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战略管理论文

旅游公司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4-28 共353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吉士发公司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第2部分】旅游公司生态农业观光业发展策略绪论
【第3部分】吉士发公司生态农业观光园外部环境分析
【第4部分】公司生态农业观光园内部环境分析
【第5部分】战略目标的制定依据及目标体系和战略重点
【第6部分】吉士发公司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战略实施策略
【第7部分】 旅游公司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 论
  
  我国的观光农业自上世纪 90 年代产生以来,在不到 20 年的时间全国各地建设的农业观光园超过 2 万家,开发的“农家乐”达到 150 万家,带动了 1500 多万农民增收致富,成效卓着。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了近百年的乡村旅游业,可谓“惊世之举”.然而当前存在景区粗放开发,项目同质化严重、旅游产品欠缺特色和丰富度,园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差强人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势必威胁到整个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虽有西方发达国家的战略理论可以借鉴,但并不能真正解决我国观光农业面临的复杂多样的现实问题。

  基于上述状况,本文在借鉴国际、国内战略管理研究的经典理论基础上,试图从应用创新的角度对观光农业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观光农业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才能有大发展。科学合理地整合农业与旅游业的优势资源,打造新产业的亮点,促进观光旅游农业良性循环,进而带动地方整体旅游经济的发展。

  (2)观光农业必须拓宽“创新”的思路,通过“创新应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对象不局限于农产品,无形资源也可以通过创新发挥出最大效用。“以文入市”,通过宣传企业文化理念创新了营销思路,拓宽了观光旅游市场的覆盖面;“品之有道”创新应用了“集发”蔬果品牌,与农业基地进行资源整合开拓出“共享、和谐、产业、管理”四种新的发展模式。

  (3)观光农业必须“最大化”发挥和利用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优势资源。对外以市场为导向紧跟行业政策,利用好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实现行业协同;对内深挖优势要素潜力,依靠现有的资源优势创造新的资源优势。“新出于人”利用人才创造效益;“以文入市”利用企业文化做大旅游市场;“品之有道”利用品牌整合资源,开拓出新型产业的发展之路,实现“以品强品”.

  (4)观光农业必须走“科技化”道路,借助科技力量实现“科技兴企”.引进高科技以创新农产品、发展可循环生态农业;利用信息化平台提升生态农业的运作管理,营造集科普、观赏和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园区环境为观光农业增添时代活力,从而增强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应用创新”的角度提出了生态农业观光业的创新观点,体现在:

  (1)观光农业的创新“无极限”.观光农业有无限的创新元素和空间。无论是“有形”的农产品抑或是“无形”的文化理念、产品品牌皆可作为企业潜在价值的创新对象。“以文入市”和“品之有道”便是将“无形”之用化为“有形”之利,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观光农业的创新“有条件”.必须将生态农业的优势资源跟旅游特色结合,通过“强强联合”形成“精品”,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品之有道”利用着名的“集发”蔬菜品牌跟农业基地联合,产生了“心上加新”-(“集发”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利用已有的品牌优势创新出新的企业发展模式)的规模经济效应。

