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永嘉县“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30 共769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温州市永嘉县“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研究
【第2部分】“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绪论
【第3部分】“大学生村官”概念界定及发展历程
【第4部分】温州市永嘉县“大学生村官”的现状
【第5部分】 永嘉县“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6部分】促进“大学生村官”工作发展的对策
【第7部分】“大学生村官”工作问题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4 章 永嘉县“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不仅缓解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而且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新事物的发展必然会经历曲折的过程,无可避免,“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人通过日常工作中与“大学生村官”的接触,了解到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还是比较安心的,也逐渐适应了农村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氛围,找到了发挥才能的平台,具有较乐观的生活与工作态度,对未来也有着比较明确的规划。

  但与此同时,有个别“大学生村官”思想上还不是特别稳定,不愿意继续留在农村,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很迷茫,生活与工作也缺少相应的激情与动力。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抱着敷衍的心态去应对,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复习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有一部分人是受到优惠政策的吸引,而作出“曲线就业”的选择,他们只是将“大学生村官”岗位当作报考行政事业单位的一个跳板,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初衷。

  4.1 工资福利低,地区差异大

  据统计,按照“年总收入一般不低于本县上一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含规模以上私营单位)水平”的要求,2013 年永嘉县大专学历的“大学生村官”工资在 39000 元左右,本科学历的“大学生村官”工资在 41400 元左右,但扣除各项保险自理部分之后,实际拿到手的则是寥寥可数。而永嘉沿江镇(街道)的房子均价在一两万平方米左右,瓯北繁华地带的房价甚至达到三四万一平方米,“大学生村官”一年的工资总收入抵不上几个平方的房价。低收入与高物价形成了尖锐的冲突,这无疑严重地影响到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

  4.1.1 工资性收入低,增长速度缓慢

  由于现行的财政制度中,“大学生村官”的工资主要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但客观的来说,还是以地方财政为主,因此,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村官”的收入水平。永嘉是个山区县,1996 年才摘掉贫困县的帽子,虽说这几件发展趋势较好,但毕竟底子薄,财政收入还不是特别可观,造成永嘉的工资收入整体不高,最低工资标准也位于全市的最低档,而且近几年来,收入增长速度缓慢,远远跟不上物价的上涨速度。可是由于永嘉与温州市区只有一江之隔,物价水平却紧随其后,房价更是高得离谱。在这样高消费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村官”的低收入现实,让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在人生第一份工作中,就不能自食其力,只能依靠家里的救济。生存都成问题,更别提什么生活享受了。

  而且永嘉很多镇位于极其偏僻的山区,来回交通费用偏高,将近占了工资的八分之一。收入与支出的严重失衡,造成部分“大学生村官”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个别“大学生村官”为提高收入,在外兼职,只是在组织人事部门过来检查时才回村里露个脸。

  4.1.2 地区收入差异大,收入不平衡

  永嘉县总体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瓯北、桥头、桥下等沿江地区,是闻名全国的“中国泵阀之乡”、“中国钮扣之都”、“中国拉链之乡”、“中国教玩具之都”,工业基础雄厚,发展势头强劲。但是占了全县将近 80%面积的西北广大山区,群山连绵,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极其落后。

  由于 “大学生村官”的年总收入是由月基础报酬、综合保险和绩效报酬三部分构成,其中,县财政承担月基础报酬和保险费用,镇(街道)或村(社区)共同承担“大学生村官”的绩效报酬。但是西北山区的贫困村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甚至村集体资不抵债,根本无力承担“大学生村官”的绩效报酬。因此,这些贫困山区的“大学生村官”收入只有财政保障的部分,拿到手的工资是入不敷出。而在沿江镇(街道)的村(社区)工作的“大学生村官”除了财政保障的工资外,村(社区)会根据他们工作的成效,给予一定的额外补助,如人口普查资金补助、社保协管员资金补助等。这就导致了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的收入存在较大的差异。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同样是经过公开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其收入水平相差甚大,使得部分“大学生村官”心理失衡,对工作产生厌烦心理。

  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不但在“大学生村官”群体之间会存在比较,同样,“大学生村官”与其他“非村官”之间也会有鲜明的对比。考“大学生村官”的竞争虽然比不上考公务员、事业单位那般激烈,但同样也是“过五关斩六将”,经过笔试、面试、体检、考察等各个环节,最终能进入“大学生村官”队伍的高校毕业生也已经是同辈中的佼佼者了。但与在企业上班或者自己创业的同学或朋友相比,“大学生村官”的收入明显不如他们,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村官” 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阻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4.1.3 贫困地区缺乏保障条件

