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既是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杰出人物,也是文学中的典型形象。曹操的形象,首见魏晋史传文学的记载,进而通过魏晋小说、唐代诗歌、宋元话本、明清小说的加工虚构,使他的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呈现很大区别。历代史学家,文学家对他的评价颇为复杂,意见褒贬不一,使得曹操的形象评价终难盖棺定论,这也为解读曹操形象提供了更多角度的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曹操的形象也不断变化,研究较多,硕果颇丰。目前关于曹操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
魏晋时期的曹操形象,是探究曹操形象演变的本源,许多史学家的研究颇具影响力。
如近代学者吕思勉着重探讨了许多三国史实和小说的不同之处,他在《三国史话》中指出,曹操作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其政治领袖形象值得肯定。曹操爱才且不拘一格,实行屯田制度以巩固军事后方,战争中的谋略得当,因而在评价曹操的时候,不应将历史上的曹操与艺术作品中的曹操同等看待。作者还有一篇文章《替魏武帝辨诬》,这篇文章从伦理学的角度评价曹操,吕思勉认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都要成就一番大事业,所以应该把毁誉置之度外;并且谈到"天下惟心地光明的人,说话能够坦白,遮遮掩掩,修饰得自己一无弊病的人,他的话就不可尽信了,曹操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应该值得人尊敬。"可以看出吕思勉对曹操的态度是有颇多赞许的。
这一时期的学者大多把目光放在曹操的政治研究上,包括政治思想、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各个方面,这些着作研究的迅速崛起,也成为近代时期史学家研究曹操的一大特色。如在政治思想方面,刘国钧的《曹操与其时代之思想》这篇文章具有代表性。此文点明了曹操的政治思想是伴随着三国时期乱世局势而产生的,且儒学衰微,法家盛行,曹操采取相对严明的政治制度开创时代之先。作者通过对曹操政治思想的研究,为曹操能在群雄之中脱颖而出找到依据。政治制度方面如蒙思明的《曹操的社会改革》中谈到,针对当时普遍流行的"曹操乃权奸之雄"的成见,通过对东汉末年的政治经济衰落及曹操改革的成败进行剖析,肯定了曹操是一个东汉末年的"杰出人物",作者自称没有任何企图,只是"要为曹操个人剖白".这其实是比较早些的要替曹操翻案的着作。作者从政治改革成功的角度肯定了曹操,影响后世人们对于曹操的评价,一改曹操"奸雄"形象的局面。
关于探讨曹操历史形象方面的研究,如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在叙述曹操的章节中认为,曹操热爱文学、唯才是举、崇尚节俭,但是对曹操镇压农民起义,残忍的性格给予否定态度。作者对曹操的政治才能是肯定的,但也批判了曹操为人的性格弱点,从曹操镇压农民起义的角度给予批判。再如张大可的《三国史研究》认为曹操平定北方、善用人才、接纳建议;又虚伪奸诈、残酷嗜杀,可以说曹操具有双重性格。和上述学者的观点一样,作者对曹操采取了赞扬和批判相结合的态度。上述作品都是将曹操置于三国历史的大背景下对曹操形象进行分析,曹操形象的展示也反应了三国历史发展的原貌。当然一些学者将目光集中放在了曹操身上,纷纷撰写关于的曹操人物传记,这些作品以史实为基础,不仅对曹操的政治、军事、文学方面进行肯定,而且将目光对准了曹操性格诡谲的一面,论证详实,总结较为全面。如张济生的《曹操全传》通过文学和史学的双向把握,全面呈现了曹操作为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的独特面貌,从多个角度立体的评价了曹操。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对曹操文学贡献进行详细论述,使曹操形象更加丰富生动。
关于裴注中曹操形象的研究,如李凭《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注的文献价值--以<武帝纪>为例》一文认为,裴松之注的意义在于为文学和艺术的创作提供大量的素材,从而将曹操的形象引向反面。作者将目光聚焦在不同史料对于曹操形象的叙述,揭示了曹操形象复杂的文本来源。关于《世说新语》中曹操形象的研究,如梁建邦,张晶《<三国志>与两晋南朝小说野史曹操形象之比较》一文认为,《三国志》着力描写曹操的政治才能,表现曹操的济世之才和旷世奇异,而两晋南朝的其他史籍直面曹操缺点,曹操由一个政治家形象变成自私、残忍的反面人物,两者皆事出有因。作者将魏晋时期的史书和小说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魏晋时期对曹操形象就已经有了不同态度的评价。再如吴代芳的《论<世说新语>刻画的曹操形象及其发展》认为,后代小说戏剧创作中,曹操的反面形象就是从《世说新语》中孕育而来的,曹操的"奸雄"形象在《世说新语》中已经具有雏形的意味,作者的论述颇有见地。
隋唐时期的曹操形象研究,着作较少,其形象分析散见在几篇学位论文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何文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流变研究》一文在论述隋唐时期曹操形象的章节中指出,曹操的负面形象如奸诈、残忍性格特征在隋唐时期进一步深化,这样的形象并不符合唐代文人的审美心理,曹操形象与历史原型相距甚远。
作者论证较为全面,对这一时期的曹操形象总结较为恰当。
宋元时期曹操形象的研究,与隋唐时期相同,研究成果不多。如闫立刚的硕士学位论文《〈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形象源流探析》一文中在探讨宋元时期曹操形象中认为,曹操的形象由于受"尊刘贬曹"正统观念的影响,其反面形象加剧;到了南宋,曹操形象更是遭到文人批判;到了元杂剧中,曹操形象被边缘化了。作者通过对文献的细致参考,清晰的梳理出曹操形象在宋元时期的变化。论述详实。
