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论
1.1 研究背景
农业是工业、服务业的基础,更是国民经济的根本。由于现代农业和近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化肥、农药、除草剂、杀虫剂、饲料添加剂、生长素以及转基因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大量使用,使得农业生产力突飞猛进,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在给人们创造大量农副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水土污染严重、耕地面积减少、开垦过度森林资源减少、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剧减少、生态平衡失调等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暴露出了诸如食品农药残留高、添加剂过量、激素催长畜禽、鼠肉充当羊肉、“速成鸡”、“三聚氰胺”牛奶以及“苏丹红”鸭蛋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另外,转基因大豆、大米、水果、蔬菜等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的农产品,其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也尚待考证。目前这种只顾眼前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重建的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绿色环境、绿色生态、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有机农业的初衷就是解决农产品原料来源的安全问题,所以其作为常规农业的替代农业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渐发展起来。
随着城乡人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不再仅限于吃饱穿暖,更多关注生活的质量、水平以及幸福指数,对教育、居住、环境特别是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发展有机农业、生产有机食品正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在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今天,有机农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机食品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潮流。2013 年 1 月 23 日,李克强总理在北京主持召开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时指出,食品安全是关乎人人的重大基本民生问题,要筑牢食品安全防线,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经过 10 多年的发展,我国有机产品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质量稳步提高,生产标准及认证体系正逐步达到国际标准的水平,有机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初步显现。据国家认监委统计,2011 年我国有机种植面积达 26 万平方公顷,减少化学纯氮投入 4.68 万顿,折合尿素 10.17 万顿,有效利用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秸秆 1170 多万顿,有效避免了石油农业施用农药、化肥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2011 年我国国内的有机食品销售额已达 800 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 4.6亿欧元。
当前,贵州有机农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也比较缓慢。2001 年以来,贵州先后有 10 多个企业就粮食、肉鸡、酒、茶叶等农产品进行有机食品的申请认证,但截至到 2005 年底,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只有 1 个肉鸡基地、1 个产酒企业及 9 个产茶企业,而比邻的云南省已经有 50 产品通过了认证。据统计,2013 年贵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即“三品一标”认证数为 294 个,认证规模有 240.0437 万亩、170.24 万头、955.345 万羽及 2061.7 万尾。贵州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强调要加强生态建设,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构筑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切实改善生态环境,构建“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这一战略思想,为贵州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给贵州有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动力。所以,在这种大背景下对贵州有机农业发展及其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分析了贵州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利用 SWOT 模型对贵州有机农业发展作全面战略分析研究,将贵州省有机农业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发展模式下的三个案例,探索适合贵州有机农业发展的模式,最后根据 SWOT分析并结合案例研究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贵州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供一个参考方案,为全省和地区有关部门、单位和企业今后研究有机农业发展问题提供参考。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知的逐渐深入,“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要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机农业,对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民增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研究有机农业的发展时,对有机农业发展涉及的生态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助于丰富现代农业尤其是现代有机农业的理论研究体系。另外,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为贵州研究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现实意义
随着近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迅猛发展,农业生产力也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但在广泛使用甚至滥用化肥、化学农药、生长素、转基因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同时,诸如食品污染、品质下降、土壤板结、肥力减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至生态平衡失调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也随之产生。贵州省有机农业发展及对策的研究,为贵州省从事有机农业的生产企业和个人提供发展模式和战略,使其生产出充足的有机农产品投放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无污染的有机食品,既彰显出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效益,又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水平;同时还可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进而对促进贵州农业经济又快又好、更快更好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有机农业研究现状
1.3.1 国外有机农业研究现状
近年来,世界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市场发展较快,据 IFOAM 网站 2012年世界有机食品报告统计,世界 2011 年有机产品销售额为 629 亿美元,到 2012年则达到 640 亿美元,主要市场在欧洲和美国,占 420 多亿,亚洲主要市场是日本;2005 年有机生产者的数量为 60 万,2011 年为 160 万,增加了 100 万;有机农业的种植面积从 1999 年的 1000 多万公顷发展到 2012 年的 3700 万公顷,以10-15%的速度增长;主要有机农业国在世界的排名:澳大利亚第一,阿根廷第二,中国第三,接下来依次是美国、巴西、西班牙、印度、意大利、德国。如表 1.1所示,有机农业面积占世界有机农业面积最大的是大洋洲,比例为 42%,其次是欧洲,比例为 24%,接下来依次为拉美洲 16%、亚洲 10%、北美洲 7%、非洲 1%.值得注意的是,亚洲增长的速度也非常快,有机农业面积所占的比例已从过去的3%上升到 10%,上升了 7 个百分点。
同时,全球有机产品需求快速增长,世界有机食品销售总额已经从 2002 年的 230 亿美元,上升到 2008 年的 520 亿美元。在过去几年时间里,美国、日本与欧盟的有机食品销售额大幅增长,年增长率都达到了为 25%-30%.根据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有机食品消费主要是依靠进口,例如,在荷兰、英国与德国,每年的有机食品进口消费分别占有机食品消费总额的 60%、70%、60%,由此可见,有机农产品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外销到发达国家的主要农产品之一1.
