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生态学论文

中国生态哲学的渊源及统计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26 共736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生态哲学理论的发展演变探析
【第一章】三大期刊对中国生态哲学的研究绪论
【第二章】 中国生态哲学的渊源及统计分析
【第三章】生态哲学以伦理学走向显学阶段
【第四章】生态哲学走向全面发展阶段
【结语/参考文献】中国生态哲学走向全面发展的过程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中国生态哲学的渊源及统计分析
  
  中国生态哲学的发展源于中国古代东方的生态思想,也源于西方环境保护运动产生的生态理论,这在三大杂志中都有所体现。中国的传统生态文化和西方的生态学术理论成为我国生态哲学形成的根本渊源。同时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也为中国生态哲学的发展孕育了机遇,培育出了生态哲学的共同体。
  
  2.1 中国生态哲学的传统文化渊源
  
  虽然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中并没有系统化的生态哲学,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生态思想三大杂志中刊载了诸多有关传统文化的的相关文章也也体现了这一点。这必然成为中国生态哲学发展的渊源之一。中国传统的哲学中的生态理念作为中国文化的精华,不仅在古代为人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且在近现代也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进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伦理学理论体系,一定要根植于中国传统环境伦理文化的深厚土壤。它是迄今为止人类生态伦理智慧的一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内在价值①。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是中国生态哲学的思想渊源。《研究》上的文章就展现了这一点。在中国哲学史上,“天”,被认为成自然界或者宇宙,是一切万物的最高实体,而“人”,指的是人和人类。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为各种思想流派殊途同归。《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着作,把天地乾坤看作与人类相依存的庇护者,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是高度统一的②。1994 年的“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关系--兼论对正在崛起的生态文化的价值”(《自然辩证法研究》)一文中指出《周易》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得到其辩证的宇宙观。“天人调谐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智慧”(《自然辩证法研究》王正平,1995)一文中指出在《周易》中,人来自于天地,是天地所生,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天地的培育,离不开自然的供养,这为“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③。王正平还在“根植于中国传统环境伦理文化的深厚土壤”(《自然辩证法研究》)中指出《易传》明确要求人们“裁成天地之道,相辅天地之宜”,这把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人类的最高道德准则①。直到今天这些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环境伦理价值。
  
  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是中国生态思想的重要渊源,三大杂志中有诸多论文对此进行了可明确的阐述,明确的指出了如何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较早明确提出了“天”与“人”统一的“万物一体”思想,表述了独持的宇宙生命统一论观点。1994 年“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关系--兼论对正在崛起的生态文化的价值”中指出道的提出,天与人的统一内在化了,因为它们有了统一的基础。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起源,天与人皆为其产物。并且提出老子对道即自然的看法是很现代的,它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无目的、无意识、自然而然地产生万物,推动万物之成长②。在“论道家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一文中孙殿玲认为在道家的思想世界里,和谐的自然界是组成完美自然生态系统使之富有生命力的重要元素③。道家把自然之“道”看作万事万物的本源,自然生态系统是“道”的运行结果,高山大川、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们的有序组合,奏响了自然、和谐、优美动听的乐章,构成了一个完美和谐的生态系统。2011 年发表的“老子思想视域中的双向度技术理念”(《研究》)中邓联合指出“道”虽然为万物之主宰,但并不会将自己的意愿施加给万物,反而它让万物依其自我本性和自身规律生长,她希望天地间的万物以自然而然、自在自得的方式,自是其所是,并各济其私、各遂其生④。在“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构建现代生态哲学的启示”(《研究》)一文中周光迅、何莹子认为在中国的古典哲学中,道家蕴含着较多的生态哲学思想,他们无为朴治,尊重与维护自然本来面目的主张与现代的生态哲学有诸多契合之处⑤。认为“道”是一种先于宇宙存在的实体,是宇宙构成的原初物质,但是它具有不确定性。在老子看来,道并非凌驾于自然界之上,道就是自然规律,因此它的运行变化必然也遵循着自然规律。“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精华,为解读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提供了一把金钥匙,为开启中国生态哲学之路创造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同时儒家的“仁”的学说也是中国生态哲学的重要渊源,三大杂志也有相关的载文对此进行了剖析。孔子“仁”的根本在于谐调天人关系。1994 年“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关系--兼论对正在崛起的生态文化的价值”(《自然辩证法研究》)认为孔子以“格物致知,为出发点,即从研究自然入手,知道自然的变化和规律,甚至超过天地而与本体合一。同时他也主张个人的命运是由天注定的说法①。在”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构建现代生态哲学的启示“(《研究》2014)一文中周光迅、何莹子认为儒学语境下的天不是抽象的超自然存在,而是自然界本身②。孔子说: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篇》)。也就是说,是”天“创造了自然万物,使四季自然运行、使万物自然而然的生长。儒家认为”天人合一“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个体在自然的背景下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达到人类存在的实然与应然状态相统一。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作为中国生态哲学发展的重要渊源,在人类的伦理和认知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的时候,它无疑为中国生态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价值导向和道德指引,也为当今面临的环境危机提供了一剂有效的退烧药。道家的”无为“并不代表着消极的什么都不做,而是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不与自然的”道“相冲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的权利以及内在价值。
  
