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机农业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有机农业概述
2.1.1 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概念
在有机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特别是在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并存的中国,正确理解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概念,有助于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1.
有机农业的定义有很多种,目前要用一个简短、准确的语句来表达其概念很难。IFOAM 把有机农业描述为,一种包括所有能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2.欧洲把有机农业描述为,一种通过使用有机肥料和适当的耕作和养殖措施,以达到提高土壤的长效肥力的系统3.美国农业部把有机农业定义为: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产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4.我国有机农业工作者将有机农业定义为: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5.有机农业的内涵解释了其本质,即以自然为主要主体,以和谐相处为宗旨,尊重和顺应其原本的秩序和规律。以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体系为核心的有机农业,在建立过程中,需要经历过渡或者有机转换环节。有机农业具有以下六大特点:①标准的规范性;②资源的循环性;③发展的可持续性;④技术的先进性;⑤生产的惠民性;⑥产出的高效性。
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包含于有机产品中,通常指根据国际标准和要求进行有机农业的生产和加工的,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等)。
2.1.2 有机农业、传统农业、常规农业的比较
(1)时代背景不同
传统农业科学技术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耕种以人和畜力为主,没有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人们对自然规律缺乏本质性认识,所以只能顺应自然规律,依赖自然条件,但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会根据自然规律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农业措施,提高农业生产力。
常规农业是在传统农业难以充分满足人类对粮食的需求的情况下,对传统农业进行一定的改造,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机械化为农具,投入一定的农用化学制剂,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大量的农产品,属于高投入,高产出农业。
有机农业是在人类认识到常规农业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机农业的农业科学技术比较发达,农业技术人员对自然规律有本质性的了解,生产力水平较高,生产工具较先进,工业化水平较高,是在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2)耕作规则不同
传统农业是传统天时、地利、人和的体现:适宜的节气,对地形、海拔、土质的要求,结合农民长期积累的农耕经验来精耕细作。对农作物釆取适宜节气种植、根据季节轮作或间作,配合土农药的使用能够防治病虫害。深耕土壤后,腐熟残留农作物的根和杆得到的作物稻秆腐熟肥、以及畜禽的粪尿可作为肥料。
常规农业虽然也按季节耕种,但会利用大棚生产部分反季节蔬菜、水果。利用化肥增加土壤肥力,利用农药防病除虫,用除草剂除草。利用膨大剂使部分农作物体积增加,使用其他化学制剂使农产品的外形美观,利用催熟剂使部分农作物快速成熟,利用化学保鲜剂使成熟的农作物在储存时不易腐烂。
有机农业在耕作的过程中为维持耕地的土壤体系而仅限于土壤表面松土,因此对耕种的土壤釆用相反于传统农业的浅耕或免耕,然后对有机农作物采用轮作方式培养土壤肥力;而肥料方面则使用了植物残骸、畜禽粪便、绿肥、堆肥等有机肥料。防病灭虫则是依靠农作物间作以及生物农药或物理灭虫等等。在尽量避免耕种反季节蔬菜、水果的前提下,有机农业还能利用大棚种植等方法有效解决季节限制的问题。
(3)生产环境不同
传统农业中农田的受用程度由产量来决定:低产农田多数会被放弃,中产量农田多数会被用来种植杂粮,而高产农田会被用来种植主粮。根据经验选择肥沃的土地是传统农业在生产环境上的具体体现。低产农田遇到丰收年,也许会有些收获,但收获量不大;遇到自然灾害年,不但一年的劳动付之东流,而且种子也无法收回。常规农业对生产环境没有太多限制,在国家允许的耕地范围内就可以耕种。
因为,常规农业可以利用先进的水利设施对农田进行灌溉或排水,利用农用化学制剂增加土壤肥力、除草,利用机械耕种、收割。有机农业生产环境要远离高污染、工业区、以及人口集中区域以及居民生活垃圾场。生产过程中对各项指标各个环节的监管检测十分严谨:种植者的标准操作、农家肥要符合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标准、投入物质的监管、生产信息记录的核对、生产废弃物严格按标准处理等。
(4)种源不同
传统农业的种源一般是农户把收获后的部分优良粮食作为下一轮种植的种源,有时候,农户之间会调配种子。常规农业一般会通过市场购买或政府配发,选择优质高产的种源,或根据地域特点选择抗旱、抗洪错、抗寒等特性的种源。有机农业对种子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必须是未经化学处理,没有经过基因重组和辖射技术的有抗性的有机种子,没有有机种子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常规种子,但必须没有经过禁用物质处理。
(5)理念不同
传统农业方式下耕种的农户没有什么经营理念,基本是自给自足,自己解决生产资料,收获的农产品主要供农民自己消费,只有少量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常规农业根据传统农业经验以及常规农业科学技术生产出大量农副产品,大部分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并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利益。有机农业是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为人类提供健康、安全的食品,恢复土壤肥力,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农业体系。
2.1.3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比较
从概念上讲,无公害食品强调的是安全,而绿色食品在无公害食品的基础上又保证了无污染、优质,有机食品则不仅概括了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优点,更加突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三者相辅相成,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