Lampkin and Padel2(1994)认为有机农业是治理土壤侵蚀扩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提出有机农业可以通过维持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从而防止土壤被侵蚀,在作物和牧草轮作上,土壤就可以少受机械的碾压,实现较为灵活的种植顺序,同时也限制了农民只有在条件适合时才能进行耕作。 Willer H and Klicher L3(2010)提出了有机农业在生物多样性中起到的作用,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发展有机农业是解决生态平衡失调问题、实现生物多样性发展的必由之路。HelgaWiller and Minou Yussefi1(2004)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世界有机农业统计数据和发展现状的研究》中阐述了各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及有机农产品的销售情况,并分析了各国的有机农业认证标准。Jeremy Rifkin2(2005)则从食品安全、健康以及保护自然环境出发,认为发展有机农业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安全的、无污染的食品,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水平,还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免于各种化学农药、肥料的污染。同时还强调,有机农业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国际化问题,是当今世界的重点发展内容。BatesF.S. and Harris S.(2009)3认为发展有机农业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RodeleRessearch4(2012)通过 30 年的农场实践经验研究发现,有机农业生产优于常规农业,有机农业生产比常规农业生产可以节约 45%的能耗。干旱时期,有机农业的产量高于常规农业,有机农业可以修复土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对有机农业发展研究国外由来已久,尤其在研究发现有机农业对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都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后,有机农业更是受到大众的热烈追捧。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日本、德国、以色列、加拿大、意大利、奥地利、阿根廷等国家,有机农业发展受到重视,发展速度快、发展面积多,有很强的优势。
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外许多发达国家依靠本国自身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充足的资金投入,形成了以资金投入和技术开发为主的发展模式。对于美国有机农业发展模式,主要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点:(1)引入先进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轮换作物秸秆和保护海洋环境技术;(2)对化学农药、肥料的积累进行很严格的把控;(3)对豆类种植实施轮作,控制土壤深翻,同时增加土壤养分水平;(4)全面控制和预防病虫草害。德国的有机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是进行豆类作物轮作,以及农畜牧业相结合的模式,具体研究集中在一下几点:(1)豆类作物的轮作以及农业、畜牧业的合理结合,可以保留土壤养分,使养分平衡;(2)减少耕地;(3)利用动物的肥料来生产沼气,沼液渣又用作肥料;(4)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以色列的温室栽培模式是其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在温室模式下通常利用节水技术节约用水,在不同的温室进行作物轮作、生产手段(如空气、土壤等)方面的变化。此外,非洲以及发展中的许多国家则依靠丰富的劳动力来创造价值,形成了以劳动力创造价值的发展模式。其中,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印度重点依托丰富劳动力,利用人力搜集各类畜牧所留下的有机肥料,将其应用到其他的农作物培育中去,既能保证有机农业的安全,又能兼顾营养。从 2008 年到 2009 年,印度的有机农业面积增长了 39%,增长稳定。阿根廷、巴西、意大利等国家凭借着自然资源的优势形成了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发展模式,在国际有机农业发展中十分突出。阿根廷在充分利用其国内大量自然资源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有机农业的发展,其中,大部分是对外销售,有 90%以上的有机食物运往了国外,阿根廷也因此成为世界第 3 大有机食物出口国家。所有国家发展有机农业的模式都有所不同,但综合来讲主要运用两种模式:“公司+农户”模式与联合模式。
1.3.2 国内有机农业研究现状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有机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发展初期,有机农业的生产主要由出口需求(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来带动,所以95%以上的有机农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此后,在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有机农产品的国内市场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据统计,2011 年我国有机种植面积达 26 万平方公顷,减少化学纯氮投入 4.68 万顿,折合尿素 10.17万顿,有效利用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秸秆 1170 多万顿,有效避免了石油农业施用农药、化肥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2011 年国内有机食品销售额已达 800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 4.6 亿欧元,生产企业 8000 多家。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各省区,有机产品的分布情况如表 1.2 所示。
李显军1(2004)从我国有机食品认证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有机食品认证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990-1994 年为探索阶段,国外认证机构开始进入中国;1995-2002 年为起步阶段,中国相继成立了自己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2003 年至今为规范快速发展阶段,“中国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开始对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强调质量与信誉是产品的生命线,规模越大、知名度越高,就越是需要加强监管。向长玉2(2007)分析了农户选择有机农业会面临的各种风险,构造了农户选择有机农业的决策模型。根据模型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有机农业相对传统农业而言,期望利润较低、风险水平较高、农户效用较低,因此农户大多不愿从事有机农业。提出采用订单农业,使有机农业成为可能,因其可以提高利润、降低风险、增加效用。