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民生科技伦理学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时间:2017-02-10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本文字数:7285字
  结 论
  
  论文从理论上对民生科技发展的伦理向度进行研究,关注民生科技的内涵、我国以及发达国家民生科技发展的现状,民生科技与伦理协调发展的内容与原则,最后从政府、科研人员和公众的角度提出民生科技未来发展的伦理对策。这一研究过程,丰富了对科技伦理研究方面的理论认识,进而从中外科技伦理发展的历史中,阐述了古代的科技伦理思想的内容和特点,指出了现代科技伦理思想需要与时俱进,保持必要的张力。从现实角度来说,民生科技致力于指引科技全球化背景下,科技持续健康的发展方向。我国正处于风险社会中,同时面临着经济和社会的重要转型期,民生科技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价值为原则,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方法、历史与逻辑统一方法、案例分析法。作者对民生科技的相关书籍、学术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源进行阅读、分析、整理研究,研究了民生科技的内涵以及科技伦理思想。同时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收集到的关于不同国家民生科技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模式,并对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科技伦理观进行分类整理,从而归纳和分析出现民生科技伦理观的特点。论文第一章对民生科技问题的提出作了阐述,明确了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并交代了论文的创新之处。论文第二章研究了民生科技的内涵,引出了民生科技的概念。对民生科技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分类,并对比了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民生科技的经验,分析了我国民生科技发展的现状与不足。按照历史顺利分别研究了我国和西方国家古代、近代的科技伦理的发展,对古代和近代的科技伦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根据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特点,分析了现代科技新的伦理问题与特点。为下文研究民生科技的伦理问题和特点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从民生科技的分类的层面对民生科技的一些具体领域所呈现出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并论述了民生科技与伦理发展的必要性。提出民生科技凸显的伦理问题的特点以及解决民生科技凸显的伦理问题的紧迫性,为最后一章从伦理角度提出民生科技发展的对策埋下伏笔。民生科技与伦理协调发展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本文从科技为民的角度,提出民生科技的发展要以实现人的更多价值、体验更多自由和享有更多平等为目的。第四章,从理论和现实角度对基于伦理视角的民生科技的发展对策进行论述。首先,研究了民生科技发展中不同主体的伦理责任。并从政府、企业、科技工作者和公众四个不同群体分别论述与其相关的伦理责任。为了培育这些科技主体的伦理责任,本人从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和教育层面对不同的主体进行责任规范。文章的最后对民生科技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并从伦理层面提出建立民生科技发展的伦理规范、培育良好的社会文化、以及建立民生科技发展的伦理和法律互补机制的三点对策,最后一章是论文提出问题的最终落脚点,也是论文力图创新的所在。
  
  综上所述,本文在研究了民生科技的内涵、科技伦理的历史发展。分析了民生科技在伦理视角下的发展对策。最后,得出民生科技需要和伦理协调发展的结论。即民生科技在发展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真善美统一原则、缓冲互动原则和适度原则。只有在发展过程中坚持这些原则,民生科技才能朝着预期目标发展,实现人的价值,助力和谐社会的发展。
  
  民生科技的理论研究和民生科技伦理的理论研究对我国民生科技的长足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但是本人的研究能力和硕士阶段的时间有限,论文尚存在一些不足。论文还有可以更加深入的细化和分类。民生科技的文献资料比较多,短期内对民生科技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对民生科技与伦理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刻,缺乏更深层次的探究等等,这些不足之处成为了日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争取能够做得更加完善,分析的更加透彻。


  参考文献
  
  [1] 周元,王海燕。 民生科技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57-164
  
  [2] 王峥,武霏霏,龚轶。 民生科技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03)
  
  [3] 张妍着。国际视野下民生科技的比较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4.10:5
  
  [4] 刘莉,朱彤。 科技人员应关注“民生科技”[J].科技日报,2007(03)
  
  [5] 梅伟。发达国家民生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江苏科技信息,2015(01):5
  
  [6] 吴齐。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03)
  
  [7] 李炜光。论当代中国的平等与社会公正问题[J].中州学刊,2003(05)
  
  [8] 张明仓。社会时空·科学技术·人的自由--从马克思的视角看[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03)
  
