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1 世纪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人类社会对大自然的过度“征服”导致了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恶化,代际公平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传统建筑业作为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对象被重点关注,原有的粗放型建筑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可持续理念下逐步被淘汰。在此背景下,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成为必然趋势。
我国的绿色建筑正沿着绿色建筑单体、绿色建筑群、绿色建筑城区的路径发展。在绿色建筑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同时会涉及不同产业,构建出一条适合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产业链,并对其运行机制进行研究是现阶段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实现我国绿色建筑更好更快发展将产生重大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绿色建筑的兴起
绿色建筑理念的兴起源于两个派别的影响,一个是以霍华德(Ebenezer Howard)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流派,另一个是以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功能流派。两个派别的不同理念引发了绿色建筑发展的两个主要方面,一个主要方面是被动式设计,如利用被动式节能的设计理念设计的风土建筑、生态建筑;另一个主要方面是主动式设计,如由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应用而产生的智能建筑。20 世纪 30年代,美国建筑师富勒首次提出用较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用处(More With Less)的理念。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等理念和概念开始在国外提出来。紧随其后,世界爆发能源危机,节能建筑比绿色建筑先行一步得到快速发展。直到 20 世纪 90年代国外开始发展绿色建筑,1990 年英国建筑研究所(BRE)首次制定出建筑环境评价方法(BREEAM),引起建筑界广泛关注,该评价方法主要应用于办公建筑的评价管理;1993 年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着手制定并于 1998 年颁布的绿色建筑等级体系(LEED)在美国开始应用,LEED 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针对美国的商业办公建筑作出评价;1998 年由加拿大发起,20 多个国家合作组织了“绿色建筑挑战”(CBO)活动,该活动通过开发绿色建筑评价工具(GBTool)推动绿色建筑国际化认证与发展,此后澳大利亚的 NABERS,日本的 CASBEE,德国的 DGNB 等也相应出台。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得到很快发展。2002 年,世界绿色建筑理事会成立,标志着绿色建筑在全球正式开始发展。
(2)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我国绿色建筑比国外发达国家起步晚,1986 年我国印发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新建建筑要比 1980 年的建筑在能耗上节约 30%,这标志着作为中国绿色建筑先导的节能建筑开始推广。2001 年出版了第一套绿色住宅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对我国的建筑进行了规范。同年我国申奥成功,为了达到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健康奥运的目标,2003 年第一套绿色公共建筑标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在国家科技部、北京市委和北京奥组委的支持下,由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九家合作颁布,这一举措表明国家开始将绿色建筑理念应用到公共建筑领域。2006 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颁布,推动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正在征集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征求意见稿,预计在 2013 年年底我国的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颁布。《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已经报批,绿色医院、绿色商店的建筑评价标准已经启动编写。另外,目前我国已有 14 个省市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地方实际情况,颁布实施了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我国政府不仅在理论标准上积极推行绿色建筑的发展,还制定了具体的实践发展规划,提出了建筑节能的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第一阶段,从 2011 年至 2015 年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使城镇建筑节能标准达到 50%的设计标准,大城市达到 60%的设计标准;对大城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完成 25%,中等城市完成 15%,小城市完成 10%。第二阶段,从 2015 年至 2020 年对于新建建筑,东部省份实现 75%节能,中西部实现 65%的节能标准,并且将完成大部分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1]。与此同时,我国绿色建筑的实际发展状况可观,从 2005 年开始设计了绿色建筑创新奖,已有中共中央办公楼、山东交通学院图书馆、科技部建筑节能示范楼等获得该奖。2006 年绿色建筑的评价及认证工作从零起步,之后每年有多于 100 个建筑获得标识;2011~2015 年,每年获得标识的建筑应达到 300 个甚至 500 个;到 2016~2020 年,绿色建筑将进一步覆盖所有的建筑类型。2000 年至 2011 年,已有 127 个住宅建筑和 116 个公共建筑获得了绿色建筑的认证[2]。
我国的绿色建筑管理制度也正在趋于完善,2007 年、2009 年相继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建科[2007]206 号),《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建科[2009]109 号),2011 年底,已有 30 个地方成立了绿色建筑评价管理机构,颁布了管理办法,为我国绿色建筑地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国家财政补贴方面,2012 年,财政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的 167 号文明确了绿色建筑的补贴标准,二星级补贴 45 元/平米,三星级补贴 80 元/平米。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管理制度、补贴标准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为绿色建筑市场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绿色建筑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发展绿色建筑社会共识已基本形成,截止到 2012 年 3 月,我国已有 379 项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面积可达 3800 多万平方米,并且,经过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分析,对获得不同星级的 79 个绿色建筑项目深入研究,得到 79 个项目中,社区的绿化率可达 38%,平均节能率达到 58%,节水率达到 15.2%以上,可循环材料达到 7.7%。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包括绿色建筑技术研发、设计、材料、施工、销售、运营、物业管理、拆除回收等环节,每个环节必然会涉及到不同产业,使绿色建筑退去强烈的政治色彩走上产业化、市场化道路是取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笔者定义了绿色建筑产业链的概念,构建绿色建筑产业链并对其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研究。
