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爱情公寓》看中国的情景喜剧
从1993年我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开始,直至近年来令人印象深刻的《家有儿女》、《武林外传》等,中国电视荧屏上出现过众多的情景喜剧。情景喜剧在中国的发展造就了多个经典,也培养了大批忠实的观众。
2009年,都市题材的情景喜剧《爱情公寓》播出,至今已播出了四季。它主要讲述了合租在一幢青年公寓里的几个青年男女的故事。在《爱情公寓》中,平常多彩的生活被浓缩为意外频生的一幕幕“闹剧”,映射出当代年轻人的困惑和茫然,也见证了他们的友谊、爱情、理想和成长。《爱情公寓》被普遍视为是对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的致敬之作。笔者认为,《爱情公寓》在借鉴美剧成功模式的同时,也注入了中国本土化的新鲜元素,使得这一作品在艺术领域和价值层面都取得了突破,也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当代情景喜剧的现状和发展态势。
一、《爱情公寓》的本土化创新
挖掘本土创作资源,彰显地域剧作特色,是情景喜剧在中国赢得观众和市场的关键所在,《爱情公寓》在这方面表现得较为突出。
1.个性化、群像化的人物设置
情景喜剧的人物需要相貌、语言、性格以及人物关系冲突上的趣味性。充满个性化的人物通过演员的夸张表演得以外化,体现出喜剧文本的表现张力。
就人物设置而言,《爱情公寓》中脾气火爆嫉恶如仇的胡一菲、海归学院派书呆子陆展博、美丽单纯缺乏社会经验的富家女林宛瑜、厚道懦弱不受重视的电台小主播曾小贤、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吕子乔、极度花痴甚至有些冒傻气的陈美嘉、思维一根筋的日本人关谷神奇,这些形象都是国内情景喜剧中前所未有的,他们以一种夸张的方式高度浓缩了当代中国年轻一代的工作、生活现状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不同性格的人物齐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摩擦碰撞出各种火花,这是故事得以发展的逻辑基础。
例如,曾小贤虽然总在嘴上说自己是“好男人”、有魅力,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十分被动,而自始至终当他为“损友”的胡一菲经常就这一点打击他,两人在不断的“争斗”中培养出了真感情。由这两个人物性格造就的人物关系,实际上在每集相对独立的故事架构中,都成为了一条贯穿于整个剧集的重要暗线。
2.多线并进的叙事方式
所有的情景喜剧都存在着一个经典的叙事结构模式:即在每一集里颠覆与重新恢复稳定的情境。每集都有一个小标题,各集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在一个封闭固定的空间里,固定的几个人物与每集所关联的流动人物上演着种种故事。
《爱情公寓》中的每集内容都以快节奏的方式来进行,场景切换迅速、固定镜头较少、运动镜头较多。当人物的回忆、幻想或内心潜台词出现时,还会有脱离场景的个人“白背景”表演,这种刻意的拍摄剪辑方式完全是为叙事服务的。该剧的叙事方式是平行多线叙述,且互有交错,即按照剧情需要把人物分成若干组,然后再叙述两组或者三组人的遭遇以及事态的发展,这样每集就有多个故事可讲,也大大增加了信息量和镜头量,这种模式在中国当代的其他情景喜剧中并不多见。
如《爱情公寓》第一季第一集就有三个故事同时进行。展博学成归国,粗心地上了一辆开往郊区的巴士,途中遇到逃婚出走的富家女宛瑜,两人帮一位酒驾的婚车司机引路,被警察扣下;胡一菲此时正在公寓中以总导演的身份筹备婚礼,却和婚礼主持人曾小贤为了执行方案发生了矛盾冲突;吕子乔本想混进会场推销产品,却被胡一菲误以为是神父领上了台,这时他发现了同样溜进会场混吃混喝的前女友美嘉。当婚车终于出现在会场,走下来的“新郎”和“新娘”居然是被警察从郊外送回城里的展博和宛瑜。就这样,三个看似平行的线索借由一场婚礼交叉在了一起,并伴随着几个人先后入住“爱情公寓”,故事开始了。
3.文本风格和运营模式的创新
伊格尔顿在《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中提到:“后现代主义,从文化上说,它远比现代主义更加愿意接受流行的、商业的、民主的和大众消费的市场。它的典型文化风格是游戏的、自我戏仿的、混合的、兼收并蓄的和反讽的。”这个观点是《爱情公寓》的文本之所以广受欢迎的有力概括。
