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促进“大学生村官”工作发展的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30 共9177字

  第 5 章 促进“大学生村官”工作发展的对策

  笔者就“大学生村官”现状简单归纳梳理了几点问题,并初步探究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应该从政府、社会以及“大学生村官”自身等角度探寻如何促进“大学生村官”工作发展的有效对策。

  5.1 明确政策,提高待遇

  在财政允许的范围内,要适度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收入水平,同时建立一种工资自然增长机制,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收入在通货膨胀下不至于出现负增长。特别要加强对在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政策上的倾斜,保障他们正常的生活水准。

  5.1.1 建立工资自然增长机制,提高整体福利待遇

  对“大学生村官”而言,工资是满足其生活与生存的最低物质保障,只有解决好生存问题,才能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去工作。因此,应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保障他们的工资收入在快速增长的物价上涨中不至于显得捉襟见肘。但由于永嘉经济基础薄弱,全面提高“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不是非常现实,所以在保障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可以考虑通过分类晋档、勤绩联酬的方法,按照学历的高低、服务地域的区别、工作年限的长短、业绩能力的高低等标准,实现动态激励管理。

  5.1.2 加强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

  目前各地政策只对“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规定其在聘用期间年总收入一般不低于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含规模以上私营单位)水平,但并未非常明确地涉及到其他福利待遇的具体发放办法。因此,不同的镇(街道)大多是根据当地的财政状况和“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量而定,财政比较宽裕的沿江镇(街道),如瓯北、桥头、桥下等,这几个镇(街道)的常住人口远远大于西北山区,因此工作量也并非等量齐观,比如当全国进行人口普查开始时,镇(街道)会要求“大学生村官”帮忙统计其所在服务村(社区)的具体数据,自然而然,等一年忙碌下来,镇里会相应地给“大学生村官”一笔福利,作为他们辛苦工作的犒劳。但是在西北山区,人员比较稀少,村集体没有固定的来源收入。到了年终,即使村里想发点福利给“大学生村官”,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客观事实造成了各地“大学生村官”收入上的差异,虽说地区不同、工作量也不同,但收入的明显差异还是在无形之中对西北山区“大学生村官”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带来攀比之后的失衡与消极。因此,针对这种状况,要适当照顾到西北地区“大学生村官”的需要,给予他们一定的山区岗位补助,实行工资的弹性操作,尽量把 “大学生村官”内部之间的福利待遇差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围之内。

  政府部门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致富,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在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第一,成立专家咨询服务机构,给予“大学生村官”正确的指导和帮助。第二,简化程序。在程序审批等环节给予优先办理政策,如条件允许,实行“随到随办”.第三,进行资金扶持。推出“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保障扶持资金的落实到位,解决“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后顾之忧。同时,给予“大学生村官”在政治待遇上的倾斜和优惠,鼓励他们向政界进军,满足其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对于一心想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大学生村官”,人事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可以提供更多专供“大学生村官”考试的特定岗位,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对于有意留在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大学生村官”,则给予他们平等参加村委会选举的机会,使更多的“大学生村官”真正进入村“两委”,成为具有一定话语权、能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村干部。对于那些表现极为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可以通过组织推荐、考试选拔、竞争上岗等方式进入镇(街道)领导班子。

  5.2 加强日常管理,完善制度建设

  制定并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相应的制度建设,不仅可以在政府层面给予“大学生村官”们一个制度保障,而且可以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大学生村官”的队伍,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如何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是各级政府都不容忽视的问题。

  5.2.1 完善选拔制度

  近几年选聘“大学生村官”只涉及到是否是“全日制本科”、是否是“中共党员”,但在所学专业上没有作出具体的限制,相当于公务员考试中的“专业不限”岗位,因此“大学生村官”的专业涉及到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但由于农学属于冷门专业,就读该专业的“大学生村官”是寥寥无几。因此,“大学生村官”在就职后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专业不匹配、农业相关知识缺乏、结构性矛盾突出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种现象,人事部门应加强对农村人才需求的调研,在发布招考公告时,适当设置专门针对农学相关专业的报考岗位,提高农学生在“大学生村官”中所占的比例,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一是注重“实际问题从实际出发”,调查了解农民最需要什么,农村最缺乏什么,根据调查结果为农村输送合适的、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村官”.其实,农民是最朴实,也是最实在的群体,他们需要的不是高谈阔论的“书呆子”,而是实实在在肯俯下身来做点实事的“村官”;他们需要的不是对农学知识只知皮毛的“通才”,而是比较精通农业相关知识的专才。因此,今后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更应优先选拔专业对口、适合农村实际需求的高校毕业生。同时,给予那些实实在在、为民办实事的“大学生村官”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奖励。

