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 宾县农民精神文化供求均衡分析
本文参考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从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和供给平衡的立场上,探索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如何建设精神文化的问题,发现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民不但在物质方面得到了满足,也越来越希望在精神方面充实起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使命是注意农民精神需要的内在、特性、组成、方向和它的动态改变,让农民精神文化的供给在动态上达到平衡。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战略在中共中央被提出后,农民文化精神生活的提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过程中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点构成成分,也成为了可持续发展新农村的一个延续的精神动力保障。但是,根据目前农民文化精神生活的近况来看,现在“三农”问题之中,农民的精神空虚这个伴随着的问题也是不能忽略的,所以在注意提升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时候,也要重点留意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其变得厚实起来,不要以为农民会长久地满足于物质生活。生态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四个文明”①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明统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四个村”的统一是:生态村、文明村、小康村、和谐村。
4.1 当前宾县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分析
我们在问卷调查过程中,一些农民认为:农民在精神方面的需要只是要给自己制造一点娱乐,觉得他们只是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不关心、不考虑精神方面的短缺,这种想法只是我们的习惯使然,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农民会出现多样化和分层化的精神需求,它需要有多方位的思考方式才会得到满足,这是因为农民精神需要的内在、特性、组成、方向都会因为建设新农村而改变。有部分农民,特别是有一些失地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于物质生活来说比较衰弱,处于“精神贫困”②的环境中。所以,国家公共文化产物供给的一个主要对象是在农民精神需要的内在、特性、组成、方向和它的动态改变上给与重视,为农民精神文化的缺乏供给更多的精神,丰富农民对精神分层化、多样化的需要,填补他们精神上的空乏,使农民精神由城市化、边缘化变得充实起来。
从大角度上看,精神生活相对富裕层、有精神生活但不富裕层和精神生活贫穷层这三个层次是目前农民精神生活的主要分化局面①.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脚步的迈进,有些农民由于物质生活的充沛变得游手好闲、精神空泛,在一些恶劣行径上花的时间更多了,他们并未因物质生活的充沛而在精神生活上充实起来,也有些农民的精神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他们解脱于物质欲望、生产的压迫。
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使命是怎样让农民的精神生活在建设新农村时随着物质生活的充沛而充实。作者认为,根据现今宾县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要情况看,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4.1.1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数量髙涨
农民在精神文化上的需求数目在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中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而不断增长,他们现今的共同愿望是求参与、求发展、求健康和求丰富,他们已经不再只满足于那些解闷似的娱乐,如赶庙会、打扑克、玩麻将、看电视等。但是限制于目前建设农村文化的客观要求,农村基层缺乏文化生活设备,还没有全面培养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体系,有些地区没有文化下乡,更不要说文化驻乡,当地农民甚至多年没有看过一部影片、一场表演。致使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单一、匮乏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实质上、格局上和硬件装备等的不足之处。故现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迫在眉睫的重要使命是寻找新的方法来建设精神文化,打破目前建设新农村精神文化中的“硬件”关口,增加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数目。
4.1.2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质量提升
在发展社会经济,改善农民物质生活之时,广大农民也要求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同等的建设国家精神文化方面的“国民待遇”,他们越来越重视提高精神文化的生活质量,强烈希望充实自己的“脑袋”,也更积极地参与到建设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行动中来,不断追求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精神文化消费产品品位的提升。农民的个体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也随着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发动的“人”的复归变革而不断加强,希望得到物质权益和精神文化权益方面的帮助和保障,强烈渴望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求知、求乐、求真、求善、求美的质量,要求农民的精神文化权益在体制设计和安置上得到切实维护,使城乡间不平等的文化权益得到缓和。同时,为了提升农民在精神需求方面的质量,国家生产、供应的公共文化产物也要适合于建设新农村文化的需求,要满足农民群众对文化的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就要融合教育性、知识性和科普性三者为一体,为使农民精神文化方面需求的质量得到提高,就得扩大文化信息资源的来源途径,化单向为多向,化“填鸭”式交流为互动的沟通,更好更快地满足农民的需求。
4.1.3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认知增强
农民希望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茁壮成长,化解城乡文明之间的矛盾,减少城乡之间精神文化的差异,最终使二者从“文化孤岛”①中走出来,走向共同的精神富裕,精神文化生活已经成为了农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构成成分。不管是乡下人还是城里人,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在精神文化需要的体会意图上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自改革开放后取得的物质文明果实和精神文明果实他们都可以享用,这是公认的。农民也应该实施“文化低保”②,得到和城市里一样有很多文娱设备和场地的享乐待遇。但是要满足这些意图,从现状看仍有一些限制条件:第一,公共的文娱活动相对较少。因为很少有文化下乡,当地有限的条件限制了“文化自办”③.第二,农民在物质上的收益相对偏少,在文化消费上的财力严重缺乏,无法安装便于联系消遣的固定电话和有线电视。第三,严重匮乏农村文化设备。有些农村缺少图书馆、演出台、活动中心、具有健身锻炼器材等功能的村文化活动场地,甚至有部分地区基本没有文化活动设备,供应不了农民对文化设备的需求,对农民的文化消费水平造成了严重影响。所以,政府应该负起“文化低保”的责任,针对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认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不断加强的情况,让农民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在物质权益和精神权益上的“国民待遇”①.
