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货币银行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SWOT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16 共5691字
  第 5 章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 SWOT 分析
  

  1956 年,美国管理学家肯尼思·安德鲁斯教授提出了一个着名的思维分析方法--SWOT 分析法,该方法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企业发展进行系统的评价:企业自身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以及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碳金融之前,必须全面系统地分析银行发展碳金融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机遇,同时克服不足、勇于迎接挑战。下面主要运用 SWOT 分析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内部优、劣势及外部环境进行客观评价,从而有针对性地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提出对策建议。
  
  5.1 内部优势(S)
  
  5.1.1 商业银行拥有庞大的信息和客户资源
  
  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中坚力量,商业银行的性质决定了自身具备信息和客户资源的先天优势,依托银行自身的信息优势,可以为碳减排项目业主提供比较合理的 CER 报价,帮助企业获取可观的收益,同时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条件与国内外碳排放交易所开展合作,利用自身经营优势,可以多渠道、更方便直接地提供碳金融服务,同时为客户提供有成功交易记录和良好信用的 CDM 项目买家,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5.1.2 商业银行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经济运行的资金库,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银行信贷承担了全国 90%的企业生产和项目的开展,业务范围较广,并且商业银行的贷款和补贴服务倾向直接影响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经济结构格局,同时依托银行业的资金结算优势,可以确保交易交易资金迅速安全到账。
  
  5.1.3 我国银行业发展碳金融发展具有成效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加强与 CDM 项目企业的合作,并且为低碳减排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兴业银行作为我国首家赤道银行,以国际金融公司节能环保项目贷款的标准为基础,按照兴业银行自身信贷审批的流程,大力开展能效融资,创造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目标双赢的局面,成为引领我国银行业大胆涉足碳金融业务领域的典范和标准。中国农业银行在国内碳交易市场不完善、配套机制和体系不规范的情况下,率先推出 CDM 融资顾问业务,为企业发展清洁能源项目提供顾问咨询服务,搭建 CDM 交易平台,为服务方提供便利。北京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签署了《技术援助协议》,通过利用国际金融公司提供的技术支持,北京银行进一步加大对清洁能源项目融资支持力度,截止 2014 年,北京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已突破 180 亿元。浦发银行是我国首家推出并实施《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的商业银行,同时与国际专业机构合作,提出 CDM 财务顾问的方案计划,提供一站式的财务顾问服务,并成功签约。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并非无章可循,作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的兴业银行、率先推出 CDM 融资顾问业务的中国农业银行以及率先推出针对绿色产业提供CDM 财务顾问的方案的浦发银行,均在碳金融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为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提供了战略性的指导思路,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银行业全面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步伐。
  
  5.2 内部劣势(W)
  
  5.2.1 商业银行发展低碳金融的战略储备缺乏
  
  专业的碳金融事业部是推动商业银行有序开展碳金融业务的保障,具备完善的组织架构以及充足完备的资金链和人才技术储备,才能有效规划碳金融业务流程、产品的研发和设计。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涉及碳金融业务时间较短,起步较晚,因此,相较于国外商业银行而言,我国只有实行“赤道原则”的兴业银行成立了专业的碳金融事业部,而大多数商业银行在发展碳金融业务方面缺乏相关的战略储备,碳金融发展动力不足,开展难度较大。
  
  5.2.2 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金融创新和服务能力不足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碳金融市场是一个新兴的金融领域,在探索该领域时,势必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创新服务模式、改进操作流程、加强风险监管和治理力度,而我国商业银行作为“老牌”的金融机构,在服务模式和流程操作等方面缺乏创新能力,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的参与度不高。并且,分业监管的经营模式使得商业银行业在扩展碳金融业务时受到阻碍,现行的经营体制下商业银行只能开展包括绿色信贷和为 CDM 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等金融业务,而碳基金、碳期权、期货等碳衍生品及碳保险暂时无法涉及,这一现状进一步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和服务能力。
  
  5.2.3 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专业人才稀缺
  
  碳金融作为一个新兴的金融领域,我国尚未构建完备的理论知识体系,同时,碳金融涉及多领域学科知识,包括金融、化工、外语、法律及项目管理等多个方面,碳金融这一性质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业务员必须是精通各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进程慢、程度较低,导致各个银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对碳金融认识不到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难度非常大,专业人才极为短缺。目前,专业人才的供需极度失衡使碳金融业务发展的动力不足,制约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5.3 外部机遇(O)
  
