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1-12 共7914字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纵观现代化经济发展,商业性银行的健康发展及在此基础上的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国家)的重要组分,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使得金融行业的金融衍生产品五花八门,相应的市场环境更是日益复杂,在这种形势下,银行风险管理任务亦更加沉重,而信用风险及其相关性风险无疑是银行面临的众多风险中最不容忽视的一个,该风险是银行流动性危机出现、资产总量下降的根本所在,全球性(含区域性)金融危机更是与之密切相关。提高信用风险的管理水平不仅是商业性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商业性银行需拥有更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来预防、缓释信用风险,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将其作为提高自身竞争力(核心)的重要杠杆。

  作为商业性银行(股份制)的代表,浦发银行已将信用风险及其相关性风险管理作为日常工作的关键。浦发银行拥有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对信用风险进行独立的管理,其不断完善风险内部调控机制、持续优化垂直化集中式信用风险管理体制,使一个行之有效的垂直式集中化的组织框架已搭建完成。另外,信贷调查、产品及授信业务审查审批、资产保全等在内的相关业务都实现了集中、垂直化的独立管理。同时,授信业务中不断囊括了专业化的管理措施,如资产保全与信贷分析、货后检查与风险预警、行业研究与风险偏好设定等,提高了浦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层次。但实际管理中的诸多问题仍不同忽视,如预警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货后管理流于形式、量化模型数据匮乏、资产结构集中度高、资产质量日趋下降等问题值得我们深究。伴随国际金融市场大批涌入中国,金融产品全球化的现状,中国境内商业性银行的竞争更加呈现白识化、复杂化的特点,因此提升自身核心竞争水平、不断加大信用相关风险管理力度对商业性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研究问题与意义

  本文试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一般性分析着手,结合作者所在单位浦发银行的实际,分析浦发银行信用风险垂直集中管理体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对比国外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对提高浦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借鉴意义。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浦发银行信用风险垂直集中管理体系的对策,明确浦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进而建立和完善浦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环境,加快构建适合我国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本文选题意义在于不仅有助于浦发银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促进经营与发展,又可以通过实践中的深入和系统研究,完善和更新信用风险管理理论。同时有助于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伴随商业性银行的出现,风险相关性管理也成为这类银行进行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商业性银行自身发展及盈利过程的实现都是建立在自身风险的调控及管理中的,随着这些银行业务不断拓展,人们对相应的风险相关性认识进一步深入,因此理论化的商业性银行风险相关管理模式形成。随着科技、创新、竞争三者的不断交锋及世界金融环境错综复杂、稍纵即变使得商业性银行业务及相应金融衍生品不断增加,其面临的风险更加多样而复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专业化理论的出现提供了动力源泉及现实依据。

  风险管理资产型、风险管理负债型、风险管理资产负债型、资本管理型、风险管理全面型构成的五大风险相关管理模式,大体上代表了金融实践及金融体系演变过程中商业性银行的风险管理发展阶段⑴。

  风险管理资产型主要来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该理论认为资产相关业务是银行净收入的主要来源,且银行在该业务管理过程中主动性极强,风险管理负债型发展阶段由于客户存款意愿占据主导,因此银行的地位变得被动,这一时期相应的风险管理主要集中在贷款管理上,流动性的资本再一次引发关注,期限上负债及银行资产必须相互匹配,而风险管理资产型则相继经历了实际票据-转换资产-预期收入三个发展阶段[2].

  随着政府对商业性银行存款相关利率调控程度的加深和欧洲经济的迅速掘起,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受相应资金匮乏的影响,商业性银行风险相关管理幵始由存款管理向风险管理负债型转变。在扩充资本源头的过程中,通过资金借贷、扩大资产规模实现利润增加的过程中商业性银行开始变得主动负债,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负债及资产的社会流动性得到满足,平衡了盈利与资产流通的关系,但也为这类银行的日常经营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使其风险加大。

