提出了只有将自然价值论放置在整个生态共同体的视野之中,才能从多方面展现出自然价值,自然价值论的确立才具有独立的理论意义,并成为对于人类价值观念的一种反思。同时提倡我们应该把资源关系放到一边去,带着道德判断来审视自然界⑤。技术和人类社会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在这种联系中凸现出了显着的二重效应:一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来推动,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使人对自然进行着肆无忌惮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2004 年至 2005 年的两年中《通讯》审时度势,提出了关于“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的讨论专题。其中有“科学和技术:是天使亦是魔鬼”(张纯成)、“科学和技术:既是天使又是魔鬼”(刑广桥)、“超越天使与魔鬼的人文对立”(贾玉树,陈北宁)、“科学和技术:天使般的魔鬼”(任俊)、“技术由天使走向魔鬼”(孙孝福)、“生态纪的技术--技术可以是天使”(李世雁)等文章。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的问题是哲学从文明走向荒野还是从荒野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
  
  异化是负面的、退步的,足以使我们的社会从文明走向荒野。但是发展还在继续,进步还在继续,三大杂志最终走向同一立足点即将技术放置于一个生态系统之中,将人类置于适合的生态位中,走向生态纪元,才能克服异化,在危机中获得新生。
  
  4.2 从自然哲学维度入手的生态哲学研究
  
  在三大杂志中很多文章都引用了《自然辩证法讲义》中对自然观的定义:“所谓自然观,就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系统的给出了自然观的定义。显而易见的是,自从人类产生以后,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自然发展和人类社会活动的首要问题。
  
  自然观是人类文明最古老的产物。从 1993 年起进入研究人工自然的热潮,1993 年这一年就发表了 41 篇相关文章, 这与 1993 年全国自然辩证法教学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倡导的“重视人的地位”的研究有内在的联系,此后几乎每年都有相关“人工自然”的文章被发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自然观逐渐成为20 世纪后现代社会发展必然的产物。
  
  人与自然的关系贯穿于生态哲学始终,人通过技术与自然建立联系,技术的不断发展引起对人工自然的这种关于自然的哲学研究。1993 年发表的“由自然哲学到人工自然哲学”认为,自然哲学必然扩展到研究人对自然的能动性、研究如何规划人对自然的实践活动、研究人类对自然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反作用。这就将研究焦点聚焦在人工自然上①。在1993 年发表的“自然观研究的新阶段”一文中作者认为,系统地开展人工自然观的研究是自然观研究的新阶段。我们需要以参与者的身份来研究人工自然观,把自然看作是人的实践对象。这有助于我们连接自然与社会,进一步揭示自然与社会的本质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生产模式的转轨②。1999 年发表的论文“人工自然观与现代社会发展”指出,人工自然观要以关心生态文明为核心,即自然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生态文明使人类的精神回归自然,人类从思维意识到身体精神融合到更宽广的自然环境中③。
  
  在三大杂志发表的相关论文中很多学者从自然哲学维度入手研究生态哲学,其中对生态自然观研究更是中国生态哲学研究不可缺少的。肖玲在 1997 年发表的“从人工自然观到生态自然观”一文中指出,自然观既是考量人与自然关系的标准,也是体现人类自身成熟状态的重要标志。自然发展过程与自然观演变进程(天然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相吻合,生态自然观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①。自然观就是如何看待自然。“现代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一文提出,自然界对人类并没有主观的善意或恶意,人不应该称自己为自然的主人,也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赐,人类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学会适当控制对自然的改造。人们不应当沉醉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成果,也不应该弱化技术的作用,单纯的求助于伦理学的理念来完善自己的行为规范,变革需要依靠技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也需要技术的支持,关键是如何恰当的使用技术而不侵害自然的权利②。2006 年赵成的“当代自然观的生态化转向及其意义”一文也指出: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由生态危机所引发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求对传统的机械决定论自然观进行彻底批判,而且要求从人与自然的“生态实践”关系上去看待自然,以形成一种能够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自然观,即生态自然观。自然观的生态化转向不仅表现为人向自然界的回归,也表现在把自然界纳入到人及其社会的发展中,从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两个方面,将人与自然当作同一个生态共同体,从而形成具有生态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③。
  
  总之,生态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是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它反映了人们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对人与自然之间现实关系的理论反思,是一场自然观领域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可见,中国学者们不再纠结于人与自然的抽象对立,而是将视野扩大到更全面更广泛的生态整体主义的视野下去理解自然的价值问题,和谐统一也正是在此而获得评论价值的。
  
  4.3 从思维维度入手的生态哲学研究
  
  中国学者在哲学的历史思维中研究生态思想的历程,三大杂志中的相关文章从思维的层面丰富了生态哲学的研究。在人类的思维历史中,生态思想的发展是持续的,期间有过反复,有过困难,也有正确的方向。生态哲学有价值观维度的研究,也就是生态伦理学或环境伦理学;有本体论维度的研究,也就是生态自然观;在哲学思维历史进程中研究生态思想,就是思维层面的生态哲学研究,这相当于认识论维度的生态哲学研究。
  
