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曾国藩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曾国藩寄希望于子弟成人成才,传承耕读家风,促家庭之兴旺。他始终坚持德才兼备和知行合一的原则以及自己独有的方法来教育家人。
一、曾国藩家庭教育的原则
(一)德才兼备原则
德才兼备是传统儒家教育的基本原则,德与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个人要想全面发展,必须同时具备德与才两个方面的内容。曾国藩在教育和培养其子弟时,始终严格遵守这一基本原则。他说:“譬之于水,德在润下,才即其载物概田之用。譬之于木,德在曲直,才即其舟楫、栋梁之用。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
德与才缺一不可,但曾国藩遵循的德才兼备的原则与儒家遵循的德才兼备的原则略有差异。曾国藩的这一原则是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前提下,更加强调德性的修养。在德与才不能兼得时,“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因此,他告诫子弟把进德修业看作是读书的首要目标,而对于进德,曾国藩教育子弟注重志向与恒心、孝悌仁义、勤俭节约、明理等品质的修养。同时,曾国藩还通过制定日常生活中具体的事项,逐渐地培养这些品质,从而为修身、治家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人才曾国藩从不求样样俱通,仅仅要求具备一技之长,而且曾国藩常常会依据其长处进行精心的雕琢,让他们成为德才兼备、“内圣外王”的人才。
(二)知行合一原则
“儒家人文教育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强调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主张将教育与现实生活实践统一起来。因而,儒家极力提倡知行统一的原则”既然自命为读书人,在他看来,能使人成功的,也就是两条而已:一是格物,二是诚意。
格物,就是说要弄清楚事物的本源;诚意,是说凡事要身体力行。物是什么?物就是所谓的事物和本和末。身体、精神、意念、知识、家庭、国家、填写都可以说是物;天地万物都是物;日常所用所做的事情都是物。格是什么?就是接触事物,弄清它的原理。所谓诚意,也即是严格遵照个人本身所懂得的道理去做到事事身体力行,显然这就是诚实的态度。懂得一个道理就立刻去实践,这才是身体力行的做法。曾国藩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也遵循这一原则。他说:“自名为读书人,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日诚意。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此致知之事。
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本着这一原则他告诉子弟,学问孕育于日常生活之中,认识来源于实践,同时曾国藩也教育子弟“认识要服务于实践”.他说:“凡程功立事,必以目所共见者为效……若不以目所共见者为效,而但凭心所悬端者为高,则将以虚薄为辩,而贱名检,以空望为贤,而笑勤恪。”
他反对那些高谈阔论之人,教育子弟要成为圣贤需德才兼备,要在对家人行孝道与对他人和善的过程中去落实。曾国藩要求自己要做到知行合一。他在立德修身时,认为立德是最难的一件事情,需要经历漫长的努力过程才可能完成,他每天坚持以读书来修身养性。曾国藩教育子弟读书以明理,他曾在信中言辞切切、情意浓浓地告诉儿子,自己生平喜欢读书,学习书法动辄摹数百张,在紧张繁忙、生死攸关的军旅生活中,仍然坚持学习,从未中断过。这些实实在在的读书行为,的确对他的子孙后代以良好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在孝敬父母方面,他孝顺父母,不仅赡养父母,而且敬养父母。他他常常寄钱回家补贴家用,还竭尽全力帮助达成心愿,以讨父母欢心。在勤俭节约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尚勤崇敬,戒惰戒奢。他为官几十载,一直保持寒门士子的勤俭之风,教育其子弟要做到“八件事”.
二、曾国藩家庭教育的方法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方法是他在继承传统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把传统美德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相结合,从而来教育家人如何持家、如何睦邻。
(一)因材施教
曾国藩的因材施教方法,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对待不同的人要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就这一点曾国藩很早开始就有了很深的见解。他根据诸弟的性格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例如在教育四弟要重敬以尽孝时,他讲道:“贤弟性情真挚,而短于诗文,何不日日在孝悌两字上用功?”
