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现金流情况和资金流动情况在每个公司财务管理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的持续经营依赖于对资金的高效利用。营运资金的流动性体现了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资金周转的速度决定了该部分资金在一定时期的盈利能力,现金流是否充足则是企业能否拓展业务的先决条件,企业资金运作是否高效也就成为企业能否做大做强的主要因素。因此,营运资金的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营运资金这一概念从大的范围来讲其涵盖着流动资金和流动负债,而从小的范围来讲它表示的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净营运资金。从营运资金定义出发,可以将营运资金的管理中分为两大部分:流动资产方面的管理和流动负债方面的管理。所以,要做好营运资金的管理必须重点关注下述几点:一是企业投资在流动资产上的投资金额和它的运转情况,称之谓资金运用的管理。主要是指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企业利润的创造主要依靠资金的有效周转,资金投放的项目选择及其盈利能力影响企业的未来。二是企业在筹集资金方面的表现,即融资的管理。
企业需要根据企业运行状况采取因时制宜、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资金筹集。融资决策会引起企业资本结构的改变,一旦企业的负债比重过高,那么相应的财务风险就会增加,公司财务因周转不灵带来危机的可能性随之加大。综上,企业资金恰到好处的管理使用和融资方式的灵活多样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中需重点关注的方面。
基于要素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既能够从整体上分析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也可以将二者分开衡量,以资产负债表中包含的要素为依据进行分析。当前大型和超大型企业越来越多,企业经营方向趋向多元,这种单纯依靠营运资金分项目进行管理的方法在企业资金管理实际应用中已经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为了满足新时期对营运资金管理的要求就需要引入新的管理理论,对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和发展。
因此专家学者及企业管理者对于营运资金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成为时代要求,将现代化管理理论的理念融入资金管理,其目的在于弥补传统指标衡量中的不足之处,在保持以往优势的基础上,使企业资源和资金得到最大化利用。本文是引入了渠道管理理论,将这其应用于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分析,将分析所得的结论与传统基于要素的管理方法得出的结论进行比对,论证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在营运资金管理方面的突出优势。
1.1.2 选题意义。
目前大型和超大型企业越来越多,企业经营方向也趋于多元,单纯依靠营运资金分项目进行管理的不足之处日益明显,已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的规模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逐渐显现。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创新营运资金管理理论成为现实需求,以新的理论指导现代企业经营具备了客观必然性,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理论应运而生,这一理论从渠道管理角度对营运资金项目进行重新分类,从而进行绩效评价。
基于渠道管理的理念符合现代企业以"市场导向"思想为中心的管理方法。通过订单拉动产品生产,决定物料采购的时间与数量,能够有效地降低组织整体运营的成本,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分析资金在各个渠道上的流动特点及各个渠道不同环节所占用资金的比例,根据每个渠道营运资金的现实流动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管理策略,在保持企业现金流充裕的前提下,有效发挥资金效用,缩短营运资金的周转周期,最大可能增强营运资金的流动性,增加营运资金的价值创造力。
本文将新型理论的应用通过家电制造行业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展示,并通过传统方法和新型方法的各自指标进行分析和对比,针对性地指出案例企业在营运资金管理上的优势和存在问题,深刻挖掘指标数据所反映的案例企业面临的问题以及对企业经营的消极影响。通过新型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验证其对现代化大型企业的重大指导意义,发现其对企业长远经营的普遍指导意义,以此指明企业在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中存在的问题和资金管理的改进方向。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20 世纪 30 年代,针对营运资金管理分析存在的问题,国外兴起了对于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的研究,早期的研究无章可循、资料匮乏。初期,营运资金的管理效率一般利用单个的财务指标来衡量,像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和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回收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经过研究,发现这种单纯依靠传统意义上财务指标的评价方法在预测企业财务问题时并不十分有效,预测的准确性无法令研究人员和企业管理者满意。
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分项目管理的方法逐渐被大多数研究营运资金管理的学者所接受,该方法主要是针对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资金项目进行研究。这一阶段,研究人员在不断寻找各个分项目的最优管理方案,这种管理方法能够及时发现单个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该方法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它忽视了各个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力。
W. D. Knight(1972)在"营运资金管理:满意化与最优化"中的观点是:单独研究如何使每项流动资产达到最优化配置是不合理的,而是应该将这些流动资产看作整体来综合考虑。因为每一项指标的最优化并不等同于流动资产整体的最优化,更无法保证营运资金效率的最优化,而且在实际中有些不确定因素影响着营运资金的管理。
所以 W. D. Knight 认为在营运资金管理中所做出的决策应该是达到令管理者满意,而非一味追求最优[1].