该剧中搞笑的台词以戏仿的形式融合了大量的时尚元素,有的轻松幽默,有的针砭时弊。例如“狗饼干含有丰富的护发素与去屑配方,吃了以后头发去无踪,头屑更出众”.这不仅模仿了广告台词,还对当下一些产品的质量问题进行了讽刺。第二季中关谷在爱情公寓网站上发帖海选太太,各色各样的女人来应征,除了青春靓丽的时髦女郎,竟然还出现了老太太等。这分明反讽了当前良莠不齐却铺天盖地的选秀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爱情公寓》启用的是开放式编剧,通过网络平台与网友进行互动,观众不仅仅是欣赏者,更是剧情发展的参与者,吸纳网友参加编剧的同时更是在锁定精确的观众群,也使收视率得到了保证。在第二季的结局中,曾小贤参加知识竞赛,在最后一道题上面临选择,正确则赢得100万元大奖,离开爱情公寓,错误则前功尽弃,继续和朋友们在一起过平凡的生活。当他在两个答案中徘徊不定时,剧情和画面戛然而止,将最大的悬念留给了观众。与其说这是一道选择题,不如说是友情、爱情、财富、地位在人心里的一次较量。不难看出,编剧想通过这种方式最大程度地实现作品和观众的互动,因此摒弃了说教,用另一种方法传达出一种心声-当代年轻人在这个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社会中如何找回那份纯真的友情、爱情。当然,你要自己来找到答案。这种理念可以说是情景喜剧在另一个层面上的创新。
二、《爱情公寓》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努力的方向
尽管《爱情公寓》赢得了广泛的好评,但不得不承认,由于制作观念、生产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它还是有一些不能回避的硬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视剧文本中幽默和智慧的缺失
幽默是一种高级的喜剧意识,表现的是一种智慧和机敏,味浅而旨深,而滑稽是一种低级的喜剧意识,是对丑行为的外部模仿,味浓而旨浅。情景喜剧的有些表演和台词很逗人发笑,但在笑过之后却感觉空洞无味,把搞笑当幽默,一味追求娱乐消遣,给人的是一种表象的、浅层次的愉悦感,这种愉悦并不持久,如果过多,还会适得其反。
在现阶段中国的情景喜剧中,调侃、俏皮话以及市井俚语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些源于生活的语言,体现出了一种平民智慧,若加以合理运用,可以产生很强的喜剧效果,而一味强调、着墨较多,就容易走向庸俗和浅薄,使剧作文本显得粗糙、缺乏诚意。在《爱情公寓》的剧本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2.电视剧样态的模糊不清
我国现有的情景喜剧在文本和表演上,都或多或少地融入了小品化的特征,大多数的喜剧效果主要是靠夸张的形体动作、语言的噱头甚至是“耍嘴皮子”来营造,这种舞台化的处理使得情景喜剧应有的“电视性”变得逐渐模糊。
原因之一是演员夸张式的舞台表演。情景喜剧的表演很特殊,它既需要电视剧表演的自然无痕、举重若轻,也需要舞台表演的适度夸张、突出重点。《爱情公寓》中的几位主演都是年轻演员,有的还是艺术院校的在校生,如此高的表演要求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挑战,他们在某些段落处理方式上的舞台化、程式化痕迹过重,也就在所难免。
原因之二是表现手法缺少电视表现元素。目前我国的情景喜剧尚不能充分展现出电视三维乃至多维的空间特征,在充分运用蒙太奇技巧和有效整合声画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总之,中国当代情景喜剧的美学建构和发展取决于创作主体的观念突破与创新。不论是剧本还是演员,不论是原创还是对经典的再加工,都需要人文精神和审美趣味的进一步提升,更需要幽默智慧的进一步释放。《爱情公寓》的播出,给中国的情景喜剧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中国的情景喜剧不缺创意,更不缺市场。我们期待着国产情景喜剧市场的繁荣,也期待着它能为观众带来更多的欢乐与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