  二是发布公告需求时,采取层层申报制的方式。即先汇集村(社区)的意见,比如需要招几位“大学生村官”,倾向于招聘什么专业的。然后将这些意见向镇(街道)申报,镇(街道)经过筛选、审核、汇总后向县组织人事部门申报,经组织人事部门领导审阅同意后,再公开向社会发布选聘公告。

  三是选聘“大学生村官”时,在笔试和面试环节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择业观与价值观的考查,尽量选拔求职意愿强烈、求真务实的高校毕业生。

  四是对聘用的“大学生村官”采取按成绩高低选择村(社区)的先后顺序,尽量尊重“大学生村官”的自由选择,实现利益需求最大化。

  五是尽可能使“大学生村官”实现本土化,优先在本地选拔、本地任职,选拔本村的高校毕业生在本村任职。本地的“大学生村官”更加熟知家乡的风土人情,在本地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与人脉,工作起来更加如鱼得水。本土化选聘有利于解决供需脱节的矛盾,降低“大学生村官”的生活成本,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优势和特长,更有利于“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培养。

  5.2.2 完善激励制度

  现在很多地方的政府错以为只要按时给“大学生村官”们发放工资,而“大学生村官”们也只要按部就班地完成日常的工作便相安无事了,根本不需要再建立不必要的激励保障制度,这些做法完全属于多此一举。正是因为受到这些错误思想的影响,很多地方根本没有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或者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却形同虚设。

  因此,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激励方式,进一步健全、完善、落实激励保障制度,满足“大学生村官”正当合理的需求已迫在眉睫。一是关心重视“大学生村官”.村(社区)组织召开的各类会议都应该让“大学生村官”参加,让“大学生村官”切实感受到组织的信任,深刻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二是定期开展如永嘉县“优秀大学生村官”或者镇(街道)“十佳大学生村官”的评选活动,在评选时,先由最了解“大学生村官”工作成效的村(社区)干部进行直接推荐,然后由镇(街道)对“大学生村官”的先进事迹进行核实,再报县组织人事部门审核。

  对于入选者,要及时进行宣传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使他们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对农村的归属感,同时也鼓励引导其他“大学生村官”学习先进、争创典型。三是注重“优才重用”,对于脚踏实地、能力突出的“大学生村官”,要委以重任,提供更多、更大的平台让他们进行淋漓尽致的发挥。四是鼓励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进行积极创业。永嘉县桥头镇是全国最早的农村专业市场,瓯北也是全国泵阀之乡。可以说,永嘉人民骨子里天生就流着不断进取创业的鲜血。因此,在这种创业气氛浓烈的环境中,永嘉的政府部门更应该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村官”结合当地资源和产业优势,尝试选择和发展创业项目,实现自主创业。组织人事、团县委等政府部门针对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村官”应加以媒体宣传,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再创佳绩,而对于创业失败的“大学生村官”,更应帮助他们寻找原因,鼓励他们东山再起。

  5.2.3 完善监督制度

  要想在选拔和激励的过程中,做到相对的公平、公正、公开,就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监督制度,确保“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而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监督则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对“大学生村官”个人的监督。各镇(街道)要落实专人负责,重点关注“大学生村官”的考勤情况,针对个别长期离岗或者长期不驻村的“大学生村官”,要进行谈话教育,并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以儆效尤,并及时将处理结果汇总上报给县组织人事部门。二是对乡镇的监督。县级组织人事部门要不定期地开展督查活动,检查镇(街道)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管理情况,同时督查镇(街道)是否存在截留“大学生村官”的现象。三是对县级以上主管部门单位的监督。上级监管部门要就“大学生村官”的直接主管部门就落实相关优惠政策的具体情况进行监管,督查是否存在“暗箱操作”的现象,确保“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5.2.4 完善管理制度

