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农民工子女城市适应问题研究设计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8-04-27 共563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农民工子女适应城市生活的影响因素探究
【【第一章】】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适应性探析导论
【【第二章】】 农民工子女城市适应问题研究设计
【【3.1】】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适应特征
【【3.2.1】】结构性的家庭社会资本与城市适应
【【3.2.2】】家庭内的社会资本与城市适应
【【3.2.3】】家庭外社会资本与城市适应
【【结论/参考文献】】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子女城市适应的影响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思路
  
  家庭社会资本嵌入在家庭内部的成员关系,以及家庭成员与邻里、学校成员的社会关系中,其他资本通过以社会关系、信任和规范起作用,如果一个家庭拥有强大的经济资本而社会资本结构性缺失,那么经济资本对于孩子的成长也很难起到很好的作用。本文力图回应的问题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适应中家庭社会资本产生的作用,具体来讲研究思路如下:
  
  首先,通过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个案的分析,了解他们在城市中面临哪些适应压力,面对这些压力他们采取了何种应对策略;其次,通过观察和访谈了解和测度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社会资本,家庭的社会功能在其中如何体现;最后,根据所获得的实证资料,深入考察家庭社会资本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适应的具体作用过程,从结构性社会资本、家庭内社会资本、家庭外社会资本三个方面展现家庭社会资本动态作用于随迁子女城市适应的过程,揭示家庭社会资本作用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适应的内在逻辑。
  
  本文试图发现并验证:家庭社会资本可以帮助农民工随迁子女更快地适应城市,这一结果是通过家庭内外多层面的关系资源和关系网络及其投资,如亲密关系、期望、邻里关系等而得到实现的。这种相互的动态的关系网络不仅使家庭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同时也通过家庭提供给农民工随迁子女适应城市的社会资本,加快了农民工家庭城市适应的进程。
  
  第二节 研究内容
  
  在宏观户籍制度不变的社会环境中,家庭的社会资本包含了家庭的结构性社会资本、家庭内社会资本和家庭外社会资本。为了解家庭社会资本如何作用他们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本次研究的研究内容有三点:
  
  第一,采用深度访谈的调查方法,从日常生活、学业成绩、社会交往、心理层面四个维度,了解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适应的各个方面。
  
  第二,分析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社会资本如何作用于他们城市适应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家庭社会资本发生的变化。第三,这种变化和家庭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适应有何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农
  
  民工随迁子女也可称作“农村流动儿童”或“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根据国家教委、公安部发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关于流动儿童的定义:“6 至 14 周岁(或 7 至 15 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1,本文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作了如下界定:农民工随迁子女是指从农村流入城市,跟随父母一方或双方来到城市生活的 6至 14 周岁的农村户籍的儿童少年。
  
  二、社会融合与城市适应学者
  
  在面对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入城市这一过程时,对这一群体与社会及其他群体的关系界定经常从两种视角出发。第一种视角中,农民工随迁子女作为一个新的社会角色进入城市社会,面临着从价值观、语言、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融合,学者们为体现群体之间的平等性,将这一过程称为“社会融入”.第二种视角中,学者们从现状出发,认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进入城市的过程中,需要改变自身的种种以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和谐,这一过程是单向的,并非博弈过程,因此称作“城市适应”.本文采用“城市适应”这一概念,力求以最真实地语言呈现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适应过程。
  
  “适应”这一概念起源于生态学,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其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合的现象,后来引申出“社会适应”、“文化适应”等概念。法国社会学家瓦卡罗认为生命的意义就是适应,而适应能否成功,全在于是否能以不断的努力而树立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由李剑华、范定九主编的《社会学简明辞典》中提出,适应这一社会过程中的困难在于“自我”与“他人”以及“我群”与“他群”之间的适应
  
  2.(李剑华、范定)在心理学领域,适应主要是从个体的层面上根据环境的变化从心理和行为上进行调整以达到与社会的和谐状态;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城市适应则更关注的是一个群体在面对与他群或社会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层面上的问题,如何进行文化上的变通,这一过程如何在随迁子女个体的想法、行为、习惯中表现出来,这是社会学在研究随迁子女城市适应中的创新之处。综合各学者对于“适应”的界定,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两个共识:一、适应是一个过程;二、适应是个体为达到与环境之间平衡所做出的改变。因此,本研究采用袁晓娇、方晓义等人关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的界定:“流动儿童(随迁子女)在与城市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 并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 最终达到与城市文化和谐统一的过程。
  