与此类说法相似的举不胜举,曾国藩时常基于对家人熟知的情况下,提出许多有针对性的要求和意见。根据其季弟的实际情况,曾国藩赞美地说:“信亦谦虚可爱”,与此同时,又指出过分谦虚谨慎,“总要努力前进”的缺点;因此,他教导季弟“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得到。”
曾国藩此类因材施教的方法,结合诸弟的实际缺点对症下药,明显地针对性,从而,教导诸弟坚持自己的人生方向。曾国藩针对弟弟们兴趣不同教育弟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比如前文提到的拜师的问题,这些都是曾国藩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采用的因材施教的方法,依据子弟的不一样的动机、性情、意志而采用有差别的方法教育子弟,能有利于家人矛盾的解决,使家道长盛。
(二)循循善诱
阅读曾国藩给其子弟寄的家书,总会感受到他擅长于启发教育,谆谆教导,以理服人。曾国藩教育子侄热情而诚挚,既有发聋振聩的影响,又有春风化雨的妙处。他讲到“读书寒士本业,切不可有官家风味,吾于书籍及文房器具,但求为寒士所能备有,不求珍异也。”“莫作代代做官之想,须作代代做民之想。”
即寒门士子最主要的是读书,不能以做官为读书的动机。富贵人家不要有世世代代做官的想法,要有代代做士人平民的想法。曾国藩读书动机入手分析读书问题,可以看出他言轻但理正,切实中肯。他认为对子弟要奖励其长处,从而规避其不足。主张道德“足以信人”,性情“足以近人”.他注重与诸弟感情交流和沟通,以情动之,以理说之。另外,在他讲到如何读书时,要讲求方法。曾国藩谈到,要遵循读书规律,先慢后快,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也就是说读书可先大量地阅读,然后少而精地读;先读浅易的,再读高深的;先读与自己距离比较接近的,再读与自己距离比较遥远的。他认为读书要遵循不断加强复习和巩固所学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掌握其精髓。
(三)反省内求
人贵有自知之明。如何自知达到明?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地反省自己。在曾国藩看来,就是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人生在世,难题太多,但“只一自反,天下无不可了之事”.曾国藩主张君子责己。也就是说:“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如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见到别人的过失,不要去张扬,反过来反省自己,如有类似的毛病和缺点,便要马上悔过迅速改正。他进一步指出:“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寡合则非涉世之道。”
特别是对自己的长处不可以张扬,因为“好谈己长只是浅”.纵使把自己吹到天上去,也只能显露自己的浅陋和浅薄。另外,人总是不会没有责人的时候,这时就不可以太直露,弄得别人下不了台。所以,人要学会自省然后内求,曾国藩认为只有自觉自省才可能走上圣贤之路,圣人圣贤对待自己都会时时反省,所以他告诫子弟当被人记恨时要反省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最可怕的是一个人不从自己找过错的原因,还夸夸其谈。所以,他要求自己也要至少一日一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没有什么行为招人非议和怨恨的,也不会因强求自己去取悦他人而不愉悦。
曾国藩教育子弟相当严格,但绝对不是一味批评或全盘否定,而是时常自省内察自己,时时剖析自己本身的一言一行。他从不自吹自擂、夸夸其谈,也从不掩饰其缺点,他常常还主动向家人承认自己,讲述自己做的对的方面,以便于曾氏后辈学习、借鉴。如他曾给儿子写信,省察自己的不足,说:“余生平坐无恒之弊,万事无成。德无成,业无成,己可深耻矣。”
他常常写信给诸弟谈到,一家人能勤俭节约,能相互尊敬,即使身处乱世,也可以使家庭兴旺,并告诫曾家后代,要时时刻刻做到“勤”、“敬”二字。他给纪泽写信谈道,要用正确的态度评价并反省自己这一生之中的“三耻”.他认为他一生中有三件事倍感羞耻:
