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悲剧性女性社会成因
4.1 女性的自然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人本身与生具来的性质,但女性的属性主要表现在“第二性”,即后天的培养上,心理学家认为,男女在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上,至少存在三种明显的差异:一、理性与感性的差异;二、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差异;三、主动性与被动性的差异。女性在主观认知上偏感性,在精神的独立性和依赖性方面,女人更倾向于后者;在情感表达方式上,女人更为被动。
女性在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家庭的附属品,被消耗和利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即便在现代社会,女性的社会和家庭地位都已经得到解放和提升,但是女性的弱势却从来没有消失。对金钱的崇拜、对男性的从属和依靠、自我的不自信和牺牲,都是女性不可避免的特点。
中国女性题材电影《20 30 40》是女性导演张艾嘉的代表作品,也是相对成熟的女性作品。20、30、40 岁是一个女人成长的几个重要阶段,也是标志性的年龄。三个女性的成长和心路历程的故事拼凑成这部影片,也是时间轮回、一个女人老去的过程。这部女性导演的影片,面对女性性别的困扰和境遇,金钱的诱惑和对男人的天性选择,却将视角归结于女性的生活态度和个人努力,试图劝勉女性重回麻乱的生活和乐天知命的现实中,正如最后安排好的结局那样,微风送来了一个对的男人,从此开始了固定的女性模式:相夫教子、柴米油盐一生,实际上是回归了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本色19.《桃花运》(图 4-1)也是一部女性导演作品,从头到尾都是女性视角和女性话语独白,但女性意识却略显浅薄。主人公是一群内心深入渴望爱情的都市女性,他们渴望爱情,也愿意牺牲自己。在影片中,男性失去了表达的权利,一切都交与女性作评价,看起来好像消除了男性的主导地位,但男人始终是女人生活和情感的主导和寄托20.故事的最后,女性也都以各种不同的自我牺牲的方式成全爱的男人。电影中的女性明显被分成悲剧和好命的不同定位。美貌年轻有资本的章萍、林聪和晓美都如愿以偿地找到真命天子,而年老色衰的叶老师和高雅娟被无情地骗财骗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的结局安排,实际上是以男性的选择为标准的,女人的品质优劣成了能否幸福的尺码。诚然,这是男权思想和男性话语主导。
4.2 女性的社会角色
每个人都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扮演相对应的角色。将社会舞台中的“角色”概念运用于社会生活与社会学之中,形成了“社会角色”理论。所谓社会角色,就是大众对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以及与这一期望相关的一整套行为规范。社会角色并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社会赋予的。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社会规范而认同社会赋予他的角色,就获得了某一社会角色。由于社会中的人基于生理差异而分为男性与女性,基于对男女性的认识,人们对其要求也存在着性别的差异。生理上的男性,人们便希望他的行为“像一个男人”;而生理上是女性结构的人,便被要求行为“像一个女人”.长此以往,人们接受这种角色预订,也就形成了社会中的无形规范,划分了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男人”与“女人”.因此,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并非是天生的,而是社会造成的。
1.女性社会角色的时代差异
不同的社会与文化造成性别角色的差异,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规范是不一样的。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女性角色都随着社会的变迁发生着变化。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儒家的大同思想符合统治需要,儒家文化“三纲五常”以正社会风气而被统治者采纳,“夫为妻纲”的教义长久以来深入人心,女性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从此被制约,“女人”开始成为社会需要的形象立于世,在家庭中的地位也被限制,仅仅成为家庭中的贤妻良母,赋予被需要的地位。自古“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更是对女性思想意识的禁锢,从根本上杜绝了女性有个人意志,女性的生活被锁定在手工和家务,所有的时间都用于服务于家庭中的男性,而这种近乎于奴隶式压迫的方式持续着整个中国地封建社会,时至今日,在偏远地区,教育和思想相对落后,固有思维难以打破,女性还是义务地肩负起家务和服务的重担,女性的劳动力和传宗接代的使命始终难以打破。在这种思想和意识以及男权社会的期望规范之下,传统的女性角色始终存在,被完全塑造。
