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概念。
2.1.1 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活动,其经济地位以及政府重视程度都逐渐上升,而乡村旅游的发展是目前发展农业的新的一种趋势和业态,越来越多的学者大家研究乡村旅游问题,不同的专家学者研究视域的不同也导致他们对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以及相关研究有着不同的认识以及观点,国外学者有关乡村旅游概念界定的相关研究:Dernoi(1983)研究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土地,通过二者的相互联系不断推动地区间乡村旅游的发展,从而引导城市居民进行乡村旅游,这不仅能够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还能为当地农民提高收入,促进就业,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与城市之间的融合,是一种地域性较强的旅游活动。
Lane(1994)则基于他的研究认为乡村旅游是一种在乡村地区发生的,以乡村资源和风光文化习俗等具有一定乡村性特征规模的乡村自然景观以及特色各异的村落文化和自然风光为形式的,由乡村居民管理和服务的吸引其他地区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参观体验的一种活动,而且在他的研究中还指出农业旅游也是乡村旅游的表现形式。
目前,乡村旅游对于我国来说还仍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仍有待加深,而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我国专家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和论述。郭丽,章家恩(2010)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研究理论的基础上认为,乡村旅游首先是一种旅游活动,是在乡村这个特定地区,以其独特的乡村资源文化及景观灯吸引游客体会乡村田园风光,了解乡村民俗风情,融度假旅游参观娱乐消费为一体的能产生经济效益且满足游客需求的旅游活动。龚娜(2010)通过研究认为乡村旅游是一种以乡村自然风光等为载体,文化为核心,农民经营为主体,城市居民为主要吸引对象的旅游形式,并对其内涵进行延伸,主要认为乡村旅游的外延包括以欣赏田园风光为特色的观光旅游,体验农业生产为特色的趣味旅游,感受乡村生活特色的娱乐旅游,融入生态环境为特色的绿色旅游,以及当地风俗文化旅游等类型,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进行了填充与丰富.刘国斌(2012)通过对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思考,认为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以乡村自然风光,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农事劳动体验等为主要项目和形式,目标对象群体是城市居民的满足这类群体度假、娱乐、休闲、学习、观光游乐等需求的新型的旅游活动。
结合诸多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本文对乡村旅游做出如下定义:乡村旅游首先是一种新的旅游活动,其主体是针对城市居民,客体是乡村吸引物,诸如乡村文化,乡村风光等自然人文景观,载体是乡村地域空间,目标是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娱乐观光体验乡村文化风土人情的特定需求,拉动农村经济,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创造出经济价值。综上所述,乡村旅游是依托乡村地区空间环境的以乡村特色资源环境文化风情景观等为吸引物,吸引城市居民参与并体验乡村文化,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参观旅游学习等为一体的并能产生经济附加价值的旅游经济或者说是旅游活动。
2.1.2 乡村旅游的特点。
首先,乡村特色性。乡村旅游首先具有其乡村特色性,一个地区有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风俗,不同的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不同的特色,乡村特色性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之一,只有保持特色经营,发挥特色旅游优势,在旅游行业竞争中才能保持吸引力,占据竞争优势。
其次,参与的体验性。参与的体验性也是乡村旅游的一大特色。通过游客切实参与到从事农事活动,体验农村乡村田园风光,也可在放松之余学习消费购物,在乡村旅游活动中的得到满足,体验到乡村旅游的快乐,这是乡村旅游带给城市居民的最大满足.
然后,可持续性。乡村旅游结合了乡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现代科技、低碳旅行等为一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保护工作以及发展的后续动力都有助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而且发展乡村旅游即有利于满足城市居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也对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都具有重要作用,而可持续性也是今后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最后,旅游的多样性。由于乡村旅游不仅仅是游览观光放松压力舒缓心情的一项活动,它还包括了对乡村田园风光以及自然人文景观的观赏,对乡村农事活动的体验,乡村垂钓,划船,采摘,以及参与农家乐等活动,是一个多样性的体验活动,可选择的旅游活动及项目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因而乡村旅游也具备旅游的多样性特性。
2.1.3 乡村旅游的类型。
在前文论述中笔者已经多乡村旅游的含义进行了界定,即乡村旅游是依托乡村地区空间环境的以乡村特色资源环境文化风情景观等为吸引物,吸引城市居民参与并体验乡村文化,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参观旅游学习等为一体的并能产生经济附加价值的旅游经济或者说是旅游活动。而由于乡村旅游本身存在其乡村特色性,参与体验性,可持续性,旅游多样性等特点,由于地域特色和资源禀赋乡村旅游的类型也有许多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乡村旅游类型:
首先,按依托资源对象划分。乡村自然景观旅游,农家乐等农家旅游,乡村文化体验游等类型。乡村自然景观旅游,利用乡村自然风光开发自然资源吸引游客,主要有田园风光参观,江河漂流等。农家乐等农家旅游,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乡村旅游类型。主要有农家大院度假,果蔬采摘,农事体验活动等,还有一些鱼塘垂钓,打牌等娱乐项目。乡村文化体验游,从民俗文化角度划分的一类乡村旅游类型。通过不同的乡村文化和民俗风情吸引游客旅游参观和体验。
其次,按乡村旅游的地域类型划分。可以分为都市近郊型,景区边缘型,特色村落型等类型。都市近郊型,主要位于大中城市周边地区,依托城市资源和资本的支持发展乡村旅游,融合了城市发展的理念和思路,建筑等具有都市风光,结合乡村旅游形成都市近郊型乡村旅游类型。景区边缘型,一般这类地区交通条件有限,但依托景区自然资源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村落型,这类型地区以独特的村落布局以及其古朴的乡村建筑,历史文化的传承等为特色,保持了原有的村落建筑群以及宗族文化或者其他传统特色,对于游客学习参观旅游很有吸引力。
2.2 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理论。
2.2.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中国旅游大辞典中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认为该理论是揭示旅游地的一般发展规律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旅游地起步期游客量因先天条件不足的制约而受限,发展期游客量因设施改进环境改善而增加,最后游客量超过环境空间承载范围,因而再次限制了旅游发展。"到目前为止,比较公认的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源于加拿大学者巴特勒(R W. Butler),他于1980年根据产品周期理论和其他学者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 S 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巴特勒将旅游地生命周期划分为六大阶段。第一阶段,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旅游地欠缺公共基础设施,到访的旅游者数量极少,且是零星的探险者,社会环境没有发生变化。第二阶段,旅游地起步阶段。在这第个阶段,旅游者到访者逐渐逐渐增加,参与者范围也逐渐扩散,旅游地开始为游客提供基本的基础服务,开始有了旅游季节等。第三阶段,旅游地的发展扩张期。在此阶段,外地投资额度大大增加,旅游地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大量的游客到访旅游,既是对当地旅游经济的一大发展,但也容易引起当地人对外地人的歧视。
