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国产纪录片由于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尚未成型,品牌类型较为单薄。市场缺乏内驱动力,没有形成完成的资本运作体系,行业产业链不完整等,使得纪录片行业标准混乱,上演低端制作与无效传播的恶性循环。考虑到商业因素媒体文化的重要因素,结合中国的媒介运营市场和维持形态来看,电视纪录片较之其他的电视节目,受众市场因大多数面向精英文化阶层,加之营销策略单一,市场份额而略显单薄。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国家在对外宣传其形象的重要文化载体。自央视纪录片频道的成立以来,国内纪录片拥有了一个全新的展播平台,受众层面也扩张开来。2011年1月1日开播以来,经官方测试收视率一度高达至0.7%,截止2012年6月纪录片频道已经实现6. 6亿人的观众规模总量。这种以频道“全球眼光、世界价值、国际表达”的科学定位,迅速打开了中国的纪录片市场,同时也对纪录片自身的题材探索和制作模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提出如何获得国际的认可。
随着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直至现在热映的第二季,从观众的热烈追捧,到慢慢的质疑与批判,这之间的变化与受众的观赏心理密切关联。这其中既有审美的疲劳,也有创作角度的狭隘,或因创作周期的限制,但总体这两季中的人文关怀情结没有变化,影片做到对普通人的生活,进行最大限度的真实纪录或还原,对地域风貌和民族精神的深层次阐释,使其得到新的途释。同时,本论文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结合文本从其影像语意完成修辞的过程,分别从视听语言环境和具体视听语言的表达元素中,进行修饰手法的解析,着手从平民视角,以加工后的最完美的语言形式来获取最理想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专着
[1]张同道,胡智锋主编.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3)[R],科学出版社.2013,78.
[2]罗兰·巴特.形象的修辞:广告与当代社会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0-41.
[3]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2.
[4]胡智锋.电视传播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6.
[5]Allan,K. Linguistic Meaning.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M], 1986,36.
[6]苏珊·朗格[美].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7]刘效礼.从广州纪录片大会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中国纪录片发展报(2011)[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09.
[8]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5.
[9]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5.
[10]张会森.修辞学通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0-51.
[11]陶涛.电视纪录片创作[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109.
[12]时统宇.电视批评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56.
[13]Jacques& Michel Marie[法].当代电影分析[M].吴念慈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99.
[14]王德春,陈晨着.现代修辞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5]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09.
2期刊论文
[1]包鹏程,孔正毅?纪录片中的修辞[J]新闻大学.2004,(08): 82-84.8[2]田学军,隐喻功能性研究:空白和补阙[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7),4.
[3]张燕菊,影像修辞及其表现效果[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3), 24.
[4]刘晓严,中国视觉修辞研究的进路[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24.
[5]郑荣馨.大力倡导修辞学研究的辩证法兼论中国修辞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28⑵:7-12.
[6]熊忠辉,熊永新.修辞手法与纪录片的深度[J].电视研究.2001,(06).
[7]王岩.用文化情怀点燃人间烟火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J].创作与评论.2013(02).
[8]黄孝俊,徐伟青.口碑传播的基本研究取向[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1): 125-132.
[9]周斌.论电影语言与电影修辞[J].修辞学习.2004,(01):20-26.
[10]程浩浩.关于电视艺术中音画关系的探讨[J]?新闻世界.2009,(6):53-54.
[11]王忠兴.纪录片声音的创作与突破[J].记者摇篮.2008,(6): 110-110.
[12]苏奇."解说”形式的多样化[J].中国电视.2003,(8):76-78.
[13]陆昌萍.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的语用特征[J].语文建设.2009(5): 8-12.
[14]陈翠珠.隐喻与象征[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8C2): 74-77.
[15]庄卫东,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节奏处理[J].视听纵横.2002,(6): 35-38.
[16]虞硕逸.浅析企业宣传片的电视摄像技巧[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6):124-124.
[17]梁英.纪录片真实美的多重境界[J].电视研究.2008.08.
[18]郑保国.含蓄——当今影视艺术的魅力[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10),8-9.
[19]任肖甜.浅议影视艺术中几种声画组合方式[J].电影评介.2011,15.008.
[20]怡梦.〈舌尖上的中国〉将有美国3D版.[J],中国艺术报,2013.5. 31,001.
[21]万小谈.新媒体语境下微电影的艺术性、公共性与商业性[J].电影新作.2012 (6).
[22]胡智锋.中国电视节目生产“本土化”的战略目标与对策[J].当代电影.2001,⑶.
[23]普多夫金、爱森斯坦、亚历山大洛夫.未来的有声影片[J].苏联杂志.1928.
3参考论文
[1]朱小杰.论视觉传达中的视觉修辞[D].山东:山东大学,2007,05.
[2]马志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D].兰州:兰州大学,2013,06.
[3]厉先锋.蒙太奇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0,05.
4电子文献
[1]〈舌尖上的中国〉那些美食地图,中国宁波网,2012年05月24日.
[2]@新浪第一互动.《舌尖上的中国》话题深度分析.新浪网,
致谢
论文终于告以段落,但是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在每一个与论文斗智斗勇、通宵达旦的日子里,令我最深刻的是自我推翻战术。写作过程中,罗列论据的过程中,就会设想多种观念去反面推翻观点,在这种情形中反而促成一种反面论证,不断鞭策自己的写作态度,以至自己能够静下心沉住气完成论文。从论文自开题到总结,一路写来,得到了研究院众多老师的宝贵指导,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胡智锋老师,对我论文选题的肯定和鼓励,研究生院贾磊磊老师、赵小青老师、刘树生老师、谷时雨老师、潘源老师,谢谢他们对我论文写作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尤其感谢贾磊磊老师,他的着作《电影语言学导论》为我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很重要的借鉴作用;同时,我也感谢给我论文进行评阅的张文娟老师,百忙之中参与我答辩的刘烨原老师。总之谢谢为人老师的你们,带给我的百味课堂,徜徉在学术中乐此不疲。
还有我可爱的朋友们,同寝室的丽萍、晓静,身为人母的牛牛,温柔的典典,楚楚动人的航航,感谢一路有你们相伴,我好满足拥有你们做我的朋友,友谊地久天长,不离不弃。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养育之恩,教育之恩,女儿大恩不言谢,做你们的孩子幸福的一塌糊涂。
这里是一个怀梦的地方,在这里安心享受学习的乐趣,来丰满知识的羽翼;这里是一个织梦的地方,在这里静心体验生活的平淡,来替代喧嚣中的浮躁;这里是一个圆梦的地方,在这里倾心收获朴素的感情,来点缀学涯中的单调。
三年时光转瞬即逝,不等自己慢慢回味,就到了说再见的时候。同样的地方,三年前,我从这里得到了研究生的入场资格,三年后,我在这里即将告别研究生岁月。在我眼中,这始终都是新的起点,我踏进学府了,我迈入社会了,始终都在前进的路上,踏踏实实,高傲着我弥足珍贵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