明清小说中曹操形象的研究,着作数量之多,可谓汗牛充栋。学者门对曹操的研究不再受传统观念的的束缚,他们直面曹操的是非功过,给以客观评价。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的关系》一文是这样认为的:"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想起戏台上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鲁迅认为,曹操尚刑名是被形势所迫,而且他的文章写得好,清俊、通脱,肯定了曹操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当然鲁迅并不全面肯定曹操,对曹操杀人这一举动给予了强烈批判。鲁迅将文学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加以区别对待,不因《三国演义》对曹操奸诈诡谲性格的夸大而否定曹操,取而代之的是重视探讨历史原貌,可以看出鲁迅在评价曹操的时候,留有余地,甚得人们信服。然而胡适认为《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中的经典名着。书中传达的思想在于推崇蜀汉君臣而过于贬低曹操,《三国演义》之所以"拥刘贬曹"不过是继承袭齿凿的观点,朱熹只不过是替他推波助澜,并不是自己的见解。当然胡适认为《三国演义》"过抑曹操"有可取之处,但是没有全面看待曹操形象特征,其观点在当时是有所局限的。这一时期,张冥飞的《古今小说评林》对曹操形象的论述颇有见地:"其豪迈处、风雅处、亦有非常人所能及者。"这段文字肯定了《三国演义》对曹操形象的刻画,认为曹操形象具有多面的特征、曹操形象集机警 、豪迈、风雅于一身,使人又恨又爱。 张冥飞对曹操形象的评价全面且客观,这在解读曹操形象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具有开创意义 .再如别廷峰《<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作者主要把目光放在了曹操性格特征上,将小说中的曹操与历史原型做了对比。小说中的曹操专权、残暴,同时又具有双重性格,这正是毛氏父子评价的结果。作者将曹操的艺术形象与历史形象加以区别对待,将曹操的负面形象归功于毛氏父子的评点,这也为解读曹操形象提供一个参考。再看王长友在《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这篇文章中指出,曹操的奸雄形象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矛盾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曹操奸雄形象由隐而显,英雄形象由浓而淡,是正统观念评价的结果,对待这样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典型来讲,要兼顾各个侧面,各个阶段,褒扬和贬斥,不应片面。作者从变化的角度论述曹操奸雄与英雄形象的展示,最终归因于正统观,对曹操形象有着较为辩证的看待。再如朱红伟《曹操性格及其文化精神,从<三国演义>看曹操其人》认为曹操的性格中亦承载着浓厚的文化精神,儒家和法家思想融于一身。这些精神在他的身上不是简单相加,而是相互融合。作者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曹操性格特征,体现出曹操作为文学典型,身上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引起人们反思。
而一部周兆新的专着《三国演义考评》提出了比较新颖的观点,作者认为《三国演义》中有"两个"曹操,由于罗贯中在排列组合三国故事的过程中,正史、野史以及民间传说兼收并蓄,对于曹操的叙述,常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同时性格暴虐残忍;另一方面,罗贯中根据传说讲史艺术改编时,对民间口头创作中的曹操,也不做改动,结果出现了《三国演义》另外一些段落的曹操,与历史原型相距甚远。作者认为"两个"曹操差别迥异,各有出处,相互游离,从而形成了曹操复杂形象的重要原因,这也为曹操复杂形象分析提供良好借鉴。再如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一书从《三国演义》的艺术结构入手,认为曹操奸雄的性格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时间上来看:赤壁之战之前,大有作为,统一北方;后期,特别是晚年,他步步逼宫完成篡汉准备,扮演了权奸的角色;从空间上看,宏观空间所体现出的英明卓识和鸿鹄之志,具体空间表现为热爱人民,枉杀无辜;宽宏大量,狐疑心虚的矛盾性格;心理空间的生活经验与民族意识相互影响。多变交错的时空不断展示着奸雄性格层次,形成曹操丰富多彩的性格世界。作者从时空的角度看待曹操奸雄性格,形成了曹操多层次多角度的性格特点,这为解读曹操复杂形象提供了重要参考。
因为曹操的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一些学者通过对比历史与文学的不同叙述,窥见曹操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的差异。如李艳捷的《<三国演义>与三国史实》一书,作者将小说中的事件和历史相对比,发现叙述曹操的事件中有与史实有许多不同,形成了曹操形象解读的偏差。历史学家、民间文人、坊间民众心中各有一个不同的曹操形象。历史学家着眼历史发展进程,从而肯定曹操的功绩。坊间民众评价曹操看重的是道德品行,认为曹操是一个"奸雄".由于历史学家与坊间民众有各自的意识范畴,曹操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该书作者取材详实、对比细致、论述明确,在比较中分析曹操形象的复杂原因,值得肯定。
综上所言,学者们对于曹操的认识比较全面,其研究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进行了较高的论述,方法多样,不拘一格。可以看出,无论是对于曹操史学形象与文学形象的分析,还是关于曹操形象从历史到文学的演变,学者们诸多研究方法以及各个领域的涉及,都为后人继续研究曹操文学形象的演变供了启示,为更为全面的解读曹操形象作出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