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及问题探究
4.1 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是人口大省,我们目前已经成了劳务输出的大省,向全国各地甚至国外输出劳务,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哪边经济利益大,人们的选择就会朝向它。但是前两个大字足以说明我省经济还没有做活,还有很大一批人力资源在农村。虽然我们已经成为劳务输出的大省,但是因为我省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比较封闭且缓慢,即使山东人在全国素有吃苦耐劳,精于勤奋的美誉,但是我们输出的劳务大都是简单的劳务工人,技术含量低,综合素质不高的事实。因此就我省目前经济发展缓慢,核心竞争力不强的情况下,我们急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的发展要靠人,人只有得到良好充分的教育才能发挥其最大潜能。近几年,在社会普遍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借助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有利政策的扶持大力发展我省中等职业教育。07 年以来,国家开始重视并重磅投入中等职业教育,我省也积极响应不断推出有力且切实可行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方针和政策,以保证我国关于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相关政策落到实处。经过近 8 年的相关政策不断实施和修订,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绩,但是也浮现出了更加棘手和根深蒂固的问题,我们的改革已经到了水深处。
我省 2010 年通过的《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 年)》对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深刻要求及展望。纲要主要提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①优化职业教育体系。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②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以市为主统筹规划各类职业教育发展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③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实行职业教育弹性学制,推进学分制改革。④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并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建立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132012 年 12 月 18日,山东省政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由省政府 10 个部门参与,从调研、起草到发布历时 1 年。最终,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山东省政府召开的第一个常务会议上通过。“《意见》的核心就是打造“上下贯通、内外衔接”的“大职教”体系。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说,从现在起,山东的中职教育要等同义务教育,纳入山东省政府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职业教育要为新型“四化”培养新型劳动者,让农家子弟学成一技之长在城镇安居乐业。从此中职毕业生也有机会读博士,用财税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合作的热情,用“政府埋单”来吸引“能工巧匠”助力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改善,意见明确表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首次进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添加坚实的羽翼。”14本篇论文将在本章节从五个方面(中职在校生现状、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人数、我省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民办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的改变、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结构)的具体数据概述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中职在校生现状(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
由于出生人口的下降和人们对中职教育的不认可,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人数和招生人数都在下降。根据 2013 年发布的 2012 年的教育公报显示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各类学校的招生人数也在下降,由于普高仍然是大多数中学生的首选,所以在其他教育种类的招生都在下降的同时,只有普高的招生和在校生人数仍然在增高。
通过表一、二、三,我们可以看到:(1)我省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和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相当。而且中等职业学校承担了接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的教育工作。(2)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和毕业生人数虽然绝对人数在下降,但是和我省每年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相当。(3)中等职业教育在招生从降到开始缓慢回升,总的来说,中等职业毕业生人数开始缓慢的回升。而且从 2013 年的教育统计数据看来,山东省的中等职业教育每年的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与普通高校相当。
2、我省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
从表四、五我们发现: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下,我省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逐年增加。通过与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对比我们发现,在校舍和图书收藏以及教学仪器上的投入三类学校都有所增加,但是仔细对比才能发现在图书收藏量上的增加中等职业学校还远远不如普通高中和初中的增长水平。
3、民办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的改变
以上是民办教育在高中以前三个教育领域的学生数量增减来反映他的投资取向。民办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相对少于另外两个教育产业。民办学校对教育投资的选择实际上代表老百姓的教育方向的选择。因为民办学校是市场的温度计,直接反应市场需求,或者说哪种行业或产业有利润而且利润率足够吸引他,他就会投向哪个方向,当然民办学校的取向除了市场的供需之外,还会受国家政策的引导,如果国家政策支持或者扶持,那么民办高校在利润的驱使下仍然会选择那个即使不被市场选择的产业。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清晰的现象,在生源下降的情况下,民办学校只有对初中、高中增加投入,为什么,这是市场的选择,更直接的说是老百姓的选择,人们更愿意选择上初中和高中来增加自己考取大学的机会,而中等职业学校由于不受市场欢迎,很显然民办教育就会减少对他的投资。
4、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结构