4.2 满足宾县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供给分析
我国农村人口占七成以上,故我国也称的上为农业大国,由于不够重视对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理念,虽然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城乡差距仍旧渐行渐大。如今城乡差距日益凸显于精神层面上,已不再只停留于物质层面上,对于城市与农村居民而言,就教育、文化、服务等方面已差距极大。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点点在于农村,关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②就是要加大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使公共资源针对当下农民实行政策支持和倾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正确引导,发扬社会正风气,积极发展广播影像、新闻出版和文艺事业。把丰富偏远地区、农村及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着力点,对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加以重视。”所以,对农民公共文化务必给予更强的力度,把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纳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方可使当前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才能逐步地使全国人民共同实现精神温饱、小康和富裕愿望。就如今哈尔滨乃至宾县政府供给公共文化产品的状况特点,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4.2.1 科技知识供给“短路”
目前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努力促成一代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新农民,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前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是追求知识、科技、健康、教育和娱乐等于一体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低水平、单一层次的追求已经无法满足他们。而很多农民在当前农业飞速发展过程中普遍意识到科技知识的匮乏,为使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得到提高,进而能在农村事业上有更好的发展,所以对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愿望就更加迫切。由于过去一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精神扶贫量度和力度方面的匮乏,故在施行农村扶贫政策时,除了要注重物质扶贫,精神扶贫也同样重要,抓实抓好科技下乡政策,贯彻落实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工作,改变过去物质扶贫单一性,转变成把精神与物质扶贫的新方法,这也正是过去政府在农村扶贫中被所忽视的。
4.2.2 文化供给只“输”不“种”
如今政府愈来愈重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正逐年增加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项目上的投入经费,一批批乡镇文化站在很多地方已兴建起来,小有规模的农村特色文化事业发展体系已然形成,给予了基层农民丰富的精神食粮。但是相对于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供给力度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远远不够。由于政府供给方式力度存在不足,乡镇文化站正值“虚设化”状态,许多农村基层政府在文化事业发展的工作近乎边缘化境地,“文化下乡”活动即使是国家大力推的,单一的电影放映等形式是乡镇文化站的唯一选择,与党提出的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目标尚有一段差距。送文化下乡一直以来都是政府注重的,而开发、挖掘和保护优秀传统的民间文化总被忽略,就更谈不上优秀民间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对接、融合了。显然,要建立出拥有农村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体系已经难上加难,因为当前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已大大超出了这只“送”不“种”的农村文化的工作理念。
4.2.3 政策支持供给的关照缺失
实际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有效、强有力的战略支持对物质和精神扶贫至关重要,而符合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制度性供给的也正是政策支持,也正是因为制度性供给的匮乏造成很多农民无法更好地享受精神文化生活。
因为我国在建国后新生政权遭到外界力量的封锁、包围、禁运,为发展工业只能推行农村农业支持城市工业政策,即牺牲农业从而借助工农业产品价格间产生的剪刀差来累积资产的现代化战略。故总体而言,城市的倾向性是我国的制度设计在建国后的一定时段里所特有的,在供给城乡公共文化产品的制度天平上几乎明显倾向城市一边,导致制度天平严重失衡,就连投入供给的精神文化物质的方针政策也通常偏向城市及其市民,缺失了在农村的公共文化产品投入和文化建设的物质供给中政策支持供给的关照。
4.3 宾县农民精神文化供求均衡分析
非公共文化产品是依市场机制而运行的,其供给应符合经济学的相关规律,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点,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使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质量和数量的提升得到满足。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宾县要加强政府买单供给公共文化产品的力度,在当前农民享受性与发展性消费比例仍旧较低的背景下,有效促进宾县农民精神文化供求平衡,使农民精神需求得以满足。显而易见,综上所述目前导致宾县农民精神匮乏的关键原因之一仍旧是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不到位。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宾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今后要不断完善和制定一系列的公共政策,并且确保这些政策一定要是有效的、回应性的。
从某一方面而言,未来城乡的主要差距就是文化的差异,伴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城乡之间的矛盾也大部分在“文明的冲突”中体现,所以一则在器物层面农民有权享受真正的“国民待遇”,二则农民在精神层面需要如城里人那般接受国家文化产品供给方面的同等“国民待遇”,唯有如此,才是真正意义上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之,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时,物质文化富裕的农民们,也盼望精神文化富裕起来。所以,宾县相关文化职能部门在关心农民物质层面得到改进、提高的同时,也应关心农民精神层面上的需要、特点、内涵、变化和发展方向,要增强农民非物质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制度及文化方面的供给,实现农民精神文化供求关系和谐、健康、平衡发展,这也是当前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应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