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旅游管理论文

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研究相关理论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4-20 共9513字

  2 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研究相关理论概述

  2.1 旅游度假区的相关理论

  2.1.1 旅游度假区

  旅游度假区是旅游行为的发生地,是接待游客的场所,同时也是进行旅游设施建设,实践旅游发展战略的载体。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的全球化不断推进的新时代的背景下旅游度假区也被赋予了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等新的内涵。虽然旅游度假区的内涵不断丰富,但是世界各国的学者对于旅游度假区的定义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各国的学者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旅游度假区的定义。

  日本咨询公司在其规划报告中定义了旅游度假区:“旅游度假区是一个功能丰富的综合体,具有综合性和高质量的特点”在这个海滨综合体中要具备完善的基础和娱乐设施,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那些能够吸引游客前往进行悠闲娱乐、度假餐饮以及其他活动的高质量设施,并提供酒店以便留住顾客。“[47]在此之后,世界各地开始大规模兴建旅游度假区,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界定旅游度假区的概念。ChuckY.Gee(1992)提出旅游度假区是制造快乐的地方,并不需要大规模的旅游设施的建设,只要能够提升游客的愉悦感并不断吸引新的到访者,那么便可以称之为旅游胜地。他认为旅游度假区的前提是独特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能够使消费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因此游客愿意前往并进行消费。当然一定的自然景观和娱乐设施的建设能够更好的为游客提供服务。[48]

  再后来,Burkart and Medlik(1995)认为只要是人们愿意结伴前往休息娱乐的地方便可以叫做旅游度假区,他从实质重于形式的角度诠释了旅游度假区的功能定义。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社会需求也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转移到精神生活需求,旅游度假成为大众提高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引领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地纷纷开始大规模建设旅游度假区,此时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旅游度假区的发展。1992 年国务院国家旅游局在其官方文件中首次提到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概念:”国家旅游度假区是符合国际旅游度假需求,具有明确的地域界限和功能区域,能够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娱乐的综合性服务性场所“.此后在这个官方概念的基础上,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邢铭(1995)提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富余产生旅游度假区,并将旅游度假区定义为旅游经济开发区,是拥有旅游资源的城市以小型开发区的形势规划的可供游客度假,休闲,餐饮,消费,修养等目的的综合经济体。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旅游度假区的经济内涵,但是忽略了旅游度假区的社会属性。[49]邹统钎(1990)比较认同 Edward Inskeep 提出的自给自足理论,他认为旅游度假区是提供自给自足服务的设施综合体,以顾客的闲暇时间为导向,以提升顾客精神娱乐为宗旨。[50]

  毛建华(1996)则系统的总结了旅游度假区的特点与性质:第一:旅游度假区的建设需要一定的自然人文景观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配套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娱乐设施。第二:旅游度假区以提供休闲娱乐服务为导向,同时兼有人文交流。第三:旅游度假区需要区位优势。第四:旅游度假区的建设需要差异性的特点。总的来说,旅游度假区就是以提供休闲娱乐活动为主,以人文交流为辅的大型旅游休闲的综合体。[51]

  房佳宁,李煜(2011)认为旅游度假区的产生不仅有市场的因素,也有政府因素。旅游度假区是有地方政府批准建设的,以提供服务和配套设施为经营手段的一种经济体,由于旅游度假区的建设能够吸引游客前来消费,刺激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地方政府热衷于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52]

  2.1.2 旅游度假区的分类
  
  世界各地的旅游度假区的建设由以发展经济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发展经济,文化交流为主的混合的目的。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步由自然资源依托型旅游度假区转变为功能依托型的旅游度假区。按照不同的维度,可以将旅游度假区分类为:自然环境型、功能型两大类。另外按照产品特性的角度可以分类为:近郊型和远郊型、消费型和观光型、过境型和住宿型等不同的类型。

  (1)自然环境型旅游度假区

  早期的旅游度假区开发多依托。本地的自然环境进行包装发展,由于各地的自然风光差异较大,所以很快出现了不同类型的风景旅游度假区:依托滨海资源的城市优先发展滨海型旅游度假区,代表性的有地中海旅游度假区群,东南亚滨海旅游度假区群,以及加勒比海旅游度假区群。这些滨海旅游度假区群发展较早,他们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本地具备非常丰富的海洋资源,气候宜人,环境资源比较好,同时处于交通比较便利,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如:大东南亚地区的巴厘岛、槟榔岛、以及南太平洋地区的黄金海岸、夏威夷群岛、地中海地区的阿里斯群岛,蓝色海岸等滨海旅游度假区。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外,经济发达的欧洲和美洲巨大滨海休闲度假需求也极大的刺激了这些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发展。