  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的城乡差别更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与喧嚣繁华的沿江城镇相比,西北部山区靠山吃山,基础设施不齐全,没有可观丰厚的收入来源,而且交通比较落后,天气比较恶劣,信息比较闭塞,宗族关系又错综复杂。物质上的困难已经严重地打击了“大学生村官”留在农村、服务农村的信心与决心,而精神上的折磨更成为“大学生村官”急于逃离农村的加速剂。没有电影院、没有茶座室、没有通宵达旦营业的网吧,甚至连个像样的图书馆都没有。白天的忙碌尚且可以打消思家的情绪,可是一到夜幕降临的时候,空落落的房间,孤单单的一个人,寂寞感就油然而生,这些都使得“大学生村官”倍感空虚与无助。

  4.2 考核机制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

  永嘉县“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时间还不是特别长,虽然已经出台了“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考核办法,但尚未真正形成一整套严谨完善的考核体系,还不能非常科学、准确、全面地评价每一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实绩。

  4.2.1 机制建设滞后

  “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地点分散在不同的村(社区),甚至是被借用到镇(街道)及一些没有固定工作的临时岗位,几乎不可能以一个量化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工作业绩。同时,“大学生村官”的考核主体是镇(街道),而镇(街道)受体系、管理权限和人员的限制,不能很规范、严谨地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进行考核。同时,因为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基本上是由镇(街道)的组织委员凭初步的印象主观决定的,缺乏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可操作性,这使得“大学生村官”觉得年终考核与评先评优有失公正、公平与公开,从而无法得到一种工作上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从奖惩制度看,政策上貌似涉及广泛、全面,但实际落实起来却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个别比较“有能耐”的“大学生村官”平时在外搞“二次创业”,长期不在岗。虽然组织人事部门对于这种长期脱岗现象也心知肚明,但是出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与考虑,往往不会强制采取解除合同或者其他相应的严厉惩罚措施,这也导致了那些整天在村里忙忙碌碌的“大学生村官”心理上的失衡。加上,政府部门对这些尽职尽责的“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业绩缺少相应的激励措施,且激励形式多停留在精神层面上,显得吸引力不足,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4.2.2 管理部门职能交叉,造成管理重复与空缺

  县委组织部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都是“大学生村官”的管理部门,两个部门的职能常常处于交叉的处境,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很容易造成管理的重复与空缺。这就使得许多“大学生村官”碰到困难问题,不知道去找哪个部门寻求帮助。而且由于没有明确的操作指南,各地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出现“各自为政”的混乱现象,有些地方以组织部门为主,有些地方以人事部门为主,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很容易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

  组织关系上,“大学生村官” 的人事档案保存在所在县市区的人事部门,由人才服务中心负责免费人事代理;劳动关系上,他们与所在镇(街道)签订劳动合同;工资关系上,由县财政统一拨付到镇(街道);工作关系上,他们作为“村官”参与村里的日常工作,他们的直接领导是村两委干部。这样,出现了组织关系、劳动关系、工资关系和工作关系相互脱节的现象,尴尬也由此产生: 一个不是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也不是由村两委“邀请”来的,而是由县政府选聘过来的 “空降村官”,如何能在村里立足呢 而村组织既不是负责考核的管理部门,也不是负责工资的雇主,如何能让“大学生村官”服从他们的安排呢

  于是,“大学生村官”在村干部与村民的眼中就成了一个“外人”、一个暂时上山下乡的“知青”,而村集体也成了“大学生村官”眼中暂时的落脚点与寄居之地。

  4.3 身份尴尬,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

  “大学生村官”作为新生代的产物,已经站上时代的舞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与此同时,他们却陷入了“双非”的尴尬处境,即非国家正式编制工作人员,也非村干部。角色的模糊定位,使他们陷入对自身角色的困惑,不知道自己究竟属于什么岗位、应摆在什么位子上,落入了一种进退维谷的困境。

  4.3.1 角色定位模糊,身份尴尬

  可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大学生村官”似是而非的角色定位,使得他们无法对自己的角色与地位作出正确的判断与估量。在现实中,“大学生村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而只是一个谁都可以“召之即来,呼之则去”的小助理和临时工。

  “大学生村官”很大一部分的工作主要是从事文件整理、政策宣传等辅助性工作,是带有“秘书”性质的。如果农民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寻求村组织的帮忙,都会直接去找村支书或者村委会主任,根本不会想到去找没有任何实权的“大学生村官”. 这就意味着“大学生村官”在村里无职无权,既没有话语权,也没有参与权,更没有决策权,他们几乎不可能真正参与到农村实际的管理和决策中去。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作为刚迈出大学校门不久的高校毕业生,起先大多是抱着雄心壮志来到农村, 希望能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干出一番事业,大展拳脚,实现被村民、被村“两委”尊重的愿望。但丰满的理想却败在了骨感的现实下,“大学生村官”到了村里后,被完全“边缘化”,顶多只是帮忙整理台帐,端茶倒水。这就使得他们对自己身份的定位变得越来越模糊。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个体有归属和被尊重的需要。”这种现象与梦想之间的差距,无情地击碎了“大学生村官”脆弱而敏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对渺茫的前途充满了未知的恐惧,顿失归属感和安全感,这无疑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4.3.2 镇(街道)借用现象严重,造成管理混乱