  《自然辩证法研究》发表的“哲学历程中的生态思想轨迹--从古希腊到科学革命”一文,就是将对生态哲学研究深入到认识思维的领域,在哲学的历史进程的大背景之下研究生态思想。论文聚焦于每一时代哲学所关注的主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主题,这体现为哲学的外在转向。文章指出,哲学史是人类思维的代表,自古希腊以来就有了人和自然的生态性思想,但是对思维的抽象强调切断人和自然的有机联系,将哲学引向了中世纪的宗教。哲学背离自然、背离人,以神的唯一创造性代替自然的内在创造力,以上帝扼杀人性,割断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随着科学的发展与强大,机械自然观解构了自然生态,终结了生态思想。文艺复兴的开端也片面强调意识、思维、理性,也彻底终结了哲学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轨迹①。
  
  被机械自然观终结的生态思想如何回归人类思维历程,中国学者做了很多有成效的研究。2011 年“哲学历程中的生态思想轨迹--从笛卡尔到怀特海”一文就是对生态思想重回人类思维的历史过程的探索。文章指出,笛卡尔提出的心物两分的二元论把生态性只给了人,人类思维从此空前提升,忽视了自然和世界;休谟和洛克对二元论的质疑和反思,使生态思想得以呈现,但又因社会与文化局限性而不能彰显;到了康德的心灵体验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此时我们再也找不到自然的影子,再也看不到对客观世界的描述,生态性思想的各种特点仅仅是在思维中游荡,完全没有了根基②。2012 年罗久发表了论文“自然中的精神--谢林早期思想中的‘自然’观念探析”,作者指出为了克服康德留下的精神与物质的二元论,谢林发展了一种有机自然的理论,认为自然并不是完全受制于因果规律的客观对象,其本质上并不是完全外在于自我意识的纯粹客观对象的总和,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③。2002 年发表的“从达尔文到怀特海的本体论逻辑进程”一文,详尽阐释了生态思想如何从达尔文开始一直到怀特海,更彻底的生态哲学思想如何发生、发展并形成的过程。论文指出,达尔文基于自然选择的进化论在科学和哲学领域引起了深刻的变化。进化论思想作为否定目的论和有神论的根据,从而发展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但这种物质一元论面对着无法为进化论提供本体论支撑的困难。创造进化论和突创进化论则试图通过突出生命和心灵的地位,从而解决进化论的困难,为自然选择提供可以进行选择的实体。但创造进化论和突创进化论利用的却是二元论的本体论,这样也面对着矛盾。最终,怀特海的有机体哲学将物质和心灵统一为机体,从而在本体论层面上为进化论提供了有效支撑。
  
  哲学所关注的主题体现为哲学的外在展现,哲学的发展还有其内在的逻辑,从哲学的内在逻辑入手研究生态哲学是纯粹的思维向度的研究。这种观点的相关研究体现在2012 年发表的“关系性--过程性原则的逻辑必然性”(《研究》)一文就是阐述在人类哲学思维的历史中,从哲学的内在逻辑发展中揭示生态哲学的出现是哲学发展的历史必然。探讨哲学内在逻辑的演变历程也是生态哲学的研究任务。古希腊哲学是哲学的逻辑起点,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同时肯定了“世界是真实存在的”的本体论原则以及“认识必然可能”认识论原则。从这两个自明原则可以推出“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关系原则和“世界是过程的”过程原则。本体论原则、认识论原则、理性原则可以推出关系性、过程性、有机性逻辑必然性。生态哲学提倡关系、过程,强调整体和有机。这是从哲学的内在逻辑来解析哲学的发展历程,分析思维整体中的生态哲学思想,更是生态哲学得以完善的标志①。
  
  4.4 从生态共同体维度入手的生态哲学研究
  
  中国学者对生态哲学在不同时代不同看法可以体会出生态哲学本身的发展。在 2000年 6 期《自然辩证法研究》发表了“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进展”一文,从论文的题目可以看出,当时的生态哲学就被看作是环境伦理学。作者李寿德肯定了中国学者在环境伦理学领域所做出的成就。2007 年张岂之发表论文“关于环境哲学的几点思考”,他指出环境哲学的目的是要探讨伴随环境危机而产生的哲学问题,它们主要涉及的是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各类问题。环境哲学必定需要研究环境伦理问题。当前最紧迫的是要解决人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②。
  