另注:“2013 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共有教职工 6.68 万人,比上年减少 0.46 万人,其中专任教师 5.02 万人,比上年减少 0.22 万人。生师比为 20.53: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1.61%,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为6.17%,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为28.36%。”15由此我们看到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结构长期失调。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因为没有充分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定性,没有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与市场的紧密联系。所以我省的中等职业教育结构长期失调,双师型教师的所占比重过低。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因为我们把中等职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最终出口类似,所以我们国家的中等职业教育最近几年在招聘教师的时候往往趋向于高学历,所以中等职业教师虽然双师型教师比重偏低,但是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还可以。
4.2 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4.2.1 学生现状分析
一、中职在校生现状
目前,我们一提中职生就满肚子苦水,哭诉因为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的扩招以及因为生源的的总体下降,我们目前的中职生招生数量和学生质量全线下降。我们对中职教育往往最关注的是每年的招生数量,全然没有考虑学生招来之后怎么去教的问题。因为我们对中职教育走马观花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只管进不管出。针对中职在校生的现状问题,本论文设计了“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现状调查表”(附表 1)。问卷调查对象选取山东省内三个代表城市 10 所典型中职学校,共发放问卷 1000 份,收回有效问卷 900 份,合格问卷 870 份,合格率 96.7%,本次统计样本资料完全符合研究分析需要,可以作为研究的依据。本问卷调查旨在真实反映中职在校生的来源、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情况以便对中职在校生的问题进行把脉并希望能为我省中职教育的逐步改革提供事实依据。中职在校生的现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源及其家庭状况
中职生年龄偏小,学生来源复杂,大多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中职生的入学年龄一般在 14-19 岁之间,毕业年龄一般在 17-21 之间。90%的同学选择中职,是因为中学学业失败,10%的同学因为家庭贫困家长不愿意再投入。88%的中职生来源于农村家庭,12%来源于城镇家庭,另外这其中只有 2%的同学来自于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家庭。上中职一般是大多数家庭的无奈之选,学生在中学学业失败,不能再继续,或者由于家庭教育的缘故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很多坏习惯父母已经无力纠正。按照我们原来的中职教育模式,学生选择了中职之后,家庭对他们的学业和前途基本上已经放弃,对他们的未来和发展也不会再有什么期待值。家长把孩子放到中职学校一般有两个目的一是因为中学毕业孩子出去打工年龄尚小,把孩子放到学校可以不用在家游手好闲;一是孩子既然学业不成,上中职至少可以学一门技术以后养活自己。
2、学习能力状况
中职学生学习能力缺失(不仅表现在学习文化课能力,还表现在其他未开发能力)。中职学生入学时文化课基础差,生源质量普遍不高。我们所说的生源质量是一个总体概念包括学习能力(主要指文化课的学习能力)和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我们承认人的能力优势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但是由于我们长期受“学而优则仕”文化环境的熏陶,一般认为学生在小学初中求学阶段的学业失败就是整个人的失败。中职生以往长期的这种失败感已经让学生没有自信可言,因为自信是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建立的,没有正确的认识自己当然就无法正确全面的认识世界。缺少了老师、父母和社会周围人的认可,就会导致他们归属感的缺失;缺少对自己正确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和以及对世界正确的认识,就会导致他们在继续学习和生活中的无助。因为自信在他们这个年龄自我修复功能很差,当他们感觉自己不被认可的时候,他们为自己的人生争取机会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弱,更没有表现自己的能力欲望。因为他们周围的潜意识已经告诉他们中职是没有前途的选择,他们已经被贴上失败的标签,如何表现自己的能力,通过什么渠道表现,自己还有那些能力可以挖掘这些对他们来说好像已经没有意义。当一个人不能积极主动且正确认识世界的时候就不可能积极的反省自己,而一个人的成长是在不断反思中逐渐成熟起来,并形成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旦社会认识和自我认识偏差在他们这个年龄形成就不可能像小学生那样轻易的被改变,那么这种认识偏差对他们的影响将是致命的。所以本文作者认为:如果中职生在成长阶段不能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最后将导致中职生整个人生的奴化性。可以说长期的文化课学习失败已经可以把中职生定义为不会学习,主要是不懂得结合课程内容、目标、要求和自身特点进行学习。
3、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状况
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差,比如上课玩手机、从来不听课、生活习惯邋遢、很多场合不讲究礼仪甚至早恋。我们普遍认为,中职生长期以来形成了很多靠自身难以改变的坏习惯,坏习惯的养成只需要几天,好习惯的养成却需要它几倍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即使有好习惯,在中职生这种散漫的学习生活大环境下也会被同化,虽然是正能量,但是正能量在负能量远远大于正能量的环境下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这种自觉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差形成的原因是以往的学习没有成功体验造成的自我放弃的状态,长此以往,就会任其自由生长,没有目标,就像一颗小树在它还是树苗的时候,如果被风刮歪了,没有外力把它扶正,那么它长大后也自然就是歪的;在这棵小树生长过程中如果不为其打岔,那么那些斜枝乱叶就会吸收他的主干的养分。把我们的中职学生比作那棵小树,就是它们的树干已经弯了,它们还长出了很多枝枝叉叉影响他的生长。
4、对自己生存状况和发展前景思考
在中职生以往的学习失败体验以及之后毫无体面的教育背景和已经扭曲的生长环境下,他们虽然已经有成人的面孔但是仍然只是刚离开父母怀抱的孩子,如果问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有什么规划,这样的问题对他们而言无异于问小学生你们长大以后愿意做什么,小学生可能会天真的告诉你我想当宇航员,科学家,医生,但是对这些已经缺乏自信已久、学习终极版的中职生来讲,他们已经学会了用选择沉默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已经知道有些事情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而且他们还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哪些事情可以做好,怎么做、通过什么渠道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二、中职毕业生生存现状
我们很少关注中职生的生存状况,这是我们从来都忽视的一个群体,甚至说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存在,我们关注了大学生的生存状况、民工的生存状况,很少有人关注中职毕业生的生存状况和发展前景。目前,我们考察中等职业学生毕业后的状况往往只用一个没有实际含量的指标来说明,那就是就业率,我们先不说这个比率的真实性有多大,因为它的确不能实事求是反应学生上了中职走上工作岗位的真实的生存发展状况,所以本篇论文设计了“中等职业的学校毕业生的生存状况调查表”(附表 2)。本次问卷共发放 1000 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 826 份,合格问卷 800 份,合格率 96.9%。样本资料完全符合研究分析需要,可以作为研究的依据。现就本次调查的样本资料做一个简单的描述分析。本文试图通过调查来了解中职毕业生的生存状况和继续学习发展状况。以便引起各界的注意,希望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对中职毕业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方向指引。