  [9] 王喜红,周子越。 西方发达国家民生科技发展经验及启示[J].环渤海经济了望,2014(06)
  
  [10] 宝兴。古希腊时期的科技伦理思想[J].道德与文明,1995(02): 37-39
  
  [11] 杨名刚。现代科技与自由价值关系的疏离及其融合[J].广东社会科学,2012(01)
  
  [12] 刘大偆。科 技伦 理:在 真 与 善 之 间[J]. 伦理学研究,2002(11):61
  
  [13] 苏玉娟。民生科技与第六次科技革命[J].理论探索,2013(01)
  
  [14] 马杰斯。自然伦理与人文伦理:老子与孔子思想的比较[J].江苏社会科学,1998(08)
  
  [15] 王雨辰。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价值观[J].北京大学学报,2006(05)
  
  [16] 娄成武。姜晓秋 论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及其理论框架[J].理论界,2005(06)
  
  [17] 张洪根。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发展[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18] 贾品荣。民生科技的框架体系[J].企业研究,2012 (02):47-50
  
  [19] 高海艳,吴 宁。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科技伦理思想[J]. 江汉论坛,2011 (03)
  
  [20] 蔡铭智。论和谐视野下的科技伦理建设[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 (03):12
  
  [21] 贾品荣。基于伦理视角的民生科技研究[J].2013 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2013 (06):436-437
  
  [22] 陈俊杰,崔永华。 基于自主创新的我国民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 (02):17-18
  
  [23] 王明礼,王艳雪。 民生科技的价值取向与实现途径[J] .科学学研究,2010(10)[24] 李宏伟。民生科技的价值追求与实现途径[J].科学经济社会,2009 (09)
  
  [25] 秦远建,肖志雄。 民生科技的内涵及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9(05) :16
  
  [26] 王洲。大力发展民生科技 让群众共享科技成果[J].南宁日报,2008(12)
  
  [27] 刘锦春,刘 栩。 改善民生绿色科技平台的内涵分析[J].太原科技,2009(05)
  
  [28] 宋启林。关于科技伦理 若干问题的探讨[J].探求,2003(08)
  
  [29] 曹典顺。和谐社会观的科技价值取向[J].理论学刊,2007(08)
  
  [30] 蔡铭智。论和谐视野下的科技伦理建设[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03):12
  
  [31] 吴秋凤。论现代科技伦理与我国可持续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07)
  
  [32] 林涛。民生科技的价值观浅析[J].广东科技,2011(12):17
  
  [33] 吴少利。民生科技的内涵探析[J].学习月刊,2012(04)
  
  [34] 苏玉娟。民生科技发展的社会文化维度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01):140
  
  [35] 苏玉娟。民生科技与中国梦的实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08):62-63
  
  [36] 贾品荣。迎来民生科技的战略时代[J].中国科技奖励,2010(08)
  
  [37] 陈万求,邹志勇。中国传统科技伦理产生发展的规律性[J].伦理学研究,2008(03):61-63
  
  [38] 王健。科技道德的功利原则[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1(12)
  
  [39] 杨莲珍,陈士俊。论科技伦理道德建设[J].科学管理研究,2003(10)
  
  [40] 唐世超,姜宇菲。国内外民生科技政策比较研究[J]. 知识经济,2013(04)
  
  [41] 潘建红,文涵 .论西方科技伦理思想的演进轨迹[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07):545
  
  [42] 宦静。民生倚靠科技 发达国家各有重点[J].杭州科技,2012(第 4 期)。
  
  [43] 李威。韩国民生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支持体系对中国的启示[J].发明与创新,2012,第 1 期
  
  [44] 潘建红,文涵。论西方科技伦理思想的演进轨迹[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07):545-546
  
  [45] 潘建红。论科技与道德协调发展的原则[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07):87
  
  [46] 秦远建,肖志雄。 民生科技的内涵及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9 (05):17
  
  [47] 潘建红,曾翠,李俊。中国科技发展与伦理变迁的脉络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1(09)Vol.11.No.5:139-140
  