  三、社会资本
  
  ”资本“这一概念源于马克思对社会关系在商品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产生资本的分析中。马克思认为,资本是能够产生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作为一种期望在市场中获得回报的投资,这一资本概念被我们称为古典资本理论。新资本理论摆脱了古典理论方向的阶级特征,将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作为对资本的替代性解释。这里笔者梳理了布迪厄、等关于社会资本的界定。
  
  1980 年,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社会资本随笔“的文章,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总和,这些资源与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熟识和认可的关系网络有关“
  
  1.(P.Bourdieu,1985.)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由群体为其成员提供,多少则取决与个体在社会网络中联系的规模和联系中所含有的资本容量。这个群体有固定的边界,且需要用重复的交换来强化这种认可和边界,个体对自身所能支配的关系和资源也进行反复确认。因此,布迪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来看待统治阶级的资本再生产,也承认了个体行动在获得社会资本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根据其功能定义的。它不是某种单独的实体,而是具有各种形式的不同实体。其共同特征有两个:他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所组成;它们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和其他形式的资本一样,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是否拥有社会资本,决定了人们是否可能实现某些既定目标。……与其他形式的资本不同,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它既不依附于独立的个人,也不存在于物质生产的过程之中。“科尔曼还用实例显示了组织关系、信任关系、社会规范和互惠关系这些社会资本形式的共同之处:一方面存在于广泛的社会关系中,并为社会成员所利用;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资源,能够创造或实现某种价值
  
  2.(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P48)林南将社会资本界定为”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本研究采用林南对社会资本的定义,认为社会资本是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强调个体选择和使用资本的动态投资过程。
  
  四、家庭社会资本
  
  科尔曼有意识地将社会资本的概念引入家庭的社会功能分析中,认为家庭社会资本对于儿童成长中获得成人世界的支持和认可有重要的意义。家庭能否为子女创造足够的和提供足够的社会资本有赖于三个因素:家长与子女的联系程度、亲子关系的稳定程度以及父母的意识形态。(Coleman)但 Goddard 认为社会关系不是唯一的社会资本形式,认识某人不一定保证有效的交往,但也认为社会资本是具有信任与规范特征的社会网络1(Goddard D,2003)。学生与父母间的信任关系;学生学习的规范也是重要社会资本。可以看出,这些学者关于社会资本的测量主要是围绕着家庭内社会资本进行。
  
  本研究认为,家庭作为广泛的社会系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社会资本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内的社会关系,还应当纳入与其相联系的邻里关系、家长-教师关系等家庭外社会资本。因此,本研究尝试对家庭社会资本做一个简单的界定:家庭社会资本主要是在家庭与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网络中,建立在信任、期望与规范基础上,能够促进家庭中个体心理幸福感与能力的资源。本研究根据结构性社会资本、家庭内社会资本、家庭外的社会资本三个维度,主要从以下九个方面考察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社会资本:家庭人口规模与结构、家庭经济地位、父母文化程度、父母期望、亲子互动、其他成员亲密关系(如夫妻、兄弟姐妹、祖孙)、邻里同事关系、家长-教师关系、家长与子女同学关系。
  
  第四节 研究方法
  
  1.本研究重在解释家庭社会资本在随迁子女城市适应过程中的作用,是一项质的研究。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结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的研究认为,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组织的运作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分不开的。研究者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对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作出解释
  
  3.(陈向明,P7)本研究运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调查方法,选取兰州市七里河区 H社区中的 14 位农民工随迁子女作为调查对象,勾勒出研究对象日常生活中的城市适应状态,着重于家庭社会资本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资料收集方法
  
  1.半结构式访谈此次研究注重对研究对象对家庭社会资本的理解以及他们在城市适应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其次,笔者的研究对象大多知识水平较低,对封闭性问卷比较排斥也很难保证问卷质量,而且封闭性的问卷也很难测量父母教育子女的心态和子女的反应,因此笔者选择半结构型访谈作为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笔者设计了一个粗线条的访谈提纲作为访谈简单的提示,对感觉有意思的话题不断追问下去,鼓励受访者积极参与,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在半结构型访谈的过程中,也应当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避免有太多的前设,只需要在受访者过于脱离主题的情况下找合适的机会将话题拉回来。大多数被访者同意访谈录音,但是也存在少数几个被访者比较排斥录音或偶然的情境下聊天获得的信息没有录音的情况,笔者会在每一次访谈结束后做详细的整理,也需要对访谈中被访者的神情、动作、暗示做及时的记录。2015 年 4 月,笔者首次深入 Y 社区图书馆,他们正在组织唱歌活动,笔者以完全开放的心态去认识每一个孩子,通过与社区图书馆老师闲聊获得一些基本的信息,也为整个的研究进行摸底。2015 年 12 月,笔者在完善研究思路的基础上设计了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深入 Y 社区去进行资料的搜集,选择了 14 名访谈对象,对其中 6 名学生进行家访。2016 年 3 月,笔者再次重返 Y 小区,在社区图书馆对经常辅导这些访谈对象的老师进行无结构访谈,补充访谈资料。
  