  在我国,滨海旅游度假的概念产生的较晚,改革开放初期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尚未开始,那时的滨海旅游多以走马观花式的观光为主。改革开放中期,我国就开始了大规模建设滨海旅游,由于我国滨海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海岸线,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海岸资源不适合建设滨海旅游度假区,因此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滨海旅游度假区有环渤海湾的大连、秦皇岛、烟台等旅游度假区。黄海海域的威海、青岛、日照等旅游度假区。以及东南沿海的江苏、上海、厦门、广东、广西等滨海旅游度假区。近些年随着热带滨海游的火热,以开发海南岛为主的热带滨海旅游度假区兴起,最具代表性的是:三亚。这些地区一般都拥有干净的海水、沙滩和岛礁、湿润的季风性气候、充足的光照以及较为发达的本土经济。

  (2)功能开发型旅游度假区

  对于那些自然风景不是很丰富的地区,建设功能型的度假区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建设功能为导向的度假区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不是很强,但是强调以消费者的旅游需求尤其是娱乐休闲需求为导向建设。例如近几年来兴起的以温泉洗浴,温泉健康为主线的温泉型度假区、以餐饮娱乐休闲会议为主的商务型度假区、以疗养康复为主的疗养型旅游度假区、以购买奢侈品,地方特产为主的购物型旅游度假区、甚至以博彩为主的赌博型度假区。

  这些功能为导向的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强调突出度假区的一个或者几个主打功能:例如疗养、餐饮、会议、健身、温泉、博彩、购物等,特色鲜明。同时辅助基本的观光,生活类服务,既可以为游客提供主要服务又可以保障游客的基本需求。青岛即墨温泉旅游度假区以温泉洗浴,温泉保健为功能特色吸引游客前往,面向特定的市场,同时度假区建设仍配备大量的健身器材,餐饮场所,自然风景改造等基本建设,是以功能为导向的综合体旅游度假区。

  另外按照度假区特性的角度可以分类为:近郊型和远郊型、消费型和观光型、过境型和住宿型等不同的类型;根据度假区与出发地的距离可将旅游度假区分为:城郊旅游度假区、远郊旅游度假区、出境旅游度假区;按照旅游度假区主要的经营季节可以将度假区分为:夏季旅游度假区、冬季旅游度假区和全年旅游度假区。尽管有些旅游度假区一年四季都在接待游客,但是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个旅游度假区都有自己的季节定位,而在非定位的季节,游客的数量也明显降低;按照消费等级以及消费群体细分对旅游度假区进行细分,可以将旅游度假区分为:豪华型、中产型与经济型。每一类型的旅游度假区都有自己的客户定位,集中接待那些满足或者超越本度假区定位的游客,因为这些游客能够为度假区带来更多的收入。

  2.2 滨海旅游度假区的相关理论

  2.2.1 滨海旅游度假区

  滨海旅游度假最早诞生于古罗马,主要是在地中海海岸进行游泳,温泉,以及野餐等简单活动为主。[53]到 18 世纪中期,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在英国诞生了现在滨海旅游的标志:盖斯特宝和布莱顿海水浴场。海水浴场的诞生给当时的贵族阶层提供了一个可供游泳,晒阳光并进行社交活动的场所,因此迅速在上流社会流行起来,成为现代滨海旅游的最早雏形。[54]

  滨海旅游迎来繁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战后欧美经济的复苏发展使得战后的人民外出休闲娱乐的需求旺盛。海岛游,出海游,海钓游等新的滨海度假形式产生。滨海旅游的目的也由单纯的娱乐逐步走上娱乐、疗养、社交、美食等多目的的局面。除了洗海澡,阳光浴等传统海洋活动外,又产生了垂钓、帆船、摩托艇、海洋烧烤、海上飞行、冲浪、海底探索、水下观光等许多新的海上娱乐项目。[55]

  进入 20 世纪后期,一方面亚洲各国加大了滨海旅游开发,特别是以东南亚国家为代表的滨海旅游开发;另外一方面欧美游客开始转移到亚洲进行旅游消费。这两方面的因素促进了亚洲特别是东南亚滨海旅游的发展。这个时期,观光船、海岛别墅、水族馆、海底隧道、美食节等新的形式出现。互联网的出现以及诸多以东南亚滨海风情为背景的电影的上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滨海旅游的发展,同时各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宣传也共同的推出蓝天、碧海、沙滩、阳光、热带风情等口号吸引世界各地游客。

