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地铁站换乘导示系统规划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09 共365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地铁站域导示系统规划设计研究
【第2部分】地铁站内部导示系统的优化开发绪论
【第3部分】认知和寻路行为与导示系统规划设计
【第4部分】地铁站域的寻路行为研究
【第5部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站地铁站域导示系统调研
【第6部分】地铁站域导示系统规划设计原则
【第7部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站地铁站域导示系统规划设计
【第8部分】 地铁站换乘导示系统规划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 论
  
  通过对认知地图与寻路行为的理论研究探索地铁站域导示系统规划设计依据。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站为例进行实地调研,找到行人在此区域寻路困难的原因,总结一套地铁站域导示系统规划设计的标准,指导今后的设计,以提升行人的寻路体验,营造舒适友好的步行环境。但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仍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探索和完善。

  全文的主要工作及得到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

  1. 理论研究部分
  
  基于对交通换乘现状的调查以及对现有理论的研究,本文从从认知地图(Cognitivemap)和寻路行为(Way-finding)的理论角度出发,对地铁站域的导示系统进行研究。

  总结寻路过程与导示系统关系及导示系统设计对于改善寻路行为的意义。行人处于陌生环境中,脑中的认知地图相对模糊、不完善,无法与现实环境相对应,进而迷失方向,为为寻路过程增加了难度。此时行人需借助建筑标志物或者导示系统的帮助重新进行自我定位,获取正确的方位信息,修正脑地图,消除不安感,继而完成寻路行为。

  由于地铁站域的特殊结构,行人在这一区域寻路效率低下,本文对地铁站域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合认知地图与寻路行为的理论研究,指出行人在地铁站域需要进行多次空间转换,由于个体差异性,寻路过程会遇到诸多障碍。通过分析,梳理出行人在地铁站域的寻路模式。

  2. 实例研究部分
  
  为了验证以上理论研究,选取 12 名受测者,通过对行人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站地铁站域的寻路行为进行模拟,进一步总结出行人在地铁站域寻路行为模式的规律。通过调研发现:(1)地下地上导示信息缺乏连续性(2)换乘导示信息缺失(3)路口处等重要节点导示信息缺失。可以清楚地看到地铁站域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其区域内的导示系统并不完善,对于地下和地上空间没有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信息转换出现断层,大大降低了城市空间的可读性和交通效率。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为改变这一现状,导示系统在设计时应保持地上与地下空间信息的连续性,并将周边环境考虑在内,建立信息完善导示信息。 根据以上研究,文章最后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地铁站域导示系统,作为今后为今后的设计提供参考。

  3. 地铁站域导示系统规划设计要点
  
  通过前期的理论研究和对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站地铁站域的实地调研,总结出地铁站域导示系统规划与设计要点,以改善地铁站域导示信息缺失的现状,指导未来地铁站域导示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点:(1)地下与地上空间导示信息应建立连续性;(2)地铁站域导示信息应具有完整性;(3)地铁站域导示系统风格统一;(4)导示系统的设立应该与周边环境相结合,使其引导性进一步提升;(5)适应多样化的环境(适应各种季节、适应不同时间段、与周围建筑风格相协调);(6)将高新技术加入导示系统设计中。

  从行人的寻路模式出发,以人为本进行设计,才能使导示系统真正的为行人服务,从而创造一个美好、舒适、可读性强的步行友好环境。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尽管本文对地铁站域导示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进行了大量实验和基础性原理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及进展,但导示系统的设计设计建筑学、环境心理学、社会学、城市规划等多门学科,由于时间和经历有限,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完善。下面是对今后工作的几条建议:

  1. 更加广泛地阅读文献资料
  
  作者在研究此课题前期,通过收集了一些的城市规划、环境心理学、导示设计相关书籍,导师手中的大量国外文献,也为作者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便利。在此基础之上,作者研读了大量的国内学者的理论文献,这些资料都为作者后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但是,由于经历与能力的有限,理论研究还不够充分,文献的阅读与梳理还不够全面,分析也不够深入,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更广泛地阅读文献资料,使理论依据更为扎实可靠。

  2. 调研过程有待完善
  
  为了验证理论研究,选取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站地铁站域为研究对象,进行地铁站域寻路行为模拟实验,总结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站地铁站域导示信息缺失现状。回顾调研过程,发现还有一些不足之处:(1)受测人数较少,实验只选取了 12 名受测者进行了寻路实验,实验结果可能缺乏普遍性;(2)受测者缺乏随机性,而是作者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选取的本科在校生,由于对这一区域已有主观了解,对调研结果有存在一定的影响,行人存在个体差异,比如年龄、性别、知识背景等,而样本过于单一。