1.1.2 课题研究必要性
(1)国家政策指引
政府现在积极倡导兴建绿色建筑,为此出台了相应的奖励政策。例如,继 2012 年相关部门设立的补贴标准,二星级补贴 45 元/平米,三星级补贴 80 元/平米之后,国家财政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通过建立财政激励机制、健全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推进相关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等多种手段,力争到 2020 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三成,到 2015 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 10 亿平方米以上。
绿色建筑产业链的构建将影响中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式,将带动建筑业由原来的高消耗、高浪费、高污染的发展模式逐步转变为集约化、高效率、高产出的发展方式。符合国家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引导的大方向,因此构建绿色建筑产业链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重要举措。
(2)产业发展需要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大支柱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附加值高、集成度高、拉动内需效应明显的特征,如,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由项目立项、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合格、投入使用、报废等环节构成,涉及技术研发业,咨询设计业、建材、化工、冶金、机械制造、施工、销售、物业管理、废物处理、环境保护业等等。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建筑整个生命周期涉及的产业都要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调整途径,调整范围、调整程度都需要通过建筑产业链上、下游的对接交流完成。另外,通过整合建筑产业链上下游各行各业,形成强大的合力,最大限度地完善了客户服务,降低了各产业间的合作交易成本,不仅使绿色建筑业也让围绕绿色建筑产业衍生的其它产业“有利可图”。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的脚步正在不断加快,并且在不断深入,新农村建设也正处于关键时期,再加上国家大力提倡扩大内需和加快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政策的实施。绿色建筑产业及相关产业将迎来很好的发展机遇。构建一条多产业联合、共进,谋发展、创利润的绿色建筑产业链势在必行。
(3)企业发展需要
绿色建筑的发展将经历绿色建筑单体,绿色建筑群,绿色建筑生态城市的规模化发展,其背后的有力支撑是绿色建筑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绿色建筑企业涉及绿建咨询、设计、施工、材料、物业、维修等等重点企业。这些主产业链上的重点企业围绕绿色建筑的发展路线,结合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核心理念,必然会加强核心科技装备投入,适时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并结合项目,有计划有规律的引进人才,研究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汲取国际先进技术,力争在太阳能、地热能利用方面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在施工清洁,垃圾处理等领域根据本土特色,实现技术、管理的创新。
与绿色建筑相关企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原来的粗放型向现在的集约高效型企业的转型是存在一定障碍和瓶颈的,如,资金不足,产品、技术得不到创新,核心技术掌握不了等等。而企业要向在此环境中生存,在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抓住绿色建筑发展的机遇,就必须与其他企业进行互相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同行业和产业链上下游的节点企业,实现互利共赢。为此,必须构建促进绿建企业发展的绿色建筑产业链,使绿色建筑得以顺利发展。
(4)促进市场规范
绿色建筑市场目前处于初级阶段,伴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市场将逐渐成熟。绿色建筑市场综合性明显,牵涉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开发商,承包商等等主体关系复杂多变,责、权、利模糊不清,招商、投资机制不健全。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和行政部门干预过多,资源配置不合理。绿色建筑产业链构建完成后,将逐步形成其自有的良性市场氛围,资源会得到合理配置,市场信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竞争机制等等将在产业链运行中和谐发展。
1.1.3 课题研究意义
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传统建筑业带来了环境恶化、垃圾堆积、资源浪费等众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立可持续发展型社会,20 世纪 60 年代绿色建筑开始被提出并逐步全面发展。绿色建筑摒弃了一般建筑资源浪费、不环保、不舒适的缺点,实现了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将节水、节地、节能、节才、环保理念运用到实际工程中。绿色建筑涉及技术研发、咨询、设计、施工、销售、物业管理、报废回收利用等环节,每个环节都要在市场中运作,关联到化工、材料、冶金、机械制造、安装、能源、咨询、服务等产业。市场化和产业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找出其中规律,构建绿色建筑产业链条并研究其运行机制,将有力带动原有建筑企业升级改造,促进我国建筑产业经济增长方式更加集约化等等。这些将会在国家经济转型重要时期带来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通过对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产业、产业链、绿色建筑产业链及与之相关的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分析,结合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有关模型和产业链构建方面的相关知识,定义了绿色建筑产业链的概念,分析了绿色建筑产业链的构建原则、方式、方法,对绿色建筑产业链的构建与运行进行了详细研究,为绿色建筑的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与国家政府报告中建设生态文明,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倡导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型方式转变,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等战略部署一致,抓住了本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2)应用意义
