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讨论心理学认为,压力是个体由于与环境之间的失衡而产生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因此,压力常被称为心理压力。[13]1、周立秋[14]、竭婧[15]等人的研究结果颇为一致,说明本研究的结果是可靠的。研究说明,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关注,首先应关注其就业压力。实际上,相关研究显示,2002 年就业压力尚是大学校园中仅次于学习压力的第二大压力[16],但从2007年始,就业压力则排在压力源首位[17].
目前,已有众多学者对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而且,研究均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正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18 -19]比如,吴含[20]对学习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张靖波[21]对人际关系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刘新华[22]对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刘博艺[23]对恋爱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甘窈[24]对经济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本研究发现,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恋爱压力、经济压力及心理压力总分与心理健康均呈显着性正相关关系,说明心理压力确实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但值得指出的是,本研究发现,各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恋爱压力、经济压力( 见表 1) .前文所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恋爱压力、人际关系压力。这表明,对于不同种类的心理压力而言,并不是某种心理压力越大,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就越大。比如,就业压力排在压力大小的首位,但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却小于学习压力。这说明,就业压力是大学生感受到的最大的心理压力,但学习压力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心理压力。这也提示大家,不同种类的心理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有其自身独特内在机制,只有在探明这种独特内在机制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缓解或消除某种具体心理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 班级环境对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调节作用的讨论
班级环境包括班级物理环境、班级社会环境以及班级心理环境。[25]但学界,尤其是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在研究班级环境时一般将”班级环境“视作”班级心理环境“,如果不作特别的说明,”班级环境“即为”班级心理环境“.[26]具体而言,班级环境指的是班级的社会心理环境,是学生对所在班级的整体社会心理氛围( 包括人际关系、学习风气、班级凝集力等) 的感知。[27]”心理环境对人来说是最切近的环境,人可以在心理上分离出自己所处的环境并针对这样的环境调整或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28],因此,生活和学习于班级环境中的学生,其心理和行为必将受到班级环境的调整或调节。有文献指出,一个人如果读到大学毕业,他在学校( 包括小学和中学) 度过的时间将达到 20 000 个 h.[29]对我国学生而言,他们在学校的时间主要是在班级中度过。在班级学习与生活时间之久,更是决定了班级环境对我国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显示,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既产生直接的影响[30 -31],还可以作为调节变量,调节其他变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3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与班级环境得分呈显着性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 -0. 384,属于中等程度相关。这说明班级环境越好,则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本研究也发现,班级环境对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总体心理压力、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或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受班级环境的调节,但恋爱压力或经济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不受班级环境的调节。这提示人们,通过班级环境的建设,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但只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或就业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而无助于缓解恋爱压力或经济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四、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基于以上阐述,本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恋爱压力、经济压力以及由这些压力构成的总体心理压力均与心理健康得分呈显着性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心理压力越大,则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这说明,心理压力确实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第二,大学生感受到的心理压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恋爱压力、人际关系压力,但各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相关系数由大到小则依次为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恋爱压力、经济压力。这表明,不同种类的心理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有其自身独特的内在机制,并不是某种心理压力越大,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就越大。
第三,总体心理压力、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或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受班级环境的调节,即在面临相同总体心理压力、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或就业压力时,班级环境越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恋爱压力或经济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不受班级环境的调节,即在面临相同恋爱压力或经济压力时,班级环境不同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无显着不同。
2. 研究不足及展望
相比于已有研究,本研究的创新点有二: 一是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考察较为全面; 二是纳入了班级环境这一变量,探明了班级环境在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本研究的发现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然而,本研究属于横断面研究,研究中的数据和资料是在一个较短时间区间内收集的,尽管这些数据和资料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班级环境在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但是,横断面研究的局限是不能确定确切的因果关系,因此,班级环境的建设是否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或就业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有待于纵向追踪研究予以实证。
参考文献:
[1]Cross T L. Culture as a resource for mental health[J].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2003,9( 4) : 355 - 359.
[2]张淑娟。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措施[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 3) : 30 -31.
[3]张睦。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探析[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5( 4) : 101 -102.
[4]孙乡,戴剑松。 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 6) : 95 -98.
[5]巢传宣。 基于心理解剖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探析[J]. 江西社会科学,2012( 6) : 241 -245.
[6]梁宝勇。 精神压力、应对与健康---应激与应对的临床心理 学 研 究[M]. 北 京: 教 育 科 学 出 版 社,2006:123 - 156.
[7]江光荣。 中小学班级环境: 结构与测量[J]. 心理科学,2004( 4) : 839 - 843.
[8]朱林仙。 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及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2007.
[9]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M].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31 -35.
[10]李向东。 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的评价与优化研究[D].呼尔浩特: 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11]温忠麟,刘红云,侯杰泰。 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分析[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89.
[12]温忠麟,侯杰泰,张雷。 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 心理学报,2005( 2) : 268 -274.
[13]张艳芬。 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及调适[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 2) : 26 -28.
[14]周立秋。 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对精神生活质量的预测效果研究[J].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5( 4) : 71 -75.
[15]竭婧。 海南省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现状调查研究[J]. 重庆医学,2015( 4) : 502 -505.
[16]李虹,梅锦荣。 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 心理科学,2002( 4) : 398 -401.
[17]王德强。 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就业压力关系的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 12) : 1142 -1145.
[18]孟然,薛洪涛。 压力源与压力强度在 D 型人格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研究[J]. 河北医药,2015( 6) : 927 -928.
[19] 龚玲,张大均。 压力、自我复杂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基于六个月的追踪[J].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 3) : 101 -108.
[20]吴含,郭雨晨,屈朋欢,等。 医学生学习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 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2014( 6) : 109.
[21]张靖波。 体育锻炼与压力、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2014.
[22]刘新华,巢传宣。 高职贫困生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J]. 职教论坛,2014( 17) :30 -33.
[23]刘博艺。 医护女生恋爱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201
[24]甘窈,况利,黎雪梅。 经济压力对大学生自尊、应对方式及人格特征的影响[J]. 重庆医学,2009( 7) : 764 -765.
[25]张薇。 班级心理环境问卷的编制及现状分析[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5) : 124 -125.
[26]郭伯良,王燕,张雷。 班级环境变量对儿童社会行为与学校适 应 间 关 系 的 影 响[J]. 心 理 学 报,2005 ( 2) :233 - 239.
[27]沈永江。 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二学生班级环境的影响[D].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2008.[29]Barry J,Fraser. Twenty thousand hours: Editor'introduc-tion[J]. 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2001,4( 1) : 1 - 5.
[28]葛鲁嘉. 心理环境论说: 关于心理学对象环境的重新理解[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1) :103 - 108.
[29]Barry J,Fraser. Twenty thousand hours: Editor’introduc-tion[J]. 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2001,4( 1) : 1 - 5.
[30]屈智勇,邹泓,王英春。 不同班级环境类型对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J]. 心理科学,2004( 1) : 207 -211.
[31]任志洪,江光荣,叶一舵。 班级环境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 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与调节作用[J]. 心理科学,2011( 5) : 1106 -1102.
[32]张薇。 班级心理环境的调节作用[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 10) : 69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