  2.2 西方环境保护运动及生态思想学术渊源
  
  中国的生态伦理学研究始于西方的环境保护运动。西方环境保护运动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理论,成为中国生态哲学的发展的学术渊源。现代生态伦理学在 20 世纪中叶轰轰烈烈的环境保护运动中产生。当时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正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学术界开始意识到, 生态问题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后果。”危机“是一个标志, 它意味着一个根本性转变的到来:旧的工业文明已经在走下坡路, 而一种新的文明即生态文明将成为人类的新文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环境运动的出现为中国生态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它是以新环境意识的产生为其思想根源的,同时西方环境保护运动很快成为一种世界潮流。由于在西方环境保护时期《自然辩证法研究》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还未创刊,因此受西方环境保护运动影响的载文一般在环境保护运动结束之后,2005 年夏承伯和包庆德在《研究》中发表了”细腻报告文学话语背后深层生态主义逻辑“深度剖析了《寂静的春天》背后的生态哲学思想。他认为《寂静的春天》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在于自觉推崇和积极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认知范式,特别是整体主义和谐的生态思维方式,因为在自然界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东西①。人们开始懂得:随着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日益紧张,人和自然的存在也在受到威胁,因此,人类应该树立一种新的意识,即人类必须在自然和道德限制中生活。侯文蕙在”美国新环境意识初探“一文中指出由查理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的出版激发了新旧生态意识的更替和一种传统观念的革新②。
  
  《寂静的春天》问世之时正是处于人类陶醉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财富之际,人们企图改造自然,为其所用,超越自然,做自然的主人③。但这本书给我们敲醒了警钟,它存在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改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如何掌握适当的尺度。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是在与生命活的群体,它们经受的所有压力和反压力,兴盛与衰败一一打交道。“环境保护运动促使荒野文明的回归和动物权利的产生,这是中国生态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的理论渊源。人们开始认识到荒野的重要性,并开始赞美在荒野中造就出的荒野精神。包庆德和夏承伯在《通讯》中发表的”土地伦理:生态整体主义的思想先声“中系统的介绍了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文中指出:土地伦理涉及整个共同体,既包括动物、植物也包括土壤和水份,它包含着地球上所有活着的生命体。把它们概括起来称为土地。共同体在土地伦理中是其核心范畴之一④。由此土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既包含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含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王水汀在”简论生态中心主义动物保护的伦理主张及策略“中也分别介绍了环境保护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奥尔多·利奥波德及他的土地伦理、阿伦·奈斯及他的深层生态学的动物保护主张以及罗尔斯顿的生态中心主义体系。王水汀认为这些思想都反映了人类融入自然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 这种意识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的局限①。同时在”当代西方动物权利研究评述“一文中武培培和包庆德直接指出环境保护运动促使动物权利论的产生。文中介绍了汤姆·雷根的观点,他宣称动物和人一样都是生命主体,都同等地拥有天赋价值,也拥有这一价值所赋予的基本道德权利,即获得尊重的平等权利②。
  
  由于西方的环境保护运动使得环境伦理学很快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这影响着中国的生态哲学,促使中国学者积极普及并大力介绍了西方环境伦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侯文蕙是最贡献最大的人物之一。1995 年出版的《征服的挽歌:美国环境意识的变迁》一书是最早也是第一本介绍美国环境史的着作。同时,她也翻译了国外的多本有关环境保护的经典着作:其中有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沃斯特的《自然的经济体系》、《尘暴:1930 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康芒纳的《封闭的循环》等等。她也发表了有关环境保护的论文:2000 年在《世界历史》上发表的《20 世纪 90 年代的美国环境保护运动和环境保护主义》,同年和于明伟一同发表了”《沙乡年鉴》:一本关于土地的大书“一文,2004 年 3 月发表的《环境史和环境史研究的生态学意识》等。在翻译了《荒野和美国精神》(罗德里克·纳什)一书后,侯文蕙又发表了”荒野和文明的两难抉择“一文。
  
