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结论
回望从设计到制作完成的工序流程,这是一个十分完整的探索过程,也是一项大胆的尝试。笔者遵循文化艺术多元无界的指导思想和比较艺术学研究方法,从纹样和材料工艺的方向入手,基本顺利地完成了苗族纹饰的雕漆工艺表现手法研究与实践内容。通过最终所呈现的实践作品效果,我们可以看出,将具有符合性的苗族装饰纹样用雕漆工艺技法进行表达,是能够符合现代审美观念、并且能够传达出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精神力量的。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我们的社会里技术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作高情感容量的环境,用技术的软性来平衡硬性的一面。”无论是苗族装饰纹饰还是传统雕漆技艺,它们本身所储藏的过去岁月的深厚记忆,以及那历久弥新的特有的历史文化气息,无不给人以一种内心的抚慰和温暖。
笔者通过以上研究学习以及设计实践经验,深切感触到以下几点:
首先,理论的重要性。任何艺术形式背后都是有理论支点的,根据现实灵活运用理论基础和规律性的总结,既可以开拓思路,又可以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第二,对不同艺术领域的研究不可空谈,本文这一比较、融合、创新的过程需要扎扎实实的实践探索和实际操作。以目前研究情况来看,将苗族纹饰以雕漆的工艺手法来进行表现暂时还没有人尝试过,笔者在对苗族纹饰和雕漆技艺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摸索着找到了较为适合表达的“交叉点”,从纹饰设计和制作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实践探索。另一方面,也不乏值得反思的几点想法:其一,苗族纹饰的特征除了体现在造型和工艺方面,还体现在强烈的对比装饰色彩方面。但由于受到漆色和雕漆工艺的限制,无法表现出苗族纹饰艳丽多彩的色彩特征,因此这是一个局限性。其二,将苗族纹饰用雕漆语言的工艺技法进行表达,在具体的设计创作和操作过程中,一定有许多丰富精彩的方式与方法。而本文所探索和展示出来的只是其中一种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实践过程。希望这些成果能为苗族纹饰领域、雕漆领域,甚至是其他艺术文化体系的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参考文献
〔1〕冯钢, 艺术符号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3.9:1-154
〔2〕李倍雷、赫云, 比较艺术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11:3-263
〔3〕约翰·奈斯比特
〔4〕王世襄, 髹饰录解说[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3:18-96
(5〕乔十光,漆艺〔叫,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8:23-186
(6〕王文章主编/宋本荣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一一文乾刚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4:17-72
(7〕唐克美分卷主编/杨卫华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殷秀云:雕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1:34-69
(8〕殷秀云、吴岳编,雕漆图案〔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6:6-89
(9〕陈慧霞文字撰述,和光剔采一故宫藏漆〔M],“国立故宫博物院”出版,2008.2:10一188
(10〕夏更起主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人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6.6:1-320
(11〕故宫博物院编,故宫漆器图典,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1:3-210
(12〕郑师许,漆器考[M],中华书局,1936年,1-30
(13〕宋本蓉,雕漆技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5:3-167
(14〕李小非、周爱国编,苗族装饰艺术〔叫,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6:1-112
(15〕刘红晓,广西少数民族服饰〔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2.8:23-60
(16〕玉时阶,濒临消失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5:4一73
(17)宪阳、雪丽,苗绣一一一本关于苗绣收藏与鉴赏的书[[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5:1-208
(18〕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博物馆编,苗族银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7:1一289
(19〕宛志贤主编/钟涛着,苗族剪纸〔叫,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1:1-150
(20〕阿多。角军读苗绣[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1:16-87
(21)周安华。比较艺术学与电影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5. 7/2014-11. 9
(22〕喜多俊之。给设计以灵魂一当现代设计遇见传统工艺〔叫,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7:11-179
(23〕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1-383
(24〕诸葛恺。裂变中的传承〔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4:28-118
(25〕柳宗悦。工艺之道[[M],徐艺乙译,桂林:广西师范人学出版社,2011.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