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中行政文书的诗性文化(2)
时间:2016-11-29 来源:未知 作者:原来是喵 本文字数:10580字
( 一) 尊卑秩序。君主设官分职要应天地之序,刘勰说:“命喻自天,故授官锡胤。”(《文心雕龙·诏策篇》) 命施自天,官职也是上天的安排,自然应当听从上天的旨意,也即要听从天子的旨意。《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9](P45) 所谓“设官分职”要应天地之序,如《周礼》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之属,应的就是天地四时之序。《春秋繁露》就明言“官制象天”,“天之大经”“三起而成,四转而终”,圣王制定官制也应是取法之:“三人而为一选,仪于三月而为一时也。四选而止,仪于四时而终也。”又曰:“尽人之变合之天,唯圣人者能之,所以立王事也。何谓天之大经? 三起而成日,三日而成规,三旬而成月,三月而成时,三时而成功。寒暑与和,三而成物; 日月与星,三而成光; 天地与人,三而成德。由此观之,三而一成,天之大经也,以此为天制。是故礼三让成一节,官三人成一选。三公为一选,三卿为一选,三大夫为一选,三士为一选,凡四选。三臣应天之制,凡四时之三月也。是故其以三为选,取诸天之经; 其以四为制,取诸天之时; 其以十二臣为一条,取诸岁之度; 其至十条而止,取之天端。”[16](P214、216) 三公、三卿、三大夫等官制应的是天地人三而成物的秩序,其立选制度又分别对应于“天之经”“天之时”和“岁之度”,所以是“应天之制”.《白虎通》卷四也认为,设立三公九卿也是“顺天成其道”:“王者所以立三公九卿何? 曰: 天虽至神,必因日月之光。地虽至灵,必有山川之化。圣人虽有万人之德,必须俊贤。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顺天成其道。”[2](P129) 又:“诸侯封不过百里,象雷震百里所润云雨同也。雷者,阴中之阳也,诸侯象焉。诸侯比王者为阴,南面赏爵为阳,法雷也。”[2](P139 - 140) 这里提到封诸侯取象于雷,这跟前面所说的先民们认为打雷是上天向人间发号施令的说法有契合之处。蔡邕《月令篇名》说:“因天时,制人事,天子发号施令。祀神受职,每月异礼,故谓之月令。所以顺阴阳,奉四时,效气物,行王政也。”[19](P903) 也是说,天子发号施令要因天时、顺阴阳。
既然要遵从天地之序,那么天地之间最大的秩序是什么呢? 古人认为,天地最大的秩序就是高下尊卑。天尊地卑,这是显而易见的。参照天地高下尊卑的秩序,官职也应有尊卑贵贱之等级差别。《大戴礼记·朝事》:“古者圣王明义,以别贵贱,以序尊卑,以体上下,然后民知尊君敬上,而忠顺之行备矣。”[20](P1190) 朝庭之上,等级森严,天子垂珠,诸侯鸣玉,已有明显等级之差。如何体现这种等级森严的级差呢? 这要通过一系列仪式、职官座位、官员的服饰、车乘及相应用度来体现。单就配玉来说,诸侯朝臣,也因爵位不同而配戴不同的级别的玉。《大戴礼记·朝事》说:“以九仪别诸侯之命,等诸侯之爵”,上公“执桓圭九寸”,诸侯“执信圭七寸”,诸伯“执躬圭”,诸子“执谷璧五寸”,诸男“执蒲璧”[20](P1196)。《白虎通》卷八:“天子执瑁以朝,诸侯执圭以觐天子1瑁之为言冒也。上有所覆,下有所冒也。”[2](P354) 又:“臣见君有贽何? 贽者,质也。质己之诚,致己之悃愊也。王者缘臣子之心以为之制,差其尊卑以副其意也。公侯以玉为贽者,玉取其燥不轻,湿不重,明公侯之德全也。”[2](P355 - 356) 明确指出君臣所配玉器有尊卑级差之别。配玉之外,诸侯朝臣的服饰、车乘及其他各色用度都有严格级差,正如《左传·庄公十八年》所说:“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不以礼假人。”[21](P36) 可见尊卑贵贱之森严。这就是刘勰所说的“高卑联事”之要义。
除以上之外,上朝之时,君臣的座位朝向也有严格的规定。《逸周书·明堂解》就详细说明从天子、三公、诸侯到诸伯、诸子、诸男、九夷、八蛮、六戎、四塞在明堂之上的座位朝向,且申明这样的安排是“明诸侯之尊卑也。”[7](P715)《礼记·明堂位》就详细地说明明堂之上君主和各位王公大臣的座位和朝向:“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 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 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 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 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 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 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 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 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 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 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 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四塞,世告至。此周公明堂之位也。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9](P436)此处明言,座位和及其朝向就是“明诸侯之尊卑”的。说到底,君臣之间讲究尊卑有序,是礼义文化在君臣之间的具体体现,所谓“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5](P730) 只有切实维护这一礼义秩序,才能“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5](P728) 如果“治国而无礼”,那么“朝廷官爵失其序”“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5](P743) .总之,一国之主,要靠礼乐两方面,才能治国平天下。礼是“言而履之”,乐是“行而乐之”,“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大平也。”“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 礼之所废,众之所乱矣。”[5](P747) 礼乐渗透到君臣日常言行举止当中,礼乐兴则天下治,礼乐废则国乱。
