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战略管理论文

软件外包公司业务发展策略分析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7-30 共528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中国软件外包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第2部分】 软件外包公司业务发展策略分析绪论
【第3部分】企业软件外包基本知识
【第4部分】H公司软件外包业务发展现状
【第5部分】H公司软件外包外部环境分析
【第6部分】H公司软件外包业务优劣势分析
【第7部分】H公司外包业务发展战略思路
【第8部分】H软件外包公司竞争力提升战略探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全球软件产业已经成为本世纪全球公认的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增长点之一。根据 IDC 最新全球半年软件追踪报告,2013 年全球软件市场增长 5.5%,整体市场规模达 3690 亿美元,软件外包项目的比例超过 40%.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软件产业通过外包模式的运用,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而且促进研发效率的不断提高,由此提高了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随着国际资本的转移,软件外包的大幅度增长,中国经过几十年的软件外包产业经验积累,正成为印度国际外包市场最有潜力的竞争者。随着第三极国家在外包产业的崛起,中国如何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产业发展中,持续保持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成为中国每个软件外包公司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1、通过调研数据、调查问卷的等多种形式并用,得到 H 公司软件外包业务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原因,分析影响 H 公司外包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优劣势。

  2、通过对 H 公司优势、劣势分析,所处外部、内部环境分析,提出 H 公司软件外包业务发展方向的思路指导,同时也给出了 H 公司软件外包业务发展方向的具体实施方法。

  (二)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国家对于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以及推出了充分的政策扶持条件,同时,中国软件外包的公司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赢得一席之地,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中国公司必须面对的问题。以 H 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索中国软件外包企业如何在国内外双重环境的压力下,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也对中国其他软件企业有理论和实践的借鉴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国学者对软件外包发展现状研究

  众多国内学者根据外包理论,从发包方角度对影响发包方决策的具体因素进行研究。所涉及的因素有基础设施、关税、政府影响、人力成本、成本控制等。Swenson(2000)指出承接国如果没有发展外包服务配套的基础设施、法律系统、设备以及精专的技术人才,即使具有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也无法有效发挥其成本优势,吸引国际外包。

  Yeats(2001)认为贸易壁垒(关税)、劳动力的成本、运输基础设施以及运输成本、政府的影响、语言相似性等等都是影响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发展跨国外包的重要因素。刘景江(2001)指出发包方发包的的技术动是在于他们认为承接方能够提供专业、高效的信息技术服务,经济动因则是企业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的变化,集中资源增强企业的核心业务。最终目的是降低产品成本。

  Lane(2001)讨论了发包方在实施软件外包发包动因的时候考虑的相关因素。主要因素包括降低软件开发人员的工资水平、办公设施、通信、交通等方面的成本控制。还出于寻求掌握新技术的开发者、希望离岸外包能提高软件的质量、开拓海外市场等方面考虑。王佳林(2004)利用“钻石模型”得出了软件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即要素禀赋、资源转化能力、软件市场需求、以及知识产权保护。资源转化能力指-国软件产业将生产要素以及资源转化为产品的效率和盈利能力。

  Blum(2004)研究了发包商选择离岸外包目的地的重要考虑因素。他认为国家的文化语言区别、法律区别和知识产权保护、国家在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方面的保护力度,承接国的经济稳定性和基础设施都是考虑因素。国内众多学者从承包方角度研究,对在承包项目中影响竞争力的具体因素以及承包国的有益影响进行研究。指出企业的研发人力、市场竞争结构等影响承包国的竞争力,同时有益于企业创新、推动经济以及增加就业等。

  李丽娟(2004)从承接方竞争力影响因素考虑,借鉴“钻石模型”进行分析得出软件企业的研发人力强度以及市场竞争结构是中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阙澄宇等(2006)认为,国际服务外包承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有双重效应。发展中国家通过承接发达国家提供的外包业务,增加就业,推动经济;在接包的同时,对本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抑制作用。

  李小卯等 (2003)研究了信息技术外包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外包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技术创新力,适应多变市场环境。近两年国内学者从国际视野,对外包企业的国际发展环境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发达国家的外包成功经验。结合部分国家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并指出外包业务发展趋势,为后续外包发展国际之路,提供了部分理论基础。
  
