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十二五”期间,我国绿色建筑将会出现关键性的发展,绿色建筑逐步从绿色建筑单体,向绿色建筑群、绿色建筑片区、生态绿色建筑城市发展。绿色建筑产业在此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关乎人类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绿色建筑产业进行深入系统研究迎合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绿色建筑产业链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有利于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对推进中国建筑发展改革将会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7.1 研究结论
本文在深入了解学习绿色建筑、产业链、产业运行机制等概念内涵和循环经济理论、产业链理论、博弈论、层次分析法(AHP)以及模糊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设计构建了绿色建筑产业链,并对其运行机制进行理性分析,现做以下几点总结:
(1)绿色建筑产业链的构建。
结合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涉及到的各行各业,以循环经济理念为基础,构建了涉及产品研发、咨询设计、绿色建材、绿色建筑施工、绿色建筑销售、绿色建筑物业运营及后期绿色建筑报废回收利用的循环绿色建筑链环,该绿色建筑链环不同与传统的建筑产业链,真正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整条产业链的核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不断升级改造,加快了企业自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在绿色建筑产业链环的重点搭建环节——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从根本上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是绿色建筑产业链优化于传统建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绿色建筑产业链环模型的设计必然会带动绿色建筑产业正常快速发展,实现国家“十二五”关于绿色建筑的规划纲要。
(2)巩固绿色建筑产业链形成的深入分析绿色建筑产业链环的关键环节是废弃物回收利用重新生产建筑材料用于建筑施工,此环节中政府行为、废弃物处置企业行为、建材生产企业行为对绿色建筑产业链环的搭接起着关键作用。在废弃物处置企业和建材生产企业静态博弈中,唯有(合作,合作)这一纳什均衡才能维持绿色建筑闭口产业链环的正常运转,从而实现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再生利用,具体的讲就是建筑废弃物处置企业的收益要大于其增量成本,建材生产企业的采购成本小于原建筑材采购成本,此时实现绿色建筑产业链环的正常运转。由于现实中,建材生产企业和建筑废弃物回收企业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本文基于进化博弈的分析得出复制动态结果——基于建筑废弃物处置企业的定价,建材生产企业只要在此定价范围内有利可图,便会像合作型企业演进。
虽然建筑废弃物处置企业和建材生产企业不断演进“学习”最终会进化为合作型企业,但是此过程相当漫长,政府作为集体利益的维护者,通过某些政府行为推动该演进过程的实现,将会为绿色建筑产业链环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两种政府行为——政府补助和环境污染惩罚,在这两种政府行为下建材生产企业和建筑废弃物处置企业都更倾向于向合作型企业演进发展。
(3)绿色建筑产业链的运行机制
1)绿色建筑产业链的合作机制绿色建筑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的合作够成了完整的绿色建筑产业链环,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伙伴的选择成为合作机制的核心研究问题。本文建立了绿色建筑产业链合作伙伴选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该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为绿色建筑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的选择提供了合理评价模型。
2)绿色建筑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绿色建筑产业链上的利益分配是整个产业链维持正常运行的动力引擎。本文在理性分析了绿色建筑产业链的剩余利润的前提下,参考产业链利益分配的研究资料,结合绿色建筑产业链特征,运用 Sharpley 值法对绿色建筑产业链的利益进行分配,并进行举例分析,确保了绿色建筑产业链稳定运行。
绿色建筑产业链的竞争机制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前进动力,绿色建筑产业链的良好运行也离不开竞争。竞争促使绿色建筑产业链各环节上的企业充分利用资源,不断该进管理方法,实现产业链整体利益最大化。在竞争机制中,恶性竞争是严重损害产业链整体利益的“罪魁祸首”,因此有效的法律监督和政府监管是保证绿色建筑产业链竞争机制正常发展的保护伞。
(4)相关政策建议绿色建筑产业链构建和良好运行不是短时间的发展问题,而是需要长期的各方努力,为此针对绿色建筑产业链的构建和绿色建筑产业链的运行机制的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关于绿色建筑产业链构建方面从加强绿色建筑产业链循环回收环节的管理,加快绿色建筑产业链复杂性的发展,组织建立绿色建筑产业联盟和制定相关激励措施四方面给出了重点建议。对于绿色建筑产业链运行机制的发展则从加强绿色建筑产业链各环节的集群式发展,注重绿色建筑产业链利益分配均衡和加强其竞争机制的管理三方面提出了重点建议措施。
7.2 研究不足和局限
本文对绿色建筑产业链的构建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但限于笔者认知水平和掌握的资料有限,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国内外专门关于绿色建筑产业链的研究少之甚少,有的论文只是简单运用绿色建筑产业链名词,并未具体进行解释和探讨,可参考的资料较少,因此关于国外绿色建筑产业链的文献资料接近空白,因此本文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2)由于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程度还不够,本文构建的绿色建筑产业链一些数据无法获得,所以欠缺数据分析和具体的实践案例。
(3)在绿色建筑产业链运行机制研究时,缺乏具体的操作案例只是在理论上进行分析,后期操作需进一步改进。
7.3 进一步研究方向
绿色建筑产业的研究处于初步研究领域,对绿色建筑产业链的研究更是处于初步阶段,如何保证绿色建筑产业链顺利构建和稳定运行是未来绿色建筑发展的大趋势,为此笔者做如下几方面研究展望:
