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融媒体时代下广播脱口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融媒体时代,广播脱口秀拥有很多天然的优势,但是并不意味着广播脱口秀就已经完全走出困局,其还有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的空间。本章从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之下的广播脱口秀的困境入手,全面分析广播脱口秀还有那些不足之处,为下文的对症下药提供方向。
一、人才储备不足。
主持人是广播脱口秀节目的灵魂,而当前优秀的主持人才缺乏是广播脱口秀节目发展最大的瓶颈。究其原因,当前我国在培养广播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方面仍是空白,院校的主持人培养体系主要侧重主持人声台形表,而在主持的个性,知识储备方面的课程训练较少。另外,我们的教育观念落后于市场需求,仍然是千人一面、千人一声,听众常常会搞混广播主持人,因为在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体制下,很难给学生个性展示的空间和肯定,也就很难有适合广播脱口秀的人才储备。现在不少的广播脱口秀节目主持人都是非科班出身,从传统主持人培养思路总跳出来,创新的空间和机会也就更多,这其中学习理工科的有之,曲艺从业者有之,但这些都不是未来广播脱口秀人才培养的机制。
广播和电视的最大不同在于人员,电视更倾向于团队作战,广播则小快灵,由于参与人员少,减少了内耗、提高了效率,但难免有考虑不周全,没有新鲜视角的意见。广播脱口系的策划创意,一般都是由主持人个人完成,也有节目组是工作室性质的,拥有一支小团队,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海阳工作室。但整体来看,广播脱口秀节目的策划人才的匮乏也严重地制约了节目的创新。当前的选题设计普遍过于平淡,面对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话题,一般都选择绕开,一个原因是惰性,因为这类选题的工作量过大;另一个原因就是能力不足以驾驭这个内容。
还有一种不具有可持续发现的现象值得警惕,那就跟风的现象很突出,大量的选题在跟风,缺少原创性。
二、主持人角色错位。
广播节目主持人是广播节目在发展中,为了适应广播事业发展逐渐产生的,属于广播阶段性发展的产物,最早只有播音员将稿件播读不存在更多的发挥。正是节目的发展、受众需求的变化,使得广播节目需要在信息提供的基础上有更多的灵活性和人性化的调整。主持人是节目的控制者、策划人、呈现者、合成师是节目的灵魂。节目受到关注,进而主持人受到关注,主持得到听众的认可,节目也相应得到听众的认可。两者相辅相成,离开了节目的主持人就是空中楼阁,没有地基的花园。所以主持人的定位应当结合节目来看,作为节目的串联者是主持人最恰当的定位,这个角色的定位在节目中是主导的地位,是整个节目组的核心。
这样的主持人需要具有主人翁精神,视节目为生命,责任感、使命感要强,同时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的水准要高,还需要有足够的灵活性。当前主持人的问题主要在以下两点:
(一)创造力不足。创造力是广播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必备的素质,必须能够自主创新,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证模仿者始终处于跟随的阶段。目前,我国的广播仍处于地域性媒体,导致竞争不充分,但省级电台模仿中央台,地市电台模仿省级台。尤其是在同一个城市中,一旦有一个节目组凭借新的创意获得听众的认可后,后续的模仿者就蜂拥而至,导致短时间内这种模式被极速扩大又不够深入研究,最终听众的审美疲劳而放弃这个类型的节目。这种模仿怪圈使得研发者的动力不足,而且对于一个题材的挖掘不够深入,丧失了做精深的机会。因此,就需要主持人,在创作团队中始终处于核心位置,坚持参与创作,了解节目创作意图,思考节目风格。
(二)浮躁之气。当今社会中浮躁之气蔓延,作为反应群众文化生活的广播节目不可避免地沾染上这种习气,但这对于广播事业来说是有负面效应的。如今,广播市场流行着趋附之风,在文化品位上缺少深度和独到的见解,在风格上独创性不足。
广播脱口秀节目在语态和语境设计上应该更深入地研究,聊只是载体,内容和思想内涵才是节目的内生动力,但是现在各电台在受众的口味面前是一拥而上,鲜少能有独特的品味和风格,常常是对优秀节目的生搬硬套,难免有东施效颦之感。但由于车载收听人群的收听特点,在广告时段极有可能流失听众,并且由于行车的特定环境限制,相当多数的听众不会再换回原频率,而类型接近的节目就是其更换节目的首选,这就给效仿者以福利,所以浮躁的气息愈演愈烈。在这类节目中,由于没有核心的内容支撑,往往只能依靠哗众取宠来博取眼球和收听的关注。这些在广播市场司空见怪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存在,但其貌似正常和自然的背后是思想流于表面的肤浅表现。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出其主持人的内功不足,又迫切想获得关注的浮躁之气,往往会快速地消耗掉主持人不多的底蕴,导致节目的后继无力,沦为平庸。
三、娱乐恶俗化。
城市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受众对于节目的娱乐属性的要求也日渐突显,这就要求广播脱口秀节目要俯下身去研究受众的需求,但不是一味的顺从。不过,面对竞争环境日趋激烈的环境,娱乐元素的增加成了各电台的选择,但如何把握好度,就是水平的体现。这其中就有不少电台,过度的娱乐化,甚至为了博取眼球,争取收听率,出现恶俗化的情况。这些表现都说明了一点,那就是其忽视了传媒的大众公益属性和正确舆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到:"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6]."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是需要对庸俗进行批判,这是广播媒体的使命和责任。广播是传递正能量的主阵地,理应承担这份责任,但实际中,不少的主持人对于庸俗、媚俗不是用批判的眼光,而是逢迎顺从的态度,甚至恶搞颠覆英雄、消解崇高,还拿肉麻当有趣,将庸俗、媚俗当作潮流。
四、选题缺乏深度。
我国的广播脱口秀节目,在选题上比较注重贴近性和时效性,但是仍存在深度不足,流于表面,追逐网络热点的问题。普遍存在不敢碰有深度、有难度的选题,避重就轻地设置主题,对于生活层面的选题乐此不疲,对于尖锐矛盾问题不敢触碰。有一部分节目在选题创新上有所尝试,设置受众身边的新闻事件,并给出辛辣的点评,吸引了相当部分的听众,但在深度上明显不够,对事件的背景资料了解不够充分,觉得为几句话的点评去做大量的准备在时间成本上划不来,这样节目呈现上就显得诚意不足,失去权威性也就失去受众的信任。另外,在为听众解决实际问题上仍欠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在广播的服务性上方面表现不足。
美国的《奥普拉·温弗瑞脱口秀》中涉及的内容选项一般都是关注最普通的人的生活、健康、心理等问题,主持人奥普拉邀请专家做客演播室,与嘉宾、专家、现场观众的讨论中,得出结论用以给身处困境的人以启迪和指导。好莱坞青年女星达科塔范宁(Dakota Fanning )说过:"奥普拉·温弗瑞就像我们的母亲,她告诉我们去寻找自我的价值。"这就为受众直接解决了心理上问题,或者在生活上给予指导。虽然在节目形态上有所不同,在传播媒介上有所不同,但是脱口秀节目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只有具备工匠精神的团队,将受众的需求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向,才可能在大浪淘沙中存活下来,成为经典的精品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