  组织人事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可操性强的管理制度,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政府应为“大学生村官”创造良好的后勤保障环境,建立以组织部牵头,人力社保局具体负责,财政、团委等部门和镇(街道)、村(社区)协作的联合服务管理机制,来负责“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各类政策的落实情况。同时,针对习惯网络沟通的 80 后、90 后“大学生村官”,组织人事部门可以建立专人负责的“大学生村官”论坛、QQ 群、微信群等现代化交流平台,供“大学生村官”倾吐心声、表达意愿。前几年在温州一带赫赫有名的“温州市大学生村官论坛”,就是由几个“大学生村官”自发组织建立的,可是由于缺乏专人管理与后续资金支持,最后消声灭迹。针对这种现象,政府部门可以有所作为,并且是大有作为,组织人事部门要适时建立起政府专人管理的网络交流平台,掌握“大学生村官”的最新动态,适度引导“大学生村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同时,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上的管理,杜绝出现“在职不在岗”和“临时工化”的现象。在职不在岗意指个别比较“有能耐”的“大学生村官”平时和村干部搞好关系、打好招呼,然后就长期处于脱岗状态,在外兼职创收。由于永嘉西北山区村落人烟稀少,事情也不繁琐,村干部也就睁只眼闭只眼。针对这种现象,县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监管,不定时进行明察暗访,一旦发现有个别“大学生村官”不在岗,且没有经过正规的请假程序审批,第一次给予口头批评,第二次给予效能告诫,第三次则按照文件精神进行解除合同或其他严肃处理方式,起到以儆效尤的效果。同时针对个别西部山区村干部“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应连同镇组织干部和驻村干部,与村干部积极进行沟通,杜绝此类现象的再次发生。并且要督促镇(街道)落实专人负责制,一经发现有个别干部针对“大学生村官”长期脱岗现象不闻不问,则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临时工化”是指很多“大学生村官”被借用到镇(街道),充当镇(街道)的临时秘书,整天忙于档案材料的撰写、整理,纸上工作多,实地工作少。因此,组织人事部门要明确规定“大学生村官”在工作时间内必须在职在岗,任何单位不得以各种名义借调,从源头上杜绝“临时工化”现象的出现。

  5.2.5 完善考核制度

  各地组织人事部门要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目标考核奖惩机制,设立下挂在组织或人事部门下面专门负责“大学生村官”考核的考核办,制定具体的考核细则,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把激励和淘汰机制结合起来,做到赏罚分明,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把工作实绩作为主要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大学生村官”履行岗位职责等方面的情况,采取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各级政府部门分工合作,保证考核工作实用、准确、高效。

  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考核时,要注意客观公正、综合评价。个别地方存在由镇(街道)的组织委员一人决定管辖范围内所有“大学生村官”的年终考核结果。为杜绝这种现象再次发生,应扩充考核组成员,在给“大学生村官”进行年终考核时,把村两委成员和村民代表邀请过来,组成考核小组,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经考核组成员一致决定后,再下考核结论,同时各考核组成员须在考核意见上签名,杜绝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对成绩突出、口碑良好的“大学生村官”要进行适当的表彰奖励。同吋,对那些工作不负责的“大学生村官”要给与相应的惩治措施。考核结果要逐人反馈,并由本人签字确认。最后,考核结果应在镇(街道)公告栏上公示七天,接受社会的广泛监督。公示结束后,要将考核结果上报组织人事部门备案存档。

  5.3 明确身份问题,解决身份困境

  名不正则言不顺,在现实中,“大学生村官”由于受到法律、政策等条件的限制,在身份、编制问题上出现了一系列的无奈。因此,必须适时制定《大学生村官法》,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其权利,明确其义务。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问题,国家应当在相关政策中给予明确、具体的规定,包括对其权限、职责范围表述明确,同时细化到具体工作岗位的详尽要求,使得“大学生村官”定位明确、有的放矢。

  5.3.1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身份问题

  “大学生村官”工作发展至今,尚处于“无证驾驶”的状态。没有健全法律法规的护航,“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发展就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国家应及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待遇、退出机制等规定,给“大学生村官”一个实实在在的保障,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归属,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职,杜绝出现“大学生村官”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的问题,确保“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只是辅助村干部开展日常工作,真正能够进入村两委的“大学生村官”屈指可数,他们在农村事务处理中的身份困惑还将长期存在。身份上的两难使很多想长期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失去了继续扎根农村的勇气与决心。因此,建议国家适时修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村委会里因人设岗,设置专门为“大学生村官”准备的村干部职数,从而消除“大学生村官”计划在政策和法律上的障碍。法律层面的身份界定将给“大学生村官”吃下一颗“定心丸”,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一名真正的村干部,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干事创业有法可依。

