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 融合性:从对立到共存的升华
任何“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的体育现代化发展都是在其本土传统体育的基础上引进西方体育文化而进行发展的。通过向西方现代化国家学习先进的体育现代化理念和模式,来提升自己的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因此,中国在体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土洋体育相结合、新旧体育相结合、传统体育与新兴体育相结合等多元结构出现,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相互交融的局面日渐形成。
但是,西方体育文化的外生性导致中国体育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文化融合并非一帆风顺。相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出于自身的免疫作用,对外来的西方文化进行极力的排斥,构成了中国体育现代化结构中国的两种异质成分,既相互影响,也相互对立。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文化包容性。
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他们并非完全和现代体育进行对立,而是在相互并存的基础上对现代体育与具有潜在的适应性。无论是“兵操废存”、“新旧体育”之辩,还是“土洋体育”之争,以及建国之后学术界对现代体育的批评,都没有阻碍现代体育文化的发展,而是与中国实际的体育事业融合的愈加紧密。
因此,无论传统体育文化保守主义者怎样对西方体育文化进行反对和批判,怎样强调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优越性,但最终目的并不是传统体育取代了体育现代化的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而是要求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按照现代体育发展的原则去寻求其的新时代意义。正是我们通过这样的发掘,传统体育文化才能找到新的立足点,更好地融入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发展之中,成为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二者之间的对立与融合。这种典型的二元论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分析与论述,却忽略了共生文化的多样性存在意义和价值。在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对中国体育产生影响的“西方体育文化”只是一个极为宏观的笼统概念,其内在文化组成部分是十分丰富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化的。
无论是中国体现代化初期的教会体育文化,还是被中华民族用来“强兵、强国、强种”的军队体育文化;无论是贯穿中国体育现代化进程的奥运文化,还是对被现代中国社会逐渐认同的休闲体育文化;无论是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快乐体育、健身体育等学校体育文化,还是受青少年说欢迎的、富有刺激和冒险趣味的极限体育文化······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历程中,会有很多不同形式的体育文化同时出现,西方体育与我国社会的融合程度也愈加密切:
有的体育文化形式被中国的政治所重视,成为时代的主流;有的体育文化形式被中国的教育家们所重视,成为学校体育选择的宠儿;或许还有一些体育文化形式还尚未被中国的社会所接恰,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在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不断碰撞中,不同体育文化的意识形态、精神追求、表现形式、制度规范、实物器具等内容都在不断的交融并体现在中国体育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中国体育现代化历程的这种“融合性”
特征是时代选择的必然,但这种必然的“融合”并不是一簇而就的,而是一个历史锤炼的否定之否定的反复过程,并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来决定中国体育文化的抉择和走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是山河凋零的抗日战争时期,还是浮夸跃进的大生产时期,更不用说改革开放之后的新时期,中国的体育现代化在任何的历史条件下,体育文化的融合过程从未间断。虽然,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发展具有牢不可破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导向,决定着主流的体育文化发展方向,但在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由于文化的不断交融而涌现出的各种体育文化形式不能被我们所无视。随着社会民主程度的越来越高,不同体育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也逐渐被理解与认同。越来越多的体育文化形式被社会所接受,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发展呈现出多种体育文化共存的“融合性”特征。
4.1.4 功利性:从无为到竞争的嬗变
中国体育现代化的过程,实则是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在体育文化价值观上进行交锋的过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价值上表现出“中庸”、“无为”的价值原则,以“祛病健体”为根本出发点,力求通过养生,使人体与自然相互交融。而西方体育文化在价值趋向上则更倾向于另一维度:西方体育崇尚力量,力求通过体育达到肌肉与力量、速度的完美结合。“竞争”是西方体育运动的灵魂,他们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强调超越自然、超越极限。这两种文化价值观是有本质的区别,一个崇尚“无为”,一个崇尚“竞争”.随着中国体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在二者不断的交锋过程中,西方体育的价值观逐渐被中国社会所接受,成为时代的主流,“竞争”也因此成为现代体育的主要表现形式。
然而,“竞争”的必然结果是优胜劣汰、两级分化,也必然驱使人们为了获得“最大的幸福”[56]而全力追求,这是人性的使然,也正是“功利主义”的核心概念。
所以,中国体育现代化具有鲜明的“功利性”特征。纵观中国体育现化百余年的发展史,其功利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社会的功利性”和“个人的功利性”两个方面。
从宏观社会的角度来看,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功利性是指社会政治的功利性与社会经济的功利性。在政治上,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展现中国的国家实力;有利于中国通过体育为媒介展开外交活动,促进国际合作。在经济上,体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可以带动体育产业链的繁荣发展,拉升第三产业的生产力水平,有助于提高地区或全国的生产总值。政治和经济上的功利性诱惑也是各国纷纷申办国际大型赛事主办权的原因所在。
从微观个人的角度来看,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功利性是指个人名誉的功利性、个人经济的功利性和个人生存的功利性。随着体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体育领域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其中的每个环节都在处于不停的动态竞争之中。个人为了自身的功利追求,希望在体育现代化涌动的大潮中“获取最大的幸福”.如若能够在竞争中获得胜利,就意味着获得社会荣誉和财富,至少可以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随着体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体育领域的竞争也愈发激烈,这种功利性的特征也会愈发明显。
4.1.5 曲折性:从无序到稳定的发展
社会历史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发展的总趋势都是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曲折过程,没有永恒的循环往复,也没有绝对的直线前进。回顾中国体育现代化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大多数时间是在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没有明确具体的现代化指向,没有统一的宏观部署,中华民族的体育事业在摸索着向现代化的方向迈进,呈现出明显的曲折性。
我们不可否认,“集权性”在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为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政策性的指导。然而,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发展是一个“文化的集权”更替的动荡过程,是一个现代化方向不明确的“无序”过程:在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初期,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体育现代化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随着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冲击,体育现代化的发展势头不得已趋于平缓。新中国成立之后,建国初期新体育事业的奠基为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迎来一个短暂的辉煌,却又被“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风波吹落谷底。直到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政治环境趋于和平,经济水平稳步提高,中国体育现代化真正走向稳定发展的快车道。
同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体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较其他国家相比而言,变量更多,环节也更复杂。中国传统势力的厚重和现代化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各要素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阶级、阶层中的推进的不平衡,加之国际国内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造就了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的曲折过程。这种发展的曲折性,是中国体育现代化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是中华民族对外来文化进行反复抉择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对体育事业不懈追求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