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社会学论文

城市高中生补习现状问卷分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29 共863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江西省高中生教育补习问题探析
【第一章】影响城市高中生教育补习的因素研究引论
【第二章】高中课外补习教育调查研究设计
【3.1 - 3.3】教育补习的强度
【3.4 - 3.7】教育补习的原因和动机
【第四章】教育补习机率与支出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教育补习对主流教育与社会的影响
【结语/参考文献】 城市高中生补习现状问卷分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6 章 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江西省 3 个城市中 6 所学校的高中生参与教育补习情况的统计分析,描绘了一幅有关江西省高中生教育补习现状的草图,现将主要的结论及建议总结于下文。
  
  6.1 研究结论
  
  (1)江西省高中生补习规模较大,教育补习参与率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江西省有近 5 成的高中生参加了某种形式的教育补习。
  
  其中,省会城市的高中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大于地级城市及县级市;高三年级参加教育补习的学生比例最高;成绩优异的学生参加补习的比例最高;重点高中的学生参加补习的比例高于普通高中;男性高中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比女性高出 5 个百分点。
  
  (2)在高中生的补习市场上,数学、英语和物理占据主要地位
  
  从补习的科目来看,高中生补习最多的是数学、英语和物理,有 65%的高中生参加了数学补习,其次是英语(37%)和物理(28%),补习文综(历史、地理、政治)的高中生以艺术考生居多。从性别角度来看,女生补习数学的比例要大于男生,且参加多门科目补习的情况较多。
  
  (3)参与教育补习的高中生中“培优”者居多
  
  调查显示,大部分高中生主动自愿参加教育补习,参加补习的原因大都为了提高考试竞争力;成绩排名前十的学生参与补习率最高,学习成绩对教育补习的参与率无显着影响;成绩优异的学生对教育补习的评价更为积极,教育补习的培优功能进一步扩大了学生间的差距。
  
  (4)江西省高中生参与教育补习的强度较大
  
  调查显示,江西省高中生每周平均的补习时间为 4.71 小时。半数以上的高中生只接受过一门或两门的学科补习,但也有 28%的高中生参加了三门以上的科目补习;高三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最大,但因课业负担过重,补习的强度不及高二学生;无论从补习的时间还是补习的科目数量来看,重点高中的学生补习强度均大于普通高中。
  
  (5)教育培训机构及任课老师是江西省高中补习市场的主要供应者
  
  调查显示,江西省省会城市拥有较为成熟的培训市场,有 70%的学生选择去辅导机构补习,辅导机构个性化的课程定制及小班化的教学方式是吸引学生的重要砝码。综合地级市及县级市的整体情况来看,江西省有近一半的学生选择去任课老师家参加补习,学校及有关部门对于任课老师有偿补习的行为并未采取一刀切的强制性取缔措施,相反,更多的是提倡采用一些引导性的手段来消减其负面影响。
  
  (6)教育补习的各参与主体对补习的评价大都是积极的
  
  调查显示,有超过 70%的学生认为参加教育补习后成绩有所进步,半数以上高中生认为教育补习给自己带来了收获;学校老师不反对学生参加补习,认为补习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家长则认为教育补习很好的承担了课后对孩子学习指导和监督的重任。尽管大多数学生认为补习后成绩有所进步,但这种关系是否是因果关系,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持。同样,教育补习给主流学校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略。
  
  (7)研究得出十个变量对高中生教育补习的参与机率有显着的正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城市类型”、“学校类型”、“父亲学历”、“母亲学历”、“家庭收入水平”、“父母对学业的期望”、“自己对学业的期望”、“父母的有效指导”、“父母对补习的态度”及“学生对补习的态度”这十个变量对教育补习的参与机率有显着的正影响。其中父母对待补习的态度对孩子是否参加教育补习的发生比最高,表明,父母的态度最有可能决定高中生是否参加教育补习。
  
  (8)研究得出十个变量对高中生教育补习的支出有显着的正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年级”、“城市类型”、“父亲学历”、“母亲学历”、“家庭收入水平”、“父母对学业的期望”、“自己对学业的期望”、“父母的有效指导”、“父母对补习的态度”及“学生对补习的态度”这十个变量对教育补习的支出有显着的正影响。 虽然家庭的收入是影响家庭教育补习支出的重要因素,但也存在一些收入较低的家庭,倾囊所有支持孩子参加补习,反映当下较低社会阶层的人们急于想让孩子通过考试竞争来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
  