  5.3.2 疏通出口,解决后顾之忧

  “大学生村官”一届是三年,最多只能续聘一次,这就意味着六年之后,如果还没端上“铁饭碗”,又没有成功进军村“两委”的“大学生村官”将不知何去何从。这样的退出机制,成为困扰“大学生村官”最大的“心病”,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国家应及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大学生村官”届满后的退出渠道,切实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

  一是要鼓励“大学生村官”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赢得村干部和村民的一致认同与赞赏,在村级换届选举中,尽量争取进入村“两委”,成为真正能为民谋福利的“村官”.

  二是要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留下来创造条件。针对各方面表现都比较优秀且愿意继续留在农村服务的“大学生村官”,国家应出台政策允许他们增加续聘的次数,但是务必明确最长的服务期限。对于这批“大学生村官”,在他们服务的期限内,政府要保证他们工资的正常发放,尽量在村里为他们解决住宿和就餐等日常生活问题,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并为他们提供“五险一金”,使他们能真正安心扎根农村、服务农村。

  三是对于届满之后准备另谋出路的“大学生村官”,也要做好安排工作,安抚好他们的情绪,避免出现解聘的“大学生村官”因失落、愤怒而做出过激行为的现象。除了保证届满“大学生村官”能继续享受政府承诺的各项解聘之后的优惠政策外,还要针对他们推出相应的再就业、创业等优惠措施,如组织“大学生村官”专场招聘会、免费提供职业资格培训等方式,尽量为他们提供技术、信息、资金上的支持。同时要鼓励如国有银行、保险公司、移动公司等人才需求量大又比较稳定的企业,优先招聘“大学生村官”.这样,对于解聘后的“大学生村官”来说,既能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又解决了再就业问题。对于政府来说,既缓解了就业压力,又避免了出现由于处置不当而带来的信访问题,从而维护了社会的长治久安,可谓一举两得。

  四是根据考核结果实现优胜劣汰。坚决辞退在上一年度考核不称职或连续两年基本称职的“大学生村官”,杜绝这些“在职不在岗”或者碌碌无为的“村官”继续腐蚀“大学生村官”的队伍,影响整支队伍的士气和风貌。同时,也可以大大降低财政的额外负担和减少农民的利益损失。

  5.4 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服务意识

  有不少大学生选择当村官的初衷是想借助这个平台为将来考公务员、考研做准备,而不是发自内心要真正投入到农村建设中去。对于这些没有调整好心态投入工作的“大学生村官”,政府应积极帮助他们端正思想,去除不切实际的幻想,端正工作态度,切实为农村、为农民做些实事。

  5.4.1 转变认识,思想扎根农村

  虽然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走上“大学生村官”这条路,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权宜之计。但既然做出了当村官的选择,就要既来之则安之,充分做好服务农村的思想准备,转变把农村当作跳板的错误思想,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大学生村官”这个角色。

  农村虽然条件较为艰苦,不如城市那样繁华,特别是山区的生活工作环境更为恶劣,但“吃得苦之苦,方为人上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更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锻炼一个人的品行,也更能接触到真正的社情民意,这必将使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受益终生。因此,深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侵蚀的“大学生村官”们,要不断矫正错误的思想,勇于放下身段,摒弃清高,真正做到思想上、行动上心系基层。

  同时,要消除将“大学生村官”作为谋取私利的功利心态和投机心理,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农村的落后现状,清醒意识到“大学生村官”肩负的责任和重担,保持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的信念。

  5.4.2 走群众路线,服务群众

  “大学生村官”现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样,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大学生村官”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角色。一个“大学生村官”要想在短短的几年之间有所作为,就必须尽快进入角色,做到手勤、脚勤、嘴勤、脑勤,培养自己对农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勤于动手,为农民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勤于迈开腿,乐意为村里的事情去奔波;勤于动嘴,善于拉近同农民的心理距离;勤于动脑,力所能及地解决村里的一些难题。

