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货币银行论文

国内银行碳金融建设加强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16 共407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路径探讨
【第一章】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开展研究绪论
【第二章】碳金融发展理论概述
【第三章】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可行性分析
【4.1】国际碳金融发展现状
【4.2 4.3】国内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现状
【第五章】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SWOT分析
【第六章】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总结/参考文献】 国内银行碳金融建设加强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第 7 章 总结
  
  长久以来,常规能源的开采和利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环保意识的淡薄以及环境质量治理的成本过高,使得全球的气候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近几年严重威胁到人类身心健康的雾霾天气。为避免环境质量继续恶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补充条款--《京都条约》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限制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将温室气体的含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防环境恶化,危害人类。此协议对各国而言,既是经济发展压力,更是历史性的机遇。对此,各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碳金融业务,纷纷迈入了“碳金融时代”.基于我国的本土优势,碳金融的发展给我国带来了庞大的发展空间以及巨大的盈利商机,为我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拥有广阔的前景,商业银行自身也具备雄厚的资金、信息和客户资源的优势以及丰富的碳减排资源、碳减排成本低,核证减排量交易需求量大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明显等有利的外部环境,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起步较晚,也面临着战略储备和复合型人才缺乏、服务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等自身不足以及政策激励措施相对滞后、碳交易制度和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缺乏以及碳交易议价能力不足等外部环境的威胁。
  
  本文通过构建收益模型对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商业银行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通过发展碳金融,可以促进银行业务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增加银行收益。其次基于对商业银行对碳金融发展的 SWOT 分析,客观评价并从我国商业银行加强碳金融发展能力以及政府改善外部政策环境两个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银行自身主要从基础能力、业务模式创新能力以及风险防范能力三个方面不断提高,政府主要从完善低碳发展环境,加快碳金融市场机制建设、大力推广碳金融理念、健全碳金融监管的配套政策、构建碳金融发展的补偿激励机制、推动人民币对碳交易计价的国际化进程等五个方面着手努力。碳金融业务的有序开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对商业银行自身而言,要充分利用并不断完善自身优势,积极把握外部机遇,不断创新,变劣势为优势,并利用有利的外部政策环境,不断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进程,进一步完善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的组织建设,并促进碳交易市场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段伟力。商业银行参与“低碳金融”的 SWOT 分析及其发展策略[J]. 企业导报,2010(04):137-138.
  
  [2]沈琳,叶敏。从低碳金融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J]. 金融论坛,2010(S1):58-64.
  
  [3]张婧。低碳金融:商业银行的创新点[N].中国经济导报,2010-06-01A02.
  
  [4]王静。我国商业银行低碳金融战略的实施研究[D].山东大学,2010.
  
  [5]彭亮,伍庄。低碳金融发展模式研究[J]. 企业经济,2011(05):107-110.
  
  [6]贾莹。我国商业银行低碳金融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河北大学,2011.
  
  [7]张淼淼。中国碳金融发展模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8]李一维。低碳金融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J]. 商业时代,2011(16):63-64.
  
  [9]舒翔。浅析低碳经济时代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金融经济,2011(20):38-39.
  
  [10]宗乐新。绿色经济是商业银行改革风向标[J]. 科技创业家,2011(06):56-57.
  
  [11]石岩。中国银行业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12]李孜。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实施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13]周烨。碳金融发展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14]任晓红。 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15]孙慧。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模式设计:基于 CDM 机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2.
  
  [16]陈哲。商业银行发展低碳金融业务的对策[J].经济师,2012(02):140.
  
  [17]黄冠军。商业银行参与低碳金融发展路径探究[J].时代金融,2012(12):144+174.
  
  [18]周游,胡卫东。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研究[J].企业经济,2012(12):21-23.
  
  [19]周纪昌。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风险管理机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10):63-66.
  
  [20]吴艳。商业银行实施低碳金融战略研究[J]. 科技与企业,2013(24):3.
  
  [21]石纬林,张宇,张娇娇。商业银行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3(06):97-100.
  
  [22]徐大伟,杨娜,陈德湖,夏婷。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收益模型构建与分析:基于碳减排的视角[J]. 管理评论,2013(06):19-23.
  
  [23]施晓春。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 当代生态农业,2013(01):148-150.
  
  [24]潘炜。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25]平原。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动力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
  
  [26]沈文滔。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27]王飞。商业银行碳金融风险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
  
  [28]王燕。试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低碳金融的风险及对策[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17-121.
  
  [29]曹永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4.
  
  [30]刘慧,张美慧。商业银行发展低碳金融的 SWOT 分析及路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12):89-90.
  
