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 ]刘佐.中国税制概览.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谭荣华.税收数据分析方法与应用.2012年7月第1版.
[3]杨斌.税收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二版.
[4]宋义海、齐代民.税收管理员理论与实务.中国税务出版社,2008年版.
[5]王飞、蔡建勋.纳税服务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周广仁.中国税收征管能力问题研究[M].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
[7]梁俊娇.税收征管效率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8]国彦兵.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9]梁俊娇.税收征管效率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10]舒启明.税源监控管理及其数据应用分析.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年版.
[11]高培勇.中国财政理论前沿III[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2]古建芹.国家税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梁蓓、罗勇翔.国际税收[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14]曾国祥.税收管理学.中国财政经济山版社,2003.
[15]杨森平.税务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古建芹.避税反避税理论与实务[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17]刘军.经济转型时期税收制度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8]杜莉.国际税收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1.
[19]梁朋.税收流失经济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0]樊纲.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1]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三联书店,1994.
[22]宋兰.在2013年全国税务系统纳税服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3.
[23]国家税务总局.情况通报[Z],2013(31).
[24]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方案(讨论稿)》,2012年11月.
[25]黎双玲.《信息技术与税收业务相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中国税务报,2012. 12. 12.
[26]国家税务总局.关于2012年纳税人满意度调査结果的通报[Z],2012.
[27]张炜.对我国税收征管改革问题的思考.财政研究,2011(9).
[28]李岱.关于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国税调研文章.
[29]郑会峰.关于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云浮国税调研,2009年第9期.
[30]康延东.信息化视角下税收综合征管能力问题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1]李飞、李治君.我国税收征收成本分析[J].税务研究,2008,(6).
[32]周梦泽.税收征管改革问题研究.乌蒙论坛,2008(3).
[33]贾军安.税收征管国际合作研究[D].厦门大学f専士学位论文,2007.
[34]饶立新.论税务机关的首要任务是提供纳税服务[J].涉外税务,2007,( 9) ; 66.
[35]戴海先.论税收征管改革若干问题.税务研究,2007(1).
[36]段洪.我国注册税务师行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财经政法资讯,2006,(5).
[37]董根泰、张为民.美国税务代理的经验及借鉴[J].税务研究,2006,(5).
[38]周瑞金.我国税收征管改革的回顾评价和建议.新华网福建国税之窗,2006年6月.
[39]高红阳.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研究现状评述[J].当代经济研究,2005,(10).
[40]廖楚晖、崔亚飞.国家、征税部门及纳税人的博弈分析[J].财经科学,2005,(2).
[41]国家税务总局.纳税服务工作规范(试行)[Z],2005.
[42]戚鲁.“服务型税务”理论体系的构架[N].中国税务报.2003-12-15.
[43]杨斌.中西文化差异与税制改革.税务研究,2003(5).
[44]董根泰.从新制度经济学看我国税收征管的优化.税务研究,2003(4).
[45]岳树民.依法纳税与税收征管[J].现代经济探讨,2003,(3).
[46]范援瑗.我国纳税信用等级制度设计[J].当代财经,2002,(10).
[47]周清.税收征管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涉外税务,2002. (7).
[48]周叶.论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税收征管的激励机制[J].税务研究,2002,(7)
[49]苟文均.博弈论与社会经济行为分析[J].世界经济,1995,(4).
致谢
论文完稿了,我的厦门大学EMBA学习生涯也即将结束了。回想求学之路,心中感触颇多。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雷根强教授,论文的撰写得到雷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感谢我的所有任课教师,他们的传道授业解惑,让我幵阔了学术视野、夯实了理论基础。
感谢厦门市国税局为我提供了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厦门市国税局征管科技处、纳税服务处和人事处的同事们,为我收集材料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衷心的感谢我的亲人对我的关心、支持和理解,离开了他们的鼓励和支持,我无法完成现在的硕士学业。
今天我凭着自己的努力与坚持,在即将退休之际,取得硕士学位,这是我一生的荣耀。今后,我还会始终保持自主学习的习惯,守好税收生涯的最后一班岗。
由于本人学识不足及精力有限,本文不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真诚地期待得到大家批评和指正,再次献上衷心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