  2.参与观察法在帮助随迁子女辅导课后作业和组织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可以从他们课堂上的活跃程度和同学之间的沟通状态观察其性格特征和学习积极性。在与农民工随迁子女聊天的过程中,也能够获得他们对本地文化现象的具体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深入到被观察者文化的内部,了解他们对自己行为意义的解释。(陈向明,P228)比如笔者偶然遇到访谈的一个穆斯林男孩与同学打架,他们在打架时的语言和动作,反映了他的家庭环境对同伴交往的影响。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
  
  笔者进入的 Y 社区农民工职业种类多,且大多为携带家人的长期居住。笔者在一次调研中认识了 H 社区图书馆中的一位老师,对该地区的随迁子女状况有大致的了解。H 社区图书馆是由爱心企业家投资筹办,2012 年 8 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图书馆面积 420 平方米,有各类藏书 1700 多册,内容涉及社科、人文、历史、体育、文学等种类。开办四年来,一直受到该辖区群众的欢迎,也吸引了兰州市多所大学的学生志愿者加入由于该辖区流动人口较多,他们的子女在下午四点放学后图书馆由爱心人士投资,从筹办到如今一直得到西园街道西津东路社区的大力支持。这位老师作为笔者此次研究的”守门员“(”守门员“指的是那些在被研究者群体内对被抽样的人具有权威的人,他们可以决定这些人是否参与研究。陈向明),帮助笔者以”义工“或”辅导老师“的身份进入研究现场,同时也告知学生这位老师在做一个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这样,笔者就获得了”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双重身份。
  
  笔者作为这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辅导老师,解答他们的问题,参与他们的读书角、画画比赛等活动的过程中,对社区图书馆中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进行目的性抽样,从年龄、性别、家庭类型、经济基础、性格特征等方面选择访谈对象,尽量使访谈对象有更大的异质性,多角度反映家庭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适应的影响。笔者从社区图书馆的 C1 开始,利用滚雪球的方法进行访谈,当笔者访谈到第 14 名个案时,访谈对象的类型出现重复,各种类型和重要问题不再有新的发现,访谈中止,最终确定了 14 名农民工随迁子女作为此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下面的图表反映了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图二图三】

  
  通过对 14 名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统计可以看出:
  
  1、个案对象中共有 8 名男性个案,6 名女性,在性别上基本达到平均,能够显示性别在城市适应及获取家庭文化投入方面的差异;
  
  2、最终的个案对象中包含了多种家庭类型,能够反映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社会资本中的人口规模和结构对其城市适应的作用;
  
  3、最终的个案对象涵盖了具有各层次经济地位的家庭,因而对于已经在经济上发生分化的各类农民工有所反映;
  
  4、最终的个案对象为 7 岁至 15 岁,保证他们能够配合此次研究,也能够获得真实和有价值的实证资料。
  
  三、资料分析方法
  
  为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本研究将访谈的 14 个个案按照访谈的时间顺序进行编码,分别为 C1、C2、C3……C13、C14,对研究对象的父母、家人直接用”C1妈妈“、”C1 奶奶“这样的方式表达,对社区图书馆的三位老师的访谈分别用F1、F2、F3 进行编码,这样也便于后期资料的整理和引用。质的研究中对于资料的分析其实也是将资料”打散“、”重组“、”浓缩“的过程1.(陈向明,P270)笔者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确定两个大的信息框,分别为”家庭社会资本“和”城市适应“,在每一个信息框里设定几个类属,然后将整理的录音资料中有用的信息一个个对应到合适的类属中。在每一个类属中寻找”本土概念“(本土概念应该是被研究者经常使用的、用来表达他们自己看世界的方式的概念。陈向明,P284)或文化客位的概念,将这一类属的资料有条理地”挂起来“.最后,笔者需要建立一个反映”原始资料“的编码本,进而形成一个可以随时存储和调出的系统。这样,在这个归档系统中,笔者可以建立”家庭社会资本“和”城市适应“的联系,进而分析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适应的过程中家庭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过程。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