他不断学习各种知识,涉猎颇广,但对天文算术治学一窍不通,就连恒星和五纬也不认识,这是一件耻辱;每当做一事或从一业,经常是有始无终,这是第二件耻辱;他小时候练习写字,不能临摹一家的字体,结果多次改变而一无无成,写的字缓慢又不适用。他因为写字写得慢,在军营里耽误了很多事情,这是第三件耻辱。如果是我家子孙,就该先愤怒这三件耻辱。“余生平有三耻:学问各涂,皆略涉其涯矣,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识认,一耻也;每每做事,治业,最后都虎头蛇尾,是有始无终,这是第二耻;他从小就开始练习写字,但没有坚持临摹一家之字体,最终因写得慢而不能学有所成,这即是第三耻。他希望儿子能帮他一雪前耻”尔若为克家之子,当思雪此三耻。“③他是用自我省察的方式,希望子孙后代帮他洗掉耻辱,弥补一生之遗憾;同时,以此教育子孙,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经过多年仕宦生涯的波折,花甲之年的曾国藩归纳出十二条治心经,认为要终生守之而不改变,也就是:”无贪无竞,省事清心,一介不苟,鬼斧神钦,战战兢兢,而死后矣,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继日。此十二语者,吾当守之终生,遇大忧患、大拂逆之时,庶几免于尤悔耳。“①
(四)慎独
曾国藩认为”慎独则心安“.即是要慎独,这样就会安心平静。”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②提升自我修养的方法,最难做到的就是养心。曾国藩认为即使自己心中可以洞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力量去行善除恶,否则就是自欺。自欺则是他人不知道,而自己内心极为明白。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没有旁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慎独。只有做到慎独,自己在自我反省时便不会心中愧疚,因此,内心则真正光明、神色才真能泰然。慎独,是自省自律最高的境界,是寻乐的首选之方,也是保守身心的第一要事。慎独一直伴随着曾国藩的晚年,曾国藩讲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③他告诫子弟慎独可以让自己不在被人监督的情况之下,依旧按照应该遵循的规则去执行,这样时时内省的时候,就可以做到真正快乐、满足、宽厚、平和。曾国藩曾谈到:”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得到一笔额外的财产,自己很羡慕。
早晨醒来之后,我觉得自己很可耻,于是对自己痛加指责,说自己好利之心如此严重,做梦居然会梦到,这是不能容忍的。中午到朋友家吃饭,席间,朋友说另一个人最近也发了一笔横财,我的心又为之一动,非常羡慕。回来后,我在日记里写道,早晨刚批判了自己,中午又犯了相同的错误,我这个人真可谓卑鄙、下流。‘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④可以总结出,曾国藩对家人的慎独要求是以自己的以身作则做示范的。
(五)防微杜渐
防微杜渐,是指在不正确的思想在刚刚有端倪可寻之时,就及时对其加以防范、杜绝,以阻止其发展。曾国藩将此方法运用于家庭教育中,以帮助子弟健康成长。曾国藩除了采取正面引导外,还仔细观察家人的言行举止,当发现有错误的苗头或变坏的趋势时,他及时对其进行纠正,让其回归正确的轨道。曾国藩在教育子女为人处事上,要求子女为人低调,不骄不躁,更不得炫耀。1863 年,儿子曾纪泽随同亲人一起到金陵看望在那做官的父亲,曾国藩及时儿子纪泽写信谈道,他沿途走来不得挂帅旗,不得让当地朝廷官员知道其行踪,更不允许在外去应酬。同治三年七月,曾纪泽赴长沙科考,曾国藩刚刚受封侯爵,加上当时政治腐败不堪,科举有作弊现象,曾国藩告诫他考试前不能与个州府官员交流,不允许请人递纸条,或”进身之始,务知自重。“并且,在考完发榜前,不允许儿子出去为自己活动。曾国藩每时每刻都教育其子不能够假借他自己的名义在外行便宜之事,要求孩子要保持廉洁,不同流合污。在勤俭方面,曾国藩看到其弟有懒惰懈怠的趋势,他及时告诫其弟家庭懒惰是衰败的重要原因,他要求其弟要勤劳节俭,从小事做起。正是这种防微杜渐的方法使得儿子在对待家人和他人时,也能谦和有礼,这是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方法的有效性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