王晶3(2010)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认为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农户缺少相对专业技术和知识;其次,生产成本相对较大、产品销售利润不足;最后,政府扶持手段欠科学。提出要实现我国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完善有机农业的政策体系,加速我国有机认证的国际化步伐,同时还要建设好有机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陈良敏、吕玲丽1(2012)则从政策层面出发,认为有机农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的政策扶持,需要加强对有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的政策支持,同时还应规范有机农业的生产管理,使之按照统一的标准体系进行,这样就能更好的为我国有机农产品顺利的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王保治2(2013)分析了有机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品牌意识;二是服务体系的不健全;三是产销成本较高;四是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认为要更快更好的发展有机农业,应做好:有机农业的发展规划,有机农业的宣传工作,土地流转模式的创新工作等。
吕迅、何慧丽3(2011)认为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受到小农生产者的群体特点、技术和资金缺乏、制度局限以及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行为等各方面制约因素的影响。
有机农业在中国发展势头良好,因为在改善农业生产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遵循自然规律和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例如在生产过程中杜绝化肥、农药、氮的大量使用,以及避免对农业资源的处理缺乏科学措施而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在保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前提下大大增强了国内产品的对外竞争力。分析研究有机农业的发展模式可以使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产业化、销售市场化、管理规范化。我国学者在有机农业发展模式上进行了大量研究。
易湘涛、李俊凯4(2009)对一菜两用的有机农业生产模式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究,实验证明一菜两用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高璟、王玉华5(2011)分析了有机鸡蛋和有机肥产品生产的相关模式,确定它们分别为“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和“公司+基地”的有机农业发展模式。田春英6(2010)从要素禀赋视角下探讨了吉林省有机农业的发展模式。认为吉林省东部地区发展有机农业宜选择资源密集型模式;中部地区发展有机农业需采取资金技术密集型模式;西部地区发展有机农业应走劳动密集型有机农业路线。
李春红1(2011)认为要提高种植业的规模化水平,理应走农作物间作的发展路子;应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绿色养殖;种养结合,走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子、走废弃物综合开发的路子;走“龙头企业+农户”发展模式的路子。陶宇航、吕大明等2(2011)利用高效循环农业模式结合有机农业发展,探索出高校有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认为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增效与环境保护并重,以及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更大化,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强调在畜禽粪便和秸秆资源丰富的地区应大力推广高效有机循环农业模式。张慧、李显军3(2013)认为就发展趋势而言,基于循环经济的有机农业前景广阔。探索出:秀美家园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种养结合的生态果园循环模式及生态田园--“猪-沼-X”模式。丁长琴4(2012)认为“公司+农户”是目前我国有机生产组织模式的主要形式,又称“有机订单农业”的模式。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典型技术模式有:单个有机农产品为主的生产模式、复合型生态模式及“整建制”建设有机农产品区。
曾爱强5(2013)认为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模式有:联合发展模式(“公司+农户”联合模式、“公司+农民组织机构+农户”联合模式、公司反租倒包联合模式)和三种有机农业技术发展模式(单一型、复合型、整建制区域)。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本文分六个章节,以有机农业为中心,分析研究了贵州能否发展有机农业、怎么发展有机农业的问题。
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国内外有机农业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有机农业的相关理论研究。主要介绍了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概念;有机农业、传统农业和常规农业的比较;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比较;有机农业的理论基础,包括生态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品牌建设理论。
第三章:贵州有机农业发展的必要性、现状及 SWOT 分析。分析了贵州发展有机农业是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的需要、健康饮食与食品安全的需求、降低成本与增加收益的需要、增加就业机会与保持市场平衡的需要以及贵州绿色崛起的需要;根据贵州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利用 SWOT 模型分析了贵州有机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
第四章:贵州有机农业发展模式案例分析。分析了贵州有机农发展的几种模式,包括“有机订单农业”模式、单一有机农业技术发展模式及种养结合型复合生态模式,并分别列举三个案例:仁怀市有机高粱种植、威宁草海有机茶园及黔东南生态养鸡。
第五章:贵州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根据 SWOT 分析、结合案例研究总结出贵州有机农业发展的十一条相应对策建议。
第六章:主要结论、文章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根据前五章的研究得出综合性的结论。
1.4.2 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一是文献分析法,反复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进行文章导论部分中国内外有机农业研究现状的撰写;二是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了有机农业、传统农业和常规农业的异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异同;三是案例研究法,分析目前贵州存在的、发展比较好的几个案例(仁怀市有机高粱种植、威宁草海有机茶园及黔东南生态养鸡),研究其发展模式和取得的效益,为贵州生态环境好、资源丰富、有机农业刚起步的其他地区起到一个借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