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宝钢人才流失问题及应对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1-27 共230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宝钢集团人才流失原因与对策
【第2部分】宝钢集团留住人才的有效措施探讨绪论
【第3部分】人才流失模型与激励理论
【第4部分】宝钢集团人才流失的现状及其主要影响
【第5部分】宝钢集团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第6部分】治理宝钢集团人才流失的方案
【第7部分】 宝钢人才流失问题及应对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论
  
  本文以宝钢集团的人才流失作为研究的对象,在理论和相关的流失模型的指导下,对宝钢人才流失的现象进入了深入的分析,希望可以为解决目前以宝钢为代表的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本文在市场改制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象极为普遍的背景下,以人才流失的相关理论为依据,通过查找宝钢集团的相关资料,结合人才流失的模型,从制度、企业以及人才自身三个方面分析了宝钢集团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解决措施。本文主要提出的解决措施有四点:第一,规范人才管理,完善员工职业生涯体系;第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人才流失的预防机制;第三,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以及激励机制;第四,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进行员工离职管理。

  由于木文在查找与宝钢集团相关的资料受限,而且由于本身知识水平有限,对宝钢集团人才流失分析的不够透彻,而且难以将不同的人才例如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财务人才等进行详细的分析,由于这些部门的差异流失原因也可能存在着差异,但是本文分析得比较笼统。这正是本文的研究应该努力的方向,如果本文的结论能够得到肯定,希望有机会能够向这个方向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放生、张应语.央企人才管理的“蜕变”[J].国有资产管理,2008(5): 3-6.
  [2]王志勋.当前国企核心员工流失问题分析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2010(7): 28-32.
  [3]邹文清,邹勇燕.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及其防范[J].管理制度,2011(11):89-92.
  [4]安世文.企业员工流失的影响因由与对策分析[J].管理科技,2012(3) : 77-79.
  [5]李俭富;刘冠军.企业员工流失防范机制的构建[JL中国劳动,2013,(5):19-25.
  [6]涂淑丽.我国民营快递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及防范对策[J].企业管理,2012(6):38.
  [7]张勉,张德.国外雇员主动离职模型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4): 34.
  [8]赵曙明.国际企业:人才管理[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2-108.
  [9]黄维德,董临萍.人才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8-32.
  [10]陈维政.人才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23.
  [11]刘晖.我国国有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5):58-61.
  [12]弋伯祥.对国企人才流失和幵发利用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3) :89-91.
  [13]柴瑜.人力资本在国有企业流失问题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5) :90.
  [14]张旖旎,徐爽.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企2007(7) :47-49.
  [15]刘淑珍.对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思考[J].经营与管理,2002(12) :79.
  [16]韩怡,刘英姿.我国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比较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11) :92-94.
  [17]李伊;程静.企业人才风险管理的流程和策略[J].中国劳动,2011(11):100-102.
  [18]维库,林绍文.走出人才流失怪圈[J].企业管理,2007(6) :34-37.
  [19]马超,凌文辁.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对策[J].北方经贸,2004(5): 50-52.
  [20]刘胜祥,张吉军.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06(11) :76-78.
  [21]张向前,黄种杰,蒙少东.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J].经济管理,2002(4) :92.
  [22]唐莉.浅谈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及应对措施[J].现代商业,2010(6):70-78.
  [23]沈培锋.基于需求分析、实施有效培训[J].人才,2007(5):98-99.
  [24]吕俊涛、唐元虎.浅谈双阶梯晋升制度[J].现代企业管理,2001(8) : 24-27.
  [25]郭红.J企业转型过程中的人才流失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47-49.
  [26]薛智慧.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2010(18) :36-38.
  [27]郑华章.激励机制是国有企业留住人才的突破点[J].现代企业,2006(7):62-64.
  [28]潘琦华.新生代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管理研究--以YL公司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13):67-69.
  [29]王忠民,陈继祥.讨论影响员工离职的若干组织因素[J].人才开发与管理,2002(8):79.
  [30]胡蓓,李毅.人才流失危机预测预警管理[J].中国人才开发,2004(10):78-80.
  [31]高振勇,赵心.如何做好离职员工管理[J].中国人才幵发,2013(4):45-49.
  [32]HerriotP.,Pemberton C.. Contracting careers[J]. Human Relations, 1996.
  [33]RestubogS. L.D.,Bordia P, Tang R L.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onperformance of IT employees: The mediating role of affective commitment [J] Journal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06.
  [34]AbrahamPizam and Steven W. Thornburg. Absenteeism and Voluntary Turnover inCentral Florida Hotels: a Pilot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Management, 2000.
  [35]TimothyR. Hinkin. Bruce Tracy. The Cost of Turnover[J]. Cornell Hotel and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000.
  [36]RestubogS. L. D.,Bordia P., Tang R.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on performance of IT employees: The mediating role of affective commitment[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06.
  [37]RuthBeach, David Cliff. David Cliff. Turnover and FIFO Operations:SomeFacts, Opinions And Theories[M]. The AusIMM Bulletin, 2003.
  [38]RoderiekD. Iverson. An Event History Analysis Employee Turnover the Case ofHospital Employees in Australia [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999, 9.
  [39]MousumiBhattaharya, Donald E. The effects of flexbility in employee skills,employee behaviors and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on firm performance. Journal ofManagement, 2005.
  [40]RichardGrainger. Book review: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Japan: changesand uncertainties.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200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