  现代企业管理之父德鲁克曾说过:“任何一场危机的背后都是一个商机。”
  
  目前,日益严重的雾霾天气对人类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共同关注的主题。我国作为最具潜力的碳减排市场,碳减排成本低,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此契机大力发展碳金融业务,推动我国碳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
  
  5.3.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契机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长期低迷的局面以及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使得各国纷纷谋求出路,探寻新的技术革命来引领各国走出经济低谷,实现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以及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改善。继世界三次产业革命后,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推动“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核心理念就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随着世界各国积极践行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定位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标志着全球已经迈入低碳时代,这一时代为我国实现“黑色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遏制“二高一剩”产业发展以及建设两型社会提供了机遇和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资金缺口较大,因此碳金融发展的实力和潜力很大。
  
  在国家积极实施低碳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实体产业的产能升级改造和低碳技术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我国商业银行作为资金投入的主力军,为其发展碳金融提供了较大的利润空间。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充分把握国家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契机,积极主动将自身所拥有的匹配资源投入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相应地调整并优化信贷投放结构,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新型企业尤其是节能环保企业的兴起。
  
  5.3.2 商业银行追求盈利、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需要
  
  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发展势头迅猛,前景广阔,国际金融机构都跻身这一领域的竞争,希望分一杯羹。据权威数据显示:预计到 2020 年,全球碳交易市场的数额将高达 3.5 万亿美元,有望占领世界第一大商品交易市场的地位。碳排放权已然成为一个新的价值符号,对各国的商业银行而言,由此产生的大量金融活动为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赢利点。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助力低碳技术的研发以及新型低碳企业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绿色”发展,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履行社会责任完美地结合,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5.3.3 具有丰富的碳减排资源和前景广阔的碳金融交易市场
  
  根据《京都条约》的规定,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且当前我国能够提供占据全球市场 1/3 左右的碳减排量,丰富的碳减排资源使得我国碳金融交易前景广阔。随着我国政府在 2015 年巴黎气候峰会上强调将进一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努力实现到 2020 年碳强度降低 40%-45%,碳减排力度较大,中国因此也被视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碳减排”市场。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我国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包括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加大环境治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内容。这一政策引导我国企业、公民以及金融机构加强对绿色经济和碳金融的关注,并提高了市场主体对碳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了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的构建。
  
  5.3.4 碳减排成本低,核准减排量交易需求量大
  
  由于我国碳减排资源相当丰富,同时作为国际碳交易市场主要的供应方,相较于发达国家碳减排成本,我国具有碳减排成本较低的优势。发达国家的碳减排减排成本达到我国的碳减排成本的 5 倍,两者的差距较大,成本优势非常明显。因此,发达国家在成本最小化的目标驱使下将会积极寻求与我国的项目合作,以期降低企业碳减排成本。同时,我国碳减排成本低的优势使得在节能减排中所产生的可交易的核准减排量(CERs)的交易价格也较低。发达国家通过购买我国的“核准减排量”将会大大降低其减排成本,从而以等额的碳排放量抵减本国的减排义务,因此国际市场对我国“核准减排量”的交易需求量大。
  
  5.3.5 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的国际政策
  
  2015 年,人民币纳入 IMF 特别提款权,实现人民币市场化、国际化对于我国争取碳金融的定价权是一个重大的契机,对此,中国政府应积极部署,促使人民币成为一种碳交易的结算币种,在全球碳金融交易市场中取得主动权和话语权,提升中国在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中的地位,同时利用本土优势,培育并强化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多层次市场发展体系,加深对碳金融的认识,合理有效地利用本国碳资源,创新碳金融业务,积极推出与碳排放权挂钩的碳金融衍生品,努力扭转和改善中国在全球碳金融交易市场价值链中的不利地位,为今后我国在碳交易市场中的发展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获取国家最大的经济权益。
  
  5.4 外部威胁(T)