  首先,要树立为群众服务的意识。从成为“大学生村官”的第一天起,就应深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真正内涵,树立扎根基层的理想信念,避免出现自我定位过高、理想不切实际等好高骛远的思想,投身到服务农村的工作中去。热爱农村,关爱农业,深爱农民,在就任“大学生村官”的期间内,不浪费光阴、虚度生命,真正做到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要增强与农民沟通的能力。“大学生村官”要彻底放下知识分子的光环,抛开“官本位”的思想,学讲群众语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走群众路线,掌握和群众、村干部沟通交流的方式,与群众打成一片,进而获得群众的认可和村干部的支持。

  再次,要虚心向群众学习。工作中要切实克服高高在上的骄傲情绪,放下读书人的空架子,虚心向农民群众学习,主动与村民沟通联系。“三人行必有我师”,真正的高手在民间,民间有很多的能人、异人、高人,他们掌握了很多特殊技能,是在学校里、教材上无法接触和学习到的。因此,“大学生村官”更应该放下姿态,向群众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学识与修养。

  最后,要为群众办实事。在其位谋其职,“大学生村官”要坚持务实原则,做好农村的“四大员”,为百姓谋福利。一是村情民意的调查员,积极调查村里的人口状况、百姓需要、农村公共事业存在的问题等,并将调查结果向村干部汇报,经过商讨后,与村干部一起到相关部门为村里争取扶持资金与优惠政策;二是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大学生村官”在熟练掌握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医疗、养老保险等相关政策后,采取用大字报、宣传栏、村级广播、宣传手册等简单明了的方式向群众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三是富民强村的促进员,“大学生村官”可利用“淘宝网”、微信等新兴媒体,帮忙推销村里种植的土特产,畅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群众的商业意识,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是农民群众的服务员。“大学生村官”可通过与政府联系的渠道与纽带,想方设法地帮助村里的五保户、病残户、孤寡户争取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与资助,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5.5 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工作能力

  “大学生村官”要想在农村有所作为,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农村工作能力。

  首先,要向书本学习,增加与农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其次,要向农民学习,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最后,向村干部学习,提高处理村级事务、应对突发事件以及与群众打交道的本领。

  5.5.1 提高农村实用技术能力

  组织人事部门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村官”农村实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利用党校理论专家培训、田头实践专家示范等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努力提高“大学生村官”农业知识素养和解决具体农业问题的能力。

  一是抓好上岗教育培训。在刚迈入“大学生村官”行列时,相关部门就要对这批新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之端正态度,树立起到农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二是要抓好县情、镇情、村情的培训。掌握本地的行情,才能把准发展的动脉。向“大学生村官”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分析困扰当地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以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让“大学生村官”在入村前就能对农村的整体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陌生产生恐惧,熟悉能萌生信心。“大学生村官”只有熟悉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后,才能找到自己工作的方向与目标,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三是要抓好关于农村事务处理方式、方法的培训。向“大学生村官”传授农村事务处理要诀,帮助他们掌握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这是做好“大学生村官”培训的重中之重。县委党校在平时的理论培训中,应多采取案例分析等实用教学法,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农村事务处理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信访局、应急办等相关政府部门与业务科室可不定时地邀请若干“大学生村官”去现场观看政府工作人员是如何处理好信访问题的,从而提高“大学生村官”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

  四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聘请经验丰富的村干部、农村技术能手等成立“大学生村官”导师团,手把手地教“大学生村官”关于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同时,村里可以划出一小块田,作为专家示范田,平时由农业专家亲自指导“大学生村官”在该示范田上种植新产品,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其掌握最新的农业技术。在试验取得成功之后,再由“大学生村官”用数据和事实向村民证明科学种植的重要性,消除村民对种植新品种的疑虑与担忧,并将种植技术向全村推广,造福于民。

  五是进行讨论交流。通过组织“大学生村官”新春座谈会、茶话会等方式,加强“大学生村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举办中秋晚会等方式,丰富“大学生村官”的业余生活,增进感情;组织“大学生村官”实地考察的方式,丰富“大学生村官”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手段。

  5.5.2 强化吃苦耐劳精神

  农村相对城镇来说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没有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没有畅通的网络和便捷的交通,做很多事情都不是那么得心应手。艰难玉成,越是面对艰难的环境,“大学生村官”更应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顺应环境,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尽快适应农村现有的生活环境。同时,“大学生村官”因为工作区域的不同,各方面条件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俗话说“人比人,比死人”,面对这种现状,要少一些攀比与抱怨,多一些理解与宽容。只有保持平和、豁达的心态,才能以良好的心情面对生活的清贫与琐碎。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