  总之,尽管上述结论是借鉴了经典的战略管理理论,针对我国观光农业的现状得出的,但在具体的战略执行过程中还要结合生态农业观光的行业政策、市场动态等灵活地加以调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发展战略,才是科学的、可取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LvXun. Rural Tourism Service Management [M].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2011:31-97.
  [2] Han Li, Duan Zhihui.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and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2000(5):23.
  [3] Chester I. Barnard. 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 Harvard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8:70-84.
  [4] Alfred. D ?Chandler. Strategy and Structure [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62: 28-109.
  [5] Ansooff, H. I. Corporate Strategy: An Analytic Approach to Business Policy for Growth and Expansion [M]. New York: Mc- Graw -Hill, 1965: 39-124.
  [6] Ali G?rener, Kerem Toker, Korkmaz Ulu?ay. Application of Combined SWOT and AHP: A Case Study for a Manufacturing Firm[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58:1525-1534.
  [7] Michael. E. Porter.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M]. The Free Press N. Y 1980:24-93.
  [8] E. T. Penrose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M]. M . E. Sharpe Inc, 1959:16-79.
  [9] Werner felt, B. A Resource Based View of the Firm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5 :192-204.
  [10] C. K. Prahalad, G.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 9: 36-39.
  [11] Collis, D. J, C. A. Montgomery. Creating the Advantage of Firm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5:26-28.
  [12] James E Moors. The Death of Competition: Leadership and 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s [M]. Cambridge ,MA:MIT Press,1996: 28-33.
  [13] Shona. L. Brown, Kathleen. M. Eisenhardt, Competing the edge: Strategy as Structure Chaos [M].Harvard Business Press; 1998:220-242.
  [14] Francis J. Yammarino. Fred Dansereau. Multi-level issues in evolutionary theory organization science and Leadership [M]. Elsevier JAI, 2006: 22-47.[15] Carliss Y Baldwin, Kim B. Clark. Management in the age of modularity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5:91-112.
  [16] W. 钱.金, 勒妮.莫博涅。 蓝海战略[M].北京:商务出版社, 2005: 7-13.
  [17] Bill Nixon, John Burns. The paradox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 [J].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12: 3:229-244.
  [18] Catherine P. Killen, Kam Jugdev et al. Advancing project and portfolio management research [J].Apply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ies , 2012, (30):52-58.
  [19] 刘世锦, 杨建龙, 李建军。 企业重组中的多元化战略问题[J]. 管理世界, 1999, 2:53.
  [20] 唐忠良。 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问题与对策[J]. 企业战略, 2011, 12:15-18.
  [21] 王开明, 万君康。 企业战略理论的新发展资源基础理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1, 1:131-134.
  [22] 马逢田, 蒋智毅。 浅析企业多元化战略和归核化战略[J]. 商场现代化, 2012, 4:42.
  [23] 崔世娟, 孙利。 中国企业归核化战略绩效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 7:164-172.
  [24] 方静, 陈建校, 贾卫峰。 企业战略联盟信任的动态演化机理及内生影响因素[J]. 企业战略,2012,10:26-29.
  [25] 唐茂林, 郝云宏。 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战略转型研究[J].中国管理学年会,2011, 6:13-26.
  [26] 贾旭东。 虚拟企业的战略结构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07, 9:62-69.
  [27] 邹恒。 新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3, 11:59-65.
  [28] 刁金海。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战略管理[J]. 企业研究, 2009, 6:67-68.
  [29] 王莹。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企业战略管理[J]. 经济论坛, 2008, 18:15-28.
  [30] 李维安, 周建。 网络经济与企业战略选择权的更新[J]. 现代管理科学, 2001, 5:43-51.
  [31] 罗伯特.格兰特。 公司战略管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4:113-127.
  [32] 宋波, 徐飞, 伍青生。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J]. 上海管理科学, 2011,33(1):43-50.
  [33] 马利华。 企业战略理论发展述评[J]. 现代物业, 2010(9):40-42.
  [34] 冯杰, 于军。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8:18-23.
  [35] 吴刚。 旅游交通研究的现状、趋势及启示[J]. 四川大学学报, 2009,6:11-36
  [36] 贾明。“9+10”区域旅游合作新机制[C]//第五届“9+10”区域旅游合作学术交流会,中国旅游报,2010(12):35-55
  [37] 戴斌。 2011 中国旅游经济分析[J]. 中国旅游经济, 2012,1:6-37.[38] 田芹。 品牌农业和品牌战略的基础[J]. 现代商业, 2008(15):7-23.
  [39] 杨蕾, 张义珍, 张博。 河北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与营销策略[J]. 商业时代, 2006(23):18.
  [40] 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 观光农业及其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 2005(5):26.
  [41] 屈宝香。首都西南地区现代观光旅游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J].中国农科院, 2009(12):28-44.
  [42] 陈彪。 对观光农业类型的探究[J]. 现代农业科学, 2009(5):16.
  [43] 陈南江, 吴月照。 略述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J]. 特区理论与实践, 1997(10):48.
  [44] 刘文海。世界及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J]. 中国市场, 2012(24):23-25.
  [45] 张广瑞。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2:123-126.
  [46] Charl. Hall D. 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Business [M].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2005:261-267.
  [47] 张虹。 旅游资源供求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 2009:54-5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