Keith V. Smith(1973)归纳出营运资金管理的八种方法,即总体轮廓法、约束条件法、成本平衡法、概率模型法、组合理论法、数学规划法、多目标法和财务模拟法[2].
Keith V. Smith(1979)在"营运资金管理指引"中指出,虽然对每个营运资金项目管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小的进展,但是对于营运资金的整体综合研究却毫无进展。
Smith 首次提出了营运资金整体规划与控制的研究方向[3].
Kenneth P. Nunn(1981)首次提出了"永久性部分的营运资金",并且采用了战略规划研究所 PIMS 数据库,用实证方法探讨了五大类营运资金的主要战略性影响因素[4].
John J. Hampton 和 Cecilia L. Wagner(1989)指出营运资金的管理不仅包括流动资产管理,而且拓展了信用评级、短期融资、消费者信贷等内容,从盈利性和风险性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投资政策和融资政策,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营运资金政策,使得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得到提高,这一方法至今仍被沿用[5].
20 世纪 90 年代,国外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被逐渐引入到实践中,一些学者和咨询公司不断开展对一些大型企业营运资金的调查。1997 年,美国 REL 咨询公司和CFO 杂志开展对美国最大的 1000 家企业营运资金调查,运用加权平均营运资金周转期和加权变现效率两个指标。2003 年后,调查幵始关注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并基于绩效高低进行排名。这项调查将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引向实践,引导企业从整体上管理营运资金,倡导将改善供应链关系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使营运资金管理方法从单纯的财务指标分析幵始转向供应链的优化,开始进入综合营运资金管理阶段。
综合营运资金管理的出发点是企业自身整体目标的最优化,而这种最优化很有可能是靠占用上下游企业资金的形式实现的,如延期支付应付账款、缩短应收账款期限和额度、大量收取预收账款等。从短期来讲,这样的方法确实能够有效的提升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但从长期来说,企业自身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最大化是不可持续的,大量占用上下游企业资金势必造成与供应商、分销商关系恶化,重新寻找合作商不但会对企业产品的正常销售带来一定影响,而且耗费人力、财力、物力。企业整体战略的最优化是营运资金管理的目标,但若要以牺牲上下游企业为代价恐难以实现目标,因此,核心企业需要同相关联企业凝聚共识、加强合作、密切配合,达到供应链上的每一环利益均沾、取得共赢。
总的来说,营运资金管理要求企业从大局着眼、科学调度、统筹兼顾配置资金,合理利用营运资金时不仅为自身谋利,而且也考虑企业经营链条的整体。体现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管理,同时也是对上游供应商、企业自身、下游分销商整合起来的一条完整的供应链进行管理。
1.2.2 国内研究现状。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国会计制度与西方会计制度接轨,企业的营运资金运转情况如何影响企业经营的研究才成为可能,国内相关学者研究初期吸收了国外有关营运资金管理思想的精华。学者们通过规范营运资金概念阐述其基本原理,深入挖掘探索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的精髓,从"零营运资金"理论的盛行到现代管理理论引入,使得我国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潘一欢(1993)在"净收益和营运资金的比较研究"中认为净收益与营运资金是会计中十分重要的两个指标,净收益是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方法,净收益只有得到良好利用成为营运资金才能使企业正常运转[6].
毛付根(1995)在《会计研究》上发表的"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一文指出,从营运资本的概念及构成、营运资本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发,对营运资本的盈利性和风险性问题进行阐述,说明企业需要对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进行结构性管理,最后指出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要注意流动负债和现金在营运资金中的占比问题[7].
黄晓梅等(1997)发表了"营运资金周转率指标若干问题刍议"一文阐述了对企业流动资金利用率的考量单纯依靠营运资金周转率指标是不恰当的[8].
向平(1997)发表的"浅谈零营运资金管理"一文创新性的提出了"零营运资金"管理模式。文章通过对"零营运资金"模式的利弊分析,认为其是能够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效益的方式,结合当时我国企业的现状,认为"零营运资金"这一管理模式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对于我国企业的资金管理是非常有帮助的[9].
杨雄胜等(2000)在"改进周转率指标的现实思考"一文中以周转的含义为切入点,然后提出了其对现行周转率指标的质疑之处,并建议存货周转率指标用存货平均占用期来衡量,应收账款周转率用应收账款平均账龄来替代衡量[10].