  3. 后期分析需更加深入
  
  由于时间有限,作者只对调研结果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找到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站地铁站域导示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在后期进行设计之后,应当进一步地进行模拟验证,检查并完善规划与设计方案,从而得出更为客观、完善的结论。  
  
  参 考 文 献
  
  [1]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5-35
  [2] 戴小玲。 城市设计领域的实地调查方法--环境行为学视觉下的研究[D].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7
  [3] 米佳。地下公共空间的认知和寻路实验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4] 胡正凡,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86-105
  [5]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56-58
  [6] 安大地。导向标识系统设计研究--以公交换乘枢纽为例[D]. 上海: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13
  [7] 胡正凡,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105-120
  [8] 高桥鹰志+EBS 组。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M]. 陶新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05-120
  [9] 吴晓云。 地铁站内外衔接空间的设计初探 [D].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2011
  [10] 牛力。建筑综合体的空间认知与寻路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11] Raubal, M., Egenhofer,M.J.,Pfoser,D., and Tryfona, N Structuring space with image schemata:Wayfinding in airports as a case study [J]. Spatial information theory: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GIS,1977:85-102
  [12] 王人弘,地下街寻路行为与空间概念建构之研究[D].台湾:私立中原大学,2003
  [13] 米佳。地下公共空间的认知和寻路实验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14] 黄 骏,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研究[D].上海:华南理工大学,2008
  [15] 向帆。 导向标识系统设计[M]. 南昌: 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 85-130
  [16] 常怀生。 建筑环境心理学[M].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120-125
  [17] 牛力。建筑综合体的空间认知与寻路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18] 海勒。色彩的性格[M].吴彤,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3-29
  [19] Romedi Passini.Wayfinding in architecture[M].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1984: 23-29
  [20] Fuller.G.The arrow-directional semiotics:wayfinding in transit[J].Social Semiotics ,Vol.12,2002(3)
  [21] 周小娟。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导向服务设计研究[J].上海空港,2010(11):5-12
  [22] Fuller.G.The arrow-directional semiotics:wayfinding in transit[J].Social Semiotics ,Vol.12,2002(3)
  [23] Hart.W.TheAirport Passenger Terminal[M].New York Wiley,1985
  [24] 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环境,知觉与行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13-65
  [25] 王文卿。城市地卜空间规划与设计[D].南京东南人学出版社,2000
  [26] 卢国英。地铁标识系统设计研究[D].上海:同济人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7] 卢济威,王一。城市交通体系化和空间一体化--深圳地铁老街站城市设计[C].城市规划汇刊。第 4 期总第 134 期,2001
  [28] 向帆。 导向标识系统设计[M]. 南昌: 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13-65
  [29] 克莱尔·库拍·马库斯。俞孔坚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业出版社,2001:36-85
  [30] 吴晓云。 地铁站内外衔接空间的设计初探 [D].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2011
  [31] 凯文·林奇。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6-65
  [32] 卢国英。地铁标识系统设计研究[D].上海:同济人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3] 杨曾宪。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及原则[J].城市,2004,(1):45-48.
  [34] 陈格理。图书馆的寻路仁作之理念与设计[J].台湾图书馆学会会报。第 62 期,1999:66-70
  [35] 魏巍。沈阳市色彩景观规划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2009.12:20-25
  [36] Allan Jacobs, Looking at Cities,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Press,1985:13-65
  [37] Janet R. Carpman & Myron A.Grant,Wayfinding 一一 ABroad View,1998
  [38] Rubin,J,Handbook of Usability Testing: How to Plan, Design, and Conduct Effective Test [M].Wiley,2008:20-45
  [39] Jonathan Barnett,Urban Design as a Public Policy,Architectural Record Books.McGraw Hill,1974
  [40] Jakob Nielsen, Kara Pernice. Eyetracking Web Usability[M].New Riders;1edition 14.9.2009:56-86
  [41] Janet R. Carpman & Myron A.Grant,Wayfinding 一一 ABroad View,1998:69-75
  [42] Raubal, M., Egenhofer,M.J.,Pfoser,D., and Tryfona, N Structuring space with image schemata:Wayfinding in airports as a case study [J]. Spatial information theory: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GIS,1977:85-10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