绿色建筑产业链涉及各行各业,合理构建绿色建筑产业链将会带动我国新能源、新技术、新型材料、节能服务业等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将会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如减少环境负担,增加就业机会等。这些都将奠定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坚固基础。具体应用意义分如下三点:
第一,通过对绿色建筑产业链构建的研究,将产业链和绿色建筑有关理论知识进行结合,使产业链的理论应用到了具体的绿色建筑产业领域。
第二,通过对绿色建筑产业链运行机制的研究,实现了绿色建筑的发展与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分析了绿色建筑产业链上相关企业利益群体的利益分配问题。
最后,通过对绿色建筑产业链构建和运行机制的研究,带动了原有建筑产业链升级改进,将绿色建筑的发展推向市场,形成产业化的发展路径,最终推动绿色建筑快速健康发展。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主要内容
本文共由 7 章组成,其中第 4 章、第 5 章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第 1 章,绪论部分以建筑工程是大能耗工程为索引,随着能源、环境危机,人类开始逐步重视代际公平的重要性。总结了绿色建筑的国内外发展沿革,从标准规范、管理制度、激励政策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的发展成果,得出我国绿色建筑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亟需建立规范的绿色建筑市场,引导绿色建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分析了构建绿色建筑产业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第 2 章,综述部分论述了绿色建筑的兴起带动了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总结了国内外产业链在不同领域的研究现状,阐明了绿色建筑产业链、节能建筑产业链、房地产产业链等与绿色建筑紧密相关的产业链的研究现状,并且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简单探讨,强调了绿色建筑产业链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是绿色建筑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第 3 章,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部分,首先,分析了绿色建筑内涵,包括总结绿色建筑概念和绿色建筑的认识误区并界定了本文的绿色建筑概念内涵;其次,根据相关理论分析界定了本文中产业链的概念内涵;最后基于对产业链和运行机制相关资料分析定义了产业链运行机制概念。同时,本章介绍了循环经济理论及其原则,产业链理论及博弈论的相关理论,为下文的分析提供了概念内涵和理论研究基础。
第 4 章,该章节以产业链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为依托,在分析传统建筑产业链的基础上,构建了绿色建筑产业链,详细阐述了绿色建筑产业链带来的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政府和建筑商行为,为绿色建筑产业链循环闭合性提供了定量性建议。
第 5 章,本章节分析了绿色建筑产业链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将运行机制剖析为合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竞争机制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在绿色建筑产业链合作机制中建立了绿色建筑产业链合作伙伴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 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价,给合作伙伴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在绿色建筑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中在分析产业链上剩余利润的基础上运用 Shapley 值法进行了利益的分配,确保了产业链上各企业的积极性;在绿色建筑产业链竞争机制中提出了建立监督-竞争机制的构思,为运行机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氛围。
第 6 章,从促进绿色建筑产业链的构建和绿色建筑产业链运行机制正常运行两方面进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为加快绿色建筑产业链的形成和运行提供了方向。
第 7 章,本章节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指出了本文研究的缺陷之处,阐明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1.2.2 研究方法
研究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有效的研究方法。本文研究涉及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文献资料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笔者借助图书、互联网数据库、学术期刊等资源,研读了大量与绿色建筑和产业链有关的文献资料。通过这些文献的梳理、阅读、分析与归纳总结,找出构建绿色建筑产业链合适的切入点,通过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入手,重点从建筑物报废回收环节的处理,和产业链运行机制等方面寻找资料,为论文的写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2)归纳总结法本文以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博弈论、产业链、产业关联等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产业链的本质属性和特质,归纳总结出绿色建筑产业链的内涵定义。同时,基于上述理论和概念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了绿色建筑产业链的运行机制等等。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是深入研究问题的重要原则之一,其中,定性分析是基础和前提,定量分析是检验和辨别问题的手段和方法。本文在一开始章节采用定性描述和定义,在绿色建筑产业链构建部分采用进化博弈定量分析,在绿色建筑产业链运行机制中采用 Shapley 值法进行定量分析等,为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3 技术路线
本文章的基础路线如下图 1-1 所示。【1】
1.4 本文的创新点
该文章的主要创新点如下:
(1)构建了绿色建筑产业链产业链已经被广泛研究,有关专家对房地产产业链、节能建筑产业链和建筑垃圾产业链进行了详细定义,还有学者对绿色建筑产业化做了具体研究但是都没深入到建立绿色建筑产业链阶段。本文基于产业链理论、循环经济理论构建了闭合的绿色建筑产业链环并对其内涵进行详细阐述。
(2)运用博弈模型对绿色建筑产业链的闭合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基于循环经济的理念对绿色建筑构建出一条闭合回路的绿色建筑产业链,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的处理是该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难点环节。本文运用博弈模型分析了政府和开发商行为,对其各自利益进行了计算,促进了该环节的顺利“搭接”。
(3)建立了绿色建筑产业链的运行机制模型构建绿色建筑产业链的本质目的是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绿色建筑产业链的运行机制的研究很少。本文将绿色建筑产业链的运行机制分为绿色建筑产业链合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竞争机制,并且运用 AHP-模糊综合评价对产业链上合作伙伴选择进行评价,利用 Shapley 值法对绿色建筑产业链的利益分配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监督-竞争理念的绿色建筑产业链竞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