  风险管理资产型和风险管理负债型,分别强调资产及负债业务过程中的相应风险,前者甚至忽视盈利单纯强调安全性及流动性,后者则一味进取最终使得银行经营风险显着增加,可以说这两种模式都不能协调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之间的关系,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出现的风险管理资产及负债综合型模式则认为需对资产及负债业务予以综合管理,通过协调二者的结构在保证银行盈利及流动性佳的同时确保银行在日常经营中的安全指数,将其风险降到最低,流动性及利率相关风险问题、风险调控问题共同构成了其主要内容,而对称化的偿还期、分散资产结构及总量的相互平衡、互相替代性经营目标则是该模式的基本思路[3].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巴塞尔相关协议的提出正式为我们迎来了风险管理的资本化时代,资产型风险管理正式取代风险管理资产负债型,该协议就资本及资本组成予以了全新的定义,并制定了资本充足概率的意义及标准,使得银行相应风险管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统一并对国家风险的重要性予以全面强调,该协议之后商业性银行不在单纯注重总资产的累加,相反更加注重资产及资本之间的结构构成和高质量的信贷资产,也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相关风险。

  上世纪末商业性银行相应的金融危机如(巴林银行破产和亚洲金融风暴)进一步表明这些损失由多种风险如信用/操作/市场风险共同构成[5],并非单因素如信用风险所致,因此风险管理综合型势在必行,风险管理全面型时代开始成为主宰,诚然该模式的核心仍为资本,且其度量方法更是相继涌现摩根银行、KMV公司、CSFP公司及麦肯锡公司先后推出了 CM模型、KMV模型、Credit Risk和方法、CPV模型_,且新巴尔赛协议(资本)中更是提出了内部评级和标准法两类信用相关风险处理办法,其中前者有初级和高级之分,初级法中监管部门可以制定一些风险相关因素,而高级法中所有风险因素的制定都严格参照银行内部评判系统[9].

  新世纪初制定的新巴尔赛协议(资本)依旧承袭了原有资本协议中对资本充足率、信用相关风险调控工作及国家风险的重视,该协议对《银行高效监管原则核心》予以了详细解读,充分囊括了三大支柱原则即外部监管、市场、资本最低需求,并针对均衡化的资本充足比率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和处理思路,以全面适应整个金融乃至市场经济发展所需,新巴尔赛协议(资本)由巴尔赛相关委员会于本世纪初颁布,该协议虽然保证了监管总资本的平衡,但在最低资本相关监管过程中却增加了操作及市场风、为进一步衡量资本过程中的风险该协议还就评估风险的具体技术予以了规范化的阐述,可以说,该协议推出之后,商业性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不在集中于单纯的信贷领域,市场/操作/信用风险同时并存的风险管理模式全面型开始成为主导,且非信贷相关资产及信贷相关资产开始协调发展,技术创新及流程再现不在互相抵制。

  在长期的信用相关风险具体管理实践中,商业性银行形成了多种信用相关风险管理及度量的方法,在风险量化上,该协议的分析方法相对笼统,资产类型不同相应的权数也不尽相同,但西方国家相应商业性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不仅全面而且行之有效,这些制度主要包括内部调控与外部监管制度、危机和风险的预防制度和挽救制度。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为提高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健性,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公平竞争,我国制定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加强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12].同时,有关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的大量学术论文和着作不断涌现。

  着名学者于三年前提出[?8],建立一个全新的、与新协议相互协调一致的风险相关管理机制是商业性银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于立),该机制虽然也接受监管部门及投资方与整个市场的调控,但该机制中商业性银行独立的具有自律性的运作体系仍是该机制的重中之重,同时新机制的建立必然要求商业性银行在信息披露上具体工作的改进,附加披露及核心披露并举就是重要参考,相关披露制度不仅充分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现状而且要迎合新协议中的具体协议精神,因此在具体的改进过程中必须要在成功借鉴他国经验的同时,以现有披露规章制度为依托制定信息披露的最低标准才是王道。监管部门更是要对这一工作予以规范及督促,全面保证频度适中、规范性强、全面性佳的商业性银行具体信息披露工作的展开,且由于金融相关风险调控的层次众多,因此建立中央-地方一体化的组织框架结构,并以此为基础确立、事实风险相关报告制度,及时公布信号预警及解决方案,充分保证政府在风险披露过程中的主动性,更加积极的主动预防风险及实现风险的回避及化解。

