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家安全之保障:军事、文化、社会安全。
(一)军事安全是最后防线。
近代的中国历史深刻告诫国人,没有强大的国防,没有为人民战斗的军队,国家任何领域的安全都没有保障。虽然冷战结束以来世界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但战争的风险从未消除,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仍然是国家安全的最后防线。从我国来看,无论是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或是美国重返亚太在军事上围堵中国,还是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领海、岛屿存在争端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是对中国传统安全的威胁和地区军事挑战。当前世界各国正在进行深刻而广泛的军事变革,中国军队如何在世界军事变革的潮流中顺应现代战争发展要求,如何有力保障国家安全成为以***主席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军委关注的重要问题。为此,十八大以来,***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目标,为军队在新时期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
1、提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
2012 年 11 月 8 日,***在视察广州军区时指出,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2013 年 3 月 11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高度总结了我党建设军队和治理军队的成功经验,积极适应了国际安全形势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变化,是着眼于有效破解军队发展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面临的主要难题而提出的战略目标。这是党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战略要求,是实现国家安全的坚强保证,是中国梦在军事领域的现实体现。当今世界虽然非传统安全问题持续引发世界关注,但军事安全是传统安全领域内不可或缺的因素,它发挥着保卫国家安全最后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虽然非传统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对军事安全的关注,但军事安全从未走出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关注核心,尤其在面对反恐、自然灾害救援、海上护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军队仍然是执行多样化任务的有力保障。在新时期,军队的建设方向是能够遂行多样任务,核心目标仍然是能打仗和打胜仗。一个国家如果忽视军事安全就等于犯下了致命的错误。所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是保障我国军事安全、国家安全的重要指导思想。
2、聚焦"能打仗、打胜仗"深化军队改革。
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加快了推行军事改革。冷战虽然已经结束二十多年,但世界大国谋求自身军事力量优势的国际竞争却没有减弱,在这场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大潮中,亚洲国家首当其冲。亚洲国家大力加速本国军事现代化进程,提升自身装备水准。2012 年,亚洲国家军费开支总额数百年来首次超越欧洲。
谁思想保守、固步自封、谁就会错失宝贵机遇,陷于战略被动。
军队为战争而生,而能否打赢战争是衡量军队优劣的重要标准。面对军事领域激烈的竞争和对抗,***指出,当前是世界产业革命、科技革命、军事革命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能打胜仗作为强军目标的核心要素,是人民军队发展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进行军事斗争准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聚焦能打仗、打胜仗这个核心。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坚持问题导向,把战斗力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改革的主攻方向。
关于军队改革怎么改的问题,***指出,国防和军队改革是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统筹谋划。
要学会弹钢琴,把握好各项改革任务的关联性和耦合性,避免畸轻畸重、顾此失彼,避免各行其是、互相掣肘。
军队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且等级森严的体系,处理改革问题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优势是各级指战员和军官服从意识强、令行禁止,坚决拥护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改革方针。难点是军队长期以来形成的结构性矛盾使推行改革存在一定阻力,同时裁减军队后人员安置问题给地方政府较大压力。为此,***强调要正确处理改革与军队稳定的关系,掌握好改革节奏,控制好改革风险,有力有序推进改革。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3、统筹国防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发展,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015 年 3 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明确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创强军新局面,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军民融合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国防工业发展模式。美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是军民融合的成功范例。
有研究报告显示,军民融合大约每年为美国节约国防军事预算 300 亿美元,占美国军事采购费用总额的 20%以上。与传统的军民双轨体制相比,军民融合有一石二鸟之效果,可以释放庞大的发展红利,传统体制难以实现。主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节约资源红利。军民两大体系拥有众多的重叠领域,二者的互动互通将产生互利共赢、降低成本的效果。不仅可以将最先进的资源技术在军民两个领域相互转换利用,还可以节约国防经费开支、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例如民用机场按军事要求改造后兼顾军用,将节省数十亿元的国防建设投入。二是规模经济红利。军民融合发展将促使军民尖端技术和优质资源互通互补,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使用价值和利用范围,一份投入可在军民两个领域实现产出,产生规模经济的良好效益。例如北斗导航系统最初是为军用开发使用,北斗在民用领域的投入使用将改变我国民用导航依赖 GPS 的现状,可为金融、交通、电力、渔政等民用领域规模化应用,每年制造上千亿元的产值。三是技术创新红利。两大系统的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双向扩散,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这种组合不是单纯的物理混合,而是一种化学反应,能够产生新的技术进步。为此,***强调,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地方与军队同心协力发展军民融合,努力构建要素全面、领域多样、效益良好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军队的发展建设要融入国家经济发展体系,遵循国防经济发展规律和适应打赢信息化战争建设的要求。
(二)文化安全是重要软实力。
1、阐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核心思想,深刻揭示中华文化的历史地位***明确提出"在确立人类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方面,中华文化有其优长之处。"中华文化包含众多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道理和智慧。"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这些些思想家通过实践探索,深刻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提出了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思想体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所包容的丰富内涵,这些思想展现了中国古人关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等根本问题的态度,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勤劳和智慧,这些思想经过历史的沉淀,逐渐发展完善,是当代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是我们历代领导人首次站在如此高度肯定中华文化具有世界普遍文化价值,体现了我们党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新认识,对宣扬中华文化、维护中华文化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认为"和合"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在 2014年 5 月的国际友好大会上***进一步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 5000 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在这里,***深刻阐述了追求和谐、爱好和平是深植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之中的重要理念,深刻揭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沉淀的精神追求,它不仅滋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还推动着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科学阐述中华文化的内涵是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最坚强有力的论证。