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革命性力量。科学技术为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塑造社会的过程中获取了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它是最强有力的一架马车,拉动着整个社会历史向前飞奔。但是人们被科学技术应用带来的现实利益所诱惑,却忽视了这辆马车在飞奔的过程中已经渐渐偏离了轨道。各种负面效应的产生,譬如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资源的耗竭、自由人逐渐沦为大机器生产的附属、“技术万能论”使人们越来越漠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些问题正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性公共问题。
面向绿色、面向经济、面向公众已经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因此,加强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控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控制的手段和方式主要有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和舆论控制。法律控制和行政控制都是具有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科学技术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二者的实施主要依靠社会管理层。但是管理层作为社会群体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阶层,在一定程度上更倾向于该阶层所处的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地位所要求的利益诉求,客观上并不能完全代表公众诉求。科学技术的道德控制就是建立和强化科学技术活动中的道德规范,以此来约束科学技术活动主体的行为,引导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
科学技术的舆论控制主要是通过公众舆论对科学技术政策和科学技术公共问题的反馈,来及时调整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公众作为一个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群体,能够实现有效的科学技术的体制外监督,同时,在公众舆论参与下的政策制定,能使目标群体更易于接受,执行阻力也会比较小,能有效避免政策失灵现象。
在知识大爆炸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已经不再单单是科学共同体的事情,俨然已经成为一项公众事业。这一发展趋势要求在一个成熟的社会环境中,在科学技术事业中,公众要有一定的发言权,这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实中公众舆论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关注度偏低、舆论失真和恐慌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如何规避公众舆论的弊端,发挥其积极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对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研究意义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既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科学技术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重要条件。如何保证科学技术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既是关乎科学技术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影响人类社会命运的重大问题。
(1)理论意义
有助于丰富科学技术的社会控制理论。科学技术发展的双刃剑效应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规避科学技术发展出现的负面效应,保证科学技术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社会控制。诸多专家学者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技术的社会控制、科技传播、科学技术的社会控制。其中,比较成熟的是科学技术的法律控制和行政控制,舆论控制方面更多的是强调管理层对于公众舆论的引导和监督。因此,对于公众舆论如何在科学技术发展中主动发挥作用的探讨,有助于丰富当前对科学技术社会控制的研究。
(2)现实意义
有助于公众舆论力量的发挥。在社会范围内,提高对公众舆论力量的重视,并加强对公众舆论的引导和保障,以充分发挥公众舆论对科学技术及其他相关社会事务的积极作用。同时,在引导和规范公众舆论的过程中,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化建设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舆论作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其在社会事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从舆论的基本概念入手,重点探讨舆论的发展、特点、原理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在《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舆论学概论》中,韩运荣、喻国明、许静对这一层面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这类着作还有侯东阳的《舆论传播学教程》等。第二个层面结合了科学技术和舆论两个角度,阐述了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如王悦在其《技术发展三阶段论研究》,从主体在地球表层巨系统中改变客体的能动作用的角度对技术进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进行了分析,得出技术发展的三阶段论,即主客体统一,以客体为主阶段;主客体分离对立阶段;主客体统一、以主体为主的阶段,论述了技术的价值观、技术体系的功能、技术发展的模式以及在技术的结构上发生的根本性的转变,提出必须在坚持主客体统一、以主体为主的前提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第三个层面,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控制。例如,常立农、甄凌的《试论技术的社会控制体系》,论述了对于技术异化的法律控制、行政控制、舆论控制和道德控制。此外,还有凌小平的《技术发展的社会选择研究》、杨长万、万威武、李寿德的《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诸因素探析》等着作,阐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来自社会大系统的需求,受到社会大系统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科学技术进步的最终结果被社会大系统吸收并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肖峰在《中国技术发展的社会评价问题》中指出,通过社会评价可以影响公众对于技术的态度,从而产生对于技术发展或积极的推动作用或消极的抵制。刘啸霆在其着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调控》中分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二重性,社会的观念、利益、结构和能力等因素都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技术的社会控制对象研究》中,甄凌认为,要从技术活动的主体着手,包括技术共同体、技术管理者和公众,规范他们的技术活动,从而实现技术的社会控制。
美国的约翰·R·扎勒(John R. Zaller)在其着作《公共舆论》中详尽的研究了目前公众舆论的现状、在社会工作应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稳定性、主流化和两极化效应、并建立了公众舆论的测量和评估模型。法巴斯卡尔·博尼法斯在《造假的知识分子》中,用犀利的语言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了社会管理层和科学共同体中的部分人员利用自身社会角色优势,以谎言欺骗公众,借以达到特殊的利益目的。沃尔特·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出并研究了舆论的来源及形成、公众舆论的界定、传播方式和途径、形成过程、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等问题。
(三)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1.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本文围绕公众舆论这一关键词,通过学习国内专家学者的着作和论文,对公众舆论和科学技术之间的作用机制、现状和问题等进行论证。
案例分析法。在论证的过程中,辅以具体的案例,以事实支撑理论论据。
归纳综合方法。本文在对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问题症结的三个主要方面,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
跨学科研究法。在题目的论证中,涉及到科学技术与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等多科学理论知识。
2. 主要创新点
首先,目前对于舆论的研究主要是从舆论的基本概念界定方面入手,对舆论的基本构成要素、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于舆论力量的发挥也主要是从民主政治角度切入。本文将公众舆论与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探讨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怎样发挥舆论的力量。
其次,科学技术的社会控制也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由于法律控制和行政控制具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在科学技术的社会控制的实践中更易于实施,并且效果比较显着。因此,在科学技术的社会控制研究上,更多研究内容集中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本文从舆论控制手段出发,通过分析舆论主体的行为模式特征和群体心理,指出在舆论控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再次,公众舆论是一种群体性行为,仅仅依靠某一学科的知识并不能完全解释公众舆论的行为模式和原因。因此,本文结合了大众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对公众舆论进行了阐述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