  2.2.2 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形成条件

  随着滨海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滨海旅游度假区成为滨海旅游度假新的载体。区别于传统的海滩,海水浴场,岛礁等单独的自然资源载体形式,滨海旅游度假区的核心特征就是它的集成性也就是综合性。[56]正是因为滨海旅游度假区具有集成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并不是所有的滨海区域都适合建设滨海旅游度假区,它需要较高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资源条件。一般情况下建设滨海旅游度假区需要的条件资源:

  (1)海洋生态资源条件

  海洋生态资源条件是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基础也是竞争力的核心。最为关键的海洋生态资源条件包括:海水、沙滩、礁石、以及海洋生物资源。

  海水资源是海洋生态资源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优质的海水资源是孕育整个海洋生态的基础条件。首先必须有良好的海水,滨海旅游的重要内容海洋运动项目对海水资源的要求很高。最常见的游泳、潜水、跳水等项目对于海水的质量、温度、海水的流速、海岸的深浅度以及海洋生物的种类有着较高的要求。地球表面的海水资源 70%左右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海上区域,其中适合人类进行海上运动的海水资源主要是大陆架以及岛礁海岸线附近的海水资源。因此在建设滨海旅游度假区时首先就要考察本地区的海水是否适合海上运动项目的要求。其次海洋运动拓展项目诸如海洋观光,海上帆船等海洋机械项目虽然并不直接要求海水的质量,但是对于海水的可见深度,海流的方向、速度以及海岸线的地形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另外以健康为主线的海洋温泉则对于海水的特质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使得各地在建设滨海旅游度假区时一定要对本地区的海水的特性有着足够的了解。

  海洋生态资源一方面它能够为游客提供海鲜餐饮的食材,是滨海旅游体验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另外一方面海洋生物资源可以成为海洋旅游体验的助兴剂,海洋生物馆,捕鱼节目,海底生物观光以及赶海游玩的小鱼小蟹贝类等都会给游客带来一种大海的体验。

  滨海旅游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沙滩。[57]沙滩柔软,细腻,干净的特点是滨海旅游游客喜爱休息,嬉戏的重要场所。游客在沙滩上交谈,晒日光浴,进行沙滩排球足球等体育活动,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沙滩风情和沙滩文化。因此沙滩质量的高低是决定滨海旅游度假区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我国有分布在海南地区的银沙滩,也有分布在青岛,日照地区的金沙滩。在滨海旅游城市中,日照市明确提出了”蓝天、碧海、金沙滩“的旅游宣传口号,率先将沙滩作为城市旅游的代言词。

  (2)气候资源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典型的滨海度假区气候类型,夏季炎热多雨是典型的气候特征。良好的气候资源条件需要: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湿润的空气。良好的光照条件能够吸引那些爱好日光浴的客户,因为光照不但可以使人的心情愉悦,而且充足的光照可以治疗某些疾病,比如关节炎、皮肤病等。在欧洲,西班牙以阳光著称,其大多数滨海旅游城市都主打阳光的口号,我国滨海城市日照,享有”东方太阳城“的美誉,夏日充足的阳光照晒为本地区的滨海旅游增添了活力。

  适宜的温度是人们选择滨海旅游首先考虑的因素,消暑降温成为游客前往海边休闲度假最关键的目的。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讲,适宜滨海旅游度假区建设的区域主要是集中在中低纬度的热带,亚热带以及少数温带拥有海洋、岛屿的地区。这些地区由于独特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气候比较凉爽,适合避暑度假。尤其是亚热带区域的滨海旅游度假区往往成为夏季避暑旅游出行的首选。例如位于温带地区的海滨城市青岛,在夏季海洋性季风气候的作用下夏季平均气温 25 度,明显低于同纬度的其他内陆城市,这为青岛市建立滨海旅游度假区创造了气候条件。

  现代化工业经济对于空气的污染也是灾难性的,随着近几年困扰国人的沙尘暴,尤其是 2013 年困扰全国的雾霾等空气问题日益增多,人们对于空气质量的诉求也越来越高。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应当考虑空气质量的因素,一方面考虑本地区整体空气质量的高低,污染性企业距离度假区的距离以及交通车辆尾气污染对于度假区的影响。另外一方面应该考虑度假区的地形地貌,风向以及海洋对于空气的净化等情况。