  着名学者指出,风险管理模式全面型管理理念先进,该模式充分吸收了全世界性的风险管理相关体系的经验,不仅注重管理范围全面性,而且注重整个管理过程的全程性,该模式有了先进的管理文化为指导,吸收了众多管理理念的精华成分,管理方法上更是不断推陈出新,因此该模式已经成为国际级国内诸多商业性银行凸显自身优势、实现长远发展的重点所在?(袁育强,2011年)[w],新协议的实施标志着风险管理全面型时代的到来,该协议深受世界各国认可,且该模式对于中国商业性银行来讲也至关重要,对中国商业性银行风险抵御能力的提高、顺利走出次贷危机及相应的金融危机意义显着。然而当前中国的商业性银行对市场及操作风险过度忽视,过分夸大了信用风险比重,可以说风险管理全面型理念相对缺乏,且在风险防范及风险控制的具体结构上仍不够全面,不仅如此风险管理的具体手段单一、落后,制度化的风险统计工作及风险度量工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且过于看重定性对于风险管理的影响,相应的定量方法不能和国际其他银行相互媲美,且风险识别度欠佳、风险度量不精确,从人才上来讲,中国缺乏专业化的的风险管理相关人才,相关工作人员基础理论有待提升、具体风险量化技术更是需要及时改进。因此中国商业性银行风险管理全面型模式的打造不仅需要从具体理念上予以深入引导,还必须在管理体系、管理手段上予以大力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风险相关管理水平的提升,此外建立高水平独立性强的数据管理系统,确立风险衡量的具体方法,打造现代化高水平的风险评估模型也是必然。

  吴钺、柳岳强(2011) [n]认为,国际银行业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通常由组织架构、流程与政策、风险管理工具和信息系统四大方面构成。组织架构的最佳模式是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三个层次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制衡,从风险控制角度实行全面的审贷分离,但又保证内部沟通渠道的畅通,并及时全面系统地进行内部检查和稽核。流程与政策方面单笔授信流程包括业务计划与开发、风险评估、制定授信方案、授信审批、授信放款、贷后监控和资产保全;贯穿整个信贷流程的包括信贷稽核和贷款组合管理。信贷流程设计的主要原则是既要控制信贷风险,又要提高操作效率、降低成本。信贷风险管理工具框架最为基础和核心的工作是循序渐进的建设信贷风险内部评级模型。国际银行业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需求可以分为信贷风险识别、信贷风险衡量、信贷风险监控与决策以及信贷工作流程管理四个部分,根据业务需求,国际银行业信贷管理信息系统通常包括信贷信息数据仓库和相应的数据管理方案模块、信贷风险分析工具模块、信贷业务管理系统模块、在线数据分析及报表处理模块。

  姚兵、姚宗均、常静(2010) [13]认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需要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前提,要建立独立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设置首席风险官集中银行风险管理职能,在基层业务条线上设置风险经理岗位,配合业务条线的风险控制,同时收集风险数据、实时监控风险状况。

  顾龙(2011) [14]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备的特征,提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是建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监管制度,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改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加强现金流分析和行业分析,使借款人评级更具客观性。同时要培育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

  李晶(2010) [16]通过对信用风险量化模型的分析研究,指出我国应针对具体模型要求和国内环境进行具体分析,考察每个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

  张琰(2011)通过分析金融危机与信用风险的关系,提出了加强和完善我国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张林(2012) 认为,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利用先进的系统和科学的方法对信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和风险量化,为全面风险管理、风险价值管理和资本配置创造基础。通过对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张林认为中国银行业较为落后的风险管理体系是我国银行业,乃至整个中国金融体系稳定与繁荣的最大威胁,贷款资产的绝对占比以及贷款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信用风险滋生的势头,中国当前的信用环境、金融市场状况、银行体系基础,制约了银行实施模型化现代风险管理模式的进展。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应当加强信用风险基础建设,推进信用评级行业发展;要加快实施内部评级,继续完善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形成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文化;同时要进一步理清信用风险形成机制与宏观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才是解决信用风险隐患的根本。

