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 言。
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始终是现代教育的最高理想。体育运动是每个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有效途径。大学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1].
苏州市民办高职院校处在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在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管理机制、师资结构和硬件设施等方面都存着诸多急需改革、改进的问题,影响着苏州市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的提高。虽然体育具有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不可替代的功能,但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体育不能立竿见影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其他社会效益而受到轻视甚至忽视,使体育学科处境艰难,体育课程面临尴尬境地。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现代社会需要高等教育培养知识渊博、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如何通过体育课程教学来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是体育教师的义务和职责,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当前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表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学生对体育多元化的需求,创设新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是体育工作者们亟待研究的问题。
在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实施通识教育的推动下,我们许多高校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普通高校开设校公选课旨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养成,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校公选课除了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获得不同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增强综合素质和能力,适应 21 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以其特有的活力,深受广大学生的青睐,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参与热情。
2004 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提出民办高等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民办学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教育质量,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类人才。”[1].
2006 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2008 年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提出 “按需设计多种培养规格,建立多途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上课教师,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3].
2012 年江苏教育厅出台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进一步明确提出 “各校对高年级学生可开设体育选修课,作为体育课程教学的延伸,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课程内容应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一般选项课开设项目数量应在 10 项以上。”[4].
由于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与公共体育必修课的教学模式不同,学生跨年级,来自不同的班级,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不尽相同,加之课时少,如何避免与体育必修课的教学内容重复,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避免竞技体育的教学内容等问题都值得探讨。通过对苏州市民办高职院校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的开课现状调查,研究其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学生选课的需求、教学场地器材以及教学评价等情况,分析民办高职院校开设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路并为其它校公选课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民办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职业院校的简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范围看,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是和传统普通高等教育有着不同质的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5].
民办高等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其办学层次分专科和本科[1].
民办高职院校即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专科(大专)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具有民办和高职院校的双重特性,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
1.2.2 校公选课的内涵及其作用。
校公选课是指除了必修课之外开设的若干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类的课程。它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6].
校公选课是学校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今天,校公选课的开设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校公选课教学源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设置。通常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教学部分包括公共必修、专业必修、公共选修、专业选修四个主要部分,其中以必修教学为主,选修课程是辅助性教学,是对必修教学的补充和发展。校公选课课程一般是跨学科性的知识,是对学生专业学习的必要的和重要的知识补充,它可以扩展学生的学科领域和思维方式,实现跨学科的通识教育[7].
校公选课课程由学校教务部门整合全校资源,统一管理,主要方式是全校任选,即全校不分年级不分专业,学生根据学校开课目录和任课教师情况任意自行选修。学校对校公选课学分有明确要求,学生需要修满规定学分才能毕业,尽管不同的学校课程设置略有不同,但一般要求跨专业选修。
1.2.3 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的内涵及其作用。
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链接终身体育的桥梁和纽带。它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发展、改善和提高人体形态、结构、技能和心理健康为主要目的,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独立教育学科[8].它能够发展兴趣、培养爱好、张扬自我个性;可以完善知识结构, 扩大知识面, 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能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
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两点,一是突出课程选择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二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和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7].
校公选课体育类的课程目标指向在于两点,一是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导向,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充分显现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要求,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为目标。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目标、特点和优点保证了民办高职院校教学适应学生个体差异,便于因材施教;尊重学生自由选择,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具备专业课教学无法替代的功能[7].
开设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能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掌握某一项体育项目的锻炼方法和良好的知识技能;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能力;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
开设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能有效地推动素质教育。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的形式多样,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体能,而且也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提高与发展,不仅能使他们有良好的身体状态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业,而且也能增强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
开设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具有极其可贵的价值。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竞争与合作的快乐和真谛,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人交往和处世的能力,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即将面临的激烈的社会竞争。
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与公共体育课程的区别:一是课程定位:狭义的公共体育课程即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就业能力与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必修课程[4].广义的公共体育课程是一个学科群,包括:
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校外体育活动、课余运动队训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的体育课程体系。二是课程目标:公共体育课程课程目标包括:身体发展与职业准备、技能学习与习惯养成、体育知识与实际应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三是组织实施:公共体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必须开设三个学期的公共体育必修课,总课时不少于 108学时[4].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体育学习目标是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4].一般有普修课、选项课、基础课、综合课、保健课、专项提高课、体育理论课等多种类型。
而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是校公选课的组成部分,属于公共选修课程。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的教学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更注重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的文化价值内涵。在方法上不是单一地传授运动技能,而是把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与运动技能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