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劳动权是公民基本权利,爱默生曾经说过:"维持一个人的生命的事物,是他的事业。"由此可见劳动权的重要性,劳动权是公民生存和发展权中的重要内容。故劳动争议的妥善处理不仅关乎劳动者的权利是否得到保护,更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公民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也日趋增加,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屡屡被诟病,劳动争议仲裁与劳动争议诉讼关系的弊端也显露无遗。本文从劳动争议仲裁与劳动争议诉讼之间的关系作为切入点,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着眼于理清劳动争议仲裁与劳动争议诉讼衔接中产生的问题。
随后从立法论与解释论两个角度,探寻解决两种程序衔接问题的对策。本文为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对劳动争议诉讼特别程序做出了制度设计。由于收集的资料以及自身能力有限,文中所涉的内容难免会有所疏漏,对涉及到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对策与劳动争议诉讼特别程序设计方案会有值得商榷之处。
参考文献:
一、著作及译著类:
1. 王兴权著:《劳动法》(第三版),法律出版社 2010 年版。
2. 郑尚元、李海明、扈春海著:《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中国政法出版社2008 年版。
3. 黄松有著:《中国现代民事审判权论》,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4. 范跃如著:《劳动争议诉讼特别程序原理》,法律出版社 2008 年版。
5. 郑尚元著:《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法的现代化--中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反思与前瞻》,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4 年版。
6. 杨德敏著:《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反思与重构》,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二、编著类:
1.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编:《新法下劳动关系与争议处理--前沿问题解析》,法律出版社 2009 年版。
2.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编:《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前沿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 2011 年版。
3. 董保华主编:《劳动争议处理与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 年版。
4. 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5. 宋朝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三、杂志类:
1. 王文惠、袁江:《诌议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存在的问题》,载《法学杂志》2006 年 05 期。
2. 王全兴、吴文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载《法学》2002 年 10 期。
3. 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专业委员会课题组、郑东亮、曹可安、孙瑜香、周国良:《<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跟踪研究》,载《中国劳动》2011 年第 6 期。
4. 董保华:《论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中"裁审关系"》,载《中国劳动》2004年 03 期。
5. 赵宝华:《多元化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研究》,载《前沿》2011 年 03 期。
6. 郑东亮、董平、王文珍、叶根礼、周国良、李天国、郑尚元、曹可安:《回顾与展望:<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颁布五周年》,载《中国劳动》2013 年01 期。
7. 蒋欢:《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关系的重构》,载《法制与经济》2012 年 8月。
8. 王振麟:《对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制度改革创新的初步建议》,载《中国劳动》2014 年 05 期。
9. 王斐民、李慈强:《劳动争议"裁审机制"的问题检讨与协调之道--兼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载《政治与法律》2013 年第 4 期。
10. 冀宗儒:《当事人主义、职权主义与合作主义--民事诉讼立法指导思想的发展》,载《公民与法》2009 年第 12 期。
11. 张丽霞:《我国劳动争议解决制度的功能与结构研究》,载《法学杂志》2011 年,S1 期。
四、文集类:
1.郑尚元:《论劳动争议诉讼程序之完善--兼评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1]14 号》,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3 年春季号。
2. 陈桂明、赵蕾:《中国特别程序论纲》,载《法学家》2010 年第 6 期,第 76 页。
五、报纸类:
1.冯彦君、董文军:《中国应确立相对独立的劳动诉讼制度--一实现劳动司法的公正和效率为目标》,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 年 05 期。
2. 涂永钱:《我国特色的劳动争议仲裁终局化之理念和制度框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 47 条释正》,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 3 期。
3. 王劲松:《试论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中的问题、对策与建议》,载《北方法制报》2008 年 12 月 16 日第 A06 版。
4. 汤成发:《美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载《江苏经济报》2013 年 7 月 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