  [48] 邹 雨 希 . 中 国 现 代 科 技 伦 理 思 想 的 发 展 历 程 [J]. 吉 林 画 报 ( 教 育 百家)(A),2013,(第 10 期):356
  
  [49] 于 波,樊 勇。国内工程伦理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4(06)。Vol.14,No. 3:15
  
  [50] 李兰芬,王永明。 从人的全面发展看科技的伦理禁区[J].学海,2007 (06 ):64
  
  [51] 严丽敏。 生态伦理思想初探[J].绿色科技,2015(9):23
  
  [52] 叶婷婷。当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0
  
  [53] 许晶。从中西方科技伦理思想的演变探讨科学技术的价值向度[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54] 杨魁。从民生科技透视科学的目的[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5] 朱丹丹。风险社会背景下科技道德的失范与重建[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7-52
  
  [56] 程现坤。科技伦理研究论纲[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57] 周晶晶。论当代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协调及其途径[D].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43-47
  
  [58] 付琴。论当代科技论伦理的构建[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21-22
  
  [59] 李亚楠。由民生科技浅谈我们科技价值观的转向[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0] 鲁敏。我们民生科技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28-29
  
  [61] 王宇鸣。我们民生科技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2] 陈万球。 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89-93
  
  [63] 邹俊滔。科技理性视角下的科学家伦理责任探析[D].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64] 赵辉。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民生科技探析[D].东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65] 金云亮。科学家的科技伦理责任[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7-20
  
  [66] 李斐然。高科技企业科技伦理责任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6-46
  
  [67] 潘锡杨。民生科技的价值取向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D].江西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8] 吴少利。民生科技的价值维度与实现路径[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69] 邹雨希。中国科技伦理思想的发展变迁及启示渤[D].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7
  
  [70] 郝富。科技伦理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3) :26-27
  
  [71] 陈娟。现代科技伦理问题的哲学反思[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6):18
  
  [72] 邬晓燕。论科技与道德的张力[D].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73] David Koepsell.On Genies and Bottles: Scientists' Moral Responsibility and
  
  Dangerous Technology R&D.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Vol.16 ,No.1 ,(Jan2010):119-133
  
  [74] Jameel S. Ethics in Biotechnology and Biosecurity.Indian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Vol.29, No.4(Apr.2011 ):331-335
  
  [75] Rodney W. Nichols.Ethical Currents in a Career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ase Study. Technology in Society,2010,Vol.32,No.1:18-24
  
  [76] Parthasarathi Banerjee. Ethical Issues in Our Times of Technology: Select Exploration.AI and society,2013(4)
  
  [77] Archimedes C. Articulo. Towards an Ethics of Technology: Re-Exploring Teilhard de Chardin's Theory of Technology and Evolution.Open Journal of Philosophy,2014(4)
  
  [78] Andrew Wong. The Local Ingenuity: Maximizing Livelihood through Improvising Current Communication Access Technology. Ethnographic Praxis in Industry Conference Proceedings,2007 (1)
  
  [79] Hofmann B; Lysdahl KB; Droste S. Evaluation of Ethical Aspects in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More Methods than Applications? Expert Rev Pharmacoecon Outcomes Res. Vol.15,No.1(Jan.,2015):5-7
  
  [80] Nagaratna Biradar. Improved livelihood through Sustainable Technology Interventions. Indian Farming, Vol.53,NO.3(Mar.2003):13-14
  
  [81] Ramya Ranjan Patel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Sustainable livelihood and Poverty Reduction: the Case for Tribal Agricul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4(3)
  
  [82] Ebenezer Forkuo Amankwaa. Livelihoods in Risk: Exploring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E-waste Recycling as a Livelihood Strategy in Ghana .The Journal of ModernAfrican Studies,2013(4)
  
  [83] Zurer, Pamela S. Scientists Confront Ethical Challenges Posed by Progress in Biotechnology. 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News, Vol.72.No.11(Jun.1994):20
  
  [84] Wani, M.H.;Baba, S.H Has Adoption of Improved Rice Technology Enhanced Economic and Livelihood Security in Kashmir Valley? Agricultural Economics Research Review.2013,Vol.26,No.2013:165-171
  