  由于个别偏远山区的村落,条件比较艰苦,根本不具备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住宿和伙食的条件,因此个别“大学生村官”只能吃住在镇里。同时,当前个别偏僻山区镇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已经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村官”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上述原因造成了“大学生村官”被镇(街道)借调的现象较为突出,一旦借调,短则数月,长则一年,有的“大学生村官”甚至长期在镇(街道)整理台账,干点粗活、琐碎活,身份相当于镇(街道)的一个临时工。这种“村官不驻村”的做法,严重挫伤了“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阻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4.3.3 前途渺茫,缺乏安全感

  我国虽然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极其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制度,但是真正落到实处的却屈指可数,而且政策的执行力度受到各地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的制约,造成不少“大学生村官”的个人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同样,尽管永嘉县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近几年选聘了一大批的“大学生村官”,但由于保障体系和长效机制还不是特别健全,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因为感觉前途渺茫,最终选择了离开村官的岗位,另谋出路。

  同时,政策的不稳定性也造成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状态不佳,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 2010 年宣布“大学生村官”报考公务员,将不再享受加分优惠政策,使得大部分原本就冲着加分优惠来的“大学生村官”顿感心灰意冷,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了质疑。同时,由于有任期要求,届满后的“大学生村官”只能选择卷铺盖走人,没有任何的后续保障。任职期满后职业方向和就业方向的不明朗,使得“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前景忧心忡忡。

  总之,法律制度不完善、政策依据不稳定等因素,造成永嘉县“大学生村官”工作在 2007、2008 年经过了一个发展高潮之后,渐渐陷入停滞状态,甚至出现了参加选聘人数急剧下降的现象。

  4.4 社会经验阅历不够,无法融入到农村中

  “大学生村官”在处理农村实际事务、解决农村纠纷、促进农业生产等问题时,往往显得能力不够、经验不足或者方法不当。而且,村级核心工作除情况复杂外,还往往会涉及到村内秘密,牵扯到各方利益。“大学生村官”作为局外人,通常不可能直接参与到村里的核心工作中,这就使得“大学生村官”很难真正深入到村核心群体中去。

  4.4.1 缺乏农村人际交往经验,阅历不够

  “大学生村官”经过了系统的逻辑培训,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善于讲大道理,却不擅长与群众拉家常。直到他们真正与农村、农业、农民实现零距离接触时,才深刻体会到农村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工作环境压力的巨大。加之“大学生村官”对农村一些政策法规的不熟悉,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畏惧和不安。

  而且当下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随着分田到户,村民不再集体劳作,人心也就比较难集聚。如果有谁要想把分散的人心凝聚在一起,就必须得具备熟知市场信息、精通生产技术、深谙农村人情世故、熟悉农村政策法规这几项本领。显然,这样的高要求对于“乳臭未干”的“大学生村官”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工作出现挫折,“大学生村官”就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这就导致了他们进入角色缓慢,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进展。

  4.4.2 农村情况复杂,存在排外现象

  农村的人际关系微妙,村民素质参差不齐,任务繁杂琐碎,这重重的困难,导致了“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产生了怀疑,认为自己无法胜任“村官”一职,无法和当地村干部、村民搞好关系,结果亲手筑成了一堵围墙,将自己置身其中,隔断了与村干部、村民的联系。

  “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对于部分村干部而言,是一种挑战。大学生学历高、见识广、思维新,他们的到来令村干部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更何况村干部还得费时费力去帮助“大学生村官”熟悉农村的风土人情,教导他们如何与村民正确地打交道。因此,“大学生村官”就成了部分村干部眼中的威胁与累赘。同时,一些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也不以为然,认为大学生还只是年轻不懂事的小辈,根本不熟悉农村的事务和真正的农业知识。甚至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在村民的眼中就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代名词”,对他们的到来并不是特别欢迎。以上这些方面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开展都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协调各方利益时显得举步维艰。

  4.5 期望值高,功利性强

  个别高校毕业生选择当“大学生村官”,并非真正地想去农村锻炼,也并非想学以致用,更不是自愿、主动、积极地想去服务农村,只是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下的一种无奈选择。同时,不在少数的“大学生村官”只是将这份工作当成“曲线就业”的一种途径,公务员尚未考上,企业工作强度太大,而“大学生村官”这份工作既有固定的收入,又有政策的保障,无疑就成了最合适的过渡职业。自然而然,抱着这种心态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必然是消极度日、一事无成。