中职毕业生的现状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中职毕业生的生活状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省的中职毕业生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80%的中职毕业生刚毕业工资水平在 1500-2000 之间,涨薪频率大概 3 个月到半年一次,只有 30%的毕业生在工作两年以后工资水平在 3000-4000 之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一般在工作一年以后,80%的单位才会给毕业生缴纳保险,而且他们享受的保险一般也只有五险没有一金。但仍有 20%的单位不给缴纳保险。毕业生一般从实习开始,单位就会提供三餐或者只提供午餐和晚餐,这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选择单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他们一般来自农村,毕业后家里就不会再给生活费或者自己不好意思再向家里要钱,希望父母看到自己能够自食其力。但是即使单位管饭,提供的伙食也是一般,甚至有的单位一个星期才吃一顿肉,如果单位不负责饮食的话,毕业生的一日三餐更是能凑合即可,饮食不光不调理,而且经常在小摊吃垃圾食品,这一切全因为每个月的工资实在是很低。刚毕业的中职学生一般在学校安排实习时,实习单位就给安排住宿,在没有结婚对象之前,98%的毕业生会选择住在单位宿舍,只有少部分同学合伙共同租住在一起。从租住的住所或者单位提供的住所来看,居住环境只能说可以住。但是因为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对居住条件基本上没有要求,有住的地方即可。中职毕业生闲暇时间很少,一般单位要求的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是大多数单位的用工习惯。闲暇时间,大家一般结伴逛逛小吃街或一块出去闲逛,总之看场电影这样高雅又费钱的活动很少有机会去,那么逛街购物更是只逛一些小店,因为囊中羞涩。每个月即使精打细算省着花,工资也不一定能挨到月底。因为工资水平和接触的环境,奢侈品和高雅的生活方式对中职生来说可以自动屏蔽。
2、社会适应和社会归属感
通过调查发现,我省的中等职业毕业生还处于弱势群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虽然每年都会有和普通大学毕业生数量相当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上完中职以后,选择留在城市。他们小小年龄背井离乡,懵懵懂懂的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用浑身的力气乖乖的工作,不懂得争取和反抗,甚至不懂得城市的尔虞我诈,更不懂得如何恰当的融入身处的城市。他们承受的不仅仅是这些,而且在这样被漠视的生存环境下,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各种保险制度不健全,他们统统照单全收,完全没有埋怨,因为在这里他们没有话语权,没有人会为他们争取权利。这就是我们中职生目前比较真切的社会归属感。
在他们眼里,城市的生活很繁华但是也有很多不适应,除了好奇,更多的是胆怯。大多中职毕业生以观望的态度去生活,对生活档次的要求很低,甚至说没有要求,只要每天有饭吃,有地方住就一切 OK。对这些仍然处于温饱问题边缘却没有发展资本的中职毕业生来说,唯一的生活感受就是大城市的繁华与自己有点不相干,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下站稳脚跟除了每月超强度的工作量和可怜的收入,他们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得到更多的保障,才能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唯有在这种农村思想和城市文明的碰撞中寻找夹缝以求不引起别人的注意。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我省的中职毕业生很难寻得舒适的社会归属感。
3、社会和家庭责任感
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年龄大多在 17 岁-19 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比那些继续学习参加高考的孩子提前 4-7 年。按我们以往的说法,他们还应该是祖国的花朵。如何把这样一批年龄尚小、综合素质较差的孩子培养成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这首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然后又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所必须做的一件事。因为中职毕业生年龄尚小,他们还不知道需要为自己、为家庭承担什么责任,甚至在学校教育阶段也难以对他们提及这方面的教育,顶多让他们懂得感恩,很少有人考虑以后将要承担家庭的抚养责任和对父母的抚养义务,我们的调查显示只有 10%的毕业生考虑过这个问题。除了他们年龄尚小因素之外,还有就是他们自身的社会保障都难以实现,不知道自己还有能力做什么。
所以本文作者人认为要让中职学生尽其所能、更好的承担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首先要为中职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的生活有足够的追求目标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动力。
4.2.2 教师现状分析
由于中职教育的发展历史问题,我省的中职教师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但是随着中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推进,我省中职师资队伍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另外由于我省目前传统专业退休人员比例增多,相关专业的专任教师严重不足;新进年轻教师专业性不强甚至与专业需求有偏差;新办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双师型教师比例的始终薄弱。
一、师资力量和师资结构现状
从如上表五中对比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我省中职教师总量近年一直在下降,招生数量保持平稳的情况下,师资力量没有增加反而在下降。其次,同属于高中阶段教育,与普通高中相比总量不及普通高中的 1/2,而且在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人数在逐年增加的情况下,中职教师的专任教师人数反而在下降。
二、教师科研和学习培训现状
教师的发展性和与社会互动性是相辅相成的,我省中职教师近年走出去到发达省份学习的总体机会不多,而且覆盖面窄,经常总是同一些人去学习考察,虽然学校送出去学习,回来也会按要求书写考察报告,但是学校对这些报告一般不会有太多的重视,不会在本校伤筋动骨的进行突破性的进展,除非在资金问题上对学校来说可能就是无需太繁琐的事,只需要提交申请,批下款项增加投资而已。如果不能有更多的教师走出校门,常年的闭门造车、比着葫芦画瓢肯定不行,因为比着葫芦画瓢肯定不会画错但是却不会生动。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多年以来处于低谷甚至空白状态。由于中职教师长期工作在这样一个没有竞争没有压力的环境下,中等职业教师已经没有进行科研的动力。而这种自我学习专研的动力越小对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改善越是无益。因为教师是工作在一线的能工巧匠,国家要想制定什么政策,对中等职业教育做一定的改革必须要有一手资料,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开始有机构专门研究中等职业教育,但是最真实的资料还是应该来自于中等职业教师的科研工作。
三、教师的教育教学态度
因为中等职业教育常年的发展不规范,教师对中职生的教育方法可以用以下三个词语来形容:走马观花、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有的老师和学生关系紧张,出现教师冷暴力现象。教师之所以会有现在的教育教学态度完全因为大多数教师没有实事求是的尊重中职生的现状,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反而用挑剔和苛刻的眼光对待中职生的教育教学工作,用较高的标准要求中职生的学习。这样显然没有尊重中职生的特点,没有坚持实事求是,所以在教育教学问题上,就不可能给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还因为教师对课程教学的缺乏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与时俱进,与学生俱进共同成长,仍然以 5 年前、10 年前的教学方法对待现在的学生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教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持怀疑态度,在教育教学上对学生基本上采取放任的态度,本文作者认为这也是一种冷暴力。学生在老师那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为某些行为习惯的不端正更会惹来老师的反感,所以教师如果对学生要么不知可否,把学生当空气,要么冷言冷语,这些隐藏于无声的冷暴力对那些仍然属于少年的孩子们来说是一种致命的打击,老师也许不知道,他的一言一行已经深深伤害了这些孩子甚至有可能影响他们一生。