君臣之间,还有其他一些具体的礼节要求,《礼记》里面有一些具体的说明,如:“凡为君使者,已受命,君言不宿于家。君言至,则主人出拜君言之辱; 使者归,则必拜送于门外。若使人于君所,则必朝服而命之; 使者反,则必下堂而受命。”[9](P24)“国君抚式,大夫下之。”[9](P28)“君命召,虽贱人、大夫、士必自御之。[9](P34)”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9](P50) 这些举手投足之间的礼节要求,说明君臣之间的森严等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 二) 惶恐和敬畏。上面这些具体详明的规定和要求,体现的是在礼乐制度下君臣之间鲜明的等级差别,以及臣子们对天威的敬畏和内心的诚惶诚恐。刘勰提到臣子们的一个习惯动作最能体现他们的这种心理,这个动作就是”再拜稽首“(《文心雕龙·章表篇》)。”稽首“,就是古时所行跪拜礼。《尚书·舜典》:”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疏曰:”《周礼》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稽首为敬之极,故为首至地。“[13](P130)一说,稽首礼头不需触地。我们认为,不管触地与否,总之这一礼节是敬畏之极的表现。不少文献都提到这一跪拜之礼,如《周逸书·克殷解》:”群宾佥进曰:’上天降休!‘再拜稽首。“[7](P346) 又《周逸书·尝麦解》:”太史乃降。太正坐,举书,乃中降,再拜稽首。“[7](P744)《诗经·大雅·江汉》:”虎拜稽首,天子万年。“郑笺云:”拜稽首者,受王命策书也。臣受恩无可以报谢者,称言使君寿考而已。“[13](P574) 又《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三辞,从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觐。“[21](P84)范文澜认为:”召虎重耳皆受命口谢,非如后世有谢章,而陈谢之意可见。“[18](P409) 口头上是陈谢,内心当是敬畏之至! 在一些礼书里面,凡是涉及君臣之礼,都常提到臣子要行稽首礼,如《仪礼·士相见礼》:”士大夫,则奠挚再拜稽首,君答壹拜。“[10](P79)《仪礼·觐礼》:”侯氏入门右,坐奠圭,再拜稽首。……侯氏降,阶东北面再拜稽首。“[10](P345)《礼记·曲礼》:”大夫士见于国君,君若劳之,则还辟,再拜稽首。“[9](P42)《礼记·曲礼》:”士有献于国君,他日,君问之曰:’安取彼?‘再拜稽首而后对。“[9](P44)《礼记·郊特牲》解释这一礼节的心理时说:”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9](P360) 服顺的心理前提当然是惶恐和敬畏。
三、诰命与奉命
以上我们谈的是古代行政文书背后的诗性文化及心理,下面我们要说的是,行政文书是如何把这种文化和心理表述出来的。古代行政文书名目繁多,有典、谟、训、诰、誓、命,这是保存在《尚书》中的上古公文名称; 又有制、诏、策( 册)、戒、敇、旨、谕,这是皇帝在政务中颁发的各种公文; 又有奏、章、表、议,这是文武百官上奏的文书; 还有启、移、檄、谘、关、札、状、露布,这是政府衙署来往或个人与官署交往的文书。如前所述,我们可以大致分上行文和下行文两个路向来谈。
( 一) 顺从天意。如前所说,古人认为,万物皆天命,所以无论君臣都顺从天意。据《史记·儒林列传序》,公孙弘呈请汉武帝曰:”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修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1](P3119)”配天地“”明天人分际“云云,是恭维君主,也是谨遵天意。《汉书·礼乐志》也云:”王者承天意以从事。“[4](P1031) 古代的行政文书里面常提到一个词”天禄“,认为无论王位还是官位,都是拜上天所赐,这也是表示对天意的敬畏。如元狩《策封齐王闳》有”天禄永终“云云[18](P365) .天子登基,诏告天下,也是归之于”天命“”天心“”天意“,如被刘勰称为”典雅逸群“(《文心雕龙·诏策篇》) 的潘勖《册魏公九锡文》:”今君称丕显德,明保联躬,奉答天命。“[22](P503) 匡衡奏议称君主”承天之大“”合于天心“(《汉书·郊祀志下》) [4](P1254) ,路温舒上书言缓刑:”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以应天意。“[4](P2369) 刘勰称”卫觊禅诰,符采炳耀。“(《文心雕龙·诏策篇》) 据《三国志·魏书·卫觊传》:”文帝即王位,徙为尚书。顷之,还汉 朝 为 侍 郎,劝 赞 禅 代 之 义,为 文 诰 之 诏。“[23](P611) 如其所撰《乙卯册诏魏王文》就为曹丕称帝的合法性辩护:”夫命运否泰,依德升降,三代卜年,着于《春秋》,是以天命不于常,帝王不姓,由来尚矣。……是以四方效珍,人神响应,天之历数,实在尔躬。……汉承尧运,有传圣之义,加顺灵只,绍天明命,厘降二女,以嫔于魏。……王其永君万国,敬御天威,允执其中,天禄永终。“[18](P370) 君子上奏,往往自称是”应天命“.就是劝勉君主,也往往以天道天意为口实。比如曹植《求通亲亲表》:”臣闻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 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 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 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夫 天德之于万 物,可谓弘广矣。……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实在陛下。……冀陛下偿发天聪而垂听也。“[23](P567 - 571) 刘勰称曹植的章表”独冠群才“,为什么刘勰的评价如此之高呢?就拿此表来说,除了在艺术上”体赡而律调,辞清而志显“之外,在思想情感的表述上也拿捏得当: 所谓”应物制巧,随变生趣,执辔有余,故能缓急应节矣。“(《文心雕龙·章表篇》) 曹植意欲求君之欢,却借颂天地之德以发言,曹植与皇帝既是至亲又是君臣,关系很是微妙,但曹植表达妥当,所以深得刘勰称赞。
相近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