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战略管理论文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及竞争对手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1-06 共4996字

  第 3 章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及竞争对手分析

  3.1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分析

  事实证明,全球经济放缓是源于发达经济体经济整体放缓所造成的。从 2007 年开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使世界经济提前进入衰退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Development, 简称 OECD) 2013 年 5 月份表示,今年全球发达经济体增长情况将不及去年,因欧元区经济萎缩程度将大于预期,发达经济体复苏势头将放缓。

  3.1.1 外部一般环境分析【图3.1】

论文摘要

  
  如上图 3.1 所示,据着名经济学家 John Ross 分析,在过去的 50 年里,美国的年均增长率仅为 0.6%,欧盟和日本的年均增长率则为 -0.2%,日本 2013 年第一季度GDP 分别比其危机前峰值低 1.3%,欧盟去年第四季度 GDP 比其危机前峰值低 2.5%,过去 5 年里日本和欧盟分别下降 1.5%和 2.5%。2013 年 4 月份美国供应管理协会(The 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简称 ISM,以下同)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简称 PMI,以下同) 从2013 年 3 月份的 51.3 跌至 50.7,降至 6 个月低点,新订单增长速度大幅放缓,ADP(Automatic Data Processing)就业数量仅增加 11.9 万人,降至七个月以来最低水平。

  如下图 3.2 所示,道琼斯 UBS 商品指数趋势依旧往下走,并呈继续下降趋势。【图3.2】

论文摘要

  
  中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一直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其发展严重依赖出口,如今全球经济低迷,国际市场需求减少,中国制造业出口受阻,中国经济发展下行趋势必然。如下图 3.3 所示,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2013 年 7 月份官方制造业 PMI 指数,指数升至 50.3%,创下连续两个月新高,继续与汇丰 PMI 指数背离,汇丰同期发布了 7 月汇丰 PMI 初值,为 47.7,指数连续 4 个月持续下降,并且创下了连续 11 个月以来新低,显示中国制造业内需不振,外需疲弱,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呈放缓趋势。【图3.3】

论文摘要

  
  IHS Global Insight 的经济学家 Alistair Thornton 表示:“最让人担心的并非经济增长乏力本身,而是在大量信贷刺激下,经济增长仍然呈疲软的现实。”

  3.1.2 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自 2007 年以来,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的世界经济普遍走软,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愈演愈烈,从而导致依赖出口的高外向度的中国制造业外部需求不振。另一方面,中国过去几十年来取得的经济发展令世界眼红,一些发达经济体纷纷在不同层面对中国经济乃至中国制造业进行打压。如下图 3.4 所示,以美元计价的 G7 和金砖国家自 2007年金融危机开始至 2012 年间的 GDP 增长总量对比明细,据 IMF 统计分析,从 2007年至 2012 年,中国经济增长 4.7 万亿美元,同期美国的经济增长为 1.7 万亿美元,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总量是美国的 2.86 倍。【图3.4】

论文摘要

  
  如上图 3.4 分析,随着中国制造业出口在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中国过去取得的经济发展令世界眼红,多年以来,发达经济体针对中国制造业对外经济贸易中摩擦日益加剧。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在举行的“2012 中国外贸形势报告会”上表示,中国已经连续 17 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不仅如此,贸易摩擦形式不断地翻新,涉及产业不断扩大,发起的国别不断增加,包括了知识产权、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上的纠缠和斗争。2013 年以来中国共遭受了 10 起贸易摩擦,同比增长了 80%,包括今年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税,虽最终双方妥协,欧盟最终接受中国政府的价格承诺,但暗涌流动,不代表不会在新的领域开辟新的战场。可以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国际市场上的各种贸易保护手段――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环保标准等等出现的频率会更高,制造业的出口贸易环境面临诸多挑战,并呈日益恶化趋势。