4.2.3 政策现状分析
自从 07 年国家开始大力扶持中等职业教育以来,我省制定了详细的方针政策,无论在资金投入方案方面、解决师资问题方面、中职生发展问题方面还是解决中职教育与市场需求失调等方面的问题都制定了详细的方针政策并且逐步实施。而且改革的成效正在逐渐显现。2012 年 12 月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2〕49 号)》。2013 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并成立了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同志为首的调研小组进行广泛的专项调查,召开了20 余次研究、调度会议,形成了 4 篇调研报告,提出了推进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在此基础上,省政府组织 9 个部门,历时两个月,研究制定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鲁政发〔2012〕49 号文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有三大特点:一是不固守既有政策;二是坚持协同推进;三是坚持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多方参与,反复研讨,“开门写文件”,。9 月 17 日,省政府第 15 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24 日,以鲁政办字〔2013〕126号文件正式印发,《实施意见》共分为 7 部分、24 条。现将我省目前的中职教育政策详细解读如下:
一、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升学制度的改革
今年我省为了进一步拓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晋升通道,在青岛、潍坊和德州三个城市八所中职学校和 12 所应用型本科学校进行试点,推行中职与本科“3+4”的培养模式,分数线已经超过当地普通高中和全省本科二批的的分数线。这项政策的实施将从此使中等职业教育“断头路”与高等教育接轨,打破原来“只有低分才会进中职”的说法,进而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业以发展的机会和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考取本科院校,比如获得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以上,省级一等奖的学生,就可以技能免试,直接考语文、数学、英语 3 科,并择优录取,或者通过学校关于优秀生评选获得学校的推荐免试入学等政策。总之,从此中等职业教育将不再是“终极教育”,中职生将一样拥有阳光明媚的明天。2012 年我省开始实行春季高考,考试方法是“技能+知识”,但是技能的考试也是书面考试,从 2014 年开始,技能考试需要进行现场操作进行技能测试。技能分 230 分,占总分的 31%,技能成绩在学生报考的所有招生院校通用。
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对技能人才需求情况,2014 年我省春季高考设定了 17 个专业、37 个分类。2014 年 3 月底前我省将在全省各市区设立中职与普通高中统一的招生平台,并在“青岛、潍坊和德州三地试点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分互认和学籍互转政策”,通过此项试点探索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的学分互转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为“专业建设” 建立指导委员会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建立省级专业建设行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有各路专家、行业专家和一线骨干教师组成,主要为了指导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实施意见》要求设立专项资金整体设计试点院校的“3+2”“3+4”的职教课程体系,使之在中职、高职、和本科院校之间的课程相互衔接,实现贯通培养的目标,以便使学生取得与工作岗位相一致的职业资格能力和相关证书。鼓励中职学校突出办学特色,推进专业分级认定,鼓励兴办那些与产业需求相对应和教学品质优异的专业,并对此项工作实行奖补机制。鼓励学生毕业拿“双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并在全省实行“双证互通”的审批认定。
三、鼓励实行校企合作办学
推进校企合作可以有效推进产学良性互动。鼓励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鼓励企业订单式培养和冠名式培养方案,鼓励将企业现行的生产服务标准设定为教学标准。同时落实参与校企合作单位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学生在实现期间的经费投入以便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企业参加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在前面对中职教育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工作之后,就需要用产出标准来衡量中职教育的社会功效,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就业准入制度,并应该定期发布,因为我省 90 年推行的就业准入制度一直没有严格执行起来,所以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成为常态。《实施意见》提出,从今年开始将每年对重点行业发布就业准入的实施情况报告并对雇佣没有从业资格的人员进行处罚。
四、对教师队伍的改革
意见决定于 2014 年 3 月底以前完成中职学校的核编工作。意见决定在中职教育财政投入上再添一笔,就是政府将为中职教育引进业界精英“买单”,要求以后的学校拿出 20%的编制聘用专业兼职教师,待遇参照副高薪酬水平。此项举措可以吸引各界精英向中职生传授经验和技能,并在次基础上进行研发创新。同时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的招聘自主权,改变原来的招考制度下的考进学校的不是学校需要的,学校需要的反而考不进来的怪现象。
在学校遵照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开招聘编制教师,实现中职学校招聘单位的主体地位,同时适应职业学校需要技能型教师的特性。并且为了招聘急需人才,那些没有教师资格证书的人也可以参加招聘,只是没有编制,等到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书才能转为正式教师。职业教师的评审将教学成绩和技能水平以及技术研发成果作为评聘依据。并决定从2014 年开始在中职学校设立高级职称。
五、财政支出状况
意见强调职业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2013 年秋季起,我省开始对所有在校中职生免学费政策,经费分担由省、市、县三方承担。同时因为不同专业办学成本不同,财政拨款方法和比例也有所不同。目前我省已经全面实行对中职生拨款政策已经由原来的两年增加到三年全额拨款。为了使中职教育有效服务当地经济,在每个县城设立一所规范性学校。并提出建立省级示范学校和特色学校的要求。意见还要求在 2020 年完成 300 所规范化学校和 100 所示范性学校的愿景。以此依托全面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水平。在发展公办职业教育的同时,探索给予民办职业教育公平的待遇,以实现多元化办学。并推进民办教育教师和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等待遇,以解决民办教师的后顾之忧,以专心教书育人。主张实行教育家办学方式,通过校长培育遴选制度,职业学校的校长不仅要懂教育还要懂经济。
六、教育体制的改革
统筹职业教育发展,以市为主,整合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选取竞争力强,有活力的学校集中办学,与区域产业接轨,突出办学。严禁职业院校升格。为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训水平,避免重复建设,把有限的钱用在钢印上,每个城市规划建设 1-2 个公共实训中心,以供学校学生和社会人员进行实训服务。教育体制改革既在全省推进,同时又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成熟的地市进行试点,等待试点成功后再在全省推广。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的合作,方能建成职业教育体系的系统工程。
4.3 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究
中职生入校前已有现状无法改变,我们只能从政府政策、教师、学生管理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着手,特别是政府政策具有全局的主导作用。我们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积极主动的认识中等职业教育各个主体所存在的问题才可以能动性的改造它们并最终实现中职教育的长足健康的发展。