从生产标准和技术要求上看,首先表现在投入品的不同,对于无公害食品,是绝不能参杂着高浓高毒的农药和兽药的;绿色食品可以在最低限度的范围内使用合格的化学合成品,但也是和绿色食品一样杜绝高浓高毒的农药兽药,根据需求,定量定时地使用农药化肥和兽药;有机食品则大大区别于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它直接禁止使用化学合成品。由于不管什么样的化学合成品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污染或者危害,所有有机食品是绝对的无污染,优质和安全的食品。对于三种食品的最终农药残留物方面,无公害食品要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绿色食品农残综合限值必须达到欧盟国家要求标准;有机食品农残综合限值要比国家标准相应限值低 20 倍。其次,技术方面对于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要求也是步步攀升,只有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一步步实现他们的生产,这是一个漫长的需要时间的旅程。
从认证形式和安全等级上看,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和各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无公害食品进行认证;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其委托的各省市绿色食品办公室对绿色食品进行认证;由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的认证机构依据有机产品国家标准 GB/T19630.1~4-2005 对有机食品进行认证。而安全等级上,无公害食品的安全系数相较最低,绿色食品因为来源于优良的环境资源所有次之,有机食品则是完全地保障了生态环境,对环境的贡献最大。
最后,从消费者来看,不管是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还是有机食品,无疑对我们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不仅扩展了市场的总类、形式和层次,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还为更多的农民增加收入,带来商机。无公害食品的问世为绿色食品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以此为发展的泉源,创造出有机食品,使这些安全优质食品得以可持续发展下去。
2.2 有机农业的基础理论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在生态经济学领域,中国的研究由来已久,最早的研究者是着名的经济学家--许涤新先生,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进来,不断的补充和完善,最后研究形成了中国的生态经济学。简单地说,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与经济学的结合,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是相互依存的,经济活动影响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在资源、环境等方面制约着经济活动,经济增长给环境带来的危害逐渐接近环境承载力的零点,经济学家无法从经济领域找到解决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出现的环境问题的方法,生态学家也无法单从生态领域解决受经济增长影响的生态问题。
生态农业是指人们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为理论原理,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尊重生态和经济规律为前提,通过系统工程方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的新型农业体系。生态农业基于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背景,合理整合及利用相关农业资源,促进生态、经济以及社会三方面的效益提高,走上高产、高效、持续、稳定、优质和协调发展道路。
有机农业生产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强调保持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多样化种植,采取轮作或间作,保持动植物多样性,恢复生态环境。有机农业的发展理念有很强的生态经济学思想,有机农业是生态经济学理论下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延伸,有关部门没有对生态农业做出相关规定,但生态农业也是常规农业的一种替代形式,生态农业的范围比有机农业的范围更广。有机农业从种养殖的环境选择到最终的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和生态经济学密不可分。一方面,在选择有机农业生产基地时,要对基地的土壤、水质、大气等进行调研和综合分析。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结合有机农业生产标准,规划可以利用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在规划基地时要充分考虑有机农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有机农业的相关标准严格规定,有机农业不可以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塑料薄膜等农用化学合成物质,提倡使用有机肥,喷洒生物农药或釆用物理方式杀虫,减少农用化学物质对土壤、水的污染。有机农业的生态指导原则是: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整体协调发展,减少农业废弃物的排放,循环利用再生资源,提供健康、安全食品,保护生态环境。
2.2.2 循环经济学理论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词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ClosingMaterials Cycle)的简称。在现代这个信息日趋丰富,资源却在不断匮乏的科技先进社会,我们的经济一直处于“资源到产品到污染排放”这样一种单向直线的模式。然而,要打破这种传统的经济模式,必须要建立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来替代它,即“资源到产品再到再生资源”模式。在这种反馈循环着的经济模式带领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再利用。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顾名思义就是以资源的可循环性为基础,改变原有的消耗资源来增长经济的模式转变为重复循环使用资源来发展经济的模式。在我们这个人与自然的大环境下,循环经济的作用就是使所有的资源投入在对自然环境最小程度的影响下,得以合理的利用,其废弃物品又得以恰当的再利用,以维持生态的平衡。