第四阶段,稳定阶段。旅游业成为当地主要产业构成部分,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经营设施以及成熟的市场客源体系形成,旅游地旅游业进一步稳固。第五阶段,停滞阶段。在这一个阶段,旅游地的旅游业已达到饱和状态,并逐步出现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困扰当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第六阶段,衰落阶段或者复兴阶段。随着旅游地旅游业达到饱和状态,旅游业呈现下滑趋势,游客被新的旅游地吸引,旅游者数量减少,处于衰落阶段,但是如果旅游地增加旅游项目,创新旅游形式,能再次吸引游客的目光,满足游客对新事物的需求,对旅游业进行合理转型升级,可能会使旅游地游客数量再次增加,进入一个复苏阶段,如此循环往复。结合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乡村旅游也要进行借鉴,特别是乡村地区旅游地要在旅游地发展的各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实现旅游地经济发展,推动乡村经济进步,农村生活环境改善,有效提高乡村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等。
2.2.2 体验经济理论。
体验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或者方式,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也可将其称为服务业经济的升华。
"体验经济"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共同合着的《体验经济》一书中提出的,将体验定义为独立的经济产出,是继产品,商品,服务之后的第四种经济提供物。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体验经济其实质就是通过客户体验满足消费者需求,进而实现经济价值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体验经济下,体验成为了顾客购买产品的一个要素,只有通过顾客和企业的双方体验,顾客才能从中得到满足,企业也会从顾客体验中得到产品的好坏优劣,为下一代产品的改进铺垫。
结合体验经济理论,笔者认为乡村旅游也是体验经济的一种模式。游客和旅游地经营者两个主要主体从乡村旅游活动中获得各自的需求,通过各自给对方提供的体验感受等相互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一方面,通过乡村旅游,旅游地经营者获得收入,生活环境有所改善,旅游业也不断发展,带动当地经济进步,体验到了乡村旅游的好处。另一方面,游客通过乡村旅游体验到了乡村文化及风俗民情,乡村田园风光等具有乡村特色气息的旅游项目,自身得到极大满足,也在工作之余得到放松。可见,乡村旅游也属于体验经济范畴之内。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该理论源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早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其《我们共同的未来》一文中首次科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行了解读和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自身需求的能力".随着大量学者对该理论系统的深入研究,出现了几大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流派。首先,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流派,这个流派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从而提高自然环境的本身的新陈代谢能力,进一步提高人的生存环境的持续性。其次,站在社会属性视角下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流派,该学派通过大量研究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为了更好的提高人的生活生产质量,促进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然后,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流派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为了实现经济的最大化价值,在这一阶段中保证生态环境以及自然条件得到最大化的科学合理开发,不降低环境质量以及不减少和破坏自然资源根基。
最后,着重于从科技属性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界定,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加清洁绿色有效的技术,从资源能耗以及低碳排放的角度予以表述。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来讲,全球普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了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公平发展,高效发展以及多维度发展,讲求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以及可持续社会三方面协调统一,强调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经济效率,生态和谐,社会公平缺一不可,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总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其理论研究以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笔者认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是否高效是否可持续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以及生态和谐,社会公平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研究鲅鱼圈地区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中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促进鲅鱼圈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而鲅鱼圈地区乡村旅游要想提高发展质量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减缓资源环境制约。不断推动鲅鱼圈地区乡村旅游高效绿色生态化发展。
2.2.4 愤怒指数理论。
多克西的愤怒指指数理论与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密切相关,在旅游地早期参与和开发阶段,旅游地发展缓慢,没有得到有效地正式开发,旅游地基础设施和服务不足,旅游者依靠当地居民提供服务,当地居民是受益者,对旅游者表现出了好奇和欢迎态度,在进入下一个阶段后,即旅游地开发进入发展和巩固阶段,旅游地商业氛围以及经济活动往来日渐频繁,当地居民的利益被淡化,对于旅游者的态度也变得不好。当进入到停滞阶段后,旅游地发展受限,游客接待数量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达到饱和状态,旅游开发已达不到前期效果,且对自然资源环境造成了困扰,影响到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这中状态下,当地居民就好表现出不满恼怒的态度,这就是所谓的多克西愤怒指数理论原理。而如何应对当地居民对于游客和开发商的这种不满态度,鲅鱼圈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应该加以重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