4.3.1 政府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投入虽然总量很大,但在部分领域投入比例失调
政府的资金投入从学生全额免学费扩大到了为中职学校聘请外聘教师买单到民营学校的投入和教师的福利待遇等同于公办学校。但是政府的投入在某些方面失衡:从我们每年的教育公报,我们发现 1、我省虽然意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但是我们中职学生的藏书比例却远远低于初中和高中,虽然只是藏书,但却反映了政府在对拓展中职学生知识面问题上不够重视。2、我们的教师与高中相比在负增长,从师资总量来说还远远不够。3、我省的双师型教师 2014 年仅有 28.36%,针对于中职学校来说,这个比例还远远不够,还不能支撑以职业教育为主以文化教育为辅的中职教育教学的需求。
二、学生的相关保障制度缺失
虽然目前我省通过试点或者政策性文件正在解决中职教育“天花板”的困境,而且通过已经实施的春季高考,政府的这项政策已初见成效,从而解决了中职学生的发展问题。
结合中职教育全额免费政策将会逐步有效解决中职教育的生源问题。但是关于中职教育能否最终被大家所选择并反作用于社会,还要看学生选择中职教育能否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中职毕业生就业后能否在工作时间和待遇上得到政府的相关保护政策。这不仅关系公平还关系到整个中职教育改革体系的完整性。我们政府虽然规定了中职毕业生在实习阶段政府财政拨款,以减轻企业的负担从而吸引企业的参与中职教育改革的积极性,但是仍然没有保证中职生正式就业之后的各项社会保障能否到位,而且对企业用工方面也没有明确的制约体制。
三、宣传不够、政策的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省政府已经相继制定了很多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方案,但是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除了知道免学费政策之外,其他的相关政策了解甚少,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只有 20%的中职生知道我省的中职考大学的政策。首先因为政府的宣传不到位,再加上中职生本来就很封闭的学习生活习惯,导致他们的信息闭塞,知识面窄,更不懂得应该关注什么。其次因为一些学校受制于原有中职教育模式,不愿有所改变,所以在对学生宣传春季高考等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政策时没有那么积极,而且我们国家还没有详细的规定中职生在考上春季高考后,国家拨给中职学校的财政拨款就会停止,那么中职学校因此受到的损失如何补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职学校好不容易招上来的学生如果中途流失,那么应该说虽新政中的春季高考对中职学生来说有利于其发展但在财政拨款的前提下立交桥并不利于中职学校的眼前利益。所以如果政府对新政的宣传不到位,学生鲜有知道,就不能达到激励学生继续发展的目的;如果对学校执行新政的力度监督不到位,对中职学校关于新政的执行没有奖惩措施,就不能很好的调动他的积极性,促使学校放弃眼前利益而和政府一起着眼于中职教育的未来。
四、过于关注招生数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率
首先政府过度关注中职的招生人数。中职教育每年的招生数量以及与往年的对比或者与普通高中招生数量的对比只能说明两个问题,中职教育招生人数开始回升和中职教育的招生人数已经与普通高中人数总量相当。从这两个问题的表面我们更应该看到其一种责任的紧迫感,每年已经有与普通高中相当数量的学生无论被迫还是自愿选择中职,我们的中职教育更应该加快改革的步伐,不断推进中职教育的发展。因为每年有接近一般的孩子选择了中职教育,我们不能因为中职教育体制的不健全而耽误了孩子的发展,更严重的说因为中职教育的滞后而阻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其次政府过度关注学校上报的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本文作者认为这个数据只能是一个数据,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只有就业数据没有就业质量的标准,那么这种就业率很明显没有任何说服力。所以本文作者认为政府更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关注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毕竟这是一群还没有任何经历并且思想还不成熟的青少年,政府有责任对他们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五、理论研究不能满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国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而且零散,不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目前现有的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等职业教育个别问题的研究,比如学生问题、教师问题、专业和课程与市场的适应性问题以及政府的政策导向问题。这些问题虽然都已经开始触及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痛处,但是仍然没有系统和专业的研究为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事实和理论根据。我国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还有一个根本性的硬伤就是,由于中等职业教育长时间的被忽视,所以关于此类教育的研究机构也基本上没有,那么响应的研究文献就更难深入了,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相关文献大多是一些硕士论文,这些论文因为缺乏大量又必要的市场调查,只能从理论上分析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而这些先进经验是否适合我们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的内外现状还有待时间的考验。所以现有的理论仍然薄弱而且不够深入,没有充分的理论研究作依据,任何一项事业都难以真正成长并强大起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主席教导我们的话,我觉得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适用的而且必须的。
六、对中职教师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通过我省政府在《意见》中关于中职教师各项改革和投入的增加可以看到,政府已经在关注中职教育的队伍建设,一是关注增加师资力量,一是关注解决双师型教师结构失调的问题。但是政府只是关注了教师数量的增加,没有形成完善的中职教师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标准。那么即使有再多的教师加入中职教育,那也只能是数量上的增加,或许会有更38多的教师加入到走马观花教学的行列。特别是我省目前已经把中职教育问题提到了和高中教育相提并论的高度,如何实现两种教育的嫁接,如何使更多的学生通过中职教育立交桥升入高等学校,如何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发展取向实现教育的公平化,这些前景首先要求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而在教师学历水平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教师的自身能力是有的,关键看通过什么样的管理方法和评价机制来最大激发中职教师的积极性并发挥中等职业教师在中职教育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七、培养方式单一,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由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最大的特点是要跟市场需求对接,所以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应该真实的反应市场需求才能为市场服务。我们在走访中发现企业对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满意,主要在于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市场脱节的问题上。在我省 13 年发布的《意见》中也有明确指示整合区域现有资源,集中力量办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而且在专业设置方面成立了指导专家委员会。但是我省中职教育又一重要问题是因为长期的封闭式教学,很多专业已经落伍,培养的学生自然也没有竞争力,不但招生难,就业也难,所以如果这些专业还不能被整合和取缔的话,不但需要花费不必要的财政支出还会因此培养一批没有市场竞争力的毕业生。这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与毕业生就业单位领导的访谈记录发现我们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除了让单位感觉到比较好管理(因为年龄小、对自己缺少期望值),好打发(对工资和待遇要求甚微),就是没有发展潜力,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差,只能作为“廉价”劳动机器使用而已。