  4.5.1 对农村缺乏足够的认识,期望值过高

  由于大学生刚迈出大学校门,经验不足、阅历不够、过于单纯。而农村的生活工作环境较为艰苦,边远地区交通不便、物资匮乏,而且人际关系复杂、利益纠葛较多,工作琐碎繁杂,“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的这些实际情况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刚进入“大学生村官”队伍时,这些村官们都是满怀期待,热情高涨,希望能在农村的大天地中一展拳脚,但事实上,一旦面临村民上访、山林火灾等突发状况时,部分“大学生村官”就会显得手足无措、六神无主,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具体问题。“大学生村官”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的欠缺导致他们成为“纸上谈兵”的赵括,在农村根本无用武之地,逐渐就被边缘化了,从而无法进入村里的核心管理层。因此,“大学生村官”在就职后,很容易出现生活不习惯、工作无从下手、找不准自己定位等“水土不服”的情况。

  4.5.2 动机不纯,功利性过强

  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使人们形成了“官本位”、“光耀门楣”、“衣锦还乡”的价值取向,人们把考上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看作是“铁饭碗”,是出人头地的表现。而“大学生村官”在寒窗苦读十年书后,不但没有“光宗耀祖”,实现“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夙愿,还回到了象征着贫穷、落后的农村。既然如此,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高校毕业生“前仆后继”走上“大学生村官”这条路呢?

  这是因为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当“大学生村官”无非就是准备先找一份相对安稳的工作,获取二次就业的资本。2007 年-2011 年,永嘉县的“大学生村官”在报考事业单位时,可以加 3-5分,这在百分制的考试中,是很大的一个分值,同时,在那几年中永嘉的独生子女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可以享受加 3 分的政策优惠。个别既是“大学生村官”,又是独生子女的考生,在笔试中直接加了 8 分,面试还能再加 3 分,可谓是“兵不血刃”,就取得了考试的先机,实现了华丽的逆转,这在当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不满。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加分取消,改成为“大学生村官”设立专门的报考岗位。虽然“大学生村官”可以享受加分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但是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定向考录政策对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来说,无疑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报考人员的范围,降低了竞争的强度,是一个绝佳的考录机会。因此,抱着加分、定岗考录等功利心态的“大学生村官”,一旦到村任职,就会应付式地完成工作,根本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工作中去。

  当然,这种在发展中出现不和谐的症状,不能全怪罪于“大学生村官”,政策制定的不完善、政策落实的不到位、政策环境的不成熟都是导致“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际执行与政策制定初衷出现偏差的客观原因。

  4.6 缺乏农村专业技能,难以发挥自身优势

  现在农村最缺乏的就是农业实用技术人才,而永嘉县选聘的“大学生村官”虽然学历较高,但所学专业甚少涉及农业,农村实用知识极其缺乏。个别“大学生村官”虽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地道”的农家子弟,但却从未真正接触过农业,他们不清楚小麦和水稻的生长周期,也不熟悉庄稼的习性,更不懂得农业与气候时节紧密的联系。实践经验的严重匮乏,导致“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起来举步维艰。

  4.6.1 缺乏农村实用技术

  虽然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都来自农村家庭,但是从小到大的求学经历使他们基本脱离了农村生活,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和能力,不能很好地与农民进行交流沟通,为农民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个别“大学生村官”对农业不感兴趣,对农村、农民不够了解,甚至轻视体力活动,不能体会农民的辛苦。

  在目前的中国农村,农民的科技知识比较匮乏,因此,农民们希望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村官”能带给他们真正先进实用的科技知识与信息技术。

  但事实上,这些“大学生村官”除了满腹的空经纶,毫无农业方面的相关经验,真正涉农专业的“大学生村官”是屈指可数。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的错位,使得“大学生村官”英雄无用武之地,无法很好地施展专业所长,发挥应有的作用。

  而且个别“大学生村官”先天不足,后天也不补,本来就严重缺乏“三农”知识,还不愿意虚心向群众、向专家学习,在实践中锻炼,主动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4.6.2 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

  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城镇相比差距还很大,没有大型的超市、医疗机构,甚至连个像样的喝茶休闲的娱乐场所都没有,不但如此,还得整天面对着泥泞的道路、脏乱的环境,没有暖气和空调,冬冷夏热,工作、生活条件都很不理想。加上“80后”、“90 后”主要以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为主,许多“大学生村官”因为天气恶劣,不愿离开办公室去村里转转;因为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不愿为解决农民纠纷走山路;因为怀念城镇生活的喧哗,对农村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厌烦之情。“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自然难成大事。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