有机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有机统一,可以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有机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发展模式,有机农业在生产过程按照食物链循环规律,利用潜在资源,合理设计生产过程。如: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人们生活中的排放物以及畜禽的排放物作为有机肥,增加有机农田的肥力,减少化肥对土壤以及水资源的污染,有机农作物的稻秆可以饲养猪、牛、马,粉碎后的有机作物稻秆可以作为鸡鸭的饲料,有机农作物废弃物与畜禽的废弃物合理的循环利用,实现了有机种植业与有机养殖业的完美结合,达到能量流与物质流的良性循环利用,不但为人类提供了有机农产品,而且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量,净化了环境。在有机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采用作物间作模式,即一种作物本身的属性可以相克另一种作物的害虫,病菌,减少常规农业中农药对益虫的伤害,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生物链平衡,生物群的健康发展可以调节生态环境,有利于受破坏的环境逐步恢复,使动植物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谐发展。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各有不同,一些观点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持续增长和变化”或“成功的发展”,但更多的人认为这是有利于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发展方式。造成这种理解分歧是因为人们对自然、社会、科技、经济的分析侧重不同,英国爱丁堡大学马可·史勒瑟教授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为:在保证净化空气和提供生态支持的环境下,在资源和经济增长之间建立一种关系。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是在保证不会损坏下一代人生存需要的前提下,能够满足当前人们需求的生态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国内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同样也是建立在保证不危害后一代人需求的基础上,有益于局部甚至全球人口利益。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不断提高人们环境承载能力,以最小的自然消耗获取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发展模式便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有机农业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长远发展,资源的循环持续再利用,有机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减轻环境污染,逐渐修复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减少农业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有机农业将开发资源、利用资源、保护资源于一体,把经济发展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相协调,将有机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生态化、社会化集于一体,即高品质地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指有机农业生产者经过科学地选择种植环境、优良种源,在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土壤进行浅耕,保持土壤中的有机碳和氮。施肥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减少了化肥对土壤有机质的破坏,对水的污染,施用畜禽的粪尿,可以减少畜禽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施用腐熟的麦田稻秆,可以减少焚烧稻秆对大气的污染,施用有机肥种植出的农产品营养价值高、味美、口感好,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在有机农作物防治病虫草害方面,采取轮作和间作方式,在同一块土地上有序地轮作或间作不同有机农作物,因为不同农作物在土壤中的植根深浅不同,从土壤中吸取的营养成分也不相同,转变土壤中所含的难容物的能力也不相同,所以合理的轮作或间作可以均衡土壤中的养分,平衡土壤中难容物的降解程度,不同作物的残根、落叶对土壤的有机质的补充也不相同。不同农作物的病虫菌在土壤中会寄生,釆用轮作或间作,可以减少土壤中寄生的病虫菌对作物的传染。不同农作物对杂草的抑制作用也不同,轮作或间作都可以减轻杂草的生长。有机农业采取的合理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耕作方式是可持续耕作方式,有机农业重视土壤肥力和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以及农业对物质的循环利用,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保持生物多样性。有机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
2.2.4 品牌建设理论
“品牌”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它能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品牌建设(Brand Construction)是指品牌拥有者对品牌进行的设计、宣传、维护的行为和努力1.品牌建设的主体包括品牌的拥有者和参与者,其中参与者包括用户、合作伙伴、媒体及竞争品牌等。品牌建设的核心就是让企业品牌的良好形象深深刻在消费者心里面去,提升企业产品知名度2.
培育农业品牌,应把握好农业现代化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基于本地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以特色和高品质为落脚点,因地制宜打造适合该农业品牌的内在特性。另一方面,严格农业品牌化的过程,即以区域化布局为载体,以专业化生产为保障,以规模化种养为手段,以标准化控制为前提,以产业化经营为发展,以品牌化销售为最终目的的过程。农业部已制定了以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农产品产业带为目标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在这一规划的指导下,各地区因地制宜,以当地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为载体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打造各地独特的农业品牌这张牌,进一步带动相关企业群向具有现代化标准的规模经营、标准化经营和拥有良好营销方式的企业发展。
在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至关重要的问题亟需解决,如生产经营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营销方式落后等;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还必须加快农业经营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着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农业品牌化建设奠定基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