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择业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造成了企业间人员流动更加频繁,尤其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由于人员流动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如不合格品率增高,运营成本增加,顾客满意度下降等后果已不容乐观。一线操作工的职业道德素质、操作技能、基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而产品质量更是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那如何使新员工尽快的达到企业要求,如何迅速提高老员工素质,合理有效的员工培训已经成为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尤其对于直接产生价值的一线操作工的培训要更有针对性及实效性,因此,建立健全一套对一线操作工有效培训实施体系已成为企业高层领导的关注焦点,并致力于解决此问题。
长春住电汽车线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长春住电公司)的现有培训体系及现状远远满足不了公司发展的要求,主要的背景有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发展的趋势及发展的速度。二是人员流动及变化趋势。三是员工素质的需求。自 2005年以来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汽车配套行业以相对应的速度迅速膨胀,并且以目前的形势及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的汽车行业还会保持继续增长的强劲势头。而长春住电汽车线束有限公司就是以一汽大众有限公司为主机厂的为汽车配套的一级供应商,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公司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生产产品性质决定为强体力劳动,一线操作工日益年轻化,大多年龄集中在 17-25 岁之间,学历多以中专生、技校生为主。他们刚刚走出校门进入企业,在企业中短暂的时间内就要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工人的角色转变。同时随着行业内先进生产技术、全自动化设备的采用,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岗位员工的操作技能要求也越来越强。
综上所述,长春住电公司要在日益残酷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则必须坚持以"产品为根,以一线操作工为本",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的一线操作工培训体系,使得一线操作工的能够得到系统、全面的培训,使培训的成果转为生产力,取得员工与企业的双赢。
1.2 研究意义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转型,传统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各企业要想长期保持良性发展,并在发展中不断做大做强,都必须要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和产品研发技术升级、管理方法的更加高效和人性化、服务手段的创新等等。一个企业在本行业中是否有很强的竞争能力,不仅仅是依托于资金、资源、环境等客观条件,更重要的从本质上讲: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兴衰主要取决于人的因素,人的素质是决定一切的。如何保证一个企业能够拥有一个完整的有活力的、有战斗力的、并且稳定的、不会因部分人的离开而失去战斗力,企业自身的教育培训和企业文化的熏陶是开发和发展人力资源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
改革开放三十年,让我们企业经济的取得了快速发展,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的进入,也促进了我们的经营管理水平有了显著的、普遍的提高。但随着人们整体文化水平和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企业所面临的新课题也层出不穷,比如生产一线员工的技能水平良莠不齐,部分员工生产技能较差,生产技术和操作能力还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导致产品优秀品率不高,与企业的严格标准有一些差距;部分员工因为对未来没有更长远的目标规划,导致工作上表现散漫、马虎,责任心差;对业务也不思进取,满足于一知半解;还有的员工由于性格的原因和技能的不熟,而对本职工作信心不足,在工作出现问题不能及时的沟能解决,或者不能及时的向领导汇报,导致问题不能及时被处理遏制,造成严重的后果;总之,部分员工由于知识技能的缺失和不足,思想事业观的不成熟,综合管理能力的低下,以及性格的原因和情商较低,都是需要企业在对职员工进行结合素质的教育培养,让他们能在短期内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随着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成为了每个人的常态需求,这种需求也不仅仅是为了目前的工作,而是为了个人价值在未来有一个更好的展示和实现。
对一线操作工培训体系培训研究的从不同方面来看,有着不同的意义。
(1) 企业一线操作工培训体系的研究,对企业来说,有助于为企业打造一个良好的团队,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通过拥有有效完善的一线操作工培训体系,可以把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传递给每个被培训人员,让团队人员更加稳定,更加有战斗力,可以使企业培训建立于较少的投资来取得较高的回报。
对企业一线操作工培训体系的研究,对公司建立高效的工作绩效体系也具有重大的意义。今天的一线操作工已不是简单接受工作任务,完全的按照要求去工作,而是需要参与企业管理与服务的团队活动,通过业务能力与管理能力的提升,逐步成为企业基层的管理人员,大多数企业的基础管理人员都是在一线操作工中通过培训而产生。
(2)从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角度来说,优化研究合理科学的培训体系可以提高了企业的工作质量。工作质量包括产品质量、生产过程质量与客户服务质量等。毫无疑问,有效完善的培训提高并增强了操作工素质及职业能力,而这两方面的提高也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工作质量的提高与改善。对一线操作工的技能培训主要致力于提高操作工的劳动技能水平、提高改善操作工的工作质量、增强操作工的岗位意识、增加员工的安全操作意识,由此培训工作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一线操作工的生产效率工作效率大提高、由于质量问题而产生的质量成本大大降低、员工的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大大增强、操作工安全文明生产意识得到规范,具体可体现为以下几点具体管理指标:
①事故发生率减少。通过安全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及统计发现,企业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员工不懂安全知识或违规操作导致的。企业通过对潜在的危险进行排查,并对可能发生事故的人员定期培训,不仅可以让他们掌握操作规程,还可以减少和避免事故的发生。
②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可以让员工学习到正确的工作方式,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以最简单最标准的作业方法完成工作,减少那些不必要的动作,节省了工作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③可以改进产品质量。员工通过培训而掌握了正确的工作方法,在生产中避免及纠正错误和不良的操作方法,通过对以往问题及错误的原因分析及纠正方法的传教,避免了问题的重复发生,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④可以提高企业效益。通过培训可以把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灌输到员工心中,员工自觉把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一致化,从而在工作中全心全意,尽量减少和避免失误,从而减少损耗,进而增加了企业的效益。
⑤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培训,员工认识到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同在,就会提高工作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在工作中就会对产品、设备和操作工艺主动发现创新点,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⑥可以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培训,员工素质整体水平会不断提高,员工会对管理的目的和意义有一个更高的认识,不会再对管理认为是一个约束,从而自觉服从管理,并对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主动提出改善意见,就会自觉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主人,从而打造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团队。
(3) 企业一线操作工培训体系的研究, 对一线操作工来说不仅提高其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使其取得良好的工作业绩,工作成果,更为其创造了更高的收入效益,提供了上升的空间及晋级的机会。 合理有效的培训体系可以使员工:
①增强工作能力。目前就业人员的流动性很高,如何能够进入职场,与个人的综合素养有直接关系,就业后的发展空间与个人的学习与企业的培训再学习有密切关系,所以对于个人来说,为了以后的发展就有了更高的要学习的需求,企业是否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也成为他们选择工作必然的一个考量。
②获得较高收入的机会。员工的收入与其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劳动效率和工作质量直接相关。为了追求更高收入,员工就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技能越高报酬越高。
③增强职业的稳定性。对企业来说,当员工的工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时,有的企业会安排员工进行培训,让其提升工作能力,从而继续满足企业对人员素质的需求。企业为了培训员工特别是培训特殊技能的员工,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员工来看,他们把脱产深造、外出学习、参加公司内部培训等活动当作是企业对自己的一种奖励。 员工经过培训,素质、能力得到提高,应用在工作中会迸发更高的工作热情,工作中也就会更加的主动,也表现得更为突出,就更有可能受到企业的重用或晋升,企业也不会轻易的就解雇这样的员工,反倒会想方设法的留住他们,从而增强了工作的稳定性。
④培训可以让自己更具竞争力。培训可以让自己更具竞争力。当人们都认识到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学习,培训也就成每个人每天要面对的,每个人都会有危机感和紧迫感,也会倍加珍惜每一个培训学习的机会。
俗话说: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就的。通过相关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就业前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否获得提升是靠就业之后的继续培训和学习,参加工作后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学习对他的所掌握的知识的和技能有一个互相提升的作用。由此可见,不断的学习,也是我们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手段。如何破解企业在用人方面的问题,目前可行的办法那就是对我们入职的员工要进行有选择性的、有重点的、有方向的培训教育,组织员工进行相关知识技能及管理理论的科学系统的学习和培训。
目前,长春住电公司已有一套针对一线操作工生产技能培训体系,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培训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因此,更新完善现有的培训体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一线员工的培训工作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以解决公司现有的燃眉之急。
综上所述,公司具有合理有效的培训体系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的课题选择择也正是基于此基础之上而进行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本文在独立的写作过程中参考及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通过阅读及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关于企业员工相关培训资料中的观点及方法,针对长春住电公司一线操作工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度的挖掘,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
调查研究法:在本文资料收集过程中,为使取得的资料真实、详尽,采用了调查研究法,对企业参与一线操作工培训相关工作的人员及直接受训者进行了关于本课题内容交流及访谈,并对搜集到的调查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及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本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