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莨纱绸生成工艺与传承创新探讨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4-29 共117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莨纱绸的加工与创新研究
【第2部分】 莨纱绸生成工艺与传承创新探讨绪论
【第3部分】莨纱绸及其加工工艺的发展概况
【第4部分】莨纱绸传承创新的必要性
【第5部分】莨纱绸传承创新的路径探析
【第6部分】莨纱绸服用过程中织物风格变化评价
【第7部分】莨纱绸的传承与发展探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莨纱绸的历史与现状

  莨纱绸,俗称香云纱,拥有悠久的历史,产生于岭南地区湿热气候下的特殊的丝绸织物,体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染织业的成就,一直被看作我国不可多得的优良真丝佳品,曾经盛极一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远销印度、南洋以及欧美,成为人们所喜爱的时尚面料。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染整技术的进步和各类新型纺织产品的层出不穷,莨纱绸受到冲击,产量逐年下降,市场逐步萎缩。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桑田逐年萎缩,工业化污染严重,用于制作莨纱绸的薯莨和优质河泥日益减少,生产成本提高,加之市场上涌现了大量价廉物美的棉纺织布料,导致莨纱绸相关产业趋于衰落,市面上莨纱绸已难得一见。

  进入 21 世纪,人们开始崇尚绿色生态环保的理念,国家、民间组织和企业家对传统文化传承愈加重视,莨纱绸在饱受风霜后,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又一次回到大众的视野中,开始了新的起点。终于在 2008 年 6 月,“香云纱染整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 Ⅷ - 107)[1].“非遗”过后,莨纱绸生产进入鼎盛时期,很多人认为有利可图纷纷加入莨纱绸的生产,造成产量短时间内激增,市场供大于求,不少企业因此倒闭。2012 年顺德的莨纱绸产量不到 200 万米,仅幸存三、四家晒莨厂也库存积压,经营维艰,原本“大肠梗塞”的市场也预计需要好几年才能疏通[2].虽然在业界有关莨纱绸起源的说法众说纷纭,对于莨纱绸的叫法也是各执一词,本文暂且摒弃差异,求同存异,从莨纱绸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出发,探索莨纱绸产业的发展方向。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传统手工艺不只是生产物质财富更是生产物质财富身后的精神文化、审美观念和消费习惯。本文在挖掘莨纱绸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对莨纱绸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推动作用,为莨纱绸产业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做了探究。文章通过对莨纱绸及其染整工艺的梳理与介绍,总结莨纱绸在各个方面的功能价值;分析莨纱绸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一步探讨莨纱绸的发展方向;通过实验研究,为更大程度的开发利用莨纱绸、创新莨纱绸产品及后延产品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持;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借鉴。

  1.2 研究的方法

  1.2.1 文献分析法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了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状况;有关莨纱绸及其加工工艺的历史记载;当下莨纱绸产业的发展状况;有关岭南文化等文献资料的研究。

  1.2.2 田野调查法

  在顺德、南海、番禺等地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获得的资料大多是第一手资料,进行了莨纱绸及其染整工艺的调研,了解其加工流程及晒莨厂生产状况;采用深度访谈的方式与莨纱绸设计师进行了深度交流,从生产企业、设计师实际工作中面临的角度出发,收集到相关信息,了解当前莨纱绸发展现状。

  1.2.3 实验法

  通过实验验证莨纱绸的服用特征,为莨纱绸产品的研发提供借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