  西方环境运动产生的生态理论不断被我国学者探索、借鉴和发展,并且成为我国生态哲学的思想渊源,一直伴随着我国生态哲学发展的始终,直到今天我们也在追寻着可借鉴的思想来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故事。这不仅仅是对国外思想的深入了解,更需要在此基础上选择出适应我国国情的思想,最终发展成我们自己的思想。
  
  2.3 中国生态哲学共同体渊源及生态哲学相关统计分析
  
  中国的生态哲学从自然辩证法中发展出来,而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是哲学史上一个创举,三大杂志中关于自然的文章更是成为了较早时期的关注点。自然辩证法共同体是孕育生态哲学家的摇篮。从自然辩证法创立初期开始,研究自然辩证法的学者也从最初的几个发展至一支强大的队伍,每年人数在不断增加。在”自然辩证法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大口袋“一文中陈建新指出: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初期的 80 年代,自然辩证法发展迅速,我国内地有 27 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或筹备机构,登记会员 8000 余人,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和科研人员及兼职工作者数万余人③。其中有贡献卓越的有余谋昌、杨通进、刘湘荣、叶平等。自然辩证这门学科所培养的具有生态意识的学者对中国生态哲学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然辩证法在孕育一大批具有生态思维的学者的同时也提出一种以自然和人辩证统一的关系新视角来认识、理解中国的生态哲学。
  
  要探索中国生态哲学的发展历程必须要对三大杂志的载文进行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以下简称”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分别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陕西省自然辨法研究会创办,从创刊至 2015 年 12 月出版文献量分别为 7541 篇、4518 篇、3438 篇。其中《研究》属于月刊,《通讯》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属于双月刊。这三大杂志作为我国科学哲学界最具典型性和权威性的国家级核心期刊之一,其生态哲学的载文状况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通讯》于 1957 年创刊,虽然创刊较早但前期发表文章较为不稳定并且其中关于生态哲学的载文寥寥无几,因此在此对于《通讯》1957 至 1957 年之间的文章不作研究。按照《研究》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创刊时间 1985 年为起始点至2015 年 12 月为研究范围讨论 中国生态哲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掌握中国生态哲学的研究进展状况以及发展趋势。
  
  中国的生态哲学从环境伦理开始,而中国的环境伦理学从西方的环境伦理发展而来。三大杂志中最早发表生态伦理学的文章是在《研究》中,叶平于 1991 年 11 月发表的”人与自然: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概述“一文,随后 1993 年 1 月叶平又在《研究》中发表了”人与自然:生态伦理学的基础和取向“,1993 年 5 月曾凡银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发表了”试析生态伦理原则与规范“,1994 年 3 月年王艳芳的”生态伦理学举要“以及 1995 年 3 月杨通进的”环境伦理学片思“等。由此可见中国的生态伦理在继承吸收了西方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上不断研究,已经形成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三大杂志中最早发表关于”生态哲学“一词是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1992 年的第三期的”全国生态哲学讨论会观点综述“(钱俊生、章和杰),这是首次我国以生态哲学为主题的讨论会,这次会议,到会专家学者 56 名,提交论文近 60 篇。会议讨论了生态伦理,生态价值和生态意识等问题,同时也探讨了有关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在生态认识论方面,虽然生态思维一直伴随着中国生态哲学发展的始终,但最早研究哲学历程中生态思想轨迹的是 2010 年李世雁在《研究》中发表的”哲学历程中的生态思想轨迹--从古希腊到科学革命“.可见我国生态哲学的队伍在不断壮大。
  
  为了更为系统深入的说明中国生态哲学的发展状况,通过对 1985 年至 2015 年三大杂志刊载生态哲学相关文章的统计分析(见表 1.1),以此展现近 30 年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界对中国生态哲学总体研究进展情况。因《通讯》在 1985 年刊载文章较为不稳定且关于生态哲学的文章几乎没有,所以仍旧以《研究》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创刊时间1985 年为研究起点。此处的”生态哲学“包含生态伦理学、生态本体论(过程哲学、生态整体主义、生态纪、生态共同体)、生态认识论(生态思维)等专属生态哲学学科的相关文章。
  