4.3.2 教师方面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态度问题
教师的教育教学态度问题也是我们以往所说的教师的师德问题。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责任缺失,没有实事求是面对所教授的学生是我们中职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无论教师的学历高低、能力高低,师德高尚、爱护学生的老师总能为学生传递正能量。而通过对教师访谈记录发现,目前有 80%的老师从言谈之中表露出中职生没有前途和总体素质一年不如一年的的看法,对学生现状的不满意溢于言表,既有满腹的无奈,又没有切实可行的改善办法,做的最好的就是只要学生在学校不出事就可以了。关于学生的叛逆和坏习惯更是中职学校教师拿中职生与普通高中相比最恶劣的一项,因为中职生的自控能力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比其他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都要费尽周折。那么既然结果都一样,所以中职教师大多采取的那种顺其自然任其发展的状态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冷暴力。
二、教育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
大多数老师对教授方法不考究,对教授内容也只是书本的的复印件。但是我们面对的学生在中学的文化课学习中失败,在中职教育阶段如果没有好的方法指引原来的失败体验也不会有所改观。因为对学生的现状不满意,又没有相应的考核机制和惩罚机制,因为原来中职生一直不被重视,我们中职教师已经完全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或者说已经没有要求,这样的教学方法带来的教学质量完全不能适应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都知道要“授之以渔而不要授之以鱼”。授之以渔可以让人学会钓鱼永远都能吃到鱼,授之以鱼则只能让人吃饱一顿饭。我们的中职学生就好比那个学钓鱼的小猫。到底是要授之以渔还是要授之以鱼。答案很明显,我们的中职教育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三、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陈旧
我省目前的中职学校教师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学校缺乏专业带头人。在专业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学内容如果不能同步,那我们的中职教育的培养的人才可以说在就会存在过时的问题。时装过时了,穿出去,让人怀旧,技能教育过时了,学生走出校门会面对更多的困难。所有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我们教师缺乏专业的课题研究,没有对最新技术有效跟踪是我省中职教师存在普遍的突出问题。现有的中等职业教师知识体系和结构过于陈旧,在教授学生过程中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当然并不是一定要最新的知识,学校在制定教程的时候也不可能完全反应瞬息万变的市场。但是我们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应该在老师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的历史和产业结构发展状况,而不至于学生的知识只是学到一点皮毛,知道怎么开机器,知道怎么端盘子,全然不知道所学专业的行业动态发展状况,全然不知道在服务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服务礼仪。所以我们的中职生很难对自己所学专业形成一种敬畏和兴趣。这些都是由于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仍然沿用原来陈旧的知识体系造成的。中职教育是一种专门教育,有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普遍性的基础教育,中职教育多样性也是任何一种教育不能比的。中职教育培养的是一线工作人员,虽然相对简单,但是却最需要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师的自我成长动力缺失
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动力严重缺失。这个问题的缘由我们就不在累述,关键是这种动力缺失带来的后果会造成中职教师自身的能力的减退和作用的负面性。我们中职教师一再的埋怨我们教授的学生素质低等各种问题的堆积,但是我们老师有没有看到高中老师在教授学生过程中付出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如果没有高考的压力,高中老师也不会这么卖命,但是除了外在的压力,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我们虽然面对的学生在教授知识过程不是那么顺利但是我们至少应该让他们在愉快轻松地学习环境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授水平,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广度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3.3 学生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对中职生的现状认识不到位
任何一类学校对学生有效管理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的特性和现状,只有在尊重学生现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目标。本文在第三章用大量的篇幅来介绍中职生的现状。这些本来属于客观实在的现状在原来的中职教育研究中往往被归结为影响中职教育的主要方面,被认为是要解决的问题,殊不知中职生入校前的相关特性已经是事实,需要改变而且可以改变的是中职教育教学的管理方法。用这些方法帮助我们的中职生改掉那些已经养成的坏习惯,通过外力使其养成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而且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都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我们中职教育正是承担着这项重担。我们传统的人才判断标准是智商标准(IQ),但是后来我们发现有些人智商不高,却也能在一些领域表现出过人之处。加德纳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到人的多元治理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可以分为 7 种:语言、音乐、逻辑、视觉、身体、自知和交往。所以人的优势领域有所不同。我们面对的中职生也许因为家境原因,没有机会也没有人帮他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我们的中职教育就应该在这一方面有所作为,通过研究形成系统的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指引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并学会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而不是在进行中职生的管理过程中对待中职生就像二等公民,使其毫无尊严可言。应该帮中职生逐渐养成学习的主动性。
二、把中职生统一划一管理不科学
无论哪个阶段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不能统一划一的去管理。我们中职生也是这样,可能确实有从来不学习的孩子,能让他学习一门技术,能让他在学校里不出危险状况就可以了。但是也有这样一批孩子,他们只是原来学习失败,但是还有美好的梦想和追求。本文作者认为把他们放在一起授课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把他们一天 12 小时放在一起,对那些还想学习的孩子不公平。没有独立的学习空间,没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每天生活在几乎颓废的环境下对这些年龄尚小本来自制力差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挑战。高中阶段的同学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恐怕也难有高考的优异成绩,即使把一个成人和一个孩子放在一起去,孩子总想看电视,那么就算这个成人对那些电视没有兴趣想去专心搞研究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所以本文认为不应该把中职生统一划一的教学管理。