  (9)教育补习对主流学校、社会及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补习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的同时对主流教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如果教育补习真实的反映了主流教育的缺失,那么学校应该更加有效的去关照老师及学生的需要;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更有可能占据更多的优质的补习资源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教育补习创造的就业机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其对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也破坏了社会创造力生成的土壤,其经济作用犹未可知。
  
  6.2 几点建议
  
  (1)教育补习应当促进主流学校对自身的反思
  
  如上文所述,江西省的高中生及家长对教育补习的态度大都是积极的。或许我们不应该仅仅把补习看作是一种消极现象,相反,我们应该问,家长为什么愿意投入相当可观的钱,去补充来自于主流学校的高中教育?从主流教育本身的角度来说,高中阶段繁杂的知识点及多科目的学习压力是众所周知的,如果大部分高中生参加课外补习都是出于课程内容无法消化或者理解困难等原因,那么是否缘于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出了问题?另,如果一个班里有很多同学参加同一个科目的教育补习,那么这门科目的任课老师是不是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做出及时的反思?而学校又有没有定期开展评教工作?从教育补习的角度来说,补习的教学环境被认为是一种无压力的空间,学生可以承认他们听不懂、承认自己的差距,学生可以尝试、可以犯错、可以远离对考试的恐惧,变得越来越自信,这类学习氛围很受学生欢迎,从这点来看,主流学校或许应尝试弱化班级排名,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避免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位学生。
  
  其次,教育补习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原因更在于其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其对学生的分组教学及对学生薄弱科目的针对性辅导,是吸引学生和家长并让其形成依赖的重要砝码。目前,国家的教育部门也开始逐渐的倡导和施行高中阶段的小班制教学,但受江西省大量的高中教育需求及有限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影响,目前高中班级的人数仍在五到六十人左右,离小班化的目标甚有一定距离。但,这种趋势应当随着政府对学生教育需求的关照继续发展下去。
  
  (2)教育补习现象应当引导社会进一步关照教师需求
  
  针对正规学校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有偿补习的现象,研究者认为,相关部门不能以“一刀切”的武断方式去处理,相反,这个现象背后所涉及的问题更值得关注。薪酬待遇较低的高中教师对其学生进行有偿补习的现象之所以受到来自各方的质疑,除了补习会分散其教学精力、违背教育公平原则等原因之外,实则更在于教师的角色压力。自古以来,人们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蜡炬成灰泪始干”等形象去形容教师,这些高尚的形容词使得学生及家长不能容忍教师违背角色形象的有偿补习。针对于此,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教师薪资待遇,并制定优秀教师的表彰奖励制度,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防止优质教师资源的流失。从另一个角度看,学校应鼓励教师主动帮助班级后进生,从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抓起,使他们能够在课堂及课后给予后进生及时的、无偿的指导和帮助。当然,这同时涉及到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及校园文化的熏陶,这两个方面也应该成为相关部门及学校努力的方向。
  
  (3)大力发展优质高中是规范教育补习市场的必要条件
  
  江西省高中生教育补习的参与情况再次体现了教育补习所带来的悖论:一方面,教育补习的“补差”功能弥补了正规学校大班制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成绩较差的学生的人力资本,故教育补习在缩小学生间人力资本的差异上具有公平效应;另一方面,教育补习的“培优”功能进一步拉大了学生间的差距,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及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造成了新的不公平,教育补习从私人教育成本分担层面强化了教育不公平,教育投资的不公平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
  
  ①经济学家卢卡斯的“有效不平等理论”认为:当数量的均等在某个教育层级实现后,应该考虑质量的不均等。社会经济处于优势的成员无论何时都会确保他们自身的子女在教育机会上的优势。如果教育机会在数量上的差异是显着普遍的,那么优势阶层将获取数量上的优势;如果教育机会在质量上的差异是普遍的,那么优势阶层将获取质量上的优势。只要某个特定的教育程度还没有普及,处于社会经济状况优势的阶层将使用各种资源来确保获得该程度的教育。
  