(1)如何促使绿色建筑产业链的形成,并借助具体数据对绿色建筑产业链上的利益进行分配是下一步研究的一个很重要方向。
(2)政府行为对绿色建筑产业链环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政府具体量化的奖惩政策是政府行为的一个研究重点方向。
(3)绿色建筑产业链的运行机制中,如何准确估算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的风险,是绿色建筑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进一步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4)在绿色建筑产业链竞争机制中,构建一套合理的竞争体系是保证产业链上各企业升级改造的方向和路径,如何建立该竞争机制,又如何对该竞争机制进行等级评价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7.4 本章小结
本章节对全篇论文进行总结,认真剖析了论文研究的不足和局限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课题下一步研究的方向与展望。
参考文献
[1]白红刚.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综述[J]. 建筑工程, 2011. 29(8): 15-18
[2]田慧峰, 张欢. 中国大陆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前景[J]. 建筑科学. 2011. 28(4): 19-23
[3]廖含文, 康健. 英国绿色建筑发展研究[J]. 城市建筑. 2008. 04(22): 13-18
[4]李叶伟. 多伦多绿色建筑发展经验及其启示[D]. 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 2011. 06
[5]袁镔, 宋晔皓. 澳大利亚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及评价体系[J]. 建设科技. 2011. 12(6):133-135
[6]李遵白, 吴贵生. 绿色建筑的演进与中国绿色建筑产业竞争力分析[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9(02): 35-38
[7]刘光忱, 孙磊, 赵曼. 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探讨[J]. 建筑经济.2011, 9(11): 28-30
[8]李遵白,吴贵生. 基于技术路线图的中国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11, 3(05): 23-25
[9]韩洁, 杜宇. 绿色建筑产业全面提速:2020 年将占新建筑三成[J]. 建筑设计管理. 2012,18(07): 33-36
[10]李遵白,杨德林. 新一代主导产业之绿色建筑预测[J]. 企业经济. 2010, 3(11): 29-31
[11]郑大庆, 张赞. 产业链整合理论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28(02): 155-158
[12]刘富贵. 产业链基本理论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06
[13]龚勤林. 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J]. 经济学家, 2004, 23(08): 112-123
[14]郁义乌. 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J]. 中国工业经济. 2005, 11(11): 112-116
[15]吴金明, 邵昶. 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J]. 中国工业经济. 2006,04(25): 04-06
[16]卢中华, 李岳云. 基于发展能力的工业园区产业链构建分析[J]. 商业研究. 2008,08(33): 12-14
[17]曹群, 姜振寰. 产业链的内涵及特性分析[J]. 商业研究. 2008, 11(13): 133-135
[18]刘贵富, 赵英才产业链核心企业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6, 9(10): 123-125
[19]苏景军, 梁涛. 构建产业链, 推进高科技产业化发展[J]. 科学学研究. 2006, 24(34):84-87
[20]邵昶, 李健. 产业链“波粒二象性”研究--论产业链的特性、结构及其整合[J]. 中国工业经济. 2007, 10(9): 34-37
[21]刘福贵. 产业链--“内含链”的结构模型研究[J]. 税务与经济. 2008, 13(02): 98-100
[22]刘富贵. 产业链与供应链、产业集群的区别与联系[J]. 学术交流. 2010, 03(12): 12-14
[23]李巍, 罗能生. 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产业链的构建[J]. 煤炭经济研究. 2006, 11(08):15-19
[24]黄弘, 熊伟. 建筑陶瓷产业链的分析与研究[J]. 中国陶瓷. 2006, 33(08): 33-37
[25]李剑, 杨明. 论中药产业链的构建[J]. 中草药. 2010, 41(08): 24-26
[26]赵涛, 周志刚. 水泥工业生态产业链构建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J]. 科学管理研究.2009, 27(05):198-199
[27]刘毅军. 产业链视角下的“气荒”解读[J]. 经济管理与安全环保. 2010, 30(01):100-103
[28]胥悦红, 段晓兵. 创意产业链的构建探析[J]. 商业时代. 2010, 33(04): 178-179
[29]吴国荣, 王微. 我国服装企业创新发展与创意产业链构建[J]. 企业经济. 2011, 88(07):167-168
[30]梁俊强, 梁浩. 发展绿色建筑产业引领绿色经济发展[J]. 建设科技. 2012, 19(17):132-134
[31]郑世刚,张兆旺. 绿色建筑相关利益群体博弈分析--基于绿色建筑价值链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J]. 2012, 29(18): 15-18
[32]金汐, 魏景姝. 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链研究[J]. 住宅产业. 2012,33(09): 14-17
[33]张涛, 贺昌政. 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建筑业上游项目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 2008,(78): 09-13
[34]苏小波. 赣州市房地产产业链及区域经济相关研究[D]. 南昌: 江西理工大学. 2008
[35]韩选江, 陆海阳.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及产业链构思[J]. 未来与发展. 2011,12(09): 18-20
[36]王兵. 建筑行业的产业链合作迫在眉睫[N]. 中华建筑报. 2011, 11. 19
[3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 2006. 6. 1.