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优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立持续发展的基础。***科学阐述中华文化使世界人民更深入了解中华民族,***高度肯定中华文化的历史作用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华文化的重视,这对宣传中国文化,维护文化安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2、大力培育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指出,"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从微观看,道德是规范人们在各个领域活动的行为指南;从宏观看,道德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塑造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崇高价值追求,支撑着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永远不可或缺精神财富。"失去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是危险的,文化独立是民族独立的精神根基,只有具有符合自身历史发展文化的中华民族才能真正持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于这一问题,***看的非常清楚,他强调,"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所以,***从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的角度出发,指出"我们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占领价值体系制高点的有力武器。价值观念的存在和传播离不开一定内容的形式,丰富多样的形式是展示内容的重要载体。在宣示价值观、强化人民价值认同方面,***指出,"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些重大礼仪活动要上升到国家层面,以发挥社会教化作用。这就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加强互联网舆论工作,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 年 7 月23 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上半年共新增网民 1894 万人;截止 2015 年 6 月,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48.8%,我国网民总数已有 6.68 亿人。报告数据显示,截止 2015 年 6 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94 亿,相比 2014 年底增加 3679 万人。
其中微博活跃用户 2 亿左右。***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里重点就应该在哪儿。"尤其针对当前大多数年轻人较少关注主流媒体,从网络获取大部分信息的现实情况,***指出,"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如果我们丧失互联网舆论主导权,那么敌对分裂势力利用网络攻击中国文化、瓦解现有文化体系将变得易如反掌,甚至还会利用网络在中国引发颜色革命。所以,紧握网络舆论主导权事关国家安全、文化安全。为此,***指出,"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三)社会安全是根本保障。
马克思在对人进行定义时指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生存的基本形式,社会安全是生活在社会之中人的安全的根本保障。社会安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安全包涵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众多领域的安全,狭义的社会安全主要指除经济、政治领域之外的国家内部社会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提出的社会安全是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安全并列提出的,所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社会安全在学理上属于狭义的社会安全。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人民安全和改革发展的前提。
1、改革创新社会体制促进社会公平。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但社会中存在诸多体制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改革发展的蛋糕没有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层出不穷的各类社会事件严重威胁社会安全甚至国家安全。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贯彻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现实要求。如果我们不能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能有效制止各类违背公平正义的现象,不能把发展成果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那我们的改革开放就失去了它最初的意义。
我国社会历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一旦贫富差距扩大到人民群众难以接受的程度,社会矛盾就会陡然增加,社会中不稳定、不安全的因素就会与日俱增。我国现阶段出现的许多有违社会公平正义的现象是由经济发展而引起的,我们必须进一步把'蛋糕'做大,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用进一步发展解决发展引起的问题,夯实社会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
在继续做大蛋糕的同时,坚持改革创新制度安排,规范制度以克服人为干扰,完善制度以保障公平正义,同时加强完善法治建设,用法律保证人民参与发展的平等权利。
能否增进人民福祉,能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反映国家体制政策是否合理的一面镜子,我们必须多照镜子,高度关注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只有多照镜子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改革发展是促增进人民福祉的物质保障,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我们必须从物质和制度两个层面出发,确实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2、统筹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工作。
古人云: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从物质上看,就业关系到一个人能否通过劳动获取必要的经济收入以维持生计。从精神上看,就业为一个人规划自我发展、实现自我梦想提供了指引和方向。可见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个人生存和价值追求,更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基石。当前,我国就业工作矛盾突出,总体就业形势压力偏大,高科技高技术岗位人才匮乏,部分地区出现结构性劳动力短缺,沿海城市由于人口流动性较大,周期性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交替出现。
面对我国当前总体就业形势,***指出:"我国劳动人口众多,又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如果就业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社会问题。"失业率过高往往是引发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处理好就业问题,社会安全稳定就成为一纸空文。解决当前社会就业问题必须统筹好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工作的关系,一方面想尽办法增加就业岗位,给就业者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就业质量,为劳动人口尤其是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培训,增强就业人员素质。
引导劳动力适应和促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同时,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完善就业信息分享机制,避免周期性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充分发挥我国人口优势***对就业问题一系列观点和看法,体现出我党对保障人民福祉、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和促进企业升级转型的高度重视。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生态环境。
