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农村建设的焦点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从我国的国情来看,"三农问题"中最重要、最艰巨的就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利益与农村发展,而且是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只有农民富裕、农村社会稳定、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构想,实现共同富裕。从这个角度来说,增家农民收入,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性问题,必须加以重视。
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绝对收入不断增长,消费水平稳步提高,小康目标已初步显现。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受到价格、质量、规模、投入、负担、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日渐凸显,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是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广州市南沙区作为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中心和广州经济"南拓"战略的中心区域,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民收入增收情况对全省乃至华南地区农业领域的示范作用巨大。为深入了解农民收入的实际情况,本文紧紧围绕如何实现南沙区农民收入增长的目标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和大量理论文献的研究,分析南沙区农民收入的现状寄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2005-2012 年南沙区经济统计数据,得出了广州南沙区农民收入具有以下特征:一从收入的总量来看,南沙区农民收入水平不管是与国内先进地区还是与广州各区、广东省各市相比较都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总体来说,农民的收入水平较高。二从农民收入的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在农民的收入结构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三从农业的从业结构来看,传统的农林牧副渔几大行业中,渔业和种植业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尤其是渔业是农民农业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同时农民的收入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与南沙区城镇居民的收入相比较,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水平仍然较低,且城乡收入差距呈现进一步扩大之势。二、农民的小农观念意识强,市场意识淡薄。三、市场波动影响以渔业为主的农民收入。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影响农民增收的一系列因素:主要从地区经济、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民自身素质、以及政策法规。本论文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征地补偿和土地出租等非生产性收入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仍不明显,但实际上,目前南沙区各级政府手上都有数量巨大的征地补偿款,由于多方面原因,大多数村和镇级单位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渠道,这笔款项目前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另外,村自留土地使用的可操作性政策未出台,大多数村的这块土地没有发挥出应用作用。考虑到南沙经济迅猛发展和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展望未来,在南沙征地补偿款和自留地发挥出应有效益之后,有理由相信南沙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将有一个更大幅度的提高,最后我们提出了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一系列措施和建议:一是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二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三是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四是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五是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
促进农民增收问题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研究,由于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仅凭一己之力是很难进行全面分析的。因此,本文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方面的分析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总结而得出,得出的一些政策建议尚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在此希望各位能够指出学生论文的不足之处,殷切的期望老师们能提出宝贵意见,学生将积极改进,不胜感激。
参考文献:
[1]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2]·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
[3]Lewis .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J]. Research Policy,1992(5):120-123.
[4]西奥多·舒尔茨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5]Lucas,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8(22):3-42.
[6]阿马蒂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Todaro.M.E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3):138-148.
[8]吴敬琏,林光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6 (6):15-20.
[9]叶彩霞,施国庆,陈绍军。地区差异对农民收入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 2010(10):103-110.
[10]李春林。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9 (4):26-28.
[11]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2]王德文,蔡防。宏观经济政策与农民增收[J].中国农村观察,2003 (4)18-20
[13]丁守海。农民工工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一项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6(4):56-62.
[14]王德文,蔡防。宏观经济政策与农民增收[J].中国农村观察,2003 (4)35-40.
[15]韩俊。再论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首要问题[J].理论视野,2001(6):15-20.
[16]张琳娜。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2011 (1):275-278.
[17]张晓山。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新农村建设[J].中国改革,2006(4):9-11.
[18]李英。农民增收缓慢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2007(9):40-41.
[19]爱群,郭庆海。中国各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比较[J].中国农村经济,2008(4):33-43.
[20]张车伟,王德文。农民收入问题性质的根本转变[J].中国农村观察,2004(1):2-13.
[2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2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4]陈宗胜,钟茂初等。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5]陈小微。现阶段我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6]李英。农民增收缓慢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2007(9):40-41
[27]杨彦。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因素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3.
[28]陈志福。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9]陈艳。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30]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1]林毅夫。建设新农村既是手段也是目标[J].改革 ,2006(3):5-10.
[32]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33]丁守海。农民工工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一项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6(4)56-62.
[34]舒尔茨。报酬递增的源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5]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36]柯炳生。中国农业经济与政策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7]潘丽。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深层原因分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38]王梦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39]李石新。中国经济发展对农村贫困的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40]韩俊等。破解"三农"难题--30 年农村改革与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41]钱加绪。建设特色优势农业经济区[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0(4)18-22.
[42]邓曲恒。教育、收入增长与收入差距:中国农村的经验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3]吕保利。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探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18-19.
[44]李克强。农民收入、农民发展与公共产供给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5](美)D·盖尔·约翰逊著。林毅夫赵耀辉编译。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
[46]农民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7]张莉芬。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对策探讨[J].云南农业,2011(1)20-25.
[48]陆学艺。"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9]宋洪远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演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50]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51]郭田勇,郭修瑞。开放经济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博弈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