  ②现阶段,高中教育的不公平问题主要在于质量的不公平,而非数量的不公平。在我省高中教育基本普及的现实背景下,存在于地区间、校际间的教育质量的公平问题将日益凸显。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建议各相关部门加强对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管,加大对高中教育的财政投入,一方面大力发展优质高中,不断扩大高中优质教育资源,提升高中的整体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改造薄弱高中,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努力缩小由校际差距而造成的教育质量的差距。
  
  (4)树立家长正确的人才培养观是规范教育补习市场的重要途径
  
  从上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父母对待补习的态度”是影响教育补习参与机率的重要因素,这表明父母对待补习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是否参与教育补习,如果父母认为学习成绩差,就有必要参加教育补习,那么学生参与教育补习的机率就会增加。家长们通常受“不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引导,在教育补习上容易陷入盲目投入的境地,各类培训机构中日益盛行的“天价班”正是家长的盲目性所催生的产物。家长对待教育补习非理性的态度很容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待补习的态度,从而破坏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
  
  再者,如若家长盲从于应试教育,缺乏对孩子学习情况及需求的了解,在孩子学力不足的情况下强迫孩子参加教育补习,则很容易引起孩子对学习的抵触情绪。事实上,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智逐渐成熟,对学习的认识程度较之义务教育阶段也日渐深刻,此时,家长应积极培养孩子的自学精神、锻炼孩子的自学能力,减少其对教育补习的依赖程度。在孩子主动要求补习的情况下,应充分与孩子及补习教师沟通,使教育补习能够对孩子的学习进行适当的引导,而非机械性的教导或灌输。当然,家长能否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还在于社会及学校的积极引导,为此,学校应淡化单纯以应试为目的教育教学,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社会也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给予更多的关注。
  
  (5)优化高等教育的人才选拔方式是规范教育补习市场的根本手段
  
  教育补习的盛行根源于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人们对教育资源竞争的目的则在于通过迎合社会的人才选拔方式来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目前,我国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分水岭被视为是一场“终决赛”,甚至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方向就已经瞄准了高考的指挥棒,加之文化上受儒家思想影响,重视学业、强调努力,补习的风气容易形成和发展。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选拔方式,目前仍多以高考成绩为重要参考,单一以应试成绩为标准的人才选拔方式进一步热化了高中阶段的教育补习市场,凭借各类“应试技巧”、“高分攻略”作为噱头的补习机构受到学生极大的追捧。可见,只有优化高等教育的人才选拔方式,才能规范以应试教育为滋生土壤的教育补习市场。教育部在 2014 年发布的《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中,首次明确将学生的综合素质纳入了高校招生录取体系,这其中包括学生的思想水平、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
  
  ①②这项政策的推行尚需时日,但其导向作用是明确的,国家已经对应试教育,包括应试教育衍生品--教育补习做出了反映,无论高中生教育补习的参与率是否会随着这项政策的推行而有所降低,我们能够预料到的是单纯的以应试为导向的灌输式的补习方式将逐渐被淘汰,相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关注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6.3 研究局限
  
  (1)研究设计存在不足
  
  由于本人是第一次独立地对一种教育现象进行大规模的实证研究,受研究水平的局限,本人未能设计与学生家长匹配的问卷,导致在问卷中涉及到家庭收入、教育补习支出及由教育补习所带来的家庭负担等题目的数据信度受到影响。在问卷的发放过程中,由于本人未考虑高二、高三文理分科的情况,所以,补习科目比例的统计受到了一定影响。此外,研究也未能持续性地跟踪学生的教育补习情况,对高中生参与教育补习的年级差异只能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这不能不说是研究的一大遗憾。
  
  (2)文章的理论性欠强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数据来分析江西省高中生的教育补习情况,并对高中生参加教育补习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的实证分析。受研究者理论水平的局限,本文对补习现状的分析及结论的体现多是建基于数据之上的分析及思考,还未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学理分析水平还有待提升。
  
  6.4 研究展望
  
  通过对江西省教育补习现状的实证调查,研究者不仅收获了已有的结论,同时也得出了后续研究的方向。后期拟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对教育补习的现象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教育补习与主流教育之间的关系研究
  