  在 1985 年至 2015 年三大杂志对中国生态哲学相关文章的刊载量主要以《研究》居多,其他两个杂志主要研究技术哲学内容。由表 1.1 可以看出从 1985 年至2015 年中国生态相关文章的刊载量逐渐增加,从 1985 年的 1 篇到 1989 年的 7 篇,关注度也由最初的0.41%到 1.71%.1993 年召开的全国自然辩证法教学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上提出与国际生态潮流接轨也为 1994、1995 和 1996 年生态哲学相关文章刊载量提供了依据,也正是在1995 年和 1996 年三大杂志对于中国生态哲学的刊载量达到一个小高潮阶段。从 2000 年至 2015 年几乎逐年增加,2004 年刊载量创历史新高,达到 41 篇,关注度也由最初的0.41%增加到 8.23%.虽然从关注度上来看增幅并不太大,但因为三大杂志的刊载量也有着一定幅度的增长,从最初只发表 243 篇到后来的 489 篇,虽然涨幅不大但基数不断增大,而关注度仍能有所增长,可见中国生态哲学理论在不断的完善,这是毋庸置疑的。
  
  为了更清晰的展示中国生态哲学的发展动态,方便研究将关于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等文章列入”生态哲学“类。将人与自然关系变化、自然价值(内在价值、工具价值)、自然权利、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等流派列入”生态伦理“类。将生态共同体、过程哲学、生态纪等列入”生态本体论“类。将生态思维列入”生态认识论“类。表 1.2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本体论“、”生态认识论“进行统计分析:
  
  由表1.2 可知三大杂志 1985 年至 2015 年总共发表相关中国生态哲学类文章 599 篇,关于生态伦理学的文章更是达到 331 篇,可见生态伦理学的理论不断成熟。三大杂志第一次出现生态伦理是在 1991 年叶平”人与自然: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概述“一文,这篇文章带动了中国生态哲学学者研究生态伦理学的一股热潮,之后的 1992 年就发表了 7 篇关于生态伦理的文章,其中包括余谋昌的”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钱俊生和章和杰的”全国生态哲学讨论会观点综述“和叶平的”人与自然:生态伦理学的基础和取向“等,这篇文章也是三大杂志首次以”生态哲学“为题目发表的文章,由此可见此时我国的生态哲学正在通过伦理学发展出来。随后的近 30 年内三大杂志总共发表生态伦理、环境伦理学相关文章共 331 篇,从最初的 1991 年只有一篇发展到 2004 年的 26 篇、2006 年的 27 篇,关于生态伦理学的理论也在逐步完善,从最初单纯的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到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从 1986 年余谋昌”人地关系的讨论“到佘正荣的”自然的自身价值及其对人类价值的承载“.从最初单纯的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即余谋昌的”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到余谋昌的”生态人类中心主义是当代环保运的唯一旗帜吗“的生态整体主义。生态伦理的每一步发展都在三大杂志中呈现。
  
  从表中也可以看出三大杂志中出现生态本体论内容较早,早在 1987 年山西大学就召开了过程哲学讨论会。这是三大杂志中首次出现”过程哲学“一词。此后关于生态本体论的内容从 2001 年开始就比较平稳,虽然数量不多,但总是有理论不断的发展完善,几乎每年都会涉及相关文章。由此可见过程哲学,生态纪,生态共同体将成为中国生态哲学的发展方向之一。
  
  由表可知中国生态哲学在认识论方面发展较为薄弱,这主要是由于很多人强调哲学就是关于思维的哲学,这是把哲学片面化为思维的学问。环境伦理学反对这种观点,它的发展使哲学转向关注行动。所以在生态哲学从环境伦理学发展起来的时期,几乎没有学者从思维的层面研究生态哲学。也只有生态哲学的发展走向成熟,它才能从思维的层面研究生态哲学的相关问题。哲学应该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学问,有它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生态哲学从环境伦理学发展起来,涉及方法论,也有着生态自然观的研究,这是生态本体论,还要有思维层面的生态哲学研究。可以说从 2006 年以后几乎都有学者从生态思维层面关注生态哲学。但生态思维作为篇名第一次被提出是 2010 年李世雁在《研究》中发表的”哲学历程中的生态思想轨迹--从古希腊到科学革命“,虽然在 2005 年、2006 年也出现过生态思维一词,但还未被彻底的与生态哲学的发展历程相结合,通长结合古代道家生态思想谈及。虽然相关生态思维在三大杂志中发表的文章为数不多,但毕竟已经出现,学者们已经开始着手研究,这也必然成为生态哲学的发展方向。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