王金梁(2004)在"试析零营运资金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一文中认为虽然零营运资金管理风险较高,但仍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方法,可以提高营运资金使用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大利润[11].
廖涛(2006)在"零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一文对于零营运资金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后,针对企业可能存在的不同情况提出了几种改进措施,以指导企业更好的应用"零营运资金管理"这一方法[12].
王竹泉在 2001 年发表的"跨地区经营企业如何进行商流规划"一文中详细阐述了跨地区营销企业如何进行战略制定、营销形式、营销渠道的选择,以及对中间商的选择,认为应当加强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将供应链流程加以完善,如此才能使企业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为营运资金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向[13].
王竹泉等(2005)在"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中指出跨区域的销售企业资金管理存在较大困难,并且普遍存在利用率低的问题,欲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管理人员打破传统的管理理念,将营运资金的管理由传统注重单个指标转移到各渠道资金的控制上,尤其是要注重挖掘新型的分销渠道,并且对分销渠道进行拓展和必要的整合。通过青岛海尔与澳柯玛的案例对比说明了营运资金以分销渠道控制为中心的优势,为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它将企业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连通起来,从企业整体出发制定规划,将重心放在流程再造[14].
王竹泉等(2007)在《会计研究》上发表的"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首先阐述了当前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的情况,指出在营运资金中缺乏新型的绩效评价体系,即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15],这一评价体系的提出为新营运资金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7-2013 年,王竹泉和中国海洋大学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课题组发布了《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16][17][18],这些报告对于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安青菊(2009)将渠道理论引入营运资金管理,对营运资金进行了重新归类,主要探究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营运资金日常管理模式和特征,想要将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新模式应用于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19].
郭晓莎等(2010)以典型的销售企业苏宁电器为例进行分析,发现采购渠道资金周转迅速,但主要是通过占用制造企业的资金实现的,这也是大部分家电销售商的通用策略,货款的拖欠不利于同上游企业关系的维护。其营销渠道资金周转表现稳定,说明与下游企业缺乏沟通协调。这类企业可以通过与零售商和供应商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来缩短营运资金周转期,提升整个行业链条的价值[20].
刘文静于 2010 年提出了基于业务流程管理的新型营运资金管理模式,对采购、生产、营销三大流程中的管理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从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管理的视角出发,提出了跨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方式,以期能够对于企业的日常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性[21].
祝兵(2010)通过对葡萄酒行业某一代表公司为例,对其采购渠道、生产渠道、营销渠道、经营活动和理财活动的营运资金进行管理绩效评价,发现要想提升该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那么在营运资金管理方面必须加以改革创新,转向对产业链的优化和整合[22].
秦书亚等在 2011 年提出了要将供应链融入到营运资金管理中来,实现业务流程再造,进而以戴尔和联想公司为例,分析说明想要使资金效用最大化,企业单纯依靠传统的管理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通过对供应链对优化和改善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来实现[23][24].
石意如(2011)在"渠道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改进" 一文以中恒集团为例,使用渠道理论划分企业资金,提出了"无缝渠道管理模式"这一新型概念,意在说明无论是采用直接管理还是间接管理,企业想要增加盈利能力就必须对现有资本进行全面管理[25].
王竹泉(2012)发现了目前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并没有对于营运资金盈利性的评价指标,其首创性的设计出该理论的资金流动性评价指标和资金盈利性指标,使我们对营运资金的流动性和盈利性可以进行更为具体化和数据化的考量,奠定了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26].
王风华(2012)以某跨国家电生产企业为例,阐述了采购渠道、生产渠道、销售渠道三个方面该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能够对同类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改进有所启发[27].
孙莹等(2013)以青岛啤酒为例,对其流动在营销渠道和生产渠道上的资金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该公司对于营运资金管理的优势所在,同时发现了采购渠道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适当的改善建议来帮助企业提高采购渠道资金使用效率[28].
张玮(2013)对基于要素和基于渠道两种营运资金的管理模式中绩效的评价体系均做了阐述,考量了企业经营中的所有营运资金项目,进而通过对格力电器的分析,将绩效评价体系加以运用,全面、深入的分析了格力电器的营运资金现状,指出其优势和不足[29].