  2.3 战略管理理论

  2.3.1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战略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过程,以法约尔的管理五项职能为代表的早期战略管理阶段。这个阶段更多的体现为计划,是一种简单的战略规划的思想。20 世纪 60 年代是传统战略管理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有安索夫,钱德勒,安德鲁斯等一批战略管理的学者,同时在学术思想观念上有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目标学派等不同的思想学派。进入了 20 世纪 80 年代,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产品的竞争演变为科学技术的竞争以及管理效率的竞争,由此诞生了竞争战略理论。进入 21 世纪,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给战略管理带来巨大窗口期,产生了动态能力论和竞争动力学方法。

  2.3.2 战略管理的分析方法

  (1)SWOT 分析

  SWOT 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战略分析方法,通过对内挖掘优势和劣势因素,对外分析机会和威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战略支持。优势通常是企业的核心能力的体现,是企业自我价值实现的资源和路径,一个企业具有强大的优势资源将为企业赢得市场。劣势是相对而言的资源短缺。通常体现在资源整合速度和战略推进。识别外部机会可以帮助企业合理的规划资源的配置方向,同时这些机遇也是企业领先竞争对手的好机会。威胁便是现存以及潜在的阻碍,企业要想实现其战略目标,必须克服这些现存或者潜在的威胁。

  英国的两位学者科瑞·高福瑞(Kerry Godfrey)和杰克·克拉克(Jakie clarke)率先将 SWOT分析法应用于旅游管理领域。[58]他们认为在制定旅游目的地发展战略时,SWOT 分析法考虑了内部和外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是一种操作性和可能性极高的分析手段。本文将运用 SWOT 分析方法,确定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该项目的发展战略与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SWOT 分析路径见图 2.1.

  (2)PEST 分析

  宏观环境分析是将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技术(Tech)四种宏观环境的要素整合到一个分析模型中,通过剖析企业当前面临宏观状态和变化因素来识别可能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2.3.3 战略管理过程

  (1)战略分析

  战略分析就是对企业面临的战略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建立对于环境未来变化的预测并分析这些变化对于企业未来的影响。企业进行战略分析一般采用外部环境分析与内部环境分析结合的方法。外部环境分析是关注与企业息息相关的外部宏观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对于企业行为的影响。外部环境分析一般包括宏观经济因素分析,宏观法律因素分析,文化分析,制度分析,技术分析,社会分析以及与企业产业,产品相关的竞争环境分析。企业进行外部环境分析是为企业的发展寻找机会,一般情况下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发展战略的契机,企业能够识别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并依此来既定相关的战略。内部环境分析既是企业自身条件与资源分析,包括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各个方面。企业进行内部环境分析有助于企业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便于在竞争时能够制定战略扬长避短。

  (2)战略评价及选择

  企业战略评价及选择本质就是企业战略制定的过程。战略选择方法和工具有很多,例如行业吸引力-竞争能力矩阵法、生命周期分析法、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占有率矩阵法、顾客价值与生产者价值矩阵分析法等等。这些方法为企业提供了战略选择的工具。战略选择的过程也是明确企业的经营范围和竞争优势的过程。

  (3)战略实施及控制

  企业确定战略方案后,需要采取具体的行动来实施战略,并控制战略实施的过程及时调整战略内容,以确保战略能够及时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和内部环境。推进一个战略的实施一般需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智能策略匹配,企业需要制定与总体战略目标匹配的生产策略,技术策略,财务策略,营销策略等。通过智能策略的匹配,制定详细的推进时间表和步骤来实现总体目标。

  第二、构建企业组织结构,并且为组织结构营造好的氛围。

  第三、提高领导者的素质,使之与公司战略匹配。

  2.4 旅游发展战略及其相关理论

  2.4.1 传统旅游发展战略

  (1)传统旅游发展战略内涵

  战略是决策者基于内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做出的全局性,系统性的计划和安排以实现既定的目的目标。而旅游发展战略是战略的基本逻辑在旅游中具体运用。传统旅游发展战略由基本公司战略演化而来,侧重战略制定的系统性和战略规划的长远性。首先制定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目标制定的是否合理是实现战略的关键所在。

  制定战略目标包括旅游度假区建设的层级决策,接待游客规模,旅游收入规模,相关产业带动发展目标,综合收益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旅游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强调全局性、长远性和社会性,并不仅仅是旅游度假区自身发展目标的问题,应该与社会相结合。其次制定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过程、手段等战术以及预备方案。传统旅游发展战略仍强调战略的资源论,配置资源来实现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James C. Burnside 提出旅游发展战略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是面向未来的,是抓住未来旅游发展优势机会,规避旅游发展风险的决策。其次,旅游发展战略是资源的动态配置过程,从战略制定到战略实施都必须有一定的资源支撑。最后,旅游发展战略是长期目标与短期计划的结合,同时需要预算的约束。

