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渠道流通客体同质性强,缺乏品牌意识
消费者如果能够对一种农产品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记住,往往就表明了这个产品具有比较区别其他产品的独创性和特点。现在有一些生产者开始注意产品的差异化的重要作用,开始探究属于自己的产品的特色和优势,但是青州市大部分产品缺乏地域性特色,往往是别人去种植什么样的农产品,很多人也跟着去种植相同或者类似的农产品,没有根据自己当地的地域特色或者产品的特点,形成自己自己与众不同的形象。由于这种盲目的随大流效应,导致了同质性的竞争,没有形成了一种特色的农产品,导致消费者无法辨别产品,这样不会有长远的发展。
目前,青州市蔬菜的生产主体仍然是广大农民,在计划经济的统购、统销的惰性的惯性作用下,仍处于“以产定销”的传统营销观念阶段,已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按照这种传统观念进行的生产经营,往往会引发“卖难”现象;而作为带动蔬菜产业发展的企业,由于营销理念的陈旧,未建立起适合于企业发展的营销模式,市场营销渠道不通畅,极易造成“滞销”风险,企业为规避风险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将风险转嫁给农民;而作为失去行政调控能力的政府,对市场营销重要性缺乏认识,缺乏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往往会束手无策,只能采取逃避行为,致使农民成为最终受害者,最终影响到蔬菜产业的发展。
品牌建设上来说,青州市的大部分蔬菜的生产者和销售者的品牌意识不够高,建设品牌的力度不够,不管是从蔬菜的生产还是到推广宣传都是忽略了品牌的建设。据相关统计分析,青州市蔬菜加工企业主要以水果、干果、杂粮为主,近年来,有一部分企业加工的农产品获得了山东省着名商标,获得各类认证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但是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未实现优质优价。虽然我市有机农产品品牌总数列潍坊市第一位,但没有一个像马家沟芹菜、沂源韭菜一样家喻户晓的高档品牌,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认同接受度低,有机农产品价格无异于普通农产品。
3.4.2 渠道主体不成熟,组织化程度低
(1)渠道上游的营销主体缺乏竞争力。青州市蔬菜营销渠道中处于上游的就是农户生产者,农户生产者一般文化素质不高和实规模实力偏小,生产相对分散。他们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由于很难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往往根据多年的经验来判断,缺乏科学依据。综合两个因素就导致他们在和大的收购商谈判时,处于劣势地位,很难保证自己的权益;掌握的信息量也不是相同的,这样就导致在交易的时候往往会付出更多的费用,造成农产品的效益大大打折扣。这样就导致青州市蔬菜的生产规模相对偏小,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更不会形成流通的大范围,更不会在全国范围之内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2)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农业合作组织在现代农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将分散的小农生产开始集中起来,形成规模优势,并能够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并能够把最现金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使农民能够形成强大的力量来规避风险并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维护农户的权益。虽然经过改革开放和西方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逐步开放,但是青州市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我国长期以来的农业制度造成了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滞后性。虽然,近年来我市成立了蔬菜方面的专业合作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像其他发达国家成为农业营销渠道中的重要领导力量,没有发挥出应该有的作用。现在的状况是农户分散种植生产,农业加工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农业合作组织缺乏,这样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就存在议价能力较弱、交易成本偏高,信息掌握不对称,无法抗拒巨大自然灾害和不确定风险。
3.4.3 渠道技术含量和效率相对较低
(1)渠道环节多而杂,运输成本较高。经调查走访,青州的蔬菜生产者(广大农民),大多数并非将蔬菜直接卖给蔬菜加工企业、超市、一级批发商,更不用说消费者,而往往是在田边地头由一些小的批发商进行收购,然后再由他们到产地批发市场卖给大一点的批发商,很多批发商本身承担着物流商的功能,然后再把蔬菜批发给销地的批发商,再批发给各类农贸市场的零售商,最后才转移给最终的消费者。一般要经过 4~5 级渠道长度。过长的渠道,一是造成了很多蔬菜在流通的过程中变质和损耗;其次,价格差异及变化加大,甚至能达到好几倍。二是由于相关利益群体(各级批发商)过多,很多产品的供需信息流通不畅,造成了整个渠道效率不高。这就造成了整个流通成本的增加,相当于生产者(农民)的效益降低了。
