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农民精神文化供需分析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01 共5068字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经历了改革开放后,在人均消费水平日渐提高的情况下,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是与日俱增。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下的具有历史使命和时代意义的重要课题。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重要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把“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及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则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①这些重要的政策方针都能体现我国党中央把提高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世界作为首要目的。为了让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得到满足,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个前提下,重点了解了哈尔滨市宾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础现状以及发展轨迹,经过对宾县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对当前宾县农民文化需求的现实状态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充分了解影响和制约宾县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提升和满足宾县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对策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自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国家的重视和投入下逐渐得到完善。哈尔滨市宾县公共文化基础也得到了较快较长足的发展,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文化服务体系,为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村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虽然宾县已是著名的文化大县,但是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供给问题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当地农村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方式滞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单一的文化生活形式和贫乏的社会文化活动都是制约宾县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因素。为此,本文针对当前宾县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研究对于提升和满足宾县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具有积极现实的作用。

  1.2.2 研究意义
  
  为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于此,重点研究当前宾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状况及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满足情况,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基本要求,而且还能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同时对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哈尔滨市宾县作为集农业,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著名大县,县乡村三级文化活动网络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可是因为宾县各地的重视程度不等,所以阵地萎缩现象还一直存在。例如当地的文化馆、文化站、以及文化活动室设备、人员没有落实到位,使得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无法满足,并且有些地方还存在负责人员不在岗,专职人员得不到专用,而且文化站没有具体地点,没有足够的经费操办等问题。所以宾县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仅仅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要尽力缩小城乡差异,使得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社会均衡发展的关键表现之一是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否协调均衡的发展,所以,在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以及农民收入得到提高的重要前提下,还要把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工作,让农民“物质增收”的同时得到“精神增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要更好的建设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宾县农村和谐发展,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首要任务即是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韩国经济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处于萎靡阶段,人均GDP 都没有100 美元,农村涵盖了韩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为了提高国家的工业水平,促进韩国经济发展,其政府提出了以“联合自强”为核心的“新农村运动”①,在此过程中,“村民会馆”由此而产生,其中以韩国学者孙宗镐 (1980)的《韩国农政的发展史》中可见韩国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农田管理办法,农村民风建设等内容,推动了韩国经济的发展。并且,“村民会馆”的兴建,不但普及了农村农业发展文化知识也给大众传播了韩国的主导理念。韩国学者In.Jongwhang认为这场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重建家园的“新文化运动”不仅使农民的生活方式得到了改变,并且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从农村到城市,起到了振奋韩国民族精神的作用,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推动韩国由农业向工业的成功转型。而在日本,在生产力水平得到较好较快发展的前提下,为了提高农村的文化生活水平,利用生活工艺运动作为媒介,逐渐的推动日本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例如,三岛町(1981)发布了《三岛町振兴计划》②中提出观点,让日本村民能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自己去构想“明日的三岛町”,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木友会”在三岛町的构想中诞生,并且三岛町生活工艺馆也由此诞生。从此以后,日本的农村利用一系列的农村社会文化运动,不仅使村民通过学习丰富了三岛町的传统文化,而且他们还把这里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生活完美结合,使得村民的关系更加融洽稳定,推动了日本农村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印度喀拉拉邦因为推动了名为“民众科学”的运动③而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印度物理学家Vinod Raina(2011)年在中国-印度乡村建设交流会中提出印度的“民众科学”运动是一种不断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途径,具体指的是:

  通过加大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力度,大力兴建图书馆等文化活动场所,努力让农民积极参与,从而达到不断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效果。从“民众科学”运动的整体效果来看, 它的最本质特征体现在“全民性”上面,具体内容包括:全体农民的参与、全体农民的推进、全体农民的活动、全体农民的提升等方面。同时,在活动中贯彻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欧洲的大部分国家都设立了一个奖项:“农村新项目奖”,农村新项目奖是专门为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而设立的奖项。以德国为例来说,在它的一个名叫泰乌罗的小镇,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基本上达到了机械化、集约化以及现代化的标准。因此,当地农民在农忙之余就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当地农民为了合理利用这些闲暇时光,自发地设计并印制了独具当地特色的明信片,创办泰乌罗镇刊,编纂泰乌罗镇史,创办泰乌罗镇网站,举办泰乌罗镇读书节等。相关统计显示:

  在泰乌罗镇这个小镇上,当地每年的文化主题活动的数量高达50多次。就是在当地一些普通得农民家庭,他们的闲暇时光也很有文化气息比如:家庭聚会、音乐、名著、电视节目、散步、花园等等,都与它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3.2 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各个国家当前的国情差异,所以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任务也有巨大的不同,而且,不同地区农民对文化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但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在国际上的研究却是有一定的共同性的,这一共同性就是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像发达国家凭借其较高的生产力以及丰富的物质基础,他们有足够的资本利用“转移支付” (杨建辉,陈赵阳,2011)的方法来支持农村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但是对于欠发达国家由于其本身的发展能力有限,经济条件低下,让他们拿出大量资金去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是不太可能的(郭文强,2012.)因此,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文化建设中,实现资金使用的最大限度,是提高农村文化水平的根本途径。

  当今全球化发展迅速,地球日益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地球村”.在全球化的国际社会中,每一个国家的进步,都不可能离开这一深刻的社会背景;当然,每一个国家又都是一个个相对比较独立的主权国家,各拥有属于自己的特殊世界观、价值观、民族信仰、风俗民情等等。因此,在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我们需要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结合起来,不仅仅要体现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时代性,还应该体现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步的民族特性和地域差别。

  现阶段,国内学者对于诸如:“新农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已经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不过,他们对于满足农民精神需求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农村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精神文化建设相关的服务体系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

  不过由于我国当前十年的规划重点在于加大我国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我国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标准。考虑到这个方面,可以理解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当前我国对于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所以,不少学者的研究中都得出了一样的结论:目前我国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程度不高。因此,如何提高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造成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不足的主要成因目前,虽然我国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标准得到提高取得,但是一些欠发达乡镇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程度依然不高(郭晓君,2005),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如何让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标准最大程度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一个重要问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个别地方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质量不够重视,欠缺考核机制(刘红瑞,张磊,2011;石建锋,2011.)。因为对农村文化工作缺乏欠缺考核机制,所以一些地方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不足、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都不合格,农村文化建设薄弱,黄、赌、毒以及封建迷信依然存在。

  第二,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不足。(刘伟,201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不足就会使文化服务缺乏约束。此外,一些农村的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经费占比例小。

  第三,全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呈现地区间的不平衡(徐新林,2006;孙静,阳耀芳,张洪霞等,2011;姬会然,杨青,2013. )。主要表现在的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

  第四,乡镇文化主管部门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人才短缺(李宁宁, 2010)。乡镇文化主管部门不愿管理,使乡镇文化站形同虚设。人才短缺是影响农村文化建设。农民大多外出打工,优秀的民间艺术找不到继承人。

  (2)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新变化和新特点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不断开展农村精神文化主题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农民的文化生活不在是低水平的、单调的,可以说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呈现出新变化和新特点。

  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的新变化主要包括(周永福。 2012;李云;2008;逯惠艳,2011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方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差别较大;看电影、电视是主要文化活动;农民最喜欢源于生活的表演;高雅文化不受青睐;农民热情增高、文化消费增多”.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呈现出的新特点主要包括(郭文强,庄天慧。2012):

  一是物质生活的改善增加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大农民越来越多的要求参与到精神文化的建设当中。同时,精神文化建设的方式呈现现代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二是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差异缩小:即使在农村也可以欣赏到高雅的文艺精品。部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同时学习了城市的先进文化。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张天学,2010)。

  三是农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支出不断增长。各种文化娱乐消费品在农村中都可以见到:彩电、影碟机、照相机等。而且,农民对于子女的教育投资也显著增多了。科技在促进农业生产的同时,也满足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1.3.3 对文献的评价
  
  以上的文献为本论文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应该看到,这些研究大多是定性研究,且主要围绕农村公共文化基础建设方面展开,研究比较单一,现阶段尚未形成关于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研究体系;对于在我国当前转型时期农民精神文化需求重要特征的量化表达很少,需要进一步收集数据及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不足形成的状态及原因也需进一步分类研究;有效提升和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相关体系不够系统和完善,还需进一步论证和实践。本文将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集中对哈尔滨市宾县农民精神文化供求状况展开具体而深入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综合进行本文的研究。(1)文献分析法:主要对国内不同地区以及国外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对比分析,对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分析,归纳和总结我国现阶段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存在的问题。

  (2)问卷调查法:主要拟对哈尔滨市农民进行一项针对精神文化意愿、需求以及模式趋向的综合问卷调查,并就结果进行分析当前哈尔滨市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现阶段存在的典型问题和特征,从而提出针对哈尔滨市农民精神文化需求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