[38]于吉涛.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竹产业链构建研究 [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2007
[39]胡茂伟. 山西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D]. 太原: 山西财经大学. 2009, 3
[40]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 竞争优势 [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7
[41]刘毅军. 产业链视角下的“气荒”解读[J]. 经济管理与安全环保. 2010, 30(01): 25-28
[42]胥悦红, 段晓兵. 创意产业链的构建探析[J]. 商业时代. 2010, 18(04): 33-38
[43]吴国荣, 王微. 我国服装企业创新发展与创意产业链构建[J]. 企业经济. 2011, 07(09):123-126
[44]梁俊强, 梁浩. 发展绿色建筑产业引领绿色经济发展[J]. 建设科技. 2012, 18(17):156-158
[45]郑世刚,张兆旺. 绿色建筑相关利益群体博弈分析--基于绿色建筑价值链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8): 178-179
[46]金汐, 魏景姝. 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链研究[J]. 住宅产业. 2012, 13(09): 145-148
[47]张涛, 贺昌政. 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建筑业上游项目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 2008,09(19): 198-201
[48]苏小波. 赣州市房地产产业链及区域经济相关研究[D]. 南昌: 江西理工大学. 2008
[49]韩选江, 陆海阳.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及产业链构思[J]. 未来与发展. 2011,12(87): 145-148
[50]王兵. 建筑行业的产业链合作迫在眉睫[N]. 中华建筑报. 2011. 11. 19
[51]曲丽丽. 林业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机理与拓展对策研究[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2011
[52]郭静利. 农业产业链稳定机制研究[D]. 北京: 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生院.2010
[53]蒋颖. 谈海峡两岸农业产业链构建的新思路[J]. 商业时代. 2010, 78(35):78-80
[54]侯淑霞. 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07
[55]龚成健. 基于钻石模型理论的西安市软件产业链构建研究[D]. 陕西: 西北工业大学.2005
[56]林洁. 我国网络电视产业链构建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57]王欣, 靖继鹏. 信息产业链形成机理研究[J]. 情报科学. 2010, 38(11):187-189
[58]计永毅, 张寅. 中日绿色建筑发展的对比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 05(08):45-48
[59]廖含文, 康健. 英国绿色建筑发展研究[J]. 城市建筑. 2008, 04(89): 33-38
[60]戴晓林. 我国动画产业链构建研究[D]. 上海: 同济大学. 2008.
[61]关瑞麟. 美国绿色建筑产业及其在克利夫兰的实践[J]. 建筑学报. 2007. 07
[62]仇保兴. 进一步加快绿色建筑发展步伐--中国绿色建筑行动纲要(草案)解读[J].城市发展研究 2011, 18(07): 190-194
[63]马欣伯, 李宏军. 日本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及评价体系[J]. 建设科技. 2011, 06(09):77-79
[64]王建廷, 李迎迎. 我国住宅产业化绿色发展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19(16): 34-37
[65]杜栋, 庞庆华, 吴炎. 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6]Gereffi G, Humphrey J, Sturgeon T.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J]. Forth Coming i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05, (2): 78-104
[67]Timothy J. Sturgeon. Modular production networks:a new American mode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Oxford Univ ersity Press, 2002, 11(3):451-496
[68]Mohn Kumaraswamy, Ekambaram Palaneeswaran.Selection matters-in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optim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0,(30)
[69]HopkinsT. K. Wallerstein I. Commodity chains in the world-economy prior to 1800 [J].Review, 1986, 10 (1): 157-170
[70]Community and Local Government.Building a Greater Future:Towards ZeroCarbonDevelopment. London: CLG, 2004
[71]Charles J. Kibert.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greenbuilding design and deliv-ery Wiley book on sustainable design [M]. John Wiley and Sons,2007,P-ages 103-105
[72]Edwin H. W. Chan. The market for green building in developed Asian cit-ies-the perspectives of building designers [J]. Energy PoliCy,Volume 37, Issue 8, August 2009,Pages 3061-3070
[73]It All Comes Together-BCA Annual Report 2010,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Authority,2010
[74]Kaplinsky, R. and Morris, M. A Handbook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 [M]. Prepared for the IDRC,2001
[75]Henri C Dekker. Value Chain Analysis in Interfirm Relationships: A Field Study[J].Manan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03, (14): 1-23
[76]Victor Fung, Joan Magretta. Fast, Global and Entrepreneuri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onk Kong Style:An Interview with Victor Fung [J]. Harw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1/10:183-195
[77]Jared Lovelle. Mapping the Value Stream[J]. IIE Solutions,200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