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税务硕士论文

我国碳税征收问题分析绪论(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9-21 共720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我国碳税制度设计研究
【第2部分】 我国碳税征收问题分析绪论
【第3部分】碳税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第4部分】我国开征碳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第5部分】国外碳税制度的经验借鉴
【第6部分】碳税制度的设计方案
【第7部分】中国碳税政策实施探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基于法律角度的研究

  王宁(2011.6)在借鉴国外先进碳税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设计我国碳税制度框架。提出了与碳税相关的配套措施建议,以保证碳税制度能够顺利的实施并达到预期节能减排目标。郝志明(2013.3)通过深刻的分析率先开征碳税的欧洲等国家的立法背景、立法障碍以及排除障碍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提出我国的碳税立法要有明确的定位,进而有针对性的设计我国的税制要素,并采取多种手段相配合来促进低碳减排目标的实现。杨亚辉(2013.5)在我国的碳税制度设计中引入法学、经济法、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理论,从新的视角为碳税制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在碳税制度的设计过程中引入统计学的相关分析指标,使我国税率的设计更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吴宏伟(2013.6)从气候环境形势变化的大背景出发,对碳税的立法目的、立法原则、立法思想、立法时间以及税制要素的设计等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刘轩昊(2013)在碳税制度的设计中引入了税收法定原则和社会契约论的理念,认为碳税作为一个新的税种,它的开征必须反映社会成员的共同意志,并将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在实际征收过程中不仅要完善税收征管法,而且还需要设置其他相关配套措施。设定碳税分配效应的补偿机制来缓解碳税开征的负面影响。并在相关配套制度中提出了完善碳审计制度来更好的对税收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评估。

  (2)开征的碳税可行性研究

  邢连松(2013.2)基于税收经济法的角度分析,认为我国针对低碳减排的政策相继出台和排污收费技术不断地成熟、有成效为碳税的开征提供了可行性,并利用计量模型模拟数据对碳税的预期效果进行分析,将评估效果进行反馈,使税制要素的设计更加富有合理性。许兵伦(2013)提出碳税在我国的开征已经具备舆论基础,随着近年来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国内有效应对环境污染的税收还未实施,而碳税的开征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白,符合人们的共同意志,且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地增强,所以开征碳税容易被社会所接受。

  (3)关于碳税税率的研究

  高鹏飞、陈文颖(2002)运用税收计量模型 MARKAL-MACRO 模型对碳税税率水平进行模拟,划分了五个税率档次:20、50、100、150、250 美元/吨二氧化碳,模拟的结果显示将税率水平设在 50 美元时减排的效果最好,并持续这个水平,使得 GDP 的损失程度相对较小。而将税率设在 250 美元,不但会影响宏观经济水平,加重行业内部负担,还会使得就业率上升,不仅涉及到经济问题还涉及到民生。若是将税率设在 20美元的水平,虽然对 GDP 的影响程度小,但是减排效果不明显。张明喜(2010)也用税收计量模型 CGE 模型来设定了两种碳税税率,分别为 5 美元和 10 美元,这两种税率不仅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小,而且还能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 3.1%和 5.2%.

  金凤(2010)通过利用 CGE 模型将碳税税率设定为四种水平分别是 20.8、76、250 和350 元认为税率过高会对能源产业造成特别不利的影响,将价格设在两个低税率间较为合理。李洪心,付伯颖(2010)通过利用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碳税开征后对国家财政收入、经济发展以及大众消费等可能会带来的一些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根据各行业的能源使用情况、行业的发展规模、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同来设计的边际税率在治理环境污染优化税制的过程中实施效果最佳。不仅从长期看能够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而且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张洋(2012)认为我国的碳税税率中可以考虑设计等额差别税率,通过对含碳量高的化石能源设计较低的税率。并制定配套措施如动态调整税率机制来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适时调整税率,使碳税制度的设计不但能符合国内外发展趋势,又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刘开一(2013)从最优碳税税率的角度出发,提出一般税种在税率设计方面只需要考虑税基和税额两个因素,而碳税税率的设计水平需要依据环境状况和GDP 损失率,并提出碳税的设计需要按照能源物质的含碳量来设计差别比例税率。根据最优税率的要求,碳税税率应该进行定期调整,不能总是保持不变。范允奇(2013)通过对不同区域状况的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利用状况等区域差异化特征,提出要在建立了一个多部门动态税率优化模型,估算不同区域的各行业的税率水平。设计后的东西部的碳税税率存在较大差异。吴宏伟(2013)认为我国税率的设计应该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税率设计时要顾及社会公共利益;其次税率的设计要能体现出改善环境的力度和人们的可承受程度,所以税率的设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最后根据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含碳量的高低设计差别税率。李创(2014.1)利用税收计量模型,研究了五种税率水平下,碳税对宏观经济指标、能源产品的价格、能源需求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我国的碳税制度设计提供参考。

