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贵州旅游业态发展现状
2.1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1)产业发展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历程。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贡献率不断提高、产业效益日益明显。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 2015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完成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现在正朝着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迈进。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收入水平的提高,再加上我国假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内居民出游的欲望更加强烈。国内游和出境游出现井喷式发展。从图 1-2 可以看出,从 2008 年至 2012 年中国国内游人数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12年国内游人数达到29.57亿人次,年均增长率达14.64%。
图 1-3 清晰的描绘出 2008 年至 2012 年我国出境游人数增长的态势,2012 年出境游人数达 8318.17 万人次,年均增长率达 16.06%。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入境旅游人数走势出现反复,到 2012 年入境游人数达 13240.53 万人次。旅游收入方面,2012 年国内旅游收入达 22706.22 亿元,国际旅游收入达 500.28 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达 26.92%,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为 5.2%。无论从国内游人数还是国内旅游收入来看,中国国内旅游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2)发展方式
目前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模式:
①资源依赖型。依靠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是最初级的旅游业发展方式,也是目前我国旅游业主要的发展方式。
②创意型。创意型旅游发展方式是一种全新的旅游业发展方式,较少依赖旅游资源,而是用一种全新的思维创造性的发展旅游业,不断满足变化了的市场需求或者引导市场需求。北京 798 艺术区,原为北京国营电子工业老厂区,由于资产整合,一部分房产被闲置了下来。2001 年开始陆续有艺术家和文化机构进驻,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逐渐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合,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 式艺术聚落” 和“LOFT 生活方式”,引起了相当程度的关注,成为北京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北京 798 艺术区是创意旅游的典范。
③融合发展型。即通过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内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与第一产业融合产生了农业旅游,与第二产业融合产生了工业旅游,与第三产业内其他行业融合产生了旅游演艺业、影视旅游业等新颖的旅游形式。
④专业分工型。随着旅游业六要素内部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催生出许多新型的旅游产品,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以“行”为例,近年来逐渐发展出自驾车旅游、邮轮旅游、游艇旅游等新形式。
(3)产业结构
①产品结构。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度假产品逐步发展,专项旅游产品和新型旅游产品百花齐放。
②企业结构。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旅游行业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旅游集团,如港中旅集团、锦江国际集团、华侨城集团、首旅集团等。这些大型旅游集团在发挥示范作用、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些大型旅游集团的存在并没有根本扭转我国旅游企业散而小的局面,大部分旅游企业仍然深陷低价的恶性竞争之中。
③客源市场。国内游主要的客源市场仍然是东部沿海地区。入境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北美洲。亚洲的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欧洲的俄罗斯、德国、英国,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是主要的客源国。
④地区差异。中国旅游业发展水平东西部差异明显。以 2012 年入境旅游收入为例,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北京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排在后五位的是贵州、西藏、青海、甘肃、宁夏。排名第一的广东省 2012年的入境旅游收入是 156.11 亿美元,排名最后一位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入境旅游收入仅为 0.05 亿美元,广东为宁夏的 3122 倍。
(4)发展条件
①人均收入。从 2013 年中国统计年鉴了解到,2012 年我国人均 GDP 已达38420 元。居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近年来我国国内游和出境游出现爆发式增长。②从业人员和旅游研究。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业光明的发展前景以及对从业人员的精心培养和培训,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旅游研究的主体不断增加,不仅仅局限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化和细化,强调旅游研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③旅游公共保障体系。我国旅游公共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建设、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旅游公共信息发布、旅游公益惠民服务体系建设、对行业的公共服务和假日旅游工作管理水平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5)发展环境
①信息化的推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使旅游业更加便利、更加智能化。智慧旅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②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政府在政策法规、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了旅游业大力支持。我国第一部《旅游法》的颁布实施,表明了政府在规范旅游市场、保护旅游业主体的利益、加快旅游业发展方面的重大决心。