陈曦(2014)分析了当前企业中营运资金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阐述了基于渠道管理的新型营运资金管理理论,通过对某公司进行分析,说明企业只有在渠道管理中有所加强,才能更好的发挥资金的作用,使企业赢得最大化的利润[30].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国外很早就注意到营运资金管理的优劣与企业经营成果的多寡息息相关,营运资金管理到位企业会实现良好的经营成果,反之则较差。对这一现象企业管理者和相关学者很早就产生了兴趣并对此予以关注研究,由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的使得研究工作进展很快。19 世纪 30 年代,从理论的初步探索,到对营运资金中各项目管理的明晰规范,初期是对营运资金中每个部分单独进行评价和衡量,独立性较强。
直到 70 年代,人们才开始发现分项目管理营运资金的缺陷,也就是每个分项目指标达到最优的时候,对于整体营运资金的管理和把控可能并非最优。于是 80 年代起,一些学者和管理者就考虑企业管理者应当如何从大局出发对于营运资金进行管理,企图探索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90 年代,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开始由理论阶段转入实践阶段,逐步开始重视对典型案例进行数据分析和趋势归纳,进而指出企业需要打破现有界限,注重与上下游企业的协调配合,注意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优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主体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资金管理理论,希望通过理论指导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通过有效的资金管理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应时代的要求,将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推到了前台。
为此,国内专家学者就营运资金管理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从对单一财务指标如财务比率的分析,到后来零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的盛行,但是对于零营运资金这一理论褒贬不一,这种管理模式是依靠占用上下游企业资金的形式得以实现,短期内虽然可以提升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但是占用其他企业资金必然影响了他们的利益,进而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的关系可能会恶化。接着,营运资金管理从单纯的理论财务研究转向实际调查研究,手段由单纯的财务指标分析模式转向现代管理理念和营运资金管理一体化的模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稳定融洽的供应关系,调整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现代管理理论的加入正是可以使传统管理理论得到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不足。渠道管理模式中常用的方式有减少库存积压、提高产品合格率等,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基于渠道管理的理论分析营运资金流动性时打破了传统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限制,将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中的资金统筹考虑、全面分析,从而找出问题、发现漏洞、提速增效。
目前,学者们已经针对一些房地产开发、葡萄酒酿造、家电零售等企业做了案例研究,不过研究方向主要针对生产企业产业链的整合和供应链的优化,缺乏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的实际案例分析是目前的短板。一种理论只有经实践检验才能判断其指导作用和正确性,只有将理论用于企业管理,并因此提高了管理水平、取得了良好效益才是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新理论必须用于实践,通过对财务数据的全面分析才能发现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处,才能达到完善理论、指导企业发展的目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发展过程,并且对于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过程为何将渠道管理理论引入,及引入后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产生的影响一一梳理说明。之后详述基于渠道管理理论中怎样对营运资金项目进行分类、怎样对营运资金进行管理。然后选取典型案例,按照基于渠道管理理论对营运资金在企业的利用状况进行案例剖析。通过对新理论的评价指标分析,并与传统管理方法进行比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说明新理论的指导意义,进一步阐明新理论不仅能够提高制造型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水平,而且能够加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针对性,从传统的整体分析到具体分析,从宏观指导到微观改进,提高营运资金的周转率和利用率。通过进一步分析,展现新方法相对于传统方法具备的优势,以及为企业效益的提高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最后,根据案例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总结全文。
1.3.2 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选取了目前用新理论进行营运资金管理的家电制造企业 H 公司,对其营运资金管理按渠道模式进行总结和分析。然后针对 H 公司近五年的财务数据,分别计算了基于要素的和基于渠道管理理论的两种营运资金中具有代表性的若干评价指标,并对其目前的财务状况进行深入剖析,指出渠道管理理论在营运资金管理应用中的成功之处,以及所反映出的该企业财务状况面临的问题,提出合理性的改进意见,进一步促进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的提高,达到科学管理、优化管理的目的。
1.4 论文创新点。
本文依据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的项目分类法,以典型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为例,将基于要素的指标数据与基于渠道管理的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用新理论来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使财务数据分析由原来宏观层面分析引入具体层面分析,使营运资金管理由注重总体管理引入过程管理。从而能够发现营运资金管理时存在问题的具体方面,查出企业经营过程中营运资金管理真正存在缺陷的环节,可以使营运资金管理的改进更具有针对性,该理论的广泛运用将为提高营运资金管理的精准化水平起到积极作用,从而说明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存在的必要性和理论的优越性。
本文对于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评价体系中各指标数据所说明的问题做出了具体阐释,并给出了改进建议。这对未来其他同类生产制造类企业如何应用该理论提供参考,是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尝试,同时指出该理论在具体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通过这一理论的具体论述,为生产制造类企业运用其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水平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同类企业运用该理论指导和分析营运资金管理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