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微视频与传统视频的差异
第一节 微视频的内容特点
“微”就是“小”,放到微视频这个词中,“微”不仅指视频的篇幅短小,它同样代表了一种传播速度。在社交网络中,传播者需要将内容快速讲述出去,并确保有人倾听和回应。同时,“微”也代表了一种互动的可能,因为社交网络本身就建立在互相分享与交流这个基础之上,信息放在网络上,就是用来被人使用或评论的。尽管篇幅很短,但微视频同样可以是大手笔的鸿篇巨制。虽然制作周期和成本与传统的纪录片或电影无法相比,但它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可能要远高于“大电影”。
尽管微视频的类型多种多样,但它们之间都既有自己的个性又有着一样的共性,那就是在传播学意义上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
1、简短。微视频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短小的视频,“短小”是微视频最明显的特征,这不仅表现在它的“微”时长,制作周期短和投入资金的减少也是“微”的一方面,这一特性也是微视频同传统媒体传播的视频最直观的区别。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获取信息呈现“碎片化”的发展趋势,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传播和获取信息、快速分享信息已经成为目前网络用户最主要的需求,微视频的诞生正好适应了这种快节奏的文化需求。
2、互动。互联网媒体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多向性与互动性的属性,用户之间的分享、评论、转载、推荐是微视频传播的重要方式。创作者把视频发到网络,浏览者可以针对这条微视频在线评论、留言,与其他网友一起发表自己的看法,作者也可进行回复。以微视频为桥梁以评论留言为手段的新的交流方式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交手段。
3、娱乐性。与传统媒体传播的内容只能被动接受相比,微视频逐渐成为网民寻求轻松、释放压力的主流方式。微视频的娱乐性主要可以从三方面来解释,一是从创作者来看,微视频的上传者是广大网民,他们或许有专业基础,也或许根本不懂什么是蒙太奇,无论是哪个人群,都可以利用微视频来表达思想情感,满足心理需求;二是从传播内容上看,微视频以搞笑的娱乐视频为主,视频网站往往会上传大量的娱乐性的视频来赚取访问量和点击率以此来达到双赢的目的。三是从受众角度来看,大部分人选择收看网络视频都是为了缓解庞大的工作压力,让紧张的情绪得到放松,在这种心理下,娱乐类视频比微纪录片或是新闻类视频更能得到广大受众的迎合。这也是微视频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4、草根性。微视频从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了浓重的“草根“气息。它一开始就是为了分享聚会影像,是一个娱乐狂欢的地方。说微视频具有“草根”性是因为微视频可以由任何一个普通网民随时随地拍摄到的生活事件组成。当然,专业团体如今也参与到了拍摄微视频的大军中来。但比起大量的草根阶层,专业人员的数量还是只能占很少一部分。普通民众成为了视频创作、制作以及传播的主体,他们通过视频创作来表达自我、发表观点,争取话语权。这样的草根性质,能够给网民带来一种亲和力,并成为他们积极参与视频创作和传播的动力。
5、传播速度快。一般网民都是用随手携带的手机,平板等移动器材将随时随地发生的事拍摄记录下来上传到网上,他们一般没有经受过特殊正规的训练和培训,不懂得后期制作加工。因此从拍摄到上传到分享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另外,微视频所占用的终端空间很小,再加上目前高速的 3G、4G 网络,快速地上传、下载视频十分便利,符合当今网民运用多种新媒体终端观看视频的生活状态,从而实现了更广泛、更快速的传播。
第二节 微视频在发布平台方面的特点
新媒介的概念,是在 1967 年由美国学者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新媒介之所以可以称作“新”其实是一个相对概念,也就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在目前的媒介环境下主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微视频的发布平台就大多集中在新媒体上。
传统媒体制作出的视频产品一般只适合大银幕或电视播放,而微视频的发布平台则主要是日渐庞大的新媒体,也就是网络和各种移动终端。现在我国实力较强的微视频网站有土豆网、优酷网、CNTV、爱奇艺网、腾讯网、搜狐网等等。随着通信技术的升级和音像设备技术平民化不断普及,更多的草根阶层开始加入到创作微视频的大潮中来。
微博创始人胡震生认为,互联网分享的 4 个基本元素是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而视频是结合其他 3 个元素的人类的最基本需求,可供发挥空间更大,所以微视频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移动终端特别是手机成为最抢眼的主角。据艾瑞咨询(iresearch)调查显示,2011 年中国手机微视频领域市场规模为 0.25 亿元,2012 年市场规模达到 0.74 亿元,增长率为 196%,到 2015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 7.65 亿元。如今移动手机领域也进入到了新的智能化阶段,因此用户可以更加方便自由的随时随地的拍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视频并且上传到网上进行交流互动,为广大网民表达自我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当人们打开电脑或手机登陆某个网站,在首页上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微视频节目映入眼帘,受众不仅能看到媒体机构、门户网站发布的新闻信息,也可以看到拍客随手用手机在街上拍摄的有趣见闻,甚至可以看到一些来自突发事件现场的最新报道。尼葛洛庞帝早在 10 多年前的专着《数字化生存》中就曾说过:“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微视频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充分向人们展现这样一个事实,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新闻的传播和接受方式,普通大众都有了双重属性和身份,一方面他们是信息的传播者,另一方面他们也是信息的发布者。