  王忠(2014)对外包行业发展之路进行了预测。产业结构将随着新技术、新模式的引用发生变化。BPO 和 KPO 占比上升,ITO 占比下降。在全球 IT 资源具备了整合与优化条件后,在信息技术升级刺激下,外包总量随之扩大。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的市场地位将不断提升。

  魏作磊等(2013)对发达国家业务发展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指出产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政府采取的保障措施。构筑人才体系、构筑特色产业集群。对于中国产业的发展之路,国内学者亦做了一些调查研究,为中国产业可持续、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学者分别从企业规模、人才发展、企业管理、企业创新、中国产业服务在世界产业链的位置等指出中国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产业发展优势、劣势与解决方案。

  王根索(2005)认为,服务外包在中国外贸活动扮演着转变中国贸易增长方式的角色,要抓住这个机会,实现贸易转型。张玉莹(2007)分析我国当时外包业务发展情况,指出如果中国业务长足的发展,首先需要正视中国外包所处的环境,想办法弥补规模不足以及人才结构失衡、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管理人才缺乏等方面的现状。强调创新思维在中国业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国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创新思维。

  胡国良(2007)从承接方角度系统地对比了中国产业以及世界巨头印度产业。分析了两个承接国的现状后认为,相较印度产业差距,中国产业尚处于初期阶段,没有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没有涉及到高附加值的高端业务。指出中国产业发展方向需要向解决方案以及定制等高级阶段努力。

  万晓兰(2008)提出中国提高离岸软件外包业竞争力的思路应当从人才、管理、价值链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及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作用方面考虑。章宁等(2008)通过宏观因素,中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几方面同印度产业相比较,肯定了中国与印度相抗衡的潜力。与此同时,强调海外营销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大规模、有组织开展海外市场营销。

  张培培(2008)运用 SWOT 分析法,详细分析了我国在承接软件外包业务发展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强调了政府在软件外包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政府需要制定在政策上促进承接外包业务的政策措施。同时,也要大力培养优秀的外包人才,包括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外语技能的专业人才,以及构建自己的欧美市场营销团队。企业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带模式”培养具有国际水平,能独当一面的项目经理。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牛忆杭(2012)运用 SWOT 模型分析后得出,中国产业发展需要系统多方面综合科学考虑。寻求和发掘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逐步培育和完善信息服务体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通过从业人员素质培养,法律法规等方面综合提高。徐姝等(2013)指出中国业务发展的潜在危机。指出 IT 离岸外包面临着数据安全知识产权安全以及隐私安全和安全保护的挑战。IT 离岸外包高收益、高工资对中国传统制造业会产生文化体制方面的冲击。新技术促进了新的商业模式诞生。同时企业规模不够大限制了离岸业务发展的竞争力。需要通过对行业进行整合,提升服务质量。通过收购、并购等方式整合行业资源。建设人才培训和引进体系、分层逐步阶梯培养各类中高端人才。培养国际化营销人员,加强目标人才软件工程知识、对目标市场文化理解、业务语言等能力培养拓展海外市场。

  周向(2013)通过 SWOT 模型分析获得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所处环境的优势和劣势,总结了专业人才缺乏以及人才培训机制缺失、知识产权保护体制不完善、企业规模在接单市场没有竞争力、人员语言文化交流等方面融合困难以及冲突等。面临的威胁包括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来自印度等国际巨头的威胁、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低迷、人民升值等。

  秦燕等(2006)提出通过对日扩大软件外包业务,大力拓展欧美市场,从价值链上提高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业务,获取更多价值。张宁(2007)从日本文化和地缘优势方面进行考虑,阐述了日本发包中国的动机。日本借助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来发展本国的信息产业,带动日本本国经济发展。

  吴志强(2006)在承接软件外包业务过程中,涉及到知识产权中的产权归属、商业秘密等问题原因分析。并给承包方提供解决问题的对策。彭新敏等(2003)通过分析国内外主要承包国家的竞争态势以及国际发展态势,找出我国外包业务发展面临的市场问题。同时以不同地域划分细分市场,论述了发包市场的特征。引申出承包方需要结合自身资源特征,做好目标客户的特征定位,开拓自己的目标市场。

