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促进宾县农民精神文化供求均衡的对策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01 共337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宾县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与建设途径
【第2部分】农民精神文化供需分析绪论
【第3部分】精神文化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第4部分】宾县农民精神文化供求现状分析
【第5部分】宾县农民精神文化供求均衡分析
【第6部分】 促进宾县农民精神文化供求均衡的对策建议
【第7部分】哈尔滨宾县农民精神文化供求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5 章 促进宾县农民精神文化供求均衡的对策建议
  
  为使农村非物质文化供求关系进入一个文明、健康的良好循环状态中,缩小城乡精神文化建设的差距,减小城乡文化教育之间的落差。我觉得,要从文化建设、政府政策和农民自身方面做好相应工作:要加强农村文化发展,增加政府文化产品供应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农村具有久远而坚实的文化基础,传统民俗活动是我国农村人民发展村民关系,建设农村文化的重要方式。所以,第一,政府要加强对我国乡间民俗文化的发掘和重视,并将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来宣传健康和谐的文化观念,引导农民形成先进的精神文化价值理念,自觉远离腐朽思想和丑陋现象;第二,加强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传播先进思想,增加政府文化产品供应力度,实现农民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使得我国农村政府文化产品供求平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针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①是这一方针的工作要求,所以,第一,国家要制定发展农村科技文化事业的有利政策,将新农村建设和文化下乡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加强文化场所及设施的建设,实现文娱场所和文娱设施对于农民的需求,在农村中传播并建设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第二,政府应针对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政策支持并引导,实施“农民签单,政府买单”的政府文化产品供应机制,在政策和制度上为农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供保障,保驾护航。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培养现代新型高素质的农民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工作。他们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农民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程。所以,实现农村现代化,就要使农民们成为文化水平高、会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促使农村向城镇化发展,推进农村各方面环境的改进以及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提高,促使农民精神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的进一步转变。5.1 政府应强化目标责任,提高文化建设重视程度==把乡村的建设任务落到实处是增进责任感的重要目的,这也可以为持续解决逐渐增加的文化领域以及精神领域的需要给予一定程度的帮助。

  第一,就是在短时间内描绘非短期的宏观发展文化蓝图,多角度的、全方位的对如何建设农村文化进行合理的部署。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新农村文化建设实施意见》①,使其与新农村建设相互协调,以新农村的整体设计为出发点来进行新农村的改造。

  第二,就是对乡村文化建设目的考察系统进行改良。乡村文化改革的考察目标已经在包括市、村、镇在内的三个级别的组织里做了明显的规定,而且也同样将农民的满意程度当作考核的主要标准,并以此出台了《考核细则》,这一细则的制定实现了乡村文化进行的具体情况和干部成绩考察、街边办事处等方面的相互联系。从一定程度上对农民的文化发展成效加以保护。

  第三,乡村的共同文化体系进行深层次的发展,实现包括市在内的三级网络系统共同为民服务。

  最后,形成双管齐下局面,达到教育、广电等机构的强强联合。

  5.2 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
  
  由于目前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格局和农民对于物质文化、精神文明的需要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矛盾,因此需要增强对三级钱款的使用额度。

  首先,确立的投入与保障制度要以政府为主要投入来源,每一年要在政府预算的资金中拿出一部分的金额进行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造等,从而保证共有资金用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

  其次,是把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提到政府的议程上来,并加以落实,增加用于乡镇文化建设的资金数额。并且出台相关政策,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步伐。

  再次,是以各个乡村的特征为出发点,以按需索取为准则,对一些基本的文化设备比如图书馆、活动场所等进行大规模的扩建,使这些资源得到有效的资源配置,尤其是那些有文化代表存在的乡村,要在各方面给予经济上的支持。

  最后,就是促进民营机构以及富有的村民加入到村镇文化建设的浪潮中,运用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来为此活动提供足够多的资本。

  5.3 进一步丰富文化产品,满足农民日趋多元的文化需求
  
  进行乡村文化建设要以农民为中心,农民既扮演着服务公共文化的角色同时他们也创造了乡村文化,所以想要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就要实现“种文化”和“送文化”两者之间的统一①.