  
  5.4.1 缺乏行之有效的碳金融交易制度、平台以及相应的配套政策
  
  目前,我国 CDM 项目建设刚刚起步,商业银行的参与度不深,不仅缺乏完善的碳交易平台、风险监管机制和碳金融事业部,碳金融业务创新能力不足,多样化的碳金融产品供应断层。国内尚未建成统一的碳交易所和交易平台,导致我国环保节能企业卖出的碳排放指标只能通过国际碳基金或世界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中间商”参与后才能引入国际碳交易市场,并且我国碳排放定价权的缺失使国内企业只能被动的接受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碳定价,不仅使碳资源的价值转化率大幅度降低,同时由于恶性竞争使我国处于不利地位,制约了我国乃至全球碳交易的发展。
  
  尽管我国环保部门极力倡导低碳发展,也提出了很多低碳发展的建议和举措,然而这些政策仅仅体现在行政要求上,缺乏财政、环境税收、外汇管制等各项配套政策的大力扶持,导致这些政策并未落到实处,执行力度不足,无法为碳金融的深层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5.4.2 碳金融政策激励措施相对滞后
  
  一般而言,新兴领域的发展主要是由国家政策带动起来的,因此,碳金融的发展也离不开外部政策环境。由于我国碳金融起步晚,对该领域的认识不深,业务范畴把握不够全面,缺少强制力和激励措施,对碳金融的支持度不高,因此,在缺乏国家政策扶持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为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有效规避环境风险,对于一个涉足未深的新兴领域难以积极主动参与,一方面,银行对实体经济贷款所设立绿色壁垒有可能流失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客户,这会相应的降低商业银行的盈利,损害银行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向低碳行业贷款会对其进行信用和风险评估,而目前我国还未健全环境风险等级标准,金融监管中也缺少对环境因素的考虑。与此同时国内对低碳项目实行风险补偿、税收减免以及财政补贴等一系列财政政策落实还不到位,对不愿履行社会环保责任且减排成本高的企业实施的惩戒成本过低,以上两大弊端加大了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难度、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业务风险。因此,在缺乏政府对碳金融有效的激励政策的情况下,银行发展碳金融自身动力积极性和不足。
  
  5.4.3 对碳金融认识不到位,不具备全民碳金融意识
  
  我国碳金融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长,直到 2005 年才引入 CDM 项目。近年来,虽然不少商业银行加强与 CDM 项目企业合作,但从整体上而言,参与银行占少数,国内许多银行还未真正意识到发展碳金融业务中蕴藏的商业契机以及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的重大意义。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解读不够全面和深入,目前只是停留在绿色信贷、压缩“两高一低”企业贷款额度的层面,缺乏对碳金融的价值内涵、项目开发、运作模式以及交易规则等方面的了解。虽然,兴业银行率先在企业项目中引导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并创新性的将该领域延伸至个人消费领域,倡导并鼓励个人绿色消费,但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对新兴领域没有把握前,只保持观望的态度,因此鼓励全民参与碳金融,实现绿色消费、低碳消费只限于书面计划,并没有真正付诸行动,不具备全民碳金融意识。
  
  5.4.4 碳金融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风险
  
  碳金融业务发展初期,银行面临着较多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项目风险以及国际竞争。政策风险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国际公约时间的延续性导致未来市场发展极大的不确定性以及随着中国在政治和经济地位两个方面的不断提高,中国势必会受到国际舆论的影响而履行减排义务。一级市场价格的非良性竞争以及二级市场不断波动的碳排放权交易价格都将在不同程度上给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带来不可避免的市场风险。商业银行主要是以低碳项目为依托开展碳金融业务,由于对项目可行性分析的专业技术以及风险评估的能力不足,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会受到项目风险的影响。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国外典型的商业银行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最大的竞争对手,均具备完善的碳金融激励机制和风险评估预警机制,以及充足的碳金融发展战略储备,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储备,金融创新能力、服务能力也远远领先于我国,这些都将使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处于劣势。
  
  5.4.5 国际碳交易市场定价权的缺失
  
  目前,欧洲大部分国家积极执行碳定价的两项政策,并且欧洲排放权配额碳期货、碳现货的定价权均掌握在欧盟国家手中,欧元一跃成为了碳交易权的结算货币,掌握碳定价权的绝对优势使得欧盟获取全球最大比例的碳交易量和交易数额。而我国碳金融发展时间较晚,国内缺乏完善的碳交易制度和平台,全球发展较为完善的碳交易所均由欧美发达国家所主导,这一国际形势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人民币未能成为碳交易的结算货币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的议价能力较弱,缺乏话语权,给我国碳金融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