  [85] Yongyuth Yuthavong. Eth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Scientist's View.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the Mentally Retarded,2005(2)
  
  [86] Brandt Dainow. Ethics in Emerging Technology. ITNOW,2014(3)
  
  [87] Shunzo Majima. A Brief Thought on the Future of Global Ethics: Military Robots and New Food Technologies.Journal of Global Ethics. Vol. 10, No. 1, (Apr.,2014):53–55
  
  [88] Régis Aubry. Ethical Issues Rai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European Research in Telemedicine. Vol.2, No.3-4:81-82
  
  [89] Nicholson, D. Strengthening Rural Livelihoods: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As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6 (Jun.2012):381-383
  
  [90] Gurung Anup, Bryceson Ian; Oh Sang-. Micro-hydropower: A Promising Decentralized Renewable Technology and Its Impact on Rural Livelihoods.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ssays,2011(6)
  
  [91] Gupta, C.L. Role of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in Generating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3(2)
  
  [92] Biswajit Mohapatra,Damodar Suar. Technological Capital and Sustainable Liveliho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ural Management,2008(2)
  
  [93] Lewis Mumford.Technics and the Nature of Man in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ed.By C.Mitheham (NewYork,The Free Press,1983.:135
  
  [94] Blakeley,T , Philosophy of Marsism and the Comtemporary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Studies in Sovief Thought.Vol.21,No.1(1980):69-71
  
  [95] Cooke, ML .Technology and Livelihood .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233(1944):250
  
  [96] Gilfillan, SC.Technology and Livelihood: An Inquiry into the Changing Technological Basis for Production as Affecting Employment and Living Standard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50,No.4(1945):327-328
  
  [97] Alka Goel;Pushpa Maurya;Bhawana Goel.Cost. Effective Textile Technologies For Livelihood Security . Textile trends. 2010,Vol.52.No.12:33-36
  
  [98] Diwakar Poudel. On Farm Conservation of Crop Genetic Resource: Declining De Facto Diversity and Optimal Funding Strategy .Natural Resources, 2015, 6:196-207
  
  [99] Zhi Yuan Hu; ChenChen Zhang . Research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s Livelihood.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 2013 ,Vol.788:359-364
  
  [100]Susanna Hornig Pri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and Ethics .Museums and Social Issues.2009,Vol.4.No.1:55-66
  
  [101]Domingues, Ivan. Eth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riterion.2006,Vol.2.No.se:1-2
  
  [102]Akinci, Burcu1;Hendrickson, Chris2;Karaesmen, Itir3. Exploiting Motor Vehicl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For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 2003,Vol.129.No.5:469-474
  
  [103]H. K. Kim; H. K. Lee . Coal Bottom Ash in Field of Civil Engineering: A Review of Advanced Applic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 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5,Vol.19.No.6:1802-1818
  
  [104]Antje Bierwisch Author Vitae; Victoria Kayser Author Vitae; Erduana Shala Author Vitae.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Civil Security-A Scenario-based Analysi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5,Vol.101:226-237


  致 谢
  
  时间匆匆,转眼间三年的硕士生活就接近尾声了,回首往昔,奋斗和辛劳,欢笑和泪水都已成为记忆,在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谨向所有关心、爱护、帮助我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与最美好的祝愿。
  
  感谢我的导师孙玉忠教授,感谢老师在选题初期根据我的学情特点,对我进行的指导。在论文的初期阶段耐心的给我讲解论文的写作思路,并不断叮嘱我写作时的注意事项。论文能有今天的成绩要归功于老师耐心的指导和多次的修改。
  
  孙老师在身体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对我的论文定期的检查,这份师生的情感让我难忘,这样一位老师的敬业精神让我感动。
  
  感谢我的专业课老师李庆霞和白夜昕教授、史晓雷老师、刘程岩老师以及张岩老师在论文开题、初稿、预答辩期间所提出的宝贵意见,这些意见对我论文的帮助很大。感谢我硕士阶段的同学们对我的帮助和关心。
  
  最后感谢支持我学习的家人和朋友们,有了你们的信任和支持,我才有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并且有了充足的精力完成我的论文,希望你们一切顺利。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