  如本文的研究显示,补习早已不仅仅是“弥补正规教育之不足”的一类教育形式,其成熟的办学条件、充实的师资队伍及先进的教学设施俨然已成为一个自成一体的教学体系,传统思维中教育补习的“补差”功能也已逐渐被其“培优”的功能所覆盖,换言之,教育补习不仅是成绩落后的学生寻求提高的途径,更成为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提高竞争力的方式。教育补习作为主流教育的“影子”存在,其与主流教育之间的光影关系值得进一步的分析及思考。
  
  (2)教育补习在不同地区及不同学习阶段的实证研究
  
  研究显示,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学生参与教育补习的情况有所差异。同样,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面对不同的筛选机制,其对补习的态度、补习的时间及对补习的科目选择都将有所不同。目前,我国对教育补习的实证研究仅集中在少数省市的义务教育阶段,致使许多省市及地区有关教育补习的信息难以获知,高中阶段的补习情况难以被掌握,这类信息的不对称不利于学生及家长正确的认识教育补习这一社会现象。有关教育补习的实证研究仍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3)教育补习的供给方研究
  
  教育补习市场的日益繁盛使其自身的研究价值日益凸显,考虑到其对社会、经济及主流学校的深远影响,研究者后续将对补习的供给方进行专门的研究,具体包括其教学方式、教材、师资来源、教学评价等,这些信息一来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信息参考,二来可以让学生及家长以更加理性的视角看待补习教育。


  致 谢
  
  光阴似箭,转眼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付梓,经历了研一的懵懂、研二的困惑及研三的豁然开朗,我深深体会到了做学问的艰辛与不易。回首这段难得的求学时光,对那些启发我、引导我、帮助我、激励我的人,我心中充满了感激。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洪恩强教授,论文从定题到写作定稿,倾注了师父大量的心血。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我深深受益于师父的敦敦教诲。作为老师,他为人处事的踏实与干练,对待学问的严谨与谦和时时刻刻感召着我。作为长辈,他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更是让人感念至深。能够师从洪恩强教授,我为自己感到庆幸。在此谨向我的导师表示我最诚挚的敬意和感谢!
  
  还要感谢许祥云教授,吴根州教授、杨琳教授,许老师在论文的写作方向上给予了我宝贵的指导和建议,吴老师和杨老师更是多次在论文的汇报过程中对我进行鞭策,为我指点迷津,让我豁然开朗。感谢省教育厅的杜侦老师接受了我冒然的访谈,并给予了我有关论文的宝贵意见。同时,我还要感谢教导过我的南昌大学教育学院的罗建河教授,罗老师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及严密紧凑的逻辑思维习惯让我受益匪浅。
  
  感谢 2012 级教育经管的所有姐妹,感谢这个相伴三年的集体,三年来我们朝夕相处,共同进步,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愿我们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一直在路上我们终会再次相见!
  
  感谢我的母校--南昌大学给了我一个宽阔的学习平台,感谢南昌大学校长办公室文秘科给了我一年的宝贵实习经历,感谢叶晖老师、雷红老师、熊军老师、张晓峰老师、朱旺力老师、李爱民老师在我实习期间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
  
  行文至此,感慨万千,就让我带着这三年的收获去开启人生的下一个篇章。


  参考文献

        中文着作类
  
  [1] 马克·贝磊着,杨慧娟译。教育补习与私人教育成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倪雪梅。SPSS统计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论文类
  
  [4] 赵霞。 中国和韩国的影子教育比较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5] 彭湃。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补习的实证研究-基于武汉市洪山区的调查与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6] 马红霞。城市初中生教育教育补习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7] 赵霞。 中国和韩国的影子教育比较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8] 张海燕。 影子教育及教学研究-以西安市为例[D].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中文期刊类

        [9] 澎湃,周自波。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课外补习研究-基于湖北武汉市 H 区的抽样调查[J].课程与教学管理,2008,(4):23-25.
  
  [10] 澎湃。影子教育: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9):44-48.
  
  [11] 王有升。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J].上海教育科研,1997,(6):18-24.
  