  (4)碳税对经济和减排效果的影响研究

  刘静(2011.11)利用一般均衡模型,设置了四种模拟场景得出,开征碳税对于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影响大,减排效果好:降低企业的消费税是最优的税收返还措施;开征碳税对劳动密集型这种低耗能产业产生的受益程度最明显。秘翠翠(2011.12)利用一般均衡模型 CGE 模型,对煤炭、石化、电力、建筑等 7 个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进行模拟分析得出:开征碳税会对这些产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宋小宁(2013.2)利用减排博弈理论对 Weber 和 Neuhoff(2010)的环境经济模型进行拓展,进而剖析了合作与非合作两种情形下,各国碳税政策的变化以及碳税对社会福利的影响。肖娜(2013.6)基于国外的经验,通过拓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实证研究了我国开征碳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而为我国碳税制度的设计作了铺垫。并列举了一些配套措施。谢青(2013)通过一般均衡模型实证分析得出:征收碳税会拉大收入分配差距、对企业的竞争力造成负面影响,但是这种不利影响会随着碳税征收水平的提高而变弱。

  (5)碳税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

  苏明 (2009.5)认为开征碳税对于我国能源密集型行业产品的价格形成正向推动作用,通过价格杠杆来调节能源的使用量,从而达到降低二氧化碳气体和其他污染物排放的目的。郑琳儒(2011)认为碳税政策相对于行政管制手段更有效。碳税政策更有利于对能源产业结构形成激励效应,激励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力;对传统能源企业的不合理迁徙等行为起到规范作用;能更好的应对发达国家碳关税的挑战,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陈明生(2013)认为征收碳税会对我国的能源密集型产业产生较大影响,这些行业主要有钢铁、化工等。若是征收较低的税负,对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影响会小一些,并且能够淘汰落后产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6)征收碳税的路径研究

  张进焕(2013.4)通过研究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以及现行绿色税收存在的问题,对碳税的效应目标进行定位,然后对该效应进行评估,进而提出路径优化的建议。徐承红(2013.6)通过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经济框架下建立单税种模型,同时对绿色悖论MEAA 进行否定,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探讨碳税开征的条件和最优的动态碳税调整路径方案,以此来分析碳税开征的时效问题,通过对比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承受能力来设计不同的税率。

  评述:许多学者从立法的角度、必要性的角度、税率制定的角度、政策的角度、碳税的征收方式、模型设定的角度(博弈论模型和一般均衡的经济模型)、预期经济影响的角度、路径优化的角度等对碳税作了详尽的分析研究。这些角度在碳税制度的设计过程中虽然很有针对性,但是不够系统。因为每一个细节都是环环相扣的,单从某个方面出发来研究碳税制度,缺乏完整性。所以综合全面的碳税制度是以后需要深入研究的。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全文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该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碳税的含义及理论支撑。该部分首先对碳税的含义,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然后由外部性理论、污染者付费理论等引出碳税征收的理论来源,为碳税开征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部分:碳税开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面对严峻的气候形势,各国在低碳方面采取了应对措施,率先开征碳税的国家呼吁世界各国携手应对气候问题,然而第二产业主导下重工业虽然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其经济发展模式高碳化、利用率低等突出问题引发能源产业结构低碳化的思考。我国的环境税制存在明显缺位,其他税种在治理环境方面力度严重不足。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征收碳关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进入的门槛。这种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能源产品的出口带来极大挑战。以上四点都是基于开征碳税的必要性角度进行的分析。排污费征收的技术不断成熟,以及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的节能减排政策为碳税的开征提供了可行性。

  第四部分:外国的实践模式及对我国碳税开征的借鉴意义,许多发达国家相继开征碳税,并在碳税实施一段时间后取得较好的效果。本章首先对几个典型的发达国家的碳税制度介绍,然后对其对各国的经验进行归类总结,找出其异同点,最后得出相关启示。

  第五部分:我国的碳税制度设计。碳税作为一个新税种,在考虑碳税制度的设计方案时,首先从开征碳税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应遵循的原则进行把握,然后结合我国的国情从具体的税制要素出发来设计符合我国的碳税方案。并完善碳税的相关配套措施。

  1.3.2 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

  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知识资源如:关于碳税的各种相关书籍、每日更新的报纸上关于环境的报道、期刊杂志中资深学者对于环境税收等方面的分析研究。通过对这些资料认真阅读,对其进行归类、整理、总结,进而根据我国国情来设计碳税制度。

  (2)比较分析法

  许多发达国家率先开征碳税,并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通过对各国的国情、税制要素的设计理念等进行比较,得出其异同点,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来设计科学严谨的碳税方案。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我国许多学者都对碳税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在税率的设计方面,有的学者基于计量经济模型来通过数据模拟税率水平,有的是从税率的设计原则进行泛泛叙述,也有的学者基于其他学者设定的模型进行总结的出一个税率水平。综上可以看出:利用计量模型模拟得出的税率水平不够严谨,会有很大误差;而从税率的设计原则出发做的简单概括缺乏客观性,可信度低,没有说服力。本文从环境的污染成本出发,通过对其他国家碳税的税率水平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环境的污染成本与碳税税率的设计水平具有很大相关性。而基于环境的治理成本的角度来设计税率水平在我国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从环境成本的角度来设计税率既能与我国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相结合,又能有数据的客观支撑,使税率的设计更有说服力。

  1.4.2 不足

  在文中若能利用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会使文章的论证更充分,但是对计量模型的知识掌握有限,认识不足,使某些论证的说服力不够。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分析模型对产业结构低碳化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将是今后需要加强的方面。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