(6)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给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紧抓旅游业发展的大好形势。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日趋成熟。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贵州旅游业应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缩小与国内旅游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新的旅游产业格局中占据更加有力的位置,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②加快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根据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贵州应努力改变旅游业资源依赖型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专业分工的细化等方法,推动贵州旅游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形成多元化的产品结构、合理化的企业结构,扩大客源市场,壮大旅游业综合实力。
2.2 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1)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大幅攀升
近年来贵州省旅游业依托优势资源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是反应旅游业发展最直观的两个指标。通过表 2-2 和图 2-4、图 2-5 可以清晰的看出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轨迹。2008 至 2012 年,无论是旅游总人数、入境旅游人数、国内游人数还是旅游总收入、国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都保持着快速的增长态势。2008 至 2012 年贵州省旅游总人数年平均增长率为 27.14%,旅游总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29.91%。国内游客是贵州省旅游业的重要支柱。2008至2012年,国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27.19%和 30.19%,增长迅猛。2012 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27.19%,旅游的支柱性产业地位进一步彰显。旅游业的发展对促进贵州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
(2)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旅游业的发展,基础设施是关键。随着贵州省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贵州省旅游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交通是基础设施的典型代表,是影响可进入性的关键因素。近年来,贵州省交通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航空方面,除贵阳龙洞堡机场外,遵义机场、兴义机场、铜仁机场、安顺机场、黎平机场、荔波机场、毕节机场纷纷投入使用,形成了一个基本覆盖全省的、便捷的空中交通网。高速公路方面,2013 年全年共建成高速公路 651 公里,至此贵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3281 公里;2013 年到 2015 年,贵州高速公路建设总投资近 4000 亿元,到 2015 年新建成高速公路将达 2500 公里以上,全省 88 个县(市、区、特区)通高速公路,县城在 20 分钟以内上高速公路;建成贵阳市到其他州市的双通道,覆盖全省重点产业园区和风景区,形成 15 个出省通道,实现与相邻省份及珠江三角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区、滇中经济区的快捷连接,充分发挥贵州在西南陆路交通格局中的枢纽放射作用,最终实现全省通车和在建高速公路规模达 6100 公里以上1。高铁方面,贵广高铁已经开通、沪昆
高铁即将投入运营、渝贵、成贵高铁正在建设中,四条高铁全部开通后,将大大改善贵州的交通条件。住宿日益多样化,条件逐步改观。初步形成了豪华型酒店、商务型酒店、经济型酒店、民居的高中低档格局。景区建设进一步科学化和规范化,逐步运用信息技术加快景区的信息化进程。
(3)旅游知名度、美誉度不断上升。
近年来,贵州对旅游宣传越来越重视。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多角度宣传贵州,推广贵州旅游。“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的旅游口号已逐渐深入人心,得到广泛好评。旅游者来到贵州,领略了贵州的青山秀水和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之后,对贵州赞不绝口,并通过口耳相传,使贵州旅游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上升。
(4)发展面临的困境
华丽的增长数据之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与主导产品单一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过分依赖资源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弊端渐现,过于注重数量、速度和规模而忽视效益和可持续性的问题日益突出。贵州旅游业要想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旅游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2.3 贵州旅游业业态结构
(1)景区业态
贵州旅游资源种类多、品位高、分布广、景区类型多样。主要包括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景区、古镇古村旅游景区、喀斯特山水旅游景区、丹霞风貌旅游景区、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及酒文化旅游景区等。据《贵州省统计年鉴 2013》统计,截止 2012 年,贵州省共有 18 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4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1 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其中既有成名较早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遵义会议会址等景区,又有西江千户苗寨、梵净山、荔波大小七孔等新兴起的景区。景区主要的经营管理模式有政府主导型、社区主导型、政府+企业型、政府+企业+居民型。
(2)住宿业态
基本形成豪华型酒店、商务型酒店、经济型酒店、民居为主的高中低档格局。民居缺乏个性、条件一般、功能单一。酒店布局相对集中,尤其是高星级酒店。《贵州省统计年鉴 2013》显示,截止 2012 年,贵州省共有星级酒店 368 家,其中三星级酒店 159 家、四星级酒店 52 家、五星级酒店 4 家,三星级以上酒店共215 家。其中,贵阳市五星级酒店有 3 家、四星级酒店有 19 家、三星级酒店有31 家。从统计数据可以明显看出高星级酒店相对集中,而且星级酒店数量总量相对偏小。