例如,青州谭坊镇农户生产出来的无丝豆,批发价只有 0.8-1.5 元左右,但是在其他省市市场以及在城镇市场的销售价格却达到了 4-7 元左右,差价非常大。究其原因,青州部分蔬菜的分销成本相对来说是比较高。
(2)渠道比较单一,信息不畅通。随着青州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水平的不断的提高,现在人民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以及青州市对农业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的大力建设和推广,现在互联网开始在青州市下面市县以及乡镇迅速展开,农民开始应用互联网来了解市场信息,并开始在网络上开始销售自己蔬菜,开辟了除传统营销渠道的渠道。但是由于青州市的很多山区依然非常落后,农民受到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信息化的普及程度还是和很多地区存在差距。由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和农民的文化水平的限制,青州市蔬菜的营销渠道还是以传统渠道为主,农户种植生产出来的蔬菜,由小的收购商来收购并通过中间商一级级到零售商,最终到达消费者的手里。
3.4.4 物流技术落后,配送能力不足
新鲜是鲜销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运销保鲜技术是蔬菜渠道中十分重要的技术,蔬菜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的特性对渠道的交易时间和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只重视采前栽培,却忽视采后的保鲜储备,造成蔬菜加工保鲜能力不足,浪费严重,以至对蔬菜营销渠道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是储藏保鲜技术水平的低下加大了渠道管理的难度,导致了渠道成本增高和渠道效率低下:二是限制了渠道向扁平化和垂直一体化发展。尽管近年来中国的果蔬保鲜和储藏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但还是很不合理。比如许多冷藏库建于大城市,而且多属简易库,蔬菜产地却没有冷库和气调库,产品不能及时入储。合理的模式是以美国蔬菜水果物流为代表的“产地储藏,销地周转”,产品可以一直处于采后生理需要的低温状态并形成一条冷链即田间采后预冷一冷库一冷藏车运输一批发站冷库一超市冷柜一消费者冰箱。这样,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 1-2%,大大节约了渠道成本。产地基础设施和条件极度缺乏导致了产地果蔬分选、分级、清洗一系列问题。现代科技加工和保鲜技术应用的落后,己经成为限制蔬菜营销渠道体系向高效低耗发展的瓶颈。
总体来看,青州市的蔬菜产后加工处理环节相对滞后,难以达到有效的物流的运输。
青州市的蔬菜瓜果的冷藏和储存以及加工处理的设备非常少,关键处理设备的技术性能差,自动化的程度相对较低。山东省的蔬菜加工处理的总量不足农产品总产量的 23%,并且加工利用率非常低。加上山东的农产品的车辆的保鲜技术并不是特别好,大部分采用的常温温度下的物流,冷链流通率只有 20%,这样就导致山东一部分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就已经腐烂变质,造成了相当大的损耗。由于山东省的农产品的加工处理设备不足和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农产品农产品采购量和到消费者市场的销售量存在较大的缺口,对提升山东农产品的形象以及打造名优品牌都有很大影响以及提升渠道效率都是有非常大的影响。
3.4.5 营销理念陈旧,营销模式落后
从农户角度来看,目前,青州市蔬菜的生产主体仍然是广大农民,在计划经济的统购、统销的惰性的惯性作用下,仍处于“以产定销”的传统营销观念阶段,已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按照这种传统观念进行的生产经营,往往会引发“卖难”现象;而作为带动蔬菜产业发展的企业,由于营销理念的陈旧,未建立起适合于企业发展的营销模式,市场营销渠道不通畅,极易造成“滞销”风险,企业为规避风险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将风险转嫁给农民;而作为失去行政调控能力的政府,对市场营销重要性缺乏认识,缺乏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往往会束手无策,只能采取逃避行为,致使农民成为最终受害者,最终影响到蔬菜产业的发展。
从政府管理与投入来说,一直以来,青州市政府在农业增产上的投入是很明显的,但在收获后续农产品处理加工方面却明显相对投入不足。从农业产业链的整体来看,如果能够更多地关注生产、流通、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链经营,就意味着能够增产蔬菜 3000多吨。时至今日,青州市的蔬菜绝大多数是由产地以采摘后的初级状态的形式销售,采后蔬菜商品化处理量仅为 1%,保鲜储藏比例不足 20%,加工比例不到 1 成。而蔬菜附加价值的真正实现是在非产地和加工后。过去长期“只管种、不管收”的思想源于对市场需求的忽视,特别是政策上不合理的投入不仅给农户、经营者、消费者带来了损失,也使现有的渠道模式很难得到提升,阻碍了营销渠道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