新中国成立之后,新的思想风潮广泛传播,传统的社会意识已经被打破,文明风尚的传播,让“男女平等”的挂念开始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女性的个人价值也开始被重新审视,思想的光芒也开始闪烁。很多女性在这个时期开始反抗,封建家庭开始趋于瓦解,女子走出家庭,进入新式学堂,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改变自身处境。很多女性开始改革旧式服饰,新的发型也流行起来,这个时期的少女,真正走出闺房,迎接新的人生。封建女性思想的摒弃,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对中国的社会文明有着重大的意义21.从此,女性不仅仅局限在家庭空间里,她们接受教育后开始走向社会,参加工作,正式成为中国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为政治和经济创造价值,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半边天”.至此,女性从儒家社会的“三从四德”中解放出来,男女有了社会意义上的平等意识,当然,这些也只限于开明的环境中。在教育和新思想风潮难以到达的地方,女性还是经历着牺牲和成全性的家庭生活。
时至今日,中国社会依然存在传统的社会风气,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始终难以彻底消除,很多工作均等机会难以建立,女性从身体构造上也许就注定带有悲剧因素。同等机会下,社会会不假思索地选择男性角色,因为长期以来树立的男性形象难以突破,忠诚、稳重、担当、刚强、独立、理性、领导角色、思维敏捷,这些优良的品质似乎已经等同于男性形象,而女性性格构造中的温柔、柔弱、脆弱、感性、不独立、承受能力差等因素已经掩盖了所有女性的优点,付出和忍耐等女性的优良品质被有意忽略,甚至女性的传宗接代也被完全放大化,女性的付出和牺牲成了被忽略的最大借口。这些默认社会角色模式的存在,是长期的封建文化和现实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很多特质是难以消除的,若要改变,需要社会文化价值的全面颠覆,男权社会的构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而女性角色的重塑,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心里接受,男女角色平等始终难以实现。
女性角色在西方和中国文化看似一致。古希腊时代的女性角色--妻子,在社会安排下生活活动只能起一个管家婆的作用,被家庭环境局限。在罗马帝国妇女的屈从地位披上了宗教的神圣外衣。至工业革命开始,社会生产活动的进步,使得劳动力资源被需要,从而妇女也开始走出家庭,进入社会活动,随着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思想和自由意识增强,所受束缚逐渐减少。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从而为女性的就业和社会地位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女性和男性并肩工作的实现,是妇女解放和女性地位提升的重要一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妇女运动,使西方国家的社会角色分派发生巨大的变化,此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已经得到认可,地位也得以大大提升。由上可见,性别角色随着社会文化而变化。由于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不同,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不同。
2.家庭角色
女性的悲剧角色是在生活中塑造的,女儿、妻子、母亲这三个角色在电影中反映尤为明显下面我们依次分析:
(1)女儿角色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女性角色的塑造是从女儿时期开始,而不同的社会观念和女性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家庭教育,从而女儿角色的养成和内涵也大不相同。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教育从小就足不出户,到一定年龄必须缠足,这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最大残害,为了限制女性的自由,统治者进行了近乎畸形的宣传和教育,在作者看来,限制女性的步子的同时就已经限制的女性的思想,达到女儿对父母完全顺从,绝不能有个人观念和意志22.而父母之命的婚姻观念,对女儿心理的胁迫更加严重,这样的婚姻是从一个牢笼到另一个牢笼的机器式生活,婚后的生活更加艰难。颂莲的继母在让她选择嫁人的时候,已经切断了她的新思想,可是在那样的时代,即使大学毕业,颂莲就能摆脱命运的悲剧吗?但是同样难逃“门当户对”“父母之命”的枷锁,在与顾三的婚姻里,仅仅充当着有钱人家小姐的身份,条条的规矩让她的生活陷入更深层次的悲剧中。
新中国成立后,儿女的权利和义务有了法律上的保障,这对女儿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提高有很大的进步意义。法律的保护也让女儿成为平等的家庭个体,从而有助于得到更多的家庭关爱,享受社会福利。但是很多传统思想难以摒弃的家庭环境里,认为女儿最终是别人家的人,因此剥夺她们的继承权、受教育权等权利。直到上个世纪,为了限制人口增长,中国开始施行独生子女政策,此时有了政策保障,加上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社会渐趋平等,父母思想开明,重男轻女思想被摒弃,女儿的地位也完全被确立,在独生子女家中,女儿没有了横向比,所以同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独生不再有更多的陪伴,父母就充当起孩子朋友的角色,不仅仅局限在权威父母角色中,对女儿和父母情感关系的增进起到助推作用,构建了真正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未成年女儿是处于早期社会化阶段,于是注定了女儿角色是可以被塑造的。要成功地扮演女儿角色,就要求每个家庭成员既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又具有人人平等的现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