(3)餐饮业态
基本形成酒店餐厅、特色餐厅、小饭馆、农家饭四位一体的旅游餐饮格局。酒店餐厅一般环境较好,档次较高;特色餐厅强调菜品特色,如老凯里、亮欢寨、侗乡食府等;小饭馆大多位于景区周边,就餐方便,但用餐环境和卫生条件一般;农家饭主要包括城郊农家乐饮食和少数民族村寨饮食,深受旅游者喜爱。此外贵州还有不少有名的小吃,如丝娃娃、恋爱豆腐果、肠旺面、豆腐圆子等。贵州亦是酒乡,除了国酒茅台之外,还有习酒、金沙回沙酒、珍酒、董酒、青酒等高品质的白酒。好吃的小吃和优质的白酒为贵州旅游饮食增色不少。总体来看大部分餐饮地点条件简陋、环境嘈杂、卫生条件有待改善,缺乏大型餐饮连锁机构。
(4)交通业态
初步形成铁路、公路、航空三位一体的交通格局,可进入性进一步增强。在贵州境内,旅游者出行的主要方式还是陆路交通。随着高速公路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各主要城市之间,主要城市与旅游景区之间,交通便捷度将大大提高,旅行时间也将大大缩短。但部分高品位的景区,交通条件依然严峻。主要交通工具旅游大巴由旅游车队提供,规模较大的旅游车队有贵州好风光、龙行神州、黔秀等。
(5)购物业态
目前贵州旅游市场上比较成熟的旅游商品主要有贵州土特产(食品类)、银饰、蜡染、玉器、药材、竹炭、酒。主要的购物商场有老五家土特产、蜡染厂、神康药业、景润集团黄果树竹炭店。整体来看,贵州省购物商店具有如下特点:①规模小、多为小作坊式、缺乏大型购物商店。②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黄果树景区沿线。③大部分商品缺乏特色、雷同性强。④缺乏创意性旅游商品。
(6)娱乐业态
目前贵州与旅游相关的娱乐业态主要有三种类型:①传统的都市型娱乐方式,比如 KTV 唱歌、酒吧娱乐、咖啡厅喝咖啡、聊天、看书等。②民族地区小型歌舞表演,比如西江千户苗寨内每天两场的歌舞表演、郎德苗寨铜鼓坪上的表演等。③逐渐兴起的大型歌舞表演,典型代表是贵阳的“多彩贵州风”、荔波的“水韵樟江”、镇远的“古韵镇远”。
(7)旅行社业态
从贵州省 2013 年统计年鉴了解到,截止 2012 年,贵州省共有旅行社 302 个,其中经营出境业务的旅行社有 13 个,经营入境和国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有 289个。贵州旅行社业基本形成国、中、青、海四足鼎立的局面。四家大型旅行社都有自身网站,众多旅行社正在尝试用淘宝等新型平台开展旅游交易。总体来看,贵州旅行社业仍然处于“散、小、弱、乱、差”的局面,结构不合理,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
2.4 贵州旅游业业态分析
(1)业态结构不够多元化。目前贵州旅游业的业态结构还不够多元化,依然只是围绕旅游业六要素展开,而且在六要素内部也缺乏进一步的细化、分工及融合。新型业态发展缓慢,业态结构比较单一,旅游者可选择范围狭窄,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容易陷入被动和不利局面。
(2)业态结构不够合理化。业态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六要素发展不协调和六要素内部部分业态布局不合理上。旅游景区相对成熟,但旅游商品、旅游饮食、旅游娱乐发展缓慢、特色不突出,旅游交通亦是硬伤。六要素内部部分业态布局过于集中,例如高星级酒店过多集中于贵阳市、大型旅游购物商场主要分布在黄果树景区沿线、稍具特色的娱乐活动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等。
(3)业态结构不够高度化。六要素各业态的发展,未深度把握旅游者需求,对新兴技术不敏感,缺乏创新创意,缺乏特色,业态结构缺乏高度。以景区业态为例,景区主要以观光型景区为主,休闲度假景区较少,创意型景区更是少之又少,景区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
2.5 贵州旅游业态发展趋势
邹再进提出区域旅游业态良性发展指标:“行业构成多元化,行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素质一流, 核心竞争力突出;特色鲜明,品牌效应显著”三大区域旅游业态良性发展指标[44]。本研究将运用这一指标体系来分析未来贵州旅游业态的发展趋势。
2.5.1 业态结构
(1)业态结构多元化。未来贵州旅游业的业态结构将更加多元化,满足不同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首先,传统旅游业六要素内部将出现新的分工与融合。新的专业分工的发展可能使一些独立性较强的部门从传统六要素中独立出来,形成一些新的组织和部门。为进一步维护导游的利益,增强导游的议价能力,专业导游服务公司可能会诞生。把六要素融为一体的主题酒店、旅游综合体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在第三产业内,旅游业将加速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必将实现双赢。旅游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丰富旅游的内涵。最后,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将蔓延到第一、二产业,催生出更多的新型旅游业态。此外,为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一些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也会催生一些新型旅游业态,进一步使贵州旅游业态结构多元化。
(2)业态结构合理化。未来贵州旅游业态结构将更加合理化。随着政府对旅游业管理经验的不断积累,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对旅游业发展的引导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将更加注重旅游业产业要素的协调发展和布局的合理化,制定详细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循序渐进的发展。既突出重点,发展重点旅游业态,又坚持协调发展,拓展新型旅游业态,注重旅游业态产品的新老更替,保持产品结构的活力。同时未来旅游业态产品的分布范围将更加广泛,布局更加合理,照顾到省内大部分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3)业态结构高度化。未来贵州旅游业态结构的高度将不断提升,注重对原有业态的转型升级,注重创新创造,注重采用新技术新方法,重点发展附加价值高、特色显著、广受旅游者欢迎的业态类型。旅游业态产品层面,逐步将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将观光型产品转变为度假型产品和体验型产品,由注重产品规模发展为注重产品效益。
2.5.2 业态特色
未来贵州旅游业态的发展应特色鲜明,品牌效应显著,核心竞争力突出,产业素质一流。贵州旅游业态的发展不应过于依赖资源,但可以依托资源。贵州良好的生态条件,丰富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酒文化资源、长征文化资源,使贵州旅游业态的发展具备了特色化的基础。紧紧围绕“复合的山原生态系统”来打造贵州的旅游业态,将使贵州旅游业态特色鲜明。这里的“复合的山原生态系统”既包括贵州的自然生态系统,又包括贵州的文化生态系统。
旅游业态的发展应符合区域总体形象,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旅游业态的发展符合区域形象,有利于旅游业态的特色化,而旅游业态的特色化,又会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区域形象。无论是旅游业态的硬件还是软件,产品还是服务,都应走特色化的道路。发展具有贵州特色的旅游业态,通过大型旅游集团的运营操作,将会使整个贵州旅游业的品牌效应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