  顾勇(2002)对我国非上市公司收购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提出融资是企业并购活动中的重要目的。冀勇庆(2006)阐述了中国外包企业因为种种原因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期望通过并购组合来获得企业稳定长期的发展。中国外包企业扩大规模的初衷包括,在国际竞争市场上突出问题是规模不够,不足以承接国际大单;企业专注在价值链的低端,业务没有设计到高端领域产品、行业以及地域等;并购在企业规模之路上扮演着企业完善自身薄弱环节,提升接单竞争力的角色,还期望像国际巨头公司那样,可以提供全面的产业链服务。最后通过并购把市场做大对于资本市场投资者来说也是投资期望。

  江维等(2012)通过投资分析框架得出服务外包行业整合趋势符合经济的发展规律。通过整合,达到了优化资源配置并能在适度范围内强化主营业务。当前形势下,优势整合能够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成为向高端业务延伸的重要途径。移动互联技术飞速发展,正向着智能经济过度。

  全球有望推进实现战略性并购。

  (二)国外对软件外包发展现状研究

  国外众多学者在外包理论基础上,从发包方角度对发包方外包决策影响具体因素进行研究。对决策影响所涉及因素如降低企业风险、控制生产成本、集中发展优势产品、聚焦能力保持创造力等。Grossman et al. (2004) 研究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发包动因的考虑因素,指出生产率、工业规模、合同的完备性以及工资水平等都是影响因素。

  关于外包业务对承接国以及企业所产生的效应,有多种理论解释,如降低企业生产的风险和良好的成本控制、使企业能够专注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和产品的创新、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就业、推动经济等。Lacity et al.(1993)发包企业可以把企业累赘的业务外包,通过风险转嫁以及成本转嫁来降低企业的生产风险以及良好的成本控制,通过转嫁控制和降低不可控因素,增加企业的信用额度同时也能很好的控制生产成本,减小企业运营风险。

  Pinnington et al.(1995)从发包方角度对发包动因进行了深刻研讨,指出外包可以使发包企业把注意力集中在核心能力的发展上,集中更多的精力进行产品创新,有利于企业积累丰富经验。国外学者对于外包企业未来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价值链以及公司战略整合等。外国学者对价值链理论从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实现价值的最终目的分别作了定义。

  迈克尔·波特(1985)企业内外价值增加过程中,只有某些特定的活动才创造价值。这些真正创建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价值链上“战略环节”.企业需要关注和培养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获得竞争力优势。本质上是通过整合和优化价值链上的“战略”活动,获得企业竞争力发展,培养核心竞争力。

  J·弗雷德 et al(1998)企业并购的主要动因在于通过并购活动可以达到与对手进行竞争、加强企业对经营环境的控制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并增加企业长期的获利机会。威廉姆森(1975)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阐述企业扩张的内在诱因。企业可以通过企业横向扩张或者纵向扩张来内化许多本属于市场范畴的交易,节约交易费用。

  纽尔德(1970)指出并购对企业规模经济效应影响有限。纵观以上国内外研究,都是在宏观环境下,对软件外包产业的影响因素与发展的研究。但对于个性企业还缺少微观、具体的实践指导。一方面,软件外包行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外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 IT 行业技术突飞猛进,使得很多企业退出了竞争舞台;另一方面,软件外包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绿色产业,国内企业承接软件外包业务的理论研究也亟待解决。本文将价值链、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 H 公司实例分析,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文总体的研究框架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思想,系统分析了 H公司在国际和国内所处的地位,以及 H 公司软件外包业务在整个产业链上的地位;其次,本文运用管理中的 SWOT(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分析法,将影响公司软件外包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最后,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献研究并用的研究方法,从业务发展水平、人员规模、技术人员情况以及企业自身建设等方面,将 H 公司与国内外同行业企业进行比较的,发现 H 公司存在的问题,探究阻碍 H 公司软件外包业务发展所存在问题的根源,同时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