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原因
自从美国次债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低迷,至今仍然没有完全走出低谷;同时欧洲次债危机又在持续发酵,给全球经济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使得很多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更加残酷,对生产管理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意并且尝试效仿丰田的生产方式,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以精益思想为指导,实践属于自己的精益生产,这是值得肯定的,并且确实有不少企业成功了。但是,更多的企业在导入精益生产中失败了,至少是收效甚微。
这些失败的案例中有不少是因为教条地理解“与浪费针锋相对”,同时教条地使用精益生产中的改善工具。在面对一个复杂的变动市场环境,波动剧烈的客户需求,复杂精密的生产工艺时,变得“失灵了”。而这些不确定就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约束。
于是又有很多企业吧目光投向约束理论,希望通过约束理论指导企业改善,他们或是寄希望于昂贵的约束管理软件,或是反复的研读戈德拉特博士的企业小说,但是成功的企业也不是很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约束理论不太强调对浪费的消除,也就缺少相应的改进方法和工具,这使得企业在低迷的市场面前一筹莫展,甚至难以生存。
所以,研究精益思想和约束理论的异同点,认识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2 研究意义目的
中国有句成语是“开源节流”,约束理论关注找出瓶颈环节并集中资源解决瓶颈问题,强调提高产销率,是一种典型的“开源”式的思想;精益思想关注消除浪费,找出一切非增值的活动并加以改善,强调价值流的增值率,是一种典型的“节流”式的思想。而两种思想对于企业都是非常有益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这些有益的改进思想在企业的实践中,并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
现实中一个企业往往既要面对开什么样的“源”和如何“开源”的问题,又要面对节什么样的“流”,如何“节流”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时候处理什么样的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否则,即使出发点是好的并且方法是正确的,结果往往却不如人意,或是半途而废,或是虎头蛇尾,甚至使整个企业上下对改善失去了信心,认为“找死”不如“等死”。
本文通过研究约束理论与精益思想的内涵,分析二者的异同点和各自的优缺点,力求对二者取长补短,提高企业实施改善的成功率。同时结合企业改善实践,明确了企业在生产环节什么时候应该处理“开源”的问题,什么时候应该处理“节流”的问题,并帮助企业在“开源”的时候正确“开源”, 在“节流”的时候正确“节流”,将我国优秀的“开源节流”的传统思想应用到企业实践中去。
1.3 研究范围
本文主要研究 C 公司的封边压电陶瓷片的生产环节的改善,涉及供应链的内容较少,主要是考虑到如下因素:
国内很多企业和 C 公司在天津的公司一样,属于制造工厂性质,对于供应链上下游的整合能力不强,决策层级不够。
C 公司在天津的公司同时面临着政府逐渐取消了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和人民币的升值的影响,使得很多这样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企业的成本增加,降低了它的收入,使其利润大大减少,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多的企业所在的行业和 C 公司一样,市场需求波动大,而不是像丰田所在的汽车行业,市场波动较小,并且有大经销商作保障。
作为制造型企业,向客户主要提供的是产品,所以生产是企业的根本。只有生产环节改善到一定程度,对其他环节的改善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