  3.1.3 以美元为主体的货币战争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2013 年 4 月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9 次创出历史新高,5 月份还没结束,又接连创出 6 次新高。美元持续贬值,人民币汇率接连走高,一方面,中国政府如此数额巨大的外汇储备面临着巨大的缩水,我们说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持有的外币资产,截至今年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中国外汇储备增加约 1300 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 3.44 万亿美元,相当于去年全年的增幅,这个量目前是全球最高的,占到了全球外汇储备总额的三分之一。另外一方面就是倒逼人民币的升值,让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压力倍增,仅汇率变动一项,每个月企业利润缩水一大块儿,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逼近“6.1”底线,这是 2005 年汇改以来新高,以每 1000 万美元订单为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差每变动超过 0.01,简单理解就是利润“蒸发”了 10 万美元。【图3.5】

论文摘要

  
  如上图 3.5 所示,从 2000 年起至 2013 年,人民币,欧元,日元对美元都处于升值通道,每一种约上升了 30%。但现在日元比 2000 年水平低了 1.3%,欧元上升了26.8%,人民币上升了 34.9%。这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造成严重压力。另 2013 以来持续的日元贬值,已引发了韩国等亚洲国家的贬值竞争,同时对于日元的结构性贬值,中国不仅担心其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影响,还要担心其给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危机。雪上加霜的是,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同时,却对内贬值,老百姓财富大幅度缩水,影响国内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机需求。自 2008 年以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用信贷急剧扩张方式守住 GDP 的目标, 但同时造成货币快速贬值,百姓财富大幅度缩水;另一方面,中国在过去几年大量的信贷投放集中表现为国有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增杠杆行为,私人部门的杠杆比率实际上在下降,国有部门杠杆比率的上升与资产盈利能力的下降相并存,不仅意味着资源配置错位问题,也暗示着产生越来越大的债务危机,显然这一增长模式是无法持续的。

  如下图 3.6 所示,据 21 世纪网统计,自 2009 年以来,中国政府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印钞机”,截至 2012 年末,中国 M2 余额达到人民币 97.42 万亿元,全球新增货币供应量中国占近一半,居世界第一,是美国的 1.5 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约 75.25 万亿元人民币)多出不只一个英国全年的供应量(2012 年为 19.97 万亿元人民币)。【图3.6】

论文摘要

  
  着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说,这样超发货币稀释全民财富,是一种赤裸裸的抢劫。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国内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远高于当期 GDP 增长速度,美国法律规定其货币发行量不得超过 GDP 的 70%,但中国货币发行量已经超过当期GDP 增长速度的 2 倍多,显示国内许多资金并没有转化为实体经济的有效产能,如18果这种状况不改变,将会增加 2013 年中国经济发展中去库存化工作的难度。

  3.2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竞争对手分析

  3.2.1 欧美制造业回归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在 2009 年 9 月份召开的 G20 会议上,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可持续和均衡增长框架”建议,随后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以平衡增长为目的的经济复苏提振计划,最为显着及标志性的是 2010 年 8 月 11 日生效的《美国制造业振兴法案》,该法案旨在提振实体制造业,帮助美国制造业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增强国际竞争力。

  在此大背景下,美国许多高新技术产业纷纷回归。据波士顿咨询集团(BCG)的一项调查显示,总部设在美国本土的美国制造业高管有超过 30%的人计划将制造业从中国转回美国或正在考虑这种做法,这些公司的年销售额都在 10 亿美元以上,其中占 67%的是橡胶和塑料制品制造企业,占 42%份额的是机械制造企业,占 41%的是电子制造企业,占 40%的是计算机制造企业及占 35%的金属加工制造企业,这些制造企业纷纷表示,他们希望将企业从中国迁回到美国。另据 BCG 分析,美国公司尤其是小公司们纷纷把生产线迁回美国,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劳动力价格成本的上涨和美国劳动力价格成本的下降;同时,随着能源价格上涨,运输成本的上升也让生产规模较小的公司萌生退意;最后,高科技、汽车部件、家用电器等领域由于对质量要求较高,将会是首批制造业回归美国本土的主力军。