  首先,是严格遵循“送文化下乡”的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就应该使运行机制得到改进,渐趋使出演的形式转变为由农民自己来对出演的内容与形式等进行选择。

  其次,是出台共有文化产品的购买体制,各个地方的政府应该建立相应的机构,该机构要负责对乡村播放的内容进行公布。

  最后,就是对“种文化”的深层次挖掘。即倡导方向,营造环境,建立机制,着力唤起文化自觉;着力培养一批懂文化、热心于文化、善于经营文化的能人,实现农民自己表演自己欣赏、各自发挥其所长的强烈愿望。各地政府应该鼓励“种文化”的发展,要在培育人才、资本支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5.4 抓好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实用技能
  
  首先要实现训练的合理化。以农民的需要为出发点,对形式有明确合理的认识,使农民的科学等各方面的素质有所提升。此外,仍然有一些不道德的情况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比如缺乏科学与理性、沉迷于黄与赌等,这就要求进行强有力的教育培训,坚持对人民群众进行监督与引领,尤其是增加对青少年的引领使其三观得到纠正,热爱科学,反对盲从与愚昧、改掉不良的习惯,使农村变得更加和谐,文明,充满生机。

  其次就是使教育的方式多样化。在人民群众中展开“菜单式”的教育方式,训练班的开设要以人民的需要为基础;为了进一步实现农民对于专业技巧学习的愿望,要进一步加强“远程网络教育”“田间地头式培训”等教育渠道;此外也要努力地找出适合农民的新方法,可以给予那些文化素质高一些的村民一些好处,促进其学习与进步的积极性。同时应该鼓励那些自身素质相对较高,掌握一定的技术的村民走出去,使他们自身的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更加全面的发展。

  最后就是将“农村大课堂”的口号喊响。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大课堂”在群众中是非常受欢迎的,所以有关机构应该对此加以重视,无论是在精力上面还是在金钱方面。进一步提升中年以及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5.5 加强扶持引导,打造高水平农村文化队伍
  
  农村文化队对于文化活动的展开有着促进作用。下面所提到的队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就是有纪律的队伍的形成;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各种各样的民间文化队伍融入到乡村文化体系建设中,鼓励其在拓展文化方式上的多元化,此外也要给予资金,场所上的帮助。另一方面,整个农民的训练要在文化部门的引领下进行,并定期对民间文艺进行展现,这将提高农民文艺的质量。

  其次就是干练文艺队伍的形成。为了激发众多文化工作人员参加文艺创作的热情应该建立“文化建设奖励资金”的制度,来奖励那些为民间的文化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促进民间文化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再次就是专业化的文化监管队伍的形成。政府要出台相关的制度来鼓励那些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员参加文化监管,将底层文化从业者的训练形成一个体系,并推行任职员工的职业资格制度,使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5.6 多层次开展文化创建活动,提高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
  
  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就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活动。

  首先就是实现乡村建设和群众发家奔小康两者的有机结合。将多种综合性的知识应用到文化开展当中,在此过程中让人民群众受到最大的益处。使农民了解脱贫的方法与途径。对于农村所拥有的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文化政府要大力支持,使农民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从而调动人们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人民群众对各项事业的拥护。其次是实现社会道德教育和文化的有机结合。对于那些具有示范意义的例子要进行大力度的宣扬。比如和谐的婆媳关系、邻居关系,以及稳定的家庭关系等等,这些例子都会为人民群众起到示范作用,从而为和谐文明乡村的形成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最后就是要把别具一格的村镇作为重中之重。可以把大部分的资源先用于一些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然后对其进行改造。使这些改造过的地方起到先锋模范带头的作用,然后从点到面、从一般到特殊的开展开来。文化建设以“文化活动示范户”,“文化达标村镇”以及文化部落为主要内容。以这样的方式能够增加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