  [31] 杨 潇 . 我 国 商 业 银 行 发 展 碳 金 融 业 务 的 SWOT 分 析 [J]. 经 济 视 角 ( 上 旬 刊 ),2014(05):40-42.
  
  [32]徐诗。商业银行支持碳金融发展的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33]白璐。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碳金融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34] 张 晓 艳 , 张 斌 . 国 外 商 业 银 行 碳 金 融 业 务 发 展 对 我 国 的 启 示 [J]. 未 来 与 发展,2015(02):53-56.
  
  [35]张晨,杨玉,张涛。基于 Copula 模型的商业银行碳金融市场风险整合度量[J].中国管理科学,2015(04):61-69.
  
  [36]Jose Salazar. Environmental Finance:Linking Two World[J].Presented at a Workshop onFinancial Innovations for Biodiver sity Bratislava,Slovakia,1998.
  
  [37]Marcel Jeucken. Sustainable finance and banking: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the future of theplanet[J].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2001.
  
  [38]Moslener U,Schel A,Hringer C. Assessingemission allocation in European:an interactivesimulationapproach[R].ZEW-Centre for European Economic Research Discussion Paper,2004(4): 40-45.
  
  [39]Hamilton. Forging a Frontier:State of the Voluntary Carbon Markets[R].A report by EcosystemMarketplace &and New Carbon Finance,2008.
  
  [40]Vrnokur L. Disposition in the carbon market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R].Working Papers,University of London,2009.
  
  [41]Jotzo F,Pessey J.C. Optional intensity targets f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rading underuncertainty[J].Springer Netherlands,2007.
  
  [42]Sultan J. Dynamic Hedging in Carbon Emissions Markets[R].Working Paper,BentleyUniversity,2009.
  
  [43]Blyth W,Bunn D. Policy Interactions risk and price formation in carbon markets[J].EnergyPolicy,2009.
  
  [44]ZOU Fan,YANG Hui,YU Li Qin. Think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 Finance” inCommercial Banks of China[J]. Energy Procedia,2011,5.
  
  [45]LIU Jiguang,SHEN Zhiqun. Low Carbon Finance: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inChina[J]. Energy Procedia,2011,5.
  
  [46]Carlo Carraro,Alice Favero,Emanuele Massetti. “Investments and public finance in a green, lowcarbon, economy”[J]. Energy Economics,2012,34.
  
  [47]Shuai Zhang,Shihong Zeng. Literature Review of Carbon Finance and Low Carbon Economyfor Constructing Low Carbon Society in China[J]. Low Carbon Economy,2011,0201.
  
  [48]Fang HU,XiaoLin ZHOU,Aiwei ZHANG. Problems in China's Carbon Finance Market andCountermeasures[J]. Canadian Social Science,2013,95.
  
  [49]Lynn Price,David Fridley,Stephanie Ohshita,Hongyou Lu,Nina Zheng,Cecilia Fino-Chen.Development of a low-carbon indicator system for China[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3,37.
  
  [50]K. -C. Xie. Low Carbon Economy and Energy Technologies for a Low Carbon Future[J]. EnergySources, Part A: Recovery, Uti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2009,3118.
  
  [51]Ebeling Johannes,Yasué, Ma. Generating carbon finance through avoided deforestation and itspotential to create climatic, conserv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benefits[J]. 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2008,3631498.
  
  [52]Jin Lv,Jing Ma,Jianting Li. The Influence of Low Carbon Economy on 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J]. Asian Social Science,2010,611.
  
  [53]Tang Yuejun,Li Defu. Environmental Capital, Negative Externality and Carbon FinanceInnov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92.


  致 谢
  
  研究生生涯转瞬即逝,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来自老师、家人的教导和关怀以及同学对我的热心帮助。
  
  首先,我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刘应元老师,本文是在导师的耐心指导下完成的,包括毕业论文的选题、基本框架、论点论据的构建以及撰写和定稿都得益于导师的悉心指导和点拨。老师严谨务实、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以及幽默风趣的性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老师不仅教我做学问,也教会我为人处世的方法,使我受益匪浅,并且刘老师也时刻关心我的就业情况,经常鼓励我,借此机会向老师您表达我最诚挚的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各科老师,扩宽了我的知识面,充实了研究生生涯的学习。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同学和实验室的伙伴,谢谢你们陪伴我度过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在我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援手,是我人生道路的良师益友,谢谢你们!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你们的伟大付出和殷切关怀让我的人生道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能够无顾虑的完成自己的学业,我将用我的一生好好感谢和报答你们。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