  (2)传统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原则

  ①资源导向原则

  自然风景资源是发展旅游的核心资源,是提升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带来差异化市场效应的关键所在。旅游发展战略制定的资源导向原则要求在制定旅游发展战略时,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开发本地区的自然风景区,形成差异化的旅游竞争力。另一方面制定策略如何去保护特色资源不被破坏,不被同质化。特色的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区别于市场上其他同质化的旅游项目,消费者更愿意前往差异化的地区旅游,来体验不同的旅游项目带来的享受和文化交流。且差异性越强,吸引力越大。因此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应当考虑资源导向原则,重点开发本地区的差异化的旅游资源形成核心旅游竞争力。

  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要制定旅游资源保护的战略方案,同时制定应对措施以应对差异化旅游资源被其它地区模仿带来的同质化现象。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还要求不能将差异化与多样性对立,制定好的旅游发展战略既要强调资源的差异性又要求项目的多样性。
  
  ②市场导向原则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在制定旅游发展战略时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市场需求并制定战略去满足市场需求是制定旅游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

  围绕这一原则,在制定旅游发展战略过程中,首先要考察市场,对市场进行细分,把握细分市场的消费需求。其次进行市场定位,确定目标市场和目标旅游消费群体。再次制定旅游发展战略,优化旅游资源的配置,使得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能够满足目标旅游消费群体的旅游需求,同时不断增大度假区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

  市场导向原则要求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要实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战略的适应性。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制定旅游发展战略时应当评估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战略的方向。市场导向原则还要求制定旅游发展战略时应当制定品牌战略,形成旅游品牌,推广旅游品牌,塑造旅游名牌是保持旅游良性发展的源泉。

  ③产业导向原则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是优化产业结构,减轻环境压力的国家战略措施。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具有污染小,容量大,见效快等特点,是发展地区经济,城市规划,增加就业,优化产业结构的理想发展产业。旅游业的发展要与本地产业发展规划相适应,既要与宏观经济的发展走势相适应,又要体现发展旅游的社会服务的公共属性。

  在制定旅游发展战略时要充分考虑宏观经济的运行,宏观经济政策,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五年规划的设计以及其他能够对未来旅游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旅游产业自身的问题,而是相关行业整体发展的综合结果。

  发展旅游需要与发展交通,发展农林,发展水利,发展文化,以及对外贸易、航空、外交等方面想适应,合理规划旅游发展的速度和力度,保持旅游发展的健康可持续性。

  总体来说,制定旅游发展战略以资源导向,市场导向,产业导向为基本导向,同时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新的形势下制定旅游发展战略也要考虑资本市场在发展旅游中的作用。资本市场能够为发展旅游提供更多的融资来源,同时资本市场的操作要求也可以为发展旅游带来外部治理的监督,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发展旅游产业的融资困难问题。

  2.4.2 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

  早在 1972 年,联合国等一些国际组织在瑞典召开环境主题大会,讨论并首次提出了”符合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绿色经济发展“等发展口号,这是全球首次就可持续发展达成共识。在此后国际组织相继颁布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和《保护地球》等文件,明确的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持续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拒绝过度性的,破坏性的发展,维持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在《共同的未来》报告中进一步定义了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生活生产需要,同时又能可持续的满足子孙后代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便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长远性和全局性,既要保证本代人的需要,同时又不能对未来的发展产生威胁。

  首次将发展的眼光着眼在代与代之间的公平,而不是仅仅局限在现阶段的发展情况。长远性,公平性,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精髓。可持续发展同时强调两个基本观点:发展和持续,发展就是发展经济,尤其是第三世界的经济体仍面临着诸多温饱、医疗等问题,需要发展本国的经济来应对贫穷和疾病。持续就是把握发展的速度和优化发展模式,加速由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科技创新型的发展模式,摆脱经济发展对于资源环境的依赖和破坏。

  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资本的进入,同时也出现了个别地区为了自身经济利益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同时粗放的管理方式使得开发之后的旅游资源得不到保护。

  1995 年国际旅游可持续发展年会明确提出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概念:”旅游的发展要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保持未来旅游的发展空间,就是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生态的完整性,维护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发展旅游是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长远来考虑要注重旅游发展的长期效益而非短期经济行为。协调旅游发展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文化发展等其他领域发展的一致性。在旅游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应该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人文文化,社会服务在内的社会利益最大化。只有以社会利益尤其是社会长远利益为发展旅游的终极目标,旅游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那些以破坏资源,过度开发为发展动力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同时也是效率低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