  也有学者认为,随着中国与世界银行相应监管体系融合的不断深入,建立风险管理全面型模式乃为历史必然(2012年,陈晓阳)[1.],现如今中国商业性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收益观念与风险观念缺乏一致性,相应预警机制不完备、专业化人才缺乏,且整个管理模式并不是建立在市场及政府相应的主导及依托地位之上,因此中国商业性银行风险相关管理模式的打造必须要从制度上、管理上、意识形态上、技术及人才上予以全面改进,其中意识形态上风险管理全面型理念的树立为指导,制度为关键,相应监管制度必须依托于政府的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管理上必须借鉴国内外诸多宝贵经验,打造高水平的预警体系,在人才及技术层次上,一方面需要全面打造高水平管理团队,另一方面必须紧紧依托国际化大潮,打造适合中国现实的风险管理计量技术。该过程的顺利进行需要充分利用中国银行宏观调控的具体优势,充分协调各方,全面统筹,共同实现这一复杂、全面化工程的完美打造。

  章辉赞、张红、殷红(2012) [I2]从组织形式、组织结构、风险控制制度以及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安排等方面对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与运行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组织形式分为集中管理模式和分散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包括对风险负最终责任的董事会、被授权管理风险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风险管理政策实施与风险控制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监控风险管理政策实施的稽核部门和业务风险经理;风险控制制度包括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的业务部门风险控制分工及相互制衡关系、严密审慎的授权审批制度、有效的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主要包括风险管理政策督导、客户统一授信风险监控、尽职调查和风险评审以及资产质量监控和后评价。

  更有学者认为,中国商业性银行风险调控手段将更加多元化,(2012年,陈霄勤和李歆),[15]众多信用衍生工具的出现使得银行信用相关风险不在仅仅依托于借款人,伴随银行参与积极性的提高和该衍生市场的日益壮大,传统的国际通用的信用相关风险管理方式将逐渐被这些衍生品中的活跃成分所取代,这无疑扩充了中国进行信用相关风险管理的具体思路,历史证明,信用风险过度集中是导致银行危机的根源,而诸多衍生工具的出现无疑可以作为信用风险的重要缓冲,通过买卖相应的衍生工具,银行可以分散并转移风险,且该衍生工具最大的优势则在于无需进行自身资产的出售,其并不想象关键客户和银行的关系,只经由第三方、银行之手便可。

  王晓飞(2012) [17]通过对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的研究,分析了信用评级对防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作用。彭湃(2012)通过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与中国风险管理现状的对比,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其原因,得出具有启发性的促进我国信用风险管理建设的结论。徐长荣(2012) 通过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特点的分析,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类似的从多个角度对信用风险进行研究探讨的成果还有很多,它们都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进行了有益的、大胆的尝试。

  (三)简要评述

  通过以上部分的综述可以看出,在相关领域尤其是在商业银行内外部制度建设领域,已有大量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都很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从根本上强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能够发现其中的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目前研究多强调加强制度环境建设,而对信用风险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较少。因此本文尝试以浦发银行信用风险垂直集中管理体系为例,分析该行信用风险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构建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角度考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以期分析能够更加全面。

  2、目前研究多以理论研究和定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和定量研究较少。本文拟采用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证、文字阐述与数据推证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对浦发银行信用风险垂直集中管理体系详细而深入的研究,进而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出实用性的相关政策建议。

  三、本文研究特色、方法和方不足
  
  (一)本文的研究特色

  本文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相关要求以及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实践入手,通过比较研究、定性结合定量的分析方法,得出国外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风险度量、管理方法等方面的优势,列示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所列示的经验和方法具有普片意义,银行可直接借鉴运用。

  (二)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1、比较研究

  本文以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釆用中外比较的研究方法,通过介绍西方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特点,对比浦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目前该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揭示西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成熟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进而提出健全和完善该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对策。

  2、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进行定性研究,同时通过对相关统计数据、财务报表的分析进行定量研究。通过文字阐述与数据推证、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对浦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详细而深入的分析,并根据分析提出相关建议对策,增加文章的科学性。

  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简要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介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分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特征及成因;第三章,介绍浦发银行信用风险垂直集中管理体系,对该体系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四章,对国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介绍,并提出对浦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借鉴意义;第五章,在前文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浦发银行信用风险垂直集中管理体系的对策;第六章,对全文进行总结与展望。

  本文研究框架如下所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