第三节 微视频在观众审美评价体系方面的特点
新媒体是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媒介形式,而微视频的“微”也决定了新媒体的发展会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在观众审美方面会有很大不同。对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来说,宏大的叙事、完整的体系是制作和评价其作品的重要标准。但随着媒介文化的不断碎片化,加之社会发展节奏的持续加快,人们几乎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坐下来仔细分析影片所具有的内涵,他们追求的是对信息短、平、快的知晓。短短几分钟的微纪录片,时间短,在有限的时间内关注点相对集中,观众就会喜欢看并且有条件看。
就拿《故宫 100》作为例子,它的制作完成并播出,就将传统纪录片今后的发展引向了微纪录片这一新媒体纪录片领域。与 2005 年的 12 集纪录片《故宫》的宏大叙事不同,《故宫 100》的制作采取了全新的方案。每集时长仅 6 分钟,总共 100 集。总导演徐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六分钟的长度其实是为年轻人所做的设计,同时也是整个团队对纪录片在微时代的全新认识。”导演金明哲也表示:“这次还选择故宫为拍摄对象,其实是想把故宫拍的更个人一些,以个人视角解读故宫,更适合当代人的接收方式。”
故宫是每个中国人心中充满神秘与崇敬的地方。几百年来,人们一直猜测那里是什么样子,即便走进去,也不见得能够明白每一个物件的历史与意义,每一间宫殿的用途。正如纪录片《故宫》开篇的解说词“是谁创造了历史?又是谁在历史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故宫 100》这个微纪录片就给了普通观众这样的机会,它将镜头伸向每一个细微角落,将这座宏伟而又神秘的皇家宫殿进行全新的平民化解读。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帝,曾经深沉庞大的浩瀚历史,都在这短小亲切的讲述中变得平易近人。比起《故宫》里严肃的历史,它就好像高晓松在《晓说》里讲述各国趣事一般,不夸张又不死板。
《故宫 100》播出后在 CCTV.COM 上也做了相应的民调,其中就问到了:“您觉得《故宫 100》百集每集 6 分钟的这种新的播放形式怎么样?”47.23%的网友表示出对这种微记录的肯定。在问及收看方式的时候,56.24%的被访对象是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点播观看的。这也正体现出微记录与新媒体的密切关系,微记录短小精悍,新媒体方便快捷,相得益彰的结果总是共赢的。
除了播出形式短小,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故宫 100》主体讲述部分只有不到 5 分钟,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也就可以更加单一,更加有重点,每集锁定具体的一个对象,所以,每一集都可以单独作为独立作品欣赏。比如其中的“四面玲珑”一集介绍城墙四角上的城楼,“镇殿神符”讲的则是太和殿屋顶之内的特殊神符,而“中间意味”集中介绍中和殿……微纪录就是这样,在一百个微小的时间段内构成了观众对故宫整体形象的想象,构成了每个人心目中属于自己的故宫形象。比起传统媒介一集 30-45 分钟的强硬灌输,微视频显然又打了胜仗。
第四节 微视频的赢利模式特点
对于传统电影来说,票房是主要的盈利模式,整个电影产业链也为此建立了一整套商业化运作化模式,就连电视剧也有广告植入、版权收益等方式能够盈利。但是,收看网络上传播的微电影是免费的,并且内容和版权都没有出口,那这是不是说明微视频的盈利模式只能局限于广告投放这么单一呢?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网络上的微视频除了搞笑和娱乐类内容,以微纪录片与微电影居多。微纪录片继承了传统纪录片的特点和主要元素,有看点,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真实性,而微电影也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加上网络和各种移动终端都可以播放,如果能够多集拍摄和播出,受众不会很少。所以,有专家认为,微电影和微纪录片只要能制作成精品,多开辟发行渠道,盈利的可能性要比数字电影高。
除了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微视频依托新媒介创建的平台运行。和传统纪录片与电影不同,微视频颇受广告客户的青睐,并能由此建立起一套运营和盈利模式。比如许多品牌都在大力推动商业定制微电影,凤凰视频与马爹利、一汽、张裕、东风本田等品牌客户都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其视频总监李鸣明确提出,成熟的微纪录片操作体系可以应对客户的不同诉求,“比如面对客户的‘品牌’诉求,我们可以提供操作历史梳理型微纪录片,如一汽的行者无疆,或者品牌故事型微纪录片,如奔驰的车系故事;而对于客户的活动诉求的时候,我们可以操作大事件或大活动的实录性微纪录片,比如我们与东风本田合作的‘重返风沙线’;同时对于企业的公关和公益诉求,我们可以制作解读人物或文化类的微纪录片,比如我们与张裕合作的红酒文化解密等策划;对于企业的产品诉求,我们也可以策划解读新品大事记、产品史记这样的特色微纪录片。”
除了商业定制,微视频在公益广告、文化传播等领域也大有可为。近几年一些视频网站与文化机构举行的“行走的力量”、“发现美丽中国”、“青春中国”、“中国梦”系列微纪录主题创作就能够显示出微视频在这一领域的巨大潜力。这些系列微纪录片往往由主办方提供固定的主题或选题,由网友们提供视频,互动性和分享性极强,制作成本也较为低廉。
在专业创作领域之外,也有众多网民自行拍摄上传原创微视频,这一部分创作无需过多考虑商业成本、利润渠道和成果,它们成为大众表达情绪、记录社会、表现生活的手段,当然,整体而言,这些作品水平良莠不齐,许多甚至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微纪录片。但其中的精品完全可以被某些商家引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