  [12] 雷万鹏。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影响因素及政策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5,(1):39-42.
  
  [13] 王巧林。试论补习教育的起因、现状及前景[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5):135-136.
  
  [14] 王吉。关于补习教育的再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28-30.
  
  [15] 戴勋。刍议我国“影子教育”现状研究[J].职业教育,2012,(1):187-188.
  
  [16] 楼世洲。“影子教育”治理的困境与教育政策的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3,(18):76-79.
  
  [17] 谢丽玲。课外补习·落实终身教育理念的必要措施-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外补习[J].湖南师范大学科学教育学报,2004,(3):39-42.
  
  [18] 杨洪亮。欧盟“影子教育”初探[J].教育科学,2012,(4):72-75.
  
  [19] 罗建河,沈栩。试析我国中小学非正规教育市场[J].教学与管理,2010,(2):3-5.
  
  [20] 马晓强。 科尔曼报告 40 年述评:兼论对我国“上学难,上学贵”问题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6,(6):29-33.
  
  会议论文类
  
  [21] 薛海平。中国城镇居民教育补习的实证分析[C]. 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2006.
  
  研究报告类
  
  [22] 何瑞珠。从国际视域看东亚社会的影子教育[R]. 香港:香港教育研究所,2009.
  
  英文书刊类

         [27] Bray, M. The Shadow Education System: Private Tutoring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lanners[M].Paris:IIEP-France,1999.
  
  [28] Bray, M. Confronting the shadow education system: What government policies for privatetutoring?[M]. Paris: IIEP-UNESCO, 2009.英文论文集[29] Bray, M et al. (eds)。 Private tutoring across the Mediterranean [C]. Mediterranean Juornal ofEducationalStudies,2013,29-56.
  
  [30] Bray,M etal.(eds)。ShadoweducationinGreece:Characteristics,ConsequencesandEradication[C].MediterraneanJuornalofEducationalStudies,2013,93-113.
  
  [31] Sujatha, K. Private tuition in India: trend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IEPpolicy forum on confronting the shadow education system: what the government policies for whatprivatetutoring?[C].Paris:IIEP-UNESCO,2007.
  
  [32] Tansel, A. &Biracan, F. Private supplementary tutoring in Turkey: recent evidence on its variousaspec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IEPpolicy forum on confronting the shadow education system: whatgovernmentpoliciesforwhatprivatetutoring?[C].Paris:IIEP-UNESCO,2007.
  
  英文期刊类
  
  [33] Lee, J. Two worlds of private tutoring: the prevalence and causes of after school mathematicstutoring in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J]. TeachersCollegeRecord,2007,109(5): 1207-1234.
  
  [34] Joynathsing,M.,Mansoor,M.,Nabasing,V.,Pochun,M.,&Selwyn,P.The private costs of educationin mauritius[J]. School of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of Mauritius. 1988.
  
  [35] Kowk, P. A cultural analysis of cram schools in Hong Kong: impact on young values and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Youth Studies, 2009, 12(1): 104-114.
  
  [36] Soo-yong Byun and Hyunjoon Park. The Academic Success of East Asian American Youth:The Role of Shadow Education[J]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12, 85(1): 40–60.
  
  [37] S. R. Lucas. 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Education Transitions, Track Mobility, andSocial Background Effect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1, 106(6): 1642-1690.
  
  [38] Psacharopoulos, G. &Tassoulas, S. Achievement at the higher education entry examination inGreece in Greece: a procrustean approach[J]. Higher Education, 2002, 47(2): 241-252.
  
  [39] Belinda V. de Castro andAllan B. de Guzman. Push and pull factors affecting Filipino studentsShadowEducation(SE)participation[J].KEDIJournalofEducationalPolicy. 2010, 71(3): 44-66.
  
  英文研究报告类
  
  [40] Judith Ireson and Katie Rushforth. Mapping and evaluating shadow education[R].ESRC ResearchProject RES-000-23-0117, End of Award Report. Londo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London.2005.
  
  [41] Japan,Ministry ofeducation,Science,CultureandSport. Report on children's out-of-schoollearningactivities[R].Tokyo:Ministryofeducation,Science,CultureandSport. 200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