三、中职学校不注重培养学生礼仪
我们中职学校学生大多不懂礼仪、不懂谦让、不会用礼貌用语甚至行为方式的怪异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的“与众不同”。这些中职生标志性的“头衔”,除了让人感叹他们之所以上中职的缘由,在对中职学生进行管理和教学过程中都会带来更大的难度,比如学生上课玩手机,没有任何礼节的在课堂上出入教室,说话语言不文明,不用敬语甚至满口脏话并以此为荣。我们都知道这些坏的行为习惯对这些年龄的孩子成长无益。我们应该在学生一入学甚至在整个中职教育阶段培养他们的礼仪,让他们品尝礼仪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感受并可以获得社会更好的认可和接受。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人只有注重自身修养,才可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机会。只有重礼仪的人才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有用的人、品行兼优的人。孟子也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也说:“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这些都充分说明“礼”是何等重要。
4.3.4 学生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差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现象文化基础查,不愿学习。我们已经从前面分析过之所以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是因为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失败体验带给他们很大打击。然而大部分学生其实并非学不会,只是因为他们既然上了中职学校,在原来被称为断头路的一条路,就无需再学习。在中职学校没有升学压力,学的好坏学校也不管,可以说学与不学都一样,或者说我们中职生通过在中职学校散漫的学习生活方式,所以中职生普遍认为即使学好自己将来的命运也不会有什么改变,这些原来学习激励机制缺失的问题现在基本上已经得到解决(现有的中职政策)。所以原来那些愿意学习的孩子完全可以继续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中职生在中学阶段养成的坏习惯,当他们进入中职以后会变本加厉,这对他们来说是致命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对中职生来说,学习的机会已经可以看到尽头,如果不能抓住在中职学校仅仅两、三年的学习时间,恐怕他们再也不会有机会继续学习甚至有任何学业的发展。因为在中职学校没有压力和动力的环境下,中职生在本该有梦想的年龄却没有了斗志。这些可能还不要紧,要紧的是中职学生在接触新事物的时候因为分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差,又不懂得如何去认识世界更不懂得如何认识自己。我们都知道认识自己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如果不能正确的积极主动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就不可能有自己正确的方法论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那么在此基础上中职生会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惰性思维,价值取向偏差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却是后果很严重的事。错误的价值取向就会指引他们做一些对自己无益的事情。对这些中职学生来说,因为在两年之后他们就要开始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独立生存,所以对他们来说对自己的定位越早越好。
4.4 山东省中等职教育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她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她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她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16 一个国家如是,一个省一个县也如是。我们有时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德国社会何以文明?德国产品何以在全球受到普遍的认可?德国车、美国车何以是我们大众的首选?日本车被指责何以因为不是质量而是因为使用的材料?就连韩国的三星手机都可以和美国的苹果相提并论?精英教育的“产品”发明了这些精英产品,那么是谁制造了它们,制造它们的那些人又是用什么方法被“制造”出来的?在全国范围内,我省素以百姓勤奋朴实、劳作不惜力气以及饮食特色着称,但是广东、上海、深圳等地却以产品精细以及当地人头脑灵活生活富裕而享誉国内。我省除了具有人口上的绝对优势还有什么?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去回答我省当前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首先,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第二章理论分析中我们知道,中等职业教育产生的源泉是生产力的推动,社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会不断对技术人员提出更高要求,所以社会中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越高就能更好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反之,职业教育越弱,贡献就会越少。比如在原始封建社会没有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就不需要那么多的技术工人,而且也基本上不需要进行太多的培训,师傅带徒弟模式足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模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教育本身在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需要得到来自社会的服务,在社会和教育相辅相成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社会对教育投入多少,教育就会对社会回报多少,而且为社会职业教育服务的水平如何反应出一个社会的民主程度和教育公平程度。
其次,大力发展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是实现平衡且全面发展的关键。我省属于平原地区,大多地市位于内陆,没有特殊资源,而且长期传承孔孟之道,不仅思想闭塞而且容易安逸不善变通,长此以往造成了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长期的发展不均衡,省内大部分区域任然贫穷落后。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有效解决社会公平的关键因素。我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平民阶层,80%的学生来自农村。追求教育公平首先应把职业教育放到突出位置。教育部职成人教育司副司长王继平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为 300 多名地方教育局局长作报告时指示,职业教育发展不足会带来教育结构失衡和教育机会的短缺,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不可能有教育公平。这样的观点我们最近几年才把他提上日程,事实上,在建国初期,我国着名的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就曾经有过这样的的表述:职业教育是生计教育,生计教育是教育的首要;职业教育是平民教育,平民教育是教育的大头。
最后,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全面提升我省人力资源水品的先决条件。虽然我省既是农业大省又是人口大省,虽然个别城市因为自身位置或资源优势发展很快,比如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滨州等城市。但是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沉睡状态。我们要实现全面发展必须先从人力资源大省转变成人力资源强省,光靠精英教育恐怕不行。好比在战场上打仗,将军再强,军师再智慧,没有强兵想打胜仗都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切实实现我省百姓的丰衣足食离不开物资财富的积累,创造物资财富离不开千千万万一线劳动者,这些劳动者就是我们中等职业教育创造的“产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教育创造的产品越强,这种产品带来的生产能力就越强。由此本文作者认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不仅体现在我省人力资源整体发展水平不适应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代问题上,同时也体现在如何解决我省千万劳动者通过接受教育实现公平的现实问题上。