  由《研究》的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中国学者已经意识到生态哲学面对的问题就是哲学本身面对的问题,哲学的主题要转向关注“如何做”.2015 年发表了论文“生态哲学之解读”,作者直接阐明生态哲学就是哲学本身,是今天的时代哲学。如何行动成为哲学关注的主题。生态哲学就是哲学转向行动,是行动的哲学。生态哲学就是哲学本身的发展,那么生态哲学的构成就要有生态本体论、生态认识论以及生态伦理学③。
  
  由于全球生态危机的现实,可持续发展理论更成为三大杂志中探讨的热点内容,也一直是中国学者所研究的内容,因为它已经被世界各国政府所采纳,被全世界人民所接受,具有更重要的实践意义。可持续发展直接涉及人类的行动,提出人类应如何生存的问题,涉及各个方面,涉及文化、自然观、人与自然关系,涉及公平、正义等环境伦理思想。《自然辩证法研究》1989 年 5 期发表了余谋昌教授的论文“生态文化问题”,文中提出文化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这一概念,文化和生态的关系成为哲学的研究主题。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 年 5 期发表了罗见今的“对人定胜天的历史反思”,批判了对自然产生危害的人类行为。《科学技术辩证法》2002 年 4 期发表了周宏的论文“动物生命意义的张扬--生物中心主义的动物中心伦理学”,研究了保护动物、关爱生命的伦理。蒋风冰的论文“生态运动的实践智慧--深层生态学的阿伦特方案”指出,深生态学家信奉这样的观点,解决当前严重的环境危机要求的不只是改革个人和社会的行为,而是需要在世界观上来一次根本的转变①。这就是生态运动的实践智慧。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宏大的包容,研究人类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做,研究公平、正义伦理,研究生态文化,研究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研究生态智慧。
  
  针对全球生态危机,三大杂志提出了寻求后现代的思想去解决的观点,同时运用具有更彻底生态性的过程哲学去分析也是学者们所做出的努力。2002 年发表的“过程哲学与生态危机”一文明确指出,过程哲学被誉为当代新思想的来源,并用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全球危机。过程哲学的空间不受限制,它涉及现实中的所有层次②。“过程析学与时代的急难”一文中作者指出,过程哲学的精髓就在于使人们意识到:“我们在世界中,世界在我们中”③。这是过程哲学有关现实的研究。过程哲学的产生与发展也伴随着现代西方哲学的终结过程④。过程哲学由于对相互联系的推崇,怀特海称其为“有机体哲学”,以表明他对世界组成的理解。它是生态的,以生态学为基础。“生态学:过程哲学的科学基础”一文这样阐述:生态学揭示了每一个体都体现了创造性的能量流动,支持了过程哲学所倡导的创造性、个体以生物多样性、生态位创造构成了生态系统的有序结构,肯定了自然的内在价值由此支持了过程哲学的多元价值观⑤。这是关于过程哲学本体论的研究。
  
  现在人类所面对的地球上的种种变化已经超出了地球的承受能力,产生了全球危机,西方着名生态思想家托马斯·柏励提出,要使人类获得一种可持续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唯有实现“生态纪”的转变。2002 年“托马斯·柏励和他的‘生态纪’”(《求是学刊》5 期)论文的发表把“生态纪”这一新词介绍给中国学者,从此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有关“生态纪”的研究在中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3 年生态思想家托马斯·柏励的文章“生态纪元”发表于《自然辩证法研究》11 期。托马斯·柏励认为,由于工业技术文明所产生的毁灭性冲击,地球的新生代正在结束,生态纪元时代即将开始。“生态纪”是人类即将面对的伟大工作。2005 年发表的论文“在从过程哲学的视角解读生态纪产生的必然性”这样阐述:过程哲学与“生态纪”思想是一致的,过程哲学指出了科学产生掠夺自然的原因,同时从过程的视角也可以看到科学本身对自然的真实解读①。以过程哲学为基础的生态纪思想,提出走向生态纪元是人类和地球共同体的未来。
  
  走向生态纪是地球地质生命过程的必然,更是生命过程的未来走向,更决定了中国生态哲学所面临的研究任务。2005 年发表的“地球的地质--生命过程之中的技术--社会过程”(《自然辩证法研究》)一文就是中国生态哲学把过程哲学和“生态纪”思想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地球的地质生命过程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体系,从人类学会使用火开始地球的地质生命得到了丰富,随后人类帝国的技术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形成了多方文化、文明的交流和冲突,也产生了宗教,现代技术迅猛发展,也产生危机,被紧密编制在地球的地质--生命过程之中,这是走向生态纪元的必经过程②。
  
  生态纪是地球的未来,走向生态纪元就是人类和地球共同体的共同追求,共同体的观念也存在于时间的整体之中。这种观念肯定了每一个体及其创造性,也就肯定了每一学者对于生态哲学所做出的贡献,这种整体的观念也进一步支持生态哲学就是哲学本身发展的必然,为生态哲学的发展指明了出路。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