  另外,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国情咨文当中提出,要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领域抢占先发优势。2012 年美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多达 559 亿美元,增长了 30%,再度成为全球在这个领域投资的最多的国家,不仅如此,美国还大力宣传鼓励其传统制造产业回到美国去,美国对这些产业回归采取了鼓励的政策,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兴产业进入的门槛低,鼓励的政策力度之大,这在美国也是前所未有的。

  同期,欧洲一些国家也已经提出了这些制造业的回归计划,这对中国的制造业来说都形成了正面的竞争。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资源能源成本等这些要素成本的上升,再加上人民币汇率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双重效应,中国制造业对外出口的传统竞争优势大为下降,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比如纺织、箱包、玩具等产业,劳动力成本因素变化非常大,要素价格成本增加之后,竞争力下降必然。

  3.2.2 孔雀东南飞-制造业转移东南亚市场的趋势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前面讲的是发达经济体同中国在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同时,中国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些传统产业方面也已经跟中国制造业形成了正面竞争。伴随着中国的劳动力、资本和汇率成本上涨,这“三大红利”正在逐年消失,导致一些跨国公司纷纷或者正在计划将制造基地转移到东南亚去,中国制造业,尤其是低端和中端制造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随着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将注意力转向东南亚市场,2012 年中国对欧美市场的出口占这些国家进口的比重不是在上升而是在下降,这些市场被周边的发展中国家所抢占。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公布的《2012 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2011 年流入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为 1170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6%,而同期中国的这一增长率不到 8%。

  另一方面,印度将会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提法,则已出现已久,缅甸、越南、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具有高劳动成本竞争优势的国家,正在寻求发展各自制造业的机会,抓紧招商引资。以制造业的平均工资为例,当前越南的制造业平均工资大概是每个月是 1000 块钱,印度的制造业平均工资水平大概是 600 块钱,而同期中国东部沿海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大概在 2500 元到 3000 元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大大地高于周边的国家。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2012 年的另一份年度调查报告显示,在由跨国公司评选出来的最受欢迎的东道国排名中,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排名大幅提升。报告认为,由于中国的工资成本和生产要素成本会继续保持上升态势,东南亚各国在制造业上的相对竞争力呈继续增强趋势,一些在中国沿海地区投资的外国公司纷纷将制造业基地转移到了东南亚,另外一些中国本土企业也纷纷将制造基地迁移到东南亚国家。
  
  3.3 小结

  当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阶段,欧元区经济衰退风险正在增加,欧债危机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新兴经济体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因素制约着市场的需求。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多年持续放缓,发达经济体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仍然实行市场管制,对中国扩大进口形成制约;在内部环境上,伴随着能源、资源环境约束的日趋尖锐,综合成本上升,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国制造企业经营压力日趋严峻。

  未来几年,中国制造业将继续面临人口老龄化、劳动人口占比见顶回落、工资趋势性上涨的压力。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自 2000 年以来,人口年均增长率为 0.57%,比 1990 年-2000 年低 0.5 个百分点,人口增长率迅速下降,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预期的还要快。截至 2010 年 11 月 1 日零点,0 岁-14 岁人口占16.6%,比 2000 年人口普查下降 6.29 个百分点,60 岁及以上人口占 13.26%,比 2000年上升 2.93 个百分点,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 8.87%,比 2000 年上升 1.91 个百分点。

  以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已经确认中国已经越过“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窗口即将关闭,老龄化的严重程度和后备劳动力的紧缺程度,实际情况远比之前一些专家预测的更为严重,预计中国劳动人口存量将于 2015 年前后开始下降,即确认人口红利的消失,届时,中国将会出现旧的比较优势没了,新的比较优势尚未展现的局面。

  由于劳动力短缺、成本上升,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丧失,加上技术创新有限,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缺乏,可以看出,劳动力供需趋紧、工资成本上升,将是中国制造业不得不面临的长期趋势。另外,全球经济危机大背景环境下,外部需求疲软,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周边发展中经济都会从不同层面对中国制造业进行打压。内外交困,中国制造业必须走上转型和升级这条道路上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