二、紧迫性
首先,我省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依靠人力资源提高其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其唯一选择。我省目前主要发展障碍是严重缺乏掌握有较高知识和技能的实用专业性人才。我省的产品,很难以质量精细取胜,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一线工作人员世代沿袭的做工粗制滥造所致。这与南方人的精致和勤奋形成鲜明的对照。而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消除这诸多历史弊病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对现行的职业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因为我们长期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其长期的弱势处境已经严重影响到我省教育公平的实现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我省经济文化发展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以往人力资源水平长期简单的积累已经造成了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和人力资源整体水平难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等多方面的问题。
其次,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从以上我省概况中我们看到这样一进一出两组数据,每年我们中等职业教育要接受将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承担着和升入高中人数相当的学生教育工作,每年我省中等职业教育要向社会输出与高校人数相当的中职毕业生。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责任,这些孩子本身因为学习失败就难以实现教育公平带给他们的福利,可是我们作为教育的一种仍然有义务通过我们的教育工作把这样的孩子也培养成有用之材,使其有机会得到全面发展,有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我省高等教育扩招这些年已经形成以为社会输送是精英人才和管理者为主,而我们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不可能只靠精英和管理人才,因为这些人一个是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也是泛泛,而且我们也看到了,这些人不愿意做具体的工作,往往眼高手低。那么我们社会中的具体一线工作还得由我们中职毕业生去做。所以提高我省的整体经济文化水平,当然要重视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我省当前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以及对人才的需求:“①加快经济转型步伐、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迫切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②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③提升我省整体经济文化水品,迫切需要大力提高劳动者特别是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劳动者的素质;④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改善民生,迫切需要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大力发展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协调发展,制定适合经济转型期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及措施,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久之计。”
三、可行性
首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能力只有得到全面发展才称得上“自由”的发展。个人能力全面自由的发展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一个人的潜能,并创造更大的价值。而个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是“以人为本”。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如果我们用木桶理论解释我们学生的发展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业失败将是那块短板,而我们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学生能力全面发挥的可能性。所以我们还应该看到其他长板的存在,因为我们在特定的教育指标下忽略了他们的优势。而中等职业教育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以学生为本为前提,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专长,那么因材施教是给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最好的尊重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中职生同样成为有用之才并有益于社会。
其次,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开始日益好转并逐渐走向正轨。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职业教育虽然不够强大但是已经初具规模。目前我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有效的发展是因为我们在教育问题上长期禁锢于“学而优则仕”思想顽疾。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我们已经开始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滞后问题进行逐步深化改革。相信所有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都会因为我们认识问题能力的提升而逐步解决。上个世纪我们提出“普九攻坚”和“高校扩招”两项政策,使我们国家基本上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如今,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下,相信我省的中等职业教育春天已经到来。
最后,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可以为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他方之石。西方发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早,大多已经形成了与自己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理论。就连和我们基本上同时起步的日本也已经形成了自己成熟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理论。日本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原因是,二战后日本为了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现金技术发展工业;我们国家作为战胜国虽然从此也打开了国门,看到了国外先进的经验,但是受一些官本位思想,我们只是学习经验以参观为主,报告为辅,真正用到发展实业上就更少了,那么自然也就不需要那么多的高水平的技术工人。还有就是我们国家很多发达地区对中职教育的改革已经初有成效,比如重庆,深圳等地,这些已经被验证了的政策自然也可以成为我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学习研究对象。我们虽然不能照搬世界上发达国家或者其他省份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发,从而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