社会安全主要受环境和社会内部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从环境因素看,影响社会安全的具体因素又可以分为生态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个方面。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生态系统的崩溃将对人类社会造成沉重打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安全。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困扰着我们的生活,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这其中我们感受最深的莫过于雾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雾霾甚至成为一些城市的"代言词"."这些年,北京雾霾严重,可以说是'天高滚滚粉尘急',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社会的正常运转、对人民身体健康、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了巨大威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身体健康的基本保证,是最实惠的民生福祉,也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高度重视法律制度的作用,他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证。"关于建立何种制度以保护生态文明,***强调,我们要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环境资源管理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重点加强关系人民生活健康的大气、水、土壤等领域的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作用。
为此,***进一步提出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在设立考核目标、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上要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的要求,把生态环境状况的指标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引导和约束生态文明建设。
同时,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主要是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制度。以国民生产总值论英雄的观念要转变,***强调,生态环境一定要摆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如果生态环境指标很差,一个部门一个地方的政绩再好也不行。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民生福祉,关系人民健康,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不能为了发展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推进生态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倡导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强化生态观念、规范生态制度、保障生态安全。
五、国家安全之依托:国际安全。
世界的稳定繁荣为中国发展带来机遇,中国的发展也为世界和平贡献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巨大发展与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息息相关,稳定的国际环境也为中国的国家安全奠定了有利的环境基础。***与在华工作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指出,"我们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各国唯有同舟共济才能更好地进行全球治理。
(一)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大国关系一直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大国关系的微妙调整牵动着国际格局变化。二战结束以来,由于美苏未能处理好大国间的利益关系,导致了延续数十年的冷战格局。新中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在探索同世界大国关系的问题。"新型大国关系"是近年来中国的外交新话语,它为定位新时期中国和其他大国关系的形态而生。
2013 年 6 月,***主席在安纳伯格庄园与奥巴马总统会晤时首次概括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第一,不做对手、做伙伴,避免对抗和冲突,通过合作对话等非对抗方式处理分歧和矛盾,理性客观看待彼此战略意图;第二,相互尊重,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两国人民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第三,摒弃零和思维,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顾对方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利益,以自身发展促进共同发展,营造利益深度交融的格局。
在世界大国关系中,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国关系之一。2015 年,两国领导人频繁会面,在经济、军事和人文领域进行了一系列交流互动,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度。2014 年,两国签署《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推动两国关系升级,这一文件作为指导新世纪中俄关系的纲领性文件,概括了中俄关系的主要原则和精神。2015 年,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表明了双方努力践行了这些原则和精神。中美关系一直是世界大国关系中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对改善中美关系意义重大。虽然中美两国仍存互疑,但中美在交流合作中取得了积极成果。首先,两国经贸关系发挥的"稳定器"作用并未改变。两国经贸总额稳步上升,2014 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达到 5551 亿美元,2015 年上半年较上年同期增长4%,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其次,中美军事交流向制度化方向发展。2015年,军方高层低层都实现了互相访问。再次,两国民众交流往来密切,双方旅游往来规模继续扩大。最后,2015 年 9 月,***主席正式访美,在各个领域达成 49 项共识,签署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合作协议,对发展中美两国关系意义重大。
(二)倡导亚洲新安全观。
当今亚洲的安全形势可谓风云变幻、错综复杂。从东北亚的朝核问题到中东的伊朗核问题和巴以冲突,从阿富汗的安全局势到中亚、西亚、南亚地区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跨国贩毒、跨国犯罪等等,都是非常棘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难解之题。亚洲国家因自身经济国防发展水平不同,在应对安全问题的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除上海合作组织和东盟之外,亚洲缺乏应对安全挑战的全面对话平台。
与此同时,区域外大国青睐利用双边安全机制干涉本地区事务,试图操作亚洲目前复杂的局面来主导地区安全,以实现其在亚洲的利益。这无疑使当前局面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加剧了安全问题的复杂性。今天的亚洲,拥有全世界百分之六十七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汇集交融了众多文明和民族,亚洲的和平发展同人类命运息息相关。2014 年 5 月 21 日,***在第四次亚信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时提出"应该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同时,中国主张安全交流合作机制要常态化,合作应对"三股势力",提议创设亚洲执法安全合作论坛、亚洲安全应急中心,提升安全合作水平,开展执法安全合作,共同应对突发安全事件。与此同时,中国还提议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发展中大国,***恰逢其地的提出新亚洲安全观,主张逐步完善新的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可谓深得人心。对当前快速发展的亚洲国家而言,安全与发展是两大重要的任务目标。发展与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国家安全是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升的前提,经济社会发展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此前,***主席提出的建设一路一带战略,加强互联互通,投资亚洲基础设施等建议,无疑是中国进一步实行开放政策,让亚洲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的重要建议。而安全领域的合作论坛、执法合作、安全应急中心等合作机制的尝试和探索,为未来常设安全机制和机构的设立铺平了道路。而文明对话也为亚洲国家各个民族、宗教之间相互了解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主席